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鼻和GC-IMS分析四川传统酱肉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
1
作者 唐万婷 董平 +4 位作者 袁海彬 周朝琼 易宇文 吴华昌 邓静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9,共9页
传统酱肉发酵周期长,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质量不稳定,限制了其工业化发展。该研究旨在分析酱肉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筛选出酱肉中关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控制酱肉产品的风味和品质。通过电子鼻检测总体气味特征,采用气相色谱-... 传统酱肉发酵周期长,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质量不稳定,限制了其工业化发展。该研究旨在分析酱肉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筛选出酱肉中关键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控制酱肉产品的风味和品质。通过电子鼻检测总体气味特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发酵阶段样品中的7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发酵过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醛类、酮类、酯类、吡嗪类等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增加了酱肉风味的丰富度。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鉴定了不同发酵阶段酱肉中9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电子鼻和GC-IMS相结合可以综合反映酱肉中挥发性物质在不同发酵阶段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酱肉风味形成的机理,为酱肉产品风味和品质的调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传统酱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电子鼻 GC-IMS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传统清鸡汤与市售鸡汤风味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晓攀 唐万婷 +6 位作者 吴宝珠 易宇文 关雎 蔡雪梅 吴华昌 乔兴 邓静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171,共11页
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电子舌评估和游离氨基酸测定,对四川传统清鸡汤及4种市售鸡汤的风味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GC-IMS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3-甲基-1-丁醇作为四川传统... 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电子舌评估和游离氨基酸测定,对四川传统清鸡汤及4种市售鸡汤的风味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GC-IMS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3-甲基-1-丁醇作为四川传统清鸡汤中的关键香气化合物,显著提升了其独特的风味。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谷氨酸和组氨酸对鸡汤的滋味贡献显著。电子舌评估揭示了5种不同品牌鸡汤在味觉特性上的差异,而PLS-DA模型成功区分了5种鸡汤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识别出特征性气味物质。该研究结果为传统鸡汤的风味优化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食品工业中风味化合物的应用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鸡汤 风味成分 GC-IMS ROAV 电子舌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一株PCV2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劲松 郭紫晶 +2 位作者 黄雄挺 张志东 李彦敏 《四川畜牧兽医》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为了解猪圆环病毒2型(PCV2)当前流行分离株的基因型和进化特征,本研究对PCV2阳性临床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利用MegAlign7.0和DNAstar软件对分离株ORF2基因编码的Cap蛋白进行氨基酸... 为了解猪圆环病毒2型(PCV2)当前流行分离株的基因型和进化特征,本研究对PCV2阳性临床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利用MegAlign7.0和DNAstar软件对分离株ORF2基因编码的Cap蛋白进行氨基酸变异分析和抗原指数预测分析。测序结果显示,PCV2分离株(SMU-2022)的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 767 nt。全基因组和Cap蛋白的遗传进化树结果均显示分离株属于PCV2d基因型,与国内外46株参考毒株的相似性在91.8%~99.1%之间,其中与QZ1410毒株的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接近。关键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表明,在Cap蛋白上有2个氨基酸特异性突变位点,分别是V30L和T232K。抗原指数分析发现,分离株的Cap蛋白抗原指数与4株疫苗株相比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第20-30、40-75、90-100、130-140、195-205、210-220位氨基酸这6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ORF2基因型 CAP蛋白 抗原指数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
