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智慧——以梯田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兆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2,共8页
中国的农业是生态智慧的典范,在当今世界遗产事业中,虽有“重要农业遗产”之项目、名目,却未能完整地反映我国农耕文明之特色,需特别强调“并作”保护与存续。梯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业遗产,反映了生态链的整体性和主体性,其中“水土”... 中国的农业是生态智慧的典范,在当今世界遗产事业中,虽有“重要农业遗产”之项目、名目,却未能完整地反映我国农耕文明之特色,需特别强调“并作”保护与存续。梯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业遗产,反映了生态链的整体性和主体性,其中“水土”成其关键。“水”的作用远非仅仅是灌溉,它还具有政治性,就像当代的世界遗产一样,需全面认识我国农业遗产之多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遗产 梯田 水土 沟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餐之“中”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兆荣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中餐作为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誉世界。中餐并非简单的餐饮技艺,它是一个完整体系,包含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天时、地利、人和之“致中和”;中餐拥有深邃的智慧哲理;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餐的菜系体现... 中餐作为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誉世界。中餐并非简单的餐饮技艺,它是一个完整体系,包含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天时、地利、人和之“致中和”;中餐拥有深邃的智慧哲理;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餐的菜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地方、族群特色;中餐的烹饪技艺繁复多样,传承有方;中餐作为饮食线路遗产,伴随中国人走遍世界,形成了跨越空间的态势,“中餐道理”传布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餐 非遗 礼制(治) 地方菜系 烹饪技艺 饮食线路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优先:还“自然”以自然权利
3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5,共7页
联合国向世界发出警告:全球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些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人类,这提醒我们,当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三生(生态—生物—生命)危机”的根源是对自然的不尊重... 联合国向世界发出警告:全球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些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人类,这提醒我们,当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三生(生态—生物—生命)危机”的根源是对自然的不尊重,具体表现为对自然的权利、物种的权利和后代的权利的忽视和剥夺;而这些权利关系内嵌着自然的原生性、共生性和原态性。面对如此严峻的危机,如何遏制生态继续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也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从科学—学科的意义上,博物学(志)是一门(种)独特的综合学科和叙事方式,将“物种”返还于自然权利—权力的整体结构,值得特别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的权利 物种的权利 后代的权利 生态优先 博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民族志:一种人类自我反观的借镜
4
作者 彭兆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0,共8页
当代人类面临着两大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两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大—以人为尊”的价值观,这已为人类所认识和承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更是遵循“天时... 当代人类面临着两大危机: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造成这两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大—以人为尊”的价值观,这已为人类所认识和承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华文明更是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共生价值。人类原始时代曾经普遍存在的“图腾制”,贯彻的正是“生命一体化”原则。从生物的角度看,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原本也反映共生—合作之原理。从科学—学科的形制来看,以整体性学科进行生态研究也自然而然。可是,当今人类在面对这些危机时,现行越来越细化的学科形制却无力承担这一使命。因此,人类学+博物学的博物民族志便呼之欲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民族志 万物共生 合作物种 和谐共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遗产的生命样态——以山西介休后土庙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兆荣 张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4,共9页
遗产有生命,其理于传承。无论汉语还是西文,遗产都有延续和传递的意思。西文之遗产(heritage)与继嗣(heritance)同根。汉语中"遗"有"遗留"的意思,而"产"与"生"同义,强调"生生不息"... 遗产有生命,其理于传承。无论汉语还是西文,遗产都有延续和传递的意思。西文之遗产(heritage)与继嗣(heritance)同根。汉语中"遗"有"遗留"的意思,而"产"与"生"同义,强调"生生不息"。今日之遗产事业,边界范畴骤然扩大,赋予遗产更加多元的生命现象和更为多种的生命样态,从山西介休后土庙的生成衍化可以看出遗产的形态、形式、符号、意味、价值、展示、阐释等多种"再生产"方式,大大超越了人们既往对遗产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生命样态 山西介休 后土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遗产的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兆荣 张颖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2,共7页
中华文明属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了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构了特殊的家园,家园承载着丰厚的农业遗产,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家园遗产”。从遗产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家园遗产积淀且表征着特殊的文明模式与思维形态。我国正在实施乡村... 中华文明属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了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构了特殊的家园,家园承载着丰厚的农业遗产,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家园遗产”。从遗产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家园遗产积淀且表征着特殊的文明模式与思维形态。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利用好祖先留下来的家园遗产,是关乎乡村振兴能否顺利推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稷家国 家园遗产 乡村振兴 遗产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运之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运河 被引量:3
