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辅助下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吸收、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950-953,957,共5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辅助下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吸收、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回顾入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临床检查结果,分为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对照组47例、接受亚低温辅助下微创... 目的:探讨亚低温辅助下微创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吸收、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回顾入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临床检查结果,分为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对照组47例、接受亚低温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的观察组43例。入院后即刻、治疗1周后,采用头颅CT记录两组患者的颅内血肿容积、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神经损伤指标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氧化/抗氧化因子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炎症因子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颅内血肿容积、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血清神经损伤指标、氧化/抗氧化因子、炎症因子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颅内血肿容积小于对照组,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Vs、Vm、rCBF水平高于对照组,TTP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中IGF-1、SDF-1、T-AOC、SOD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清中YKL-40、MDA、CRP、IL-1、IL-8、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下微创手术可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吸收,减轻神经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 亚低温 颅内血肿吸收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多途径应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的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陶春 童瑜 +2 位作者 王旗 肖溢 王仲书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协助临床医师调整多途径给药物治疗方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静脉滴注,qid)...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协助临床医师调整多途径给药物治疗方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静脉滴注,q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70 mg,静脉滴注,b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10 mg,鞘内注射,qd),并对国内外近10年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给药14 d后,该患者感染得到治愈,未发现不良反应。共检索到15篇文献,涉及15例患者。纳入分析16例患者中(包含该文1例),男11例,女4例,1例性别不明,年龄1~74岁,基础疾病均与颅脑相关。15例成功治愈,仅1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类变态反应)而停药。7例无多黏菌素类药物药敏结果,均成功治愈。11例经静脉联合鞘内/脑室多途径给药,均成功治愈。结论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可有效的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且可逆。但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其在颅内感染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类药物 鞘内注射 脑室内注射 颅内感染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孔钻颅碎吸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33例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林栋梁 李竹林 +1 位作者 李广玉 谭振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3-34,共2页
小孔钻颅碎吸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33例报告林栋梁,李竹林,李广玉,谭振美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以往多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木,从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小孔钻颅碎吸术治疗133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小孔钻颅碎吸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33例报告林栋梁,李竹林,李广玉,谭振美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治疗,以往多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木,从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小孔钻颅碎吸术治疗133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06例,女27例;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肿 创伤 小孔钻颅碎吸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蔓状血管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新军 夏祥国 董劲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60-160,共1页
蔓状血管瘤多发生在浅表组织,以颌面部及眼眶周围较多,其他浅表部位如腹股沟、外阴、睾丸、鼻、小腿、前臂等以及深部组织如胆囊、大脑等也有报道。发生在椎管内者罕见,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蔓状血管瘤 椎管内 髓外硬膜下 浅表组织 深部组织 多发生 颌面部 腹股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肽α1和乌司他丁联用促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恢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邓云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9期2302-2304,2308,共4页
目的:分析胸腺肽α1和乌司他丁联用促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9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胸腺肽α1+乌司他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脑血流参数及颅内压、... 目的:分析胸腺肽α1和乌司他丁联用促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9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胸腺肽α1+乌司他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脑血流参数及颅内压、血清及脑脊液脑损伤指标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d,颞部大脑中动脉(MCA)Vs、Vm值高于对照组,颅内压(ICP)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d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端水解酶(UCH-L1)、抗脑抗体(ABAB)、皮质醇(Cor)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低于对照组,脑脊液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和乌司他丁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可靠方法,在降低脑损伤、恢复脑血流等方面均有肯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胸腺肽Α1 乌司他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合并胃网膜动脉瘤共同破裂一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张明辉 陈岷辉 +2 位作者 丁昊 杨呈浩 罗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46-549,共4页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主要起源于颈内动脉床旁上段非分叉处的特殊类型动脉瘤,其瘤壁菲薄,相对宽颈,临床少见。胃网膜动脉瘤(GAA)是胃网膜动脉发生瘤样扩张形成的,属于内脏动脉瘤的一种,即腹腔内脏器所属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的...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主要起源于颈内动脉床旁上段非分叉处的特殊类型动脉瘤,其瘤壁菲薄,相对宽颈,临床少见。胃网膜动脉瘤(GAA)是胃网膜动脉发生瘤样扩张形成的,属于内脏动脉瘤的一种,即腹腔内脏器所属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的瘤样病变,临床同样少见。本科近期收治1例BBA合并GAA共同破裂病例,较为罕见,作者结合文献复习探讨BBA及GAA的发病机制及BBA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胃网膜动脉瘤 发病机制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