4
作者 童光森 杨葵 +6 位作者 李想 昝博文 黄开正 陈韬 高原菊 伟雯婷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7,154,共11页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 为探究辐照(^(60)Co-γ)剂量(6,10,14 kGy)对冷吃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影响,试验采用感官评价、质构仪、色差仪、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感官评价、质构和色差分析表明辐照剂量对样品的影响不大;电子鼻分析表明样品的气味强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强;GC-IMS分析共鉴定出55种VOCs,醛类、烃类、吡嗪类和酸类是主要VOCs;乙酸乙酯、庚醛-D、β-月桂烯-M、己醛-D、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酯、松油烯、(E)-2-庚烯醛-M、β-月桂烯-D、丁酸甲酯、(E)-2-庚烯醛-D、异丁醛、β-蒎烯-M、己醛-M等是样品差异性VOCs。6 kGy^(60)Co-γ及以上的剂量均能有效灭杀微生物;辐照灭菌能使部分VOCs的浓度得到提高,未检测到有明显异味的VOCs。6,10,14 kGy剂量的^(60)Co-γ对冷吃兔VOCs的影响均在消费者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吃兔 辐照剂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电子鼻 气味活性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松露风味牛肉酱配方及挥发性物质特征研究
5
作者 乔兴 张浩 +3 位作者 易宇文 胡金祥 乔明锋 王林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3,共8页
以松露风味牛肉酱的配方和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结合感官评价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 以松露风味牛肉酱的配方和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结合感官评价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探究影响松露风味牛肉酱的关键化合物。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以牛肉500 g、舞茸菌240 g、白口蘑150 g、黑松露酱425 g、橄榄油200 g、白松露油55 g、墨鱼汁25 g、牛肉汁15 g、蒜粉10 g制备的松露风味牛肉酱的感官评分最佳。采用SPME-GC-MS共检测出63种化合物,包括硫醚类5种、酮类7种、醇类10种、醛类7种、酯类8种、酸类2种、烯类9种、烷类10种、其他化合物5种。感官评价表明加入白松露油可以很好地呈现松露风味。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该配方制作的酱汁可以很好地呈现松露的特征香气;其中,二糠基二硫醚呈现黑松露的特征香气,是影响酱汁风味的关键化合物,二甲硫基甲烷呈现白松露的特征香气,是对风味有较大影响的化合物。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松露风味特色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露 牛肉酱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气质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品牌鱼香肉丝气味差异
6
作者 乔明锋 易宇文 +5 位作者 胡金祥 何莲 蔡雪梅 邓静 王林 杜菊苹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样品的整体气味轮廓存在明显差异。GC-MS分析表明,4个样品分别鉴定出48,46,69,55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85.01%、85.63%、95.30%和84.30%。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正己醛、庚醛、正辛醛、正己醇、桉叶醇、二甲基四硫醚、乙酸异戊酯、异戊醇、异戊醛对样品的气味形成有重要贡献。E-2-庚烯醛、戊醇、乙酸丁酯、戊醛、反-2-辛烯醛、二甲基四硫醚、松油烯、(-)-莰烯是样品特征风味物质。配料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肉丝 品牌 气质联用技术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离氨基酸呈味分析结合SPME-GC-MS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豆豉风味的影响
7
作者 侯智勇 张浩 +4 位作者 易宇文 王林 杨静 胡佳莉 张静茹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124,共9页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豆豉风味的影响,寻求预制豆豉粉的最佳干燥方式,通过游离氨基酸、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与电子鼻(E-nose)技术检测4种豆豉... 为探究干燥方式对豆豉风味的影响,寻求预制豆豉粉的最佳干燥方式,通过游离氨基酸、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与电子鼻(E-nose)技术检测4种豆豉粉干燥后的氨基酸、化合物变化。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精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使豆豉呈现苦味、鲜味、甜味、酸味,是主要的呈味氨基酸。采用SPME-GC-MS共检出50种化合物,醛类10种、醇类8种、酯类6种、烯类7种、烷类3种、酮类3种、酸类3种、硫醚类5种、苯酚类5种;豆豉粉主要由酯类(27.79%~42.97%)、烷类(23.51%~28.06%)和醛类(10.03%~22.49%)构成。气味活度值确认3-甲基丁醛是对风味影响最大的关键化合物,邻-异丙基苯、庚醛、壬醛、苯甲醛、正戊烯、氯甲烷、2,3-戊二酮、羰基硫、茴香脑、四甲基吡嗪、甲苯是对香气有贡献的化合物。研究发现真空冷冻干燥和冷冻干燥对氨基酸的鲜味有较大影响,不同干燥方式的传热条件及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化合物含量变化。该研究结果对豆豉粉深加工中风味形成具有参考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豆豉粉 干燥方式 游离氨基酸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猪皮微生物群落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动态变化与相互作用
