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新发现的“原始艺术" 被引量:6
1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同时,可以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借助民族志的方法,在新的语境中去重新发现"原始艺术"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 “原始主义” 人类学 艺术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的表述 永远的秦腔——贾平凹小说《秦腔》的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兆荣 杨娇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共8页
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表述无疑是"乡土文学"。贾平凹的乡土文学系列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历史与变迁的形貌,尤以《秦腔》最具代表性。秦腔既是传统地方戏剧的一种,也是传统乡土社会的"现... 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表述无疑是"乡土文学"。贾平凹的乡土文学系列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历史与变迁的形貌,尤以《秦腔》最具代表性。秦腔既是传统地方戏剧的一种,也是传统乡土社会的"现场演出",融历史、现实、认知、象征于乡土文学之中;小说全方位地折射出秦腔之于那一隅土地上的人民的生命体验和表达,她也在面临困境和挑战。本文以此为例,尝试进行文学民族志的解读与阐释,以就教于学术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乡土文学 生命共同体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生不息:乡土景观模型的建构性探索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我国正在进行空前的变革,"城镇化"使得传统乡土社会面临艰难的转型和命运的抉择。以农耕传统为背景的中华文明正在接受挑战,抢救快速消失的乡土景观考验着当代学者的责任与能力。据此,我们尝试着"生生不息的乡土景观模型... 我国正在进行空前的变革,"城镇化"使得传统乡土社会面临艰难的转型和命运的抉择。以农耕传统为背景的中华文明正在接受挑战,抢救快速消失的乡土景观考验着当代学者的责任与能力。据此,我们尝试着"生生不息的乡土景观模型"的建构,将有助于在社会变迁中保护和保持传统乡土景观的形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不息 乡土社会 城镇化 景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下田理——关于“田”的知识考古 被引量:6
4
作者 彭兆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4,共7页
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田"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因为,中国"道理"之大者从"田"而来;"田理"不仅涉及社稷国家的政治,与传统社会认知、伦理价值相通缀,更关乎民... 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田"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因为,中国"道理"之大者从"田"而来;"田理"不仅涉及社稷国家的政治,与传统社会认知、伦理价值相通缀,更关乎民生大计。以"田"为切入口,可以透析我国一些重要领域与之历史关系,确定今日"传统创新"之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疆界 井田 城邑 里甲 邻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对话”中的几个关键词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兆荣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27,共3页
“文明”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印证,人类认知的逻辑性表述,不同民族、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创造与认同,也是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结果。文明不是独大,更不能霸凌;而是平等、尊重、互助、对话、交流、学习和采借。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文明... “文明”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印证,人类认知的逻辑性表述,不同民族、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创造与认同,也是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结果。文明不是独大,更不能霸凌;而是平等、尊重、互助、对话、交流、学习和采借。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文明对话”在新的语境中有了全新的含义。文章将文明的几个关键词简化为1(“一人/二人”)、2(两个“中心”)、3(三元/二元)、4(四面八方)、5(“五互”原则)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 文化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丘墟”的崇高性视觉形象--兼教于巫鸿先生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兆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3-170,共8页
我国传统的"丘""墟""台""坛"等,表现为以山岳自然形态为原型的视觉形象,并以其特有的"崇高性"文化表述范式凸显"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却又不乏务实精神。"崇高性"... 我国传统的"丘""墟""台""坛"等,表现为以山岳自然形态为原型的视觉形象,并以其特有的"崇高性"文化表述范式凸显"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却又不乏务实精神。"崇高性"不仅表现为帝王攀附"天"的权威性,也表现为"巫"的通天交流技术,更反映出"祖先在上"的世系关怀与庇佑。这一视觉形象在建筑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功能特点。我国并不存在像欧洲那样以个人英雄为典范的石质建筑的纪念碑,因此也难以产生所谓"纪念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墟 崇高性 纪念碑性 造型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兴乡土 回归民俗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兆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98,187,共5页
中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土民俗不啻为一个重要的进入路径。因为传统乡土社会和文化的基本表述不是其他,正是民俗。民俗不仅表现为日常活动和事像,也是不可替代的遗产类型。民俗包含最为基本和基层的人民智慧,历经漫长岁月而存续,... 中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土民俗不啻为一个重要的进入路径。因为传统乡土社会和文化的基本表述不是其他,正是民俗。民俗不仅表现为日常活动和事像,也是不可替代的遗产类型。民俗包含最为基本和基层的人民智慧,历经漫长岁月而存续,涵化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民俗的根本属性表现为草根性。同时,它也是"正统""经典"的认知和知识源泉。中国的乡土民俗有一个特点:既俗且圣,这与西方民俗有着重要差异。在今天的大众旅游中,民俗又转换和转化为旅游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守护好活态性民俗遗产,也成为保障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安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民俗 民间智慧 草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