7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5,共9页
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汇集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技艺。作为文化遗产,运河无论是历史表述、工艺技术还是文明交流的原真性,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同时,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类,需要我们对其知识谱系,特别是专业性有所了解和掌... 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汇集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技艺。作为文化遗产,运河无论是历史表述、工艺技术还是文明交流的原真性,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同时,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类,需要我们对其知识谱系,特别是专业性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国是运河遗产大国,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水资源丰富,但对联合国的运河体系相对陌生。文章对联合国运河遗产谱系做一勾勒,供学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遗产 遗产事业 知识谱系 操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一种人类学仪式视野 被引量:19
8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共9页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却丢失了许多传统文明的因子和文化的价值。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无例外地将重塑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这是规律,也是规则。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候,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是适时的,甚至是急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礼仪之邦 人类学仪式研究 仪式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仪田方——古代天子藉田礼之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86,共9页
学术界对于藉田礼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却鲜见从人类学仪式理论切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藉田礼作为天子亲耕的代表性礼仪,自周代开始一直沿革至清代。“天子”因“王土”而重社稷,祭先农仪式已经成为“国之大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藉... 学术界对于藉田礼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却鲜见从人类学仪式理论切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藉田礼作为天子亲耕的代表性礼仪,自周代开始一直沿革至清代。“天子”因“王土”而重社稷,祭先农仪式已经成为“国之大事”。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藉田礼不仅成为“礼仪之邦”的有机部分,亦是农业伦理中的一个典范性仪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藉田礼 人类学仪式研究 仪轨 仪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攻坚:中国的致富之路与造福之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72,共7页
2020年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一年。今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空前的功绩和政德。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本/农贫”的矛盾数千年来一直未解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即将进入... 2020年是值得历史铭记的一年。今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对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空前的功绩和政德。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本/农贫”的矛盾数千年来一直未解决,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因贫困而辛勤的劳作,社稷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历代朝政治理农业的目标,都寓于致富之路与造福之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农贫/致富 社稷/造福 田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发现的“原始艺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同时,可以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借助民族志的方法,在新的语境中去重新发现"原始艺术"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 “原始主义” 人类学 艺术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耕文化遗产之田地景观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兆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39,164,共8页
中华民族素以农耕文明著称,乡土社会的悠久性和区域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乡土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然而,只要是农耕文明,"田"便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它既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折射,是土地农耕形态的田畴阡陌的图景... 中华民族素以农耕文明著称,乡土社会的悠久性和区域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乡土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然而,只要是农耕文明,"田"便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它既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折射,是土地农耕形态的田畴阡陌的图景,是人群共同体社会结构的"家园"纽带,又是"乡里乡亲"的缩影;自古延续的"田甲"管理系统亦建立在"田"的背景之上,王城之"城郭"形制也与田地的形态有关,甚至国家的"疆界"亦是由"田"构成的"疆理制度"。换言之,田地也是"社稷"国家的缩影。在南方,水稻与灌溉连带着一系列的自我属性,形成了一连串相互组合的独特景观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地 里甲 邻里 社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正之政: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之“本位”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兆荣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5,共6页