8
作者 陈雪玲 吉莉莉 +5 位作者 王琪 牛欣欣 陈卓 廖诚 朱开宪 刘琨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34-242,共9页
为探究微生物对发酵猪皮品质形成的作用,采集发酵阶段样品,应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猪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与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从发酵初期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 为探究微生物对发酵猪皮品质形成的作用,采集发酵阶段样品,应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技术对猪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与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从发酵初期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曲霉属(Aspergillu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念珠菌属(Candida)逐步变化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红曲霉属(Monascus),于发酵第10 d进一步变化为芽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类香菌属(Myroides)、毛霉属、青霉属、节菱孢属(Arthrinium),而芽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毛霉属、青霉属、红曲霉属成为发酵后期的优势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528种挥发性代谢物,其中,14种是猪皮发酵前后关键的差异代谢物(VIP>1,|log_(2)FC|>1,P<0.05,ROAV>200)。将上述优势微生物与关键的差异代谢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动杆菌属、曲霉属、念珠菌属、镰刀菌属、类香菌属、芽胞杆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毛霉属、青霉属和红曲霉属与9种萜类、2种酮类、2种醛类和1种含硫化合物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研究结果为猪皮发酵过程的质量动态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皮 发酵 微生物群落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形成的影响
9
作者 何莲 Sook Wah Chan +6 位作者 张鑫 易宇文 朱楠 杜菊苹 乔明锋 韩富军 张晓花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8-208,共11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影响,试验以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制备的麻婆豆腐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技术结合雷达图、... 为探究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影响,试验以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制备的麻婆豆腐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技术结合雷达图、主成分分析、OPLS-DA和OAV进行分析。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品在整体气味轮廓上存在明显差异;GC-MS分析共检测到101种挥发性物质,5个样品(A、B、C、D、E)的含量分别为93.58%、97.53%、97.62%、94.80%、91.64%,烃类、醛类、醇类和酯类是样品共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β-月桂烯、芳樟醇、3-甲基丁醛、(E,E)-2,4-癸二烯醛分别是大红袍花椒和豆腐贡献给麻婆豆腐的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GC-MS结合OAV分析表明,β-月桂烯、D-柠檬烯、正辛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芳樟醇、3-甲基丁醛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形成有重要贡献;OAV结合OPLS-DA表明,通过VIP值筛选出的22种物质(以烃类、醛类和醇类物质为主)是样品气味差异的主要来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袍花椒 麻婆豆腐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气味活性值(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腌制对速冻预调理牦牛酸醡肉片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卢雪松 彭毅秦 +4 位作者 李杨 丁捷 肖猛 刘强 王岚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I0005,共6页
