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阆中市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控对策
1
作者 李艳辉 彭昌家 +1 位作者 苟建华 李鸿韬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期156-156,共1页
简要报道了2014年在阆中市小麦全蚀病发生情况,并提出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及加强引种监管等综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发生 综合防控 四川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彭昌家 冯礼斌 +9 位作者 白体坤 丁攀 刘建国 陈如胜 尹怀中 龙维国 文旭 李鸿韬 何海燕 肖立 《农学学报》 2015年第5期39-47,共9页
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从而,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 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从而,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试验圃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田间发病麦株生理小种抽样送检、综合治理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首次探明了小麦条锈病菌首先传入南充市的初始菌源地地点、传播路径、传入峰次、本地流行峰次以及本地流行与传入时间、传入峰次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特点是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流行特点是本地小麦条锈菌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1月下旬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呈较高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692。建立了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和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流行趋势是近16年来,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偏轻发生仅占6.3%,说明条锈病正处于重发流行期。流行的内因是小麦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外因是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以及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发生严重。2002年以来,通过条锈病始见期、2次外来菌源传入范围、田间3次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与相关系数和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及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进行长、中、短期预报,全市小麦条锈病短期预报准确率年年达到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8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发生特点 流行规律 预警水平 提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彭昌家 丁攀 +10 位作者 冯礼斌 白体坤 陈如胜 尹怀中 龙维国 文旭 王婉秋 李鸿韬 何海燕 肖立 崔德敏 《农学学报》 2015年第6期34-41,共8页
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 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步淘汰。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实现品种合理布局和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条锈病发生为害。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为14.84%~62.89%,推行药剂拌种、健身栽培,可推迟并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探明了条锈病最佳防治方案为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各施药1次;探明了几种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和25%丙环唑防治条锈病的适宜用量(600~650 mL/hm2)。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9年以来,全市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虽高达81.25%,但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小麦产量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年除外),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1591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综合防控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彭昌家 白体坤 +14 位作者 丁攀 冯礼斌 庞锐 陈如胜 刘建国 郭建全 尹怀中 文旭 龙维国 杨建华 肖立 何海燕 肖孟 崔德敏 苟建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14年第10期31-34,共4页
柑橘是南充市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底,面积达6万hm2,总产65万吨.为确保全市柑橘果品安全,提高柑橘果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有机农业强市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我们通过几年来的柑橘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和在一定面积上的推广应用... 柑橘是南充市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底,面积达6万hm2,总产65万吨.为确保全市柑橘果品安全,提高柑橘果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有机农业强市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我们通过几年来的柑橘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和在一定面积上的推广应用,基本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全市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四川省农业厅2012年川东北和农业部2013年南方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现场会先后在南充召开,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在全省、全国推广.为进一步加快全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进程,笔者制定了南充市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为全市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尤其是柑橘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认证基地、有机基地(化学农药除外)生产和相同生态地区柑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控技术 病虫害 柑橘 绿色食品认证 市场竞争力 农作物病虫 无公害基地 南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控技术
5
作者 彭昌家 丁攀 +5 位作者 白体坤 冯礼斌 庞锐 苟建华 李鸿涛 李燕辉 《四川农业科技》 2014年第11期48-49,共2页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危险性真菌病害,是典型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该病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玉米、早稻、燕麦等农作物,以及毒麦、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危害大,严重时甚至造...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危险性真菌病害,是典型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该病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玉米、早稻、燕麦等农作物,以及毒麦、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危害大,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将其列为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过去,小麦全蚀病四川省从未发生、发现,自2014年5月上旬,在阆中首次发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黑脚病 防控技术 农牧业局 检疫性有害生物 早熟禾 植保植检站 看麦娘 根腐 真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药剂防治秋豇豆白粉虱效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苟建华 彭昌家 +2 位作者 白体坤 李鸿涛 李艳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6期117-119,121,共4页
为减轻豇豆白粉虱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化学农药呋虫胺、啶虫脒和吡蚜酮,生物农药阿维菌素防治豇豆温室白粉虱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大棚秋季豇... 为减轻豇豆白粉虱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化学农药呋虫胺、啶虫脒和吡蚜酮,生物农药阿维菌素防治豇豆温室白粉虱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大棚秋季豇豆白粉虱发生较重情况下,用1.8%阿维菌素乳油375 g/hm^2、20%呋虫胺可溶粉剂(护瑞)600 g/hm^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600 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对照药剂),5~8 d施药1次,连续施用3次,药后7、14、20 d,防治效果分别达90.9%、97.0%、88.0%、93.9%,97.4%、92.1%、84.2%、89.5%和95.6%、86.7%、82.2%、84.5%,且药后7 d呋虫胺与阿维菌素和吡蚜酮,极显著高于啶虫脒,阿维菌素与啶虫脒和吡蚜酮之间差异不显著;药后14 d,阿维菌素与呋虫胺和吡蚜酮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啶虫脒,呋虫胺与吡蚜酮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啶虫脒;药后20d,阿维菌素极显著高于呋虫胺、啶虫脒和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和吡蚜酮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在药后7 d,防效稍低于化学农药呋虫胺,药后14 d,防效高于呋虫胺,药后20 d,防效极显著高于呋虫胺。这4种药剂尤其是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不仅可以作为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理想药剂,而且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理想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温室白粉虱 生物农药 阿维菌素 化学农药 呋虫胺 啶虫脒 吡蚜酮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7
作者 田茂元 彭昌家 +3 位作者 白体坤 苟建华 李鸿韬 李艳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期93-94,共2页
为探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为探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遇雨施药2次,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照药剂)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1 800、2 250 g/hm^2和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50、600、750 m L/hm^2药后18 d,相对防效分别为86.3%、66.7%、72.5%、78.4%、58.8%、60.8%、68.6%,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极显著高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 250、1 800、1 500 g/hm^2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600、450 m L/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与1 800 g/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 m L/hm^2、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 m L/hm^2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600 m L/hm^2与450 m L/hm^2之间差异不显著,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极显著高于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600、450 m L/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极显著高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600、450 m L/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极显著高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50 m L/hm^2。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预防赤霉病有一定效果,在赤霉病偏轻发生年份可以用2 250 g/hm^2预防赤霉病;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预防赤霉病效果一般,不宜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