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弱疏水性抗生素在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中的吸附热力学
1
作者
王松涛
郑世界
+3 位作者
朱艳宏
高卉
王川
何杨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0-638,共9页
以西南地区分布最广的旱作土壤之一—石灰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平衡试验研究了不同原材料、热解温度的生物质炭在紫色土中吸附磺胺嘧啶(SDZ)和氟苯尼考(FFC)的效用与机制。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生物质炭...
以西南地区分布最广的旱作土壤之一—石灰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平衡试验研究了不同原材料、热解温度的生物质炭在紫色土中吸附磺胺嘧啶(SDZ)和氟苯尼考(FFC)的效用与机制。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生物质炭、紫色土、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抗生素的吸附等温线,除低温生物质炭的吸附过程为非自发进行外,其余均为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过程。油菜秸秆生物质炭与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对两种抗生素的吸附容量常数(K_F)普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生物质炭与高温生物质炭对两种抗生素的K_F普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DZ(K_F=0.02~0.45)和FFC(K_F=0.09~0.40)在紫色土中吸附均较弱。将生物质炭施用到紫色土后,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SDZ和FFC的K_F较紫色土提高0.60倍~452.00倍和3.15倍~278.89倍,而低温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SDZ和FFC的K_F较低温生物质炭提高3.95倍~120.00倍和2.19倍~9.10倍,高温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SDZ和FFC的K_F较高温生物质炭提高–0.61倍~26.45倍和–0.75倍~0.40倍。可见,低温生物质炭与紫色土对供试抗生素的吸附性能具有叠加效应,而高温生物质炭在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中并未发挥其原有的吸附性能,对SDZ和FFC的K_(F)甚至出现降低的趋势,最大降幅分别可达61.00%、7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磺胺嘧啶
氟苯尼考
吸附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成都市2015—2019年臭氧浓度夜间变化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付虹
冯程
+5 位作者
刘辉
王文勇
李迪
刘岳军
李琳
伍少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7,共14页
利用2015—2019年成都市每日逐时地面O_(3)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模拟和计算区域水平、铅直流场和大气静力稳定度支配参数(Ri),对成都市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的反常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和原因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2015—2019...
利用2015—2019年成都市每日逐时地面O_(3)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模拟和计算区域水平、铅直流场和大气静力稳定度支配参数(Ri),对成都市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的反常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和原因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2015—2019年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出现频率为17%,造成O_(3)浓度夜间反常现象的原因是雅安市山风将高空O_(3)输送至地面,而后平流至成都市,或本地高空湍流破坏夜间稳定层,将上层残留层储存的白天高浓度O_(3)送至近地面,加之夜晚绝大部分污染源停止排放,消耗O_(3)的物质大幅减少,造成地面O_(3)浓度的夜间反常变化。引起高空湍流的方式有2种:一是风向切变,且至少切变45°,风向切变角度越大,湍流强度越大,引起残留层向下增长的幅度越大;二是风速切变,且切变层风速要大于上、下层风速2 m/s,切变风速越大,湍流强度就越大,残留层向下增长的幅度就越大,低空急流是风速切变的极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高空湍流
风向切变
风速切变
山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贝壳堤水体演变的介形类证据
3
作者
李玮
屈海英
+3 位作者
李莎
周淑敏
宋先腾
王晓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6,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贝壳堤保存有大量大小混杂及两壳绞合的双壳类化石,是全球干旱区罕见的地貌景观,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晚更新世的气候与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地质记录。该记录在诺木洪西北约20 km出露,将其命名为诺木洪贝壳堤。目前诺木洪...
柴达木盆地贝壳堤保存有大量大小混杂及两壳绞合的双壳类化石,是全球干旱区罕见的地貌景观,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晚更新世的气候与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地质记录。该记录在诺木洪西北约20 km出露,将其命名为诺木洪贝壳堤。目前诺木洪贝壳堤的沉积属性存在河湖之争,对该贝壳堤剖面开展系统的介形类分析,建立了8个生物组合带,除1带化石稀少无法鉴定外,2-8带自下而上依次为:Ilyocypris-Candona-Candoniella组合、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Candoniella-Eucypris inflata组合、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Ilyocypris-Leucocythere-Candoniella-Candona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Leucocythere组合、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echinata组合和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组合。根据8个生物组合带的属种特征和古生态指标综合分析贝壳堤水体的演化过程,认为诺木洪贝壳堤为河流相沉积。1-5带沉积期由于频繁的河流改道,贝壳堤剖面处经历牛轭湖-浅水河流多次转变,牛轭湖阶段水体较深不利于介形类生存,而浅水河流阶段介形类相对繁盛;6-8带沉积期水体维持极浅河流状态,介形类繁盛,后因持续干旱河道封闭,水体盐度升高而不利于介形类生存;最终盐壳析出,诺木洪贝壳堤沉积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诺木洪贝壳堤
介形类
河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弱疏水性抗生素在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中的吸附热力学
1
作者
王松涛
郑世界
朱艳宏
高卉
王川
何杨
机构
