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一种人类学仪式视野 被引量:18
1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9,共9页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成了言说中国的一个凭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体系。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洋洋大观,构成了完整的认知和实践谱系。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GDP大国”,却丢失了许多传统文明的因子和文化的价值。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无例外地将重塑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这是规律,也是规则。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时候,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是适时的,甚至是急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礼仪之邦 人类学仪式研究 仪式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河体系中的水遗产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兆荣 李春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59-67,154,共10页
运河作为联合国遗产体系中“文化景观”的一种分类,属于水遗产范畴。通过分析水遗产的结构及类型、诸多样态性及对水遗产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评估,梳理和创建运河的知识谱系和“中国运河遗产范式”。
关键词 运河 文化景观 水遗产 中华水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话语”:凸显边缘形态的民族志范式 被引量:3
3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 民族志是人类学用于学科实践和研究的范式。它的转型和转变也成为学科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在古典时代,人类学侧重于人类的原始形貌,“原始(野性)民族志”成了一种代表性类型。现代民族志则以反映客观事实的照相机式的“科学民族志”为标志。阐释人类学以释放主观性为特点的“实验民族志”成为近几十年人类学的代表性范式。近些年来,一种新型人类学范式悄然出现——博物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成为代表。作为新的价值追求,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生物—生命”危机,致力于建构以“三生话语”为主轴的民族志范式,突出了“边缘形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表述范式 “三生话语” 博物民族志 边缘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革命与国家生成:一个重要的人类学视野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6-102,共7页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一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一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国家的生成。近一段时期,人类学家对上述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出现强烈的反思性、甚至是反叛性观点;尤以詹姆斯·斯科特的《反谷》Against the Grain: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 2017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Against the Grain是作者有意而设定的双关语,具有“事与愿违”的意思。此书2019年由翁德明翻译,麦田出版社出版,书名直译为《反谷》。2022年由田雷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意译为《作茧自缚》。笔者在引用时兼顾三者,择而引之。为代表。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人类学的反思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社稷国家的历史是否具有解释性,是否具有周延性,是否具有挑战性,都需要辨析,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驯化 农业革命 国家形态 中式社稷 灌溉沃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层面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兆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7,共8页
我国正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适时的、符合国情的决策。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而言,我国的不同地域、民族所建立的村落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差异性,以单一的方式处置和处理之显然不合适。鉴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 我国正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适时的、符合国情的决策。然,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而言,我国的不同地域、民族所建立的村落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差异性,以单一的方式处置和处理之显然不合适。鉴此,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包含三个基本的层面:乡村传承与创新、乡村坚守与维持、乡村恢复与修正。本文以三个具体的村落试析之,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创新 维持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景观之全观性形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兆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0,共5页
当今的"景观"从一个专业词语迅速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中,景观的基本形制是主-客相兼相融,都与"我"的视觉感受有关。由于中西方的文明背景不同,即便是类型相同的景观,也弥漫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因子。"家"... 当今的"景观"从一个专业词语迅速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中,景观的基本形制是主-客相兼相融,都与"我"的视觉感受有关。由于中西方的文明背景不同,即便是类型相同的景观,也弥漫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因子。"家"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衬托着不同文明、文化底色,中国的乡土景观范式独特。"国家"景观作为一种近代产生的景观类型,成为人们政治认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就"我一家一国"的景观属性进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主—客 家园 国家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野”的行吟之歌——文学旅行志的一种范式
7
作者 彭兆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100,共6页
人与自然不仅体现为一种共生关系,也表现出文明样态的独特性。“三野”(荒野、原野、田野)是自然的语境化表述。无论作为自然的语义表述,还是人类与之相处的态度和关系,都真切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三野”叙事,以旅行为前提,从... 人与自然不仅体现为一种共生关系,也表现出文明样态的独特性。“三野”(荒野、原野、田野)是自然的语境化表述。无论作为自然的语义表述,还是人类与之相处的态度和关系,都真切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三野”叙事,以旅行为前提,从古代的行吟诗人到现代的意识流,皆可视为文学旅行志的“行吟之歌”。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述形式,对“三野”的描述包含着生态智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中西方的“三野”文学表述却差异甚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吟之歌 文学旅行志 三野 自然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