以11个理化指标为品质指标,采用权重法构建综合得分模型,再以超声波的温度、时间和功率为因素,通过正交设计优化适用于火锅刷煮的速冻牦牛酸醡肉片的腌制工艺。同时,以未腌制和传统工艺腌制的牦牛酸榨肉片为对照,结合电子鼻、电子舌与GC... 以11个理化指标为品质指标,采用权重法构建综合得分模型,再以超声波的温度、时间和功率为因素,通过正交设计优化适用于火锅刷煮的速冻牦牛酸醡肉片的腌制工艺。同时,以未腌制和传统工艺腌制的牦牛酸榨肉片为对照,结合电子鼻、电子舌与GC-IMS技术,分析其速冻前后风味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腌制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温度30℃、超声时间25 min、超声功率400 W。经超声波辅助腌制的牦牛酸醡肉片,速冻前后色泽、质构、气味和滋味的差异不大,超声冷冻后风味物质种类和浓度均有所增加,说明超声辅助腌制能带来较好的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锅 牦牛酸醡肉 速冻 腌制工艺 风味特征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浸提加工处理对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释出规律的影响
11
作者 侯智勇 易宇文 +2 位作者 张浩 杨静 关雎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7,共10页
为探讨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的浸提、释放及迁移规律,以热油、水煮、油水混合浸提3种方式模拟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在卤水中的释出途径,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风味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 为探讨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的浸提、释放及迁移规律,以热油、水煮、油水混合浸提3种方式模拟八角茴香风味化合物在卤水中的释出途径,并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风味化合物组成和相对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探寻其对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SPME-GC-MS共检出84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醛类10种、醇类7种、酮类4种、酯类5种、苯酚类6种、烷烃类3种、烯烃类49种;OAV值分析表明,茴香脑(39.24%~64.68%)是八角茴香的关键风味化合物,龙蒿脑(3.99%~15.74%)对风味影响最大,在水煮浸提中其释出效能是热油浸提的2.39倍、水油混合浸提的3.51倍;OPLS-DA结果表明,水煮浸提液风味与八角茴香风味最相似,而油水浸提液和热油浸提液风味相似。茴香脑、β-蒎烯、龙蒿脑、苯甲醛、崁烯、D-柠檬烯、己醛、2-甲基丁醛、苯甲酸甲酯等风味化合物对风味影响较大。综上,水煮浸提八角茴香获得的风味化合物最多,效果最好;八角茴香中的风味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高于脂。研究结果可为卤水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浸提方式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脆弱性感知的增强对抗训练鲁棒性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婧玥 金澎 +1 位作者 王兵 陈兴元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0-236,共7页
为防止脆弱样本降低对抗训练模型的鲁棒性和准确率,提出一种从决策边界角度重新加权训练数据的方法。通过迭代搜索获取决策边界附近的对抗样本,由于熵越小,样本的脆弱性越大,为避免扰动干扰和错误分类,提出使用熵评估样本的脆弱性。根... 为防止脆弱样本降低对抗训练模型的鲁棒性和准确率,提出一种从决策边界角度重新加权训练数据的方法。通过迭代搜索获取决策边界附近的对抗样本,由于熵越小,样本的脆弱性越大,为避免扰动干扰和错误分类,提出使用熵评估样本的脆弱性。根据预测分布的熵,按合适的惩罚因子调整每个对抗训练样本的损失,提升脆弱训练样本的训练强度,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持模型准确率的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对抗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抗样本 决策边界 对抗训练 鲁棒性 准确率 脆弱性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香辛料对鱼香酱汁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浩 高天珑 +5 位作者 易宇文 蔡雪梅 邓静 唐英明 顾思远 乔明锋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4-274,共11页
为探究香辛料对鱼香酱汁的影响,通过缺失实验揭示姜、葱、蒜、泡辣椒对风味的影响,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电子... 为探究香辛料对鱼香酱汁的影响,通过缺失实验揭示姜、葱、蒜、泡辣椒对风味的影响,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法(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分析化合物变化。感官分析与电子鼻检测结果均发现:缺失葱会打破鱼香风味的呈味均衡,对风味影响最大;缺失泡辣椒会降低辣味刺激和鲜味,对风味有影响,但整体相似度依然较高;缺失姜对均衡风味呈现影响最小;缺失大蒜对咸味有增强作用。GC-IMS共检出91种化合物,包括醛类26种,醇类18种,酮类13种,酯类8种,烷烃8种,含硫、醚类7种,酸类1种,杂环类10种;研究发现缺失小葱样品组烷烃类从参照组11.06%下降到5.41%,表明缺失小葱对风味影响最大;缺失泡辣椒的样品组醛类从19.89%增加到26.12%,醇类从9.41%增加到15.06%。研究认为醛类、醇类所赋予的脂香味是影响鱼香酱汁风味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鱼香酱汁工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酱汁 香辛料 感官定量描述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冷吃牛肉配方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开正 冯明会 +5 位作者 冯飞 欧阳灿 童光森 辛松林 杨爽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7,共9页
