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多源数据的矿床三维地质建模——以四川某铅锌矿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许加田 薛东剑 李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03-1210,共8页
四川某铅锌矿床深部存在一产状平缓的滑覆构造,在地下深部分布广泛,但地表无明显露头。传统的二维地质剖面难以展示全貌,因此通过GOCAD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展现该矿床地下地质结构与构造。首先以DEM、填图、钻孔、勘探线剖面、卫星遥... 四川某铅锌矿床深部存在一产状平缓的滑覆构造,在地下深部分布广泛,但地表无明显露头。传统的二维地质剖面难以展示全貌,因此通过GOCAD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展现该矿床地下地质结构与构造。首先以DEM、填图、钻孔、勘探线剖面、卫星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建立地质数据库,构建地形地貌模型;然后利用地表填图和勘探线联合剖面的断层线建立断层模型,确定了构造格架,展现滑覆构造的产状分布;其次利用钻孔品位数据进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在含矿层位进行克里金插值,构建矿体模型,并结合钻孔分层数据建立地层模型;最终建立了综合地表、构造、矿体和地层的三维地质实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剖切实体模型,讨论各地质单元的形态特征,探讨深部成矿前景。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该研究区多源数据的三维地质建模,能将勘查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资料整合在一个模型中,该模型清晰地展示了地下地层、构造、矿体的产状与接触关系,揭露隐伏构造,并且在建模过程中能从三维角度检查原始数据的正确性,提高认识,为研究区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多源地质数据 实体模型 滑覆构造 铅锌矿床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9.5”泸定震后加郡沟流域强降雨前后泥石流物源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唐鹏 许茹 +3 位作者 胡正涛 杨曦璃 青佳明 邓辉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2022年9月5日,泸定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强烈地震使得区域内松散固体物源大幅增加。2023年6月26日晚,加郡沟流域内经历短时集中强降雨,爆发了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沟口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和现场调查等手段,分析了... 2022年9月5日,泸定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强烈地震使得区域内松散固体物源大幅增加。2023年6月26日晚,加郡沟流域内经历短时集中强降雨,爆发了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沟口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和现场调查等手段,分析了加郡沟流域在震前、震后、地震暴雨后的物源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地震和降雨对泥石流物源的影响。分析得出,加郡沟沟域物源总量地震后较地震前增加1.9倍,暴雨后较地震前增加12.1倍;板厂沟沟域物源总量地震后较地震前增加1.2倍,暴雨后较地震前增加2.1倍。地震后的泥石流物源量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地震区根据遥感解译估算泥石流固体物源的方法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震后类似泥石流静储量估算及工程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物源特征 “9.5”泸定地震 强降雨 遥感影像 隐蔽性 滞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瓮安玉华磷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
作者 蒋宗旭 何明勤 +1 位作者 刘华德 田欢欢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玉华磷矿床位于贵州省瓮安县,其矿体赋存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Z 2 ds)。为深入了解该磷矿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与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玉华磷矿床位于贵州省瓮安县,其矿体赋存于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Z 2 ds)。为深入了解该磷矿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与能谱(SEM-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a、b两个矿层磷矿石中,包括Y在内的稀土元素主要是以吸附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Ce anom-Nd关系图显示a矿层形成于还原环境,而b矿层形成于氧化环境,从a矿层到b矿层的形成环境经历了从还原环境到氧化环境的转变过程;b矿层稀土元素PAAS标准化配分模式曲线呈中稀土元素略富集的“帽型”形态,表明b矿层的形成过程中明显有生物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瓮安 玉华磷矿床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陡山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高程信息与随机森林模型的改进区域合并算法
4
作者 王荣康 熊俊楠 +2 位作者 唐浩然 涂才森 宋南霄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19,共6页
随着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的广泛应用,图像分割在遥感图像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影像分割算法都是基于区域合并方法,但此类方法普遍面临特征尺度局限、依赖单一光学影像特征及参数设置上的主观性问题,限制了分割效果。针对这一问题,... 随着面向对象影像分析的广泛应用,图像分割在遥感图像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影像分割算法都是基于区域合并方法,但此类方法普遍面临特征尺度局限、依赖单一光学影像特征及参数设置上的主观性问题,限制了分割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高程特征合并策略的机器学习区域合并方法,使用基于随机森林(RF)的机器学习模型,同时辅助高程特征合并策略,通过计算邻接区域的特征矩阵作为输入特征变量,构建区域合并分类器,将区域合并问题转换成0和1的分类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融合0.5 m空间分辨率的高程特征的区域合并算法,取得了较为优秀的分割结果,其F1、精确率、召回率、交并比分别达到90.5%、89.98%、91.02%、82.64%;与未使用高程特征相比,本文提出算法有效提升了分割精度,分别提升约3.4%、6.8%、1.1%、6.2%;同时高程特征重要性占比达32.5%,比光学特征重要性高约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高程特征 区域合并 图像分割 尺度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南段早泥盆世硅质岩形成环境及大地构造意义
5
作者 孙崇波 周洪兵 +2 位作者 谢万洪 李敏同 杨洪伟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50,共11页
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在晚古生代发育的是古特提斯支洋还是弧后盆地尚存在争论,笔者对哀牢山构造带南段下泥盆统硅质岩开展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其为生物成因,SiO_(2... 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在晚古生代发育的是古特提斯支洋还是弧后盆地尚存在争论,笔者对哀牢山构造带南段下泥盆统硅质岩开展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其为生物成因,SiO_(2)与Al_(2)O_(3)、SiO_(2)与TiO_(2)具明显负相关性,说明硅质不是来自陆源物质,具Ce负异常,Ce/Ce*值为0.73~0.76,平均值为0.75,接近大洋盆地硅质岩特征;(La/Ce)_(N)值为1.31~1.49,平均为1.38,接近开阔洋盆硅质岩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硅质岩形成于边缘海向开阔大洋转换的环境,暗示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在晚古生代发育的是古特提斯支洋,而非弧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构造带南段 放射虫硅质岩 形成环境 哀牢山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那更银矿床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地质意义
6
作者 赵云川 胡俊 +1 位作者 周洪兵 何志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0-652,共13页
那更银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矿区出露大量斜长花岗岩,这些岩石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能为揭示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证据。对出露于矿区中部的斜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结果表明,那更斜长花岗岩LA... 那更银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矿区出露大量斜长花岗岩,这些岩石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能为揭示该地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证据。对出露于矿区中部的斜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结果表明,那更斜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5.1±4.6)Ma,形成于中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那更斜长花岗岩的w(SiO_(2))为71.16%~71.32%,w(K_(2)O)/w(Na_(2)O)值为0.29~0.35,且铝饱和指数A/CNK(1.09~1.30)显示出过铝质的特征,里特曼指数(δ)介于1.33和1.48之间,说明那更斜长花岗岩属于钙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岩。稀土总量ΣREE为54.12×10^(-6)~55.90×10^(-6),且具有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那更斜长花岗岩具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不相容元素(如U)相对富集的特征。那更斜长花岗岩的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已有的关于东昆仑构造演化的研究资料指示它们可能是玄武质洋壳在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并混入壳源物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特征 那更银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新生代热史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7
作者 孙崇波 李敏同 +2 位作者 李俊 周洪兵 陈晓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9-1648,共10页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分别发生在37~14 Ma和5.1~0 Ma,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3.98℃/Ma和11.15℃/Ma;在发生快速冷却的时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逐渐变晚的趋势,说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可能为自东向西的幕式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构造隆升 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历史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