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国家,“农本”为根本,“农正”为大政。其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这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至上道理。粮食是根本,土地是命脉,“社稷”正是两者合二为一的形象表述。田畴作为传统“地方”的演绎... 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国家,“农本”为根本,“农正”为大政。其历史经验告诉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这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至上道理。粮食是根本,土地是命脉,“社稷”正是两者合二为一的形象表述。田畴作为传统“地方”的演绎,原则为“方正”,上至都邑城郭、疆理形制,下至井田理念、街坊邻里、保甲制度等,皆从之。乡土社会从传统的自治到官治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成为中国“三农”向背的依据。如今中国的粮农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政治问题,特别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关系越来越突出,这一切都启示我们必须依然“重农”,是为国家政治的重中之重。中国正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价值仍表现为“农正—农政”,是为国家大政方针之“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正 农本 社稷 地方 乡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河体系中的水遗产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59-67,154,共10页
运河作为联合国遗产体系中“文化景观”的一种分类,属于水遗产范畴。通过分析水遗产的结构及类型、诸多样态性及对水遗产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评估,梳理和创建运河的知识谱系和“中国运河遗产范式”。
关键词 运河 文化景观 水遗产 中华水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侬 我农——中国传统农业的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10,237,共9页
中华民族素以农耕文明为根本,农业也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中国自古便有"社稷"之称,昭显国家"农本"之根本;也表现在各种政务、事务,甚至商务之中。今日中华民族之伟大崛起,实仰"农"之惠泽。今日我国... 中华民族素以农耕文明为根本,农业也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中国自古便有"社稷"之称,昭显国家"农本"之根本;也表现在各种政务、事务,甚至商务之中。今日中华民族之伟大崛起,实仰"农"之惠泽。今日我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从学理上重述"重农"无疑极其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小农经济 田疆之理 农商之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艺术之相濡以沫
16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6-143,共8页
"科学"和"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宛如两条道上跑的车,总走不到一起。然而,艺术史研究并没有给出支持这样认知的理由和证据;恰恰相反,大量事实无不证明二者彼此难分,相濡以沫。值得提示的是,"科学"和&q... "科学"和"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宛如两条道上跑的车,总走不到一起。然而,艺术史研究并没有给出支持这样认知的理由和证据;恰恰相反,大量事实无不证明二者彼此难分,相濡以沫。值得提示的是,"科学"和"艺术"都是舶来概念,在西方,二者似乎可以相融。本文就科艺之间的"被区隔"的原因以及所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艺术 民族志 舶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与道理:论边缘—边地的文化遗产特性
17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8-95,共8页
“中国”自古就是以“一点四方”为基础和机理的政治地理学建制。这在我国的第一部地理著述《禹贡》中就已确定。“贡”就是从四面八方向“中邦”(中国)提供贡品服务的“五服”。在西方,“条条大路通罗马”大致描绘了同一个景象:道路—... “中国”自古就是以“一点四方”为基础和机理的政治地理学建制。这在我国的第一部地理著述《禹贡》中就已确定。“贡”就是从四面八方向“中邦”(中国)提供贡品服务的“五服”。在西方,“条条大路通罗马”大致描绘了同一个景象:道路—道理;中心—边缘。古代文明都有中心说,这也成了人们认知和表述时的话语主控叙事。边缘—边地虽与中心同构,但作为从属者,其历史文化遗产大多被忽略、忘却。事实上,边缘—边地对于中华民族在文化遗产的创造、传承和保护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陶瓷、丝绸、茶叶等都历史性地形成了“前一带一路”的形态和形制;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些形态、有些类型甚至比“中心”更有优势、更具特色。因此,从边缘—边地反观中华文明不仅具有反思价值,而且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边地 道路—道理 线路遗产 “前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景观“三描”
18
作者 彭兆荣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2期64-71,共8页
"景观"在当代世界热销走俏,却类如幻影,扑朔迷离,言人人殊,需要加以辨析。"艺术景观"深陷其中,她是理念、是实景、是设计、是工程,又是作品。而中西方的传统背景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意义、意思和意旨都迥然有别。本... "景观"在当代世界热销走俏,却类如幻影,扑朔迷离,言人人殊,需要加以辨析。"艺术景观"深陷其中,她是理念、是实景、是设计、是工程,又是作品。而中西方的传统背景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意义、意思和意旨都迥然有别。本文借用"白描""素描"和"深描"之三描,对景观之词与物的"知识考古"、艺术景观的基本形制以及内涵旨意进行大致的勾勒,以就教于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艺术景观 园林景观 田园牧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话语”:凸显边缘形态的民族志范式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族志”为标志。阐释人类学以释放主观性为特点的“实验民族志”成为近几十年人类学的代表性范式。近些年来,一种新型人类学范式悄然出现——博物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成为代表。作为新的价值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生物—生命”危机,致力于建构以“三生话语”为主轴的民族志范式,突出了“边缘形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表述范式 “三生话语” 博物民族志 边缘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家”之四重奏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兆荣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4,共7页
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了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构了社稷国家,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园遗产。家园遗产包含着四种“家”的层次结构,即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家庭,以宗族为纽带的扩大家族,以自然生态为背景的村落家园,... 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造就了乡土社会,乡土社会建构了社稷国家,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园遗产。家园遗产包含着四种“家”的层次结构,即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家庭,以宗族为纽带的扩大家族,以自然生态为背景的村落家园,以及以民族为主导性认同的国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复合性“家”的共同体。中国当下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保护、继承的基础上,演奏好“家”的四部和声,是关乎到乡村振兴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家族—家园—国家 四重奏 中华民族共同体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