以冷吃牛肉调味配方为研究目标,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质构、色差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计算综合评分,探究食盐添加量、干辣椒丝与花椒比、白糖添加量、五香粉添加量对冷吃牛肉... 以冷吃牛肉调味配方为研究目标,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质构、色差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计算综合评分,探究食盐添加量、干辣椒丝与花椒比、白糖添加量、五香粉添加量对冷吃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吃牛肉的最佳工艺配方为食盐2.0%、干辣椒丝与花椒比5∶1、白糖1.6%、五香粉1.5%、姜粉1.5%、味精1.5%、料酒3.0%、熟菜籽油25.0%、熟芝麻2.0%、香油1.0%,此时冷吃牛肉的综合评分为0.831分,色泽红亮、麻辣鲜香、口感酥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菜 冷吃牛肉 Box-Behnken 响应面试验 配方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油”对“刀口辣椒”香气的激发作用
15
作者 李园乐 李想 +5 位作者 乔明锋 易宇文 唐英明 侯智勇 张振宇 张浩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65-274,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溅油”温度对“刀口辣椒”风味的激发作用,探寻麻辣风味最佳释放温度,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化合物,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 为探究不同“溅油”温度对“刀口辣椒”风味的激发作用,探寻麻辣风味最佳释放温度,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化合物,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比较感官属性与化合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溅油”温度对风味有增强作用,促使“刀口辣椒”风味物质充分释放。GC-IMS检出83种化合物,包括醛类29种、萜烯类19种、醇类9种、酮类7种、酯类7种、杂环类11种、酸类1种。醛类对“刀口辣椒”风味影响较大,杂环类含量升高表明“溅油”对“刀口辣椒”风味有激发作用,萜烯类是麻辣味形成的主要化合物。PCA能分辨样品特征差异,PLSR分析表明:温度低于180℃时“溅油”对风味激发能力较弱,达到180℃时对风味激发作用较好,而210℃“溅油”温度对麻辣风味激发作用最好,麻辣风味呈现最明显,240℃时麻辣风味呈现较差,但麻味感官品质较好。样品的风味属性与化合物具有相关性。研究可为今后麻辣风味开发与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口辣椒” “溅油”温度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电子鼻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烹饪时间对大红袍火锅底料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6
作者 何莲 易宇文 +3 位作者 胡金祥 乔明锋 邓静 王林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烹饪时间下大红袍火锅底料气味的差异,实验以大红袍火锅底料在烹饪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 为探究不同烹饪时间下大红袍火锅底料气味的差异,实验以大红袍火锅底料在烹饪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烹饪时间下大红袍火锅底料气味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果表明不同烹饪时间下样品的整体气味轮廓存在明显差异。GC-MS共检测出82种挥发性物质,烯烃类、醇类和醚类是不同烹饪时间下火锅底料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维恩图显示刚煮沸的样品特有物质较多;OAV分析显示异戊醇、芳樟醇、茴香脑是不同烹饪时间下火锅底料的共有关键挥发性物质;OAV结合OPLS-DA显示糠醇、桧烯、(-)-莰烯、异丁酸乙酯、α-蒎烯、戊醇是样品的差异性特征风味物质。不同烹饪时间下大红袍火锅底料整体气味轮廓和具体特征气味物质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锅 烹饪时间 气质联用技术 电子鼻 气味活度值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不耦合装药爆破裂纹扩展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管少华 蒲传金 +2 位作者 肖定军 廖涛 郭王林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了研究偏心不耦合装药结构下爆炸裂纹扩展规律,以有机玻璃板为介质,采用不同装药不耦合系数(分别为1.00、1.29、1.57、1.71、1.86、2.00、2.28)的装药结构进行爆炸实验。实验表明:偏心不耦合装药时炸药爆炸在炮孔周围形成的微裂纹区... 为了研究偏心不耦合装药结构下爆炸裂纹扩展规律,以有机玻璃板为介质,采用不同装药不耦合系数(分别为1.00、1.29、1.57、1.71、1.86、2.00、2.28)的装药结构进行爆炸实验。实验表明:偏心不耦合装药时炸药爆炸在炮孔周围形成的微裂纹区半径是不均匀的;随着装药不耦合系数的增大,耦合侧和不耦合侧的微裂纹区半径差值是逐渐增大的。在不耦合系数为1.71时,耦合侧最长主裂纹长度、主裂纹总长度、主裂纹平均长度达到最大;同时耦合侧与不耦合侧最长主裂纹长度差值、主裂纹总长度差值及主裂纹平均长度差值也达到最大。该研究为改进和优化偏心不耦合装药结构、降低爆破对围岩损伤破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玻璃 偏心不耦合装药 装药不耦合系数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DA与GC-IMS技术分析不同油脂热加工处理对松茸风味的影响
18