四川省雅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西南交通大学
环境
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0-638,共9页
基金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NSFSC0837)
甘孜州科技计划项目(24Kjjh0007)资助。
文摘
以西南地区分布最广的旱作土壤之一—石灰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平衡试验研究了不同原材料、热解温度的生物质炭在紫色土中吸附磺胺嘧啶(SDZ)和氟苯尼考(FFC)的效用与机制。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生物质炭、紫色土、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抗生素的吸附等温线,除低温生物质炭的吸附过程为非自发进行外,其余均为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过程。油菜秸秆生物质炭与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对两种抗生素的吸附容量常数(K_F)普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生物质炭与高温生物质炭对两种抗生素的K_F普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DZ(K_F=0.02~0.45)和FFC(K_F=0.09~0.40)在紫色土中吸附均较弱。将生物质炭施用到紫色土后,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SDZ和FFC的K_F较紫色土提高0.60倍~452.00倍和3.15倍~278.89倍,而低温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SDZ和FFC的K_F较低温生物质炭提高3.95倍~120.00倍和2.19倍~9.10倍,高温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对SDZ和FFC的K_F较高温生物质炭提高–0.61倍~26.45倍和–0.75倍~0.40倍。可见,低温生物质炭与紫色土对供试抗生素的吸附性能具有叠加效应,而高温生物质炭在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中并未发挥其原有的吸附性能,对SDZ和FFC的K_(F)甚至出现降低的趋势,最大降幅分别可达61.00%、75.00%。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磺胺嘧啶
氟苯尼考
吸附
紫色土
Keywords
Biochar
Sulfadiazine(SDZ)
Florfenicol(FFC)
Adsorption
Purple soil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都市2015—2019年臭氧浓度夜间变化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付虹
冯程
刘辉
王文勇
李迪
刘岳军
李琳
伍少泽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
环境
工程学院
四川省
成都
生态环境
监测中心站
四川省雅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
出处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7,共14页
基金
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SZ0315)。
文摘
利用2015—2019年成都市每日逐时地面O_(3)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模拟和计算区域水平、铅直流场和大气静力稳定度支配参数(Ri),对成都市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的反常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和原因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2015—2019年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出现频率为17%,造成O_(3)浓度夜间反常现象的原因是雅安市山风将高空O_(3)输送至地面,而后平流至成都市,或本地高空湍流破坏夜间稳定层,将上层残留层储存的白天高浓度O_(3)送至近地面,加之夜晚绝大部分污染源停止排放,消耗O_(3)的物质大幅减少,造成地面O_(3)浓度的夜间反常变化。引起高空湍流的方式有2种:一是风向切变,且至少切变45°,风向切变角度越大,湍流强度越大,引起残留层向下增长的幅度越大;二是风速切变,且切变层风速要大于上、下层风速2 m/s,切变风速越大,湍流强度就越大,残留层向下增长的幅度就越大,低空急流是风速切变的极端表现。
关键词
臭氧
高空湍流
风向切变
风速切变
山风
Keywords
ozone
high altitude turbulence
wind direction shear
wind speed shear
mountain wind
分类号
X82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贝壳堤水体演变的介形类证据
3
作者
李玮
屈海英
李莎
周淑敏
宋先腾
王晓楠
机构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6,共13页
基金
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ZJ-955Q)。
文摘
柴达木盆地贝壳堤保存有大量大小混杂及两壳绞合的双壳类化石,是全球干旱区罕见的地貌景观,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晚更新世的气候与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地质记录。该记录在诺木洪西北约20 km出露,将其命名为诺木洪贝壳堤。目前诺木洪贝壳堤的沉积属性存在河湖之争,对该贝壳堤剖面开展系统的介形类分析,建立了8个生物组合带,除1带化石稀少无法鉴定外,2-8带自下而上依次为:Ilyocypris-Candona-Candoniella组合、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Candoniella-Eucypris inflata组合、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Ilyocypris-Leucocythere-Candoniella-Candona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Leucocythere组合、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echinata组合和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组合。根据8个生物组合带的属种特征和古生态指标综合分析贝壳堤水体的演化过程,认为诺木洪贝壳堤为河流相沉积。1-5带沉积期由于频繁的河流改道,贝壳堤剖面处经历牛轭湖-浅水河流多次转变,牛轭湖阶段水体较深不利于介形类生存,而浅水河流阶段介形类相对繁盛;6-8带沉积期水体维持极浅河流状态,介形类繁盛,后因持续干旱河道封闭,水体盐度升高而不利于介形类生存;最终盐壳析出,诺木洪贝壳堤沉积结束。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诺木洪贝壳堤
介形类
河流沉积
Keywords
Qaidam Basin
Nuomuhong Shell Ridge
ostracod
fluvial deposit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
Q911.6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弱疏水性抗生素在生物质炭改良紫色土中的吸附热力学
王松涛
郑世界
朱艳宏
高卉
王川
何杨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成都市2015—2019年臭氧浓度夜间变化及成因分析
付虹
冯程
刘辉
王文勇
李迪
刘岳军
李琳
伍少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贝壳堤水体演变的介形类证据
李玮
屈海英
李莎
周淑敏
宋先腾
王晓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