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Bcl-2、BAX、Caspase-3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
作者 文贵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279-1282,共4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前后外周血Bcl-2、BAX、Caspase-3分子的表达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的8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第4周时,...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前后外周血Bcl-2、BAX、Caspase-3分子的表达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的8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第4周时,分别测定外周血中凋亡分子Bcl-2、BAX、Caspase-3的表达量以及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氧化应激产物的含量。结果:治疗后第2周、第4周时,患者外周血中Bcl-2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BDNF、NGF、VEGF、IGF-1的含量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治疗前,BAX、Caspase-3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MDA、8-OHdG、8-iso-PGF2α的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时,患者外周血中Bcl-2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BDNF、NGF、VEGF、IGF-1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后第2周,BAX、Caspase-3的mRNA表达量以及血清中MDA、8-OHdG、8-iso-PGF2α的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后第2周。外周血中Bcl-2的mRNA表达量与血清中BDNF、NGF、VEGF、IGF-1的含量呈正相关,与血清中MDA、8-OHdG、8-iso-PGF2α的含量呈负相关;外周血中BAX、Caspase-3的mRNA表达量与血清中BDNF、NGF、VEGF、IGF-1的含量呈负相关,与血清中MDA、8-OHdG、8-iso-PGF2α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够通过增加抗凋亡分子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分子的表达来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丹参多酚酸盐 凋亡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溶栓序贯低分子肝素钙抗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但毅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153-1156,共4页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溶栓序贯低分子肝素钙抗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干预组和未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后...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溶栓序贯低分子肝素钙抗栓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干预组和未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后采集血清并测定血小板活化因子、神经损伤分子、可溶性凋亡分子、生长因子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CD62p、CD63、PAF、GMP-140、NSE、S100B、GFAP、sFas、sFasL、sTRAIL、IGF-1、VEGF、BDNF、bFGF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干预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CD62p、CD63、PAF、GMP-140、NSE、S100B、GFAP、sFas、sFasL、sTRAIL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IGF-1、VEGF、BDNF、bFGF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序贯低分子肝素钙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抑制血小板活化、细胞凋亡并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神经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低分子肝素 血小板活化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国内机构发表缺血性卒中研究的国际论文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毕有才 张江伟 龚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7-245,共9页
目的分析近10年缺血性卒中领域内中国研究者的国际文献情况,为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方向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TM核心数据库,选择2008-2018年《科学引文索引》(SCI)-Expanded发表论文中中国研究机构的所有缺血性卒中... 目的分析近10年缺血性卒中领域内中国研究者的国际文献情况,为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方向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TM核心数据库,选择2008-2018年《科学引文索引》(SCI)-Expanded发表论文中中国研究机构的所有缺血性卒中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研究发文时间、发文单位、主要作者、发文期刊及被引用特征,进一步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国内高被引论文作者、发文的主体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呈现。采用被引用次数、突发性、中心度及Sigma四个文献评价指标对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根据每个聚类中参考文献数量对聚类进行编号,并使用时间线视图展示聚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结果近10年来,国内缺血性卒中领域共发表SCI论文9 401篇,2008年发文量为209篇,2018年发文量达1 710篇,呈上升趋势;发文量由高到低居前5位的单位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1 091篇)、复旦大学(450篇)、上海交通大学(443篇)、香港中文大学(342篇)及南京医科大学(331篇);与国内合作最密切的国外机构是哈佛大学(185篇)。研究主题聚类分析显示,共形成15个聚类,0~14依次为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缺氧诱导因子1α、球囊支架、染色体区、缺血后适应、缺血卒中风险、多排CT灌注成像、Ⅳ型胶原蛋白标记血管、皮质梗死、平均总梗死体积、核转录因子κB、c-Jun N端蛋白激酶激活、脑微出血、胰岛素抵抗,高被引、高突现值以及高中介中心性值文献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两个聚类,而多排CT灌注成像聚类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结论近10年来,中国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缺血性卒中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缺氧诱导因子1α、球囊支架、染色体区等,而缺血性卒中、卒中保护及多排CT灌注成像是研究的热点,基于主题的趋势分析有助于了解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中国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