作者 杨正瑞 易宇文 +5 位作者 朱开宪 邓静 乔明锋 蔡雪梅 顾思远 张浩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为辨别不同油脂加工处理对松茸风味特征的影响,分别以黄油、橄榄油、猪油煎制鲜松茸,通过感官定量描述评价(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 为辨别不同油脂加工处理对松茸风味特征的影响,分别以黄油、橄榄油、猪油煎制鲜松茸,通过感官定量描述评价(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分析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变化,并采用主成分、聚类、热图、相对气味活度值、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等多元化学统计法分析油脂对松茸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油加工的松茸呈现较好的爆米花香气和蘑菇气味,橄榄油加工的松茸风味较清淡,猪油加工使松茸汽柴油特征风味更加突出。GC-IMS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经油脂煎制后的松茸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酮类(相对含量31.30%~36.26%)和醇类(相对含量26.64%~28.92%);ROAV值>1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共有24种,其中3-辛酮(D)对风味影响最大。黄油加工处理使样品中2-甲基吡嗪(ROAV值为21.8,是橄榄油加工组的1.59倍)呈现较好的爆米花香,2-庚醇(ROAV值为11.2,是猪油加工组的1.5倍)呈现较好的蘑菇香,2-辛酮(ROAV值为5.8,是橄榄油加工组的1.9倍)呈现较好的汽柴油特征风味。综上,植物性油脂加工对松茸风味影响较小,动物性油脂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松茸风味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油脂 感官定量描述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化合物 多元化学统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学计量法结合电子感官分析不同品种干辣椒对辣椒油风味特征影响
19
作者 陈雨佳 易宇文 +5 位作者 张浩 谭成立 乔明锋 尤香玲 侯智勇 李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44-253,共10页
为辨别不同品种干辣椒对辣椒油风味特征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 a 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化合物,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定量描述分析与偏最小... 为辨别不同品种干辣椒对辣椒油风味特征的影响,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 a 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化合物,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定量描述分析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法等化学计量法分析感官特征与化合物的相关性,旨在建立辣椒油相关和差异化评价体系。研究表明电子鼻可以区分样品气味轮廓。GC-IMS检出82种化合物,包含28种醛类、15种醇类、9种酮类、10种萜烯类、7种酯类、10种杂环类、2种苯类、1种酸类;辣椒油主要由醛类化合物构成,其次是酸类、萜烯类。3-甲基丁醛(ROAV=40)是影响辣椒油风味的关键化合物。PLSR分析认为二荆条辣椒制作的辣椒油香气属性最佳,赋予辣椒油浓郁香气;秦椒油脂香气浓郁,为辣椒油增添风味层次;小米辣的糊辣香气和辣味强度,为辣椒油提供持续的辣味;皱皮辣椒、内黄新一代对辣椒油风味影响相对较弱,但可平衡整体风味。研究可为今后针对性地开发适合不同地域消费者喜好的辣椒油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品种干辣椒 辣椒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多元化学计量法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功能菌在四川保宁醋强化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玉斌 邓静 +6 位作者 吴华昌 乔明锋 易宇文 彭毅秦 刘阳 严梦琴 唐红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5-82,共8页
以产香酵母菌、高产酸醋酸菌以及产多糖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将3株功能菌应用于四川保宁醋中进行接种强化发酵。单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1(接种产香酵母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数及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7.39%、20.23%,达到2... 以产香酵母菌、高产酸醋酸菌以及产多糖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将3株功能菌应用于四川保宁醋中进行接种强化发酵。单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1(接种产香酵母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数及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7.39%、20.23%,达到27种、79.65%;强化组2(接种高产酸醋酸菌)与强化组3(接种产多糖乳酸菌)酸度分别上升了82.75%、155.75%,稳定在3.18%、4.45%,其中有机酸含量增幅在23.46%~389.21%之间;强化组3多糖质量浓度提高了68.43%,高达1 143.78 mg/L。采用混菌设计确定强化发酵最佳接种比例,其结果证明在总接种量1%,接种比例为酵母菌40%、醋酸菌16%、乳酸菌44%条件下,所得食醋的效果最佳,其酸度为5.28%,挥发性物质种数为30种,感官评分85.65。研究结果为改善保宁醋风味、提高出醋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香酵母菌 高产酸醋酸菌 产多糖乳酸菌 保宁醋 强化发酵 混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