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苏阳 刘伟 +3 位作者 王运峰 贾春生 陈朝刚 彭小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3,204,共10页
四川盆地煤炭资源丰富,近年来也取得了部分煤层气探井的突破。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建成煤层气生产基地的可行性,研究综述了四川盆地内煤层气藏的层位发育情况,以及川东南和川南地区煤层气开发区块的地质和动态特征。四川盆地内第一个煤层... 四川盆地煤炭资源丰富,近年来也取得了部分煤层气探井的突破。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建成煤层气生产基地的可行性,研究综述了四川盆地内煤层气藏的层位发育情况,以及川东南和川南地区煤层气开发区块的地质和动态特征。四川盆地内第一个煤层气生产基地筠连沐爱矿区地面抽排井已达450余口,连续5 a年产气量超过1.00×10^(8)m^(3);蜀南矿区内生产井数328口,年产气量达0.79×10^(8)m^(3)。然而,盆地内以煤层作为目标层位的煤层气井日均产量不到700 m^(3),但对煤层及附近砂岩层段进行笼统压裂改造的先导探产井却能达到5000~8000 m^(3)/d的规模,这说明四川盆地煤层气生产动态与国内其他煤层气生产基地差异较大,这是源于盆地内多发育薄层以及与致密砂岩互层的构造煤,因此,不能沿用沁水、鄂尔多斯等典型厚煤层的“甜点”评价和开发方式,亟须改变以“煤层”作为煤层气井唯一目标层位的开发思路。实践表明:四川盆地煤层多发育于海陆过渡相地层,虽然煤层自身横向发育并不稳定,但是稳定发育了“煤层+砂岩+泥岩”3种岩性的组合,特殊的岩性组合可以形成“煤—砂—煤”烃源封存箱体,对四川盆地薄互层煤层气的开发和产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四川盆地近年来关停大量煤矿,废弃煤矿中富集的煤层气亟须结合地面钻井开发手段进行二次开发。综上所述,根据四川盆地的地质资源量和现有开采技术,为建设继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之后的第三个煤层气产业基地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煤层气 煤系气 薄互层 烃源封存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府气区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
2
作者 王涛 蒋裕强 +6 位作者 杨长城 王占磊 朱讯 潘辉 周亚东 袁永亮 贺英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00-4912,共13页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 孔隙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以天府气区须家河组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核磁共振测试、高压压汞测试以及X衍射等实验,结合分形理论,系统分析了研究区须四段砂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分形特征及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四段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类型为特低孔-特低渗孔隙型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喉道为主。根据高压压汞曲线形态和核磁共振结果,可将须四段砂岩孔隙结构分为三类,其中Ⅰ类样品储层物性最好,孔喉半径较大,孔喉连通性和分选性好,流体可动性强,储层质量最优。须四段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受沉积结构和矿物含量影响较为明显,粒度较粗、分选性较好的储层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好。同时,石英作为砂岩中主要的刚性矿物,具有抗压实的能力,对储层孔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方解石和黏土矿物会占据孔隙空间,导致储层的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流体可动性 孔隙结构 须四段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石宝矿区龙潭组页岩气(煤层气)潜力分析——以SD1井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敏 兰叶芳 +4 位作者 程锦翔 王正和 余谦 刘安然 赵安坤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5-308,共14页
二叠系龙潭组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层位。通过钻井岩芯和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孔渗测试、现场解吸和等温吸附等手段,以SD1井为例,对川东南石宝矿区龙潭组烃源岩特征和页岩气潜力进行研... 二叠系龙潭组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层位。通过钻井岩芯和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孔渗测试、现场解吸和等温吸附等手段,以SD1井为例,对川东南石宝矿区龙潭组烃源岩特征和页岩气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SD1井龙潭组泥页岩累计厚度约47.74 m,与煤层及粉-细砂岩交互出现,主要为分流间湾和沼泽微相沉积;2)泥页岩总体黏土矿物含量高(平均值为49.7%),富菱铁矿、黄铁矿和锐钛矿,缺乏长石和其他碳酸盐矿物;3)有机质主要由镜质组构成,干酪根δ^(13)C集中分布在–22.8‰~–24.2‰之间,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值为7.37%),处于过成熟生干气阶段,生烃潜力大;4)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微裂缝、有机质孔、溶蚀孔和晶间孔,孔隙度变化在3.05%~4.35%之间,平均值为3.79%;渗透率约为0.486μD,远小于0.1 mD,具超低孔超低渗特征;5)现场解吸泥页岩含气量为0.61~4.70 m^(3)/t,平均值为2.16 m^(3)/t,含气性相对较好,饱和吸附气含量均大于2.00 m^(3)/t,显示出良好的吸附性能。综合研究认为,川东南石宝矿区龙潭组页岩气开发潜力较大,龙潭组上段中部C_(14)–C_(17)碳质泥岩夹煤层组合和龙潭组中段上部C_(20)–C_(24)碳质泥岩夹煤层组合为主力勘查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潭组 海陆过渡相 烃源岩 页岩气 川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演化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志伟 钟怡江 +3 位作者 刘磊 陈洪德 王兴龙 陈安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0-1123,共14页
克拉通内裂陷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露头证据揭示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存在。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相关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成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 克拉通内裂陷对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露头证据揭示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存在。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相关构造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成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早寒武世鄂西渝东克拉通内裂陷发育的综合识别标志,并刻画了裂陷的沉积充填演化过程以及对古地理格局的控制。结果表明:1)裂陷呈南宽北窄、东缓西陡的不对称箕状形态;2)受裂陷西缘同沉积断裂控制,裂陷内地层沉积厚度与深—浅水沉积、斜坡相沉积均具明显分异性,分异程度与断裂活动性呈正相关关系;3)在早寒武世裂陷以补偿沉积充填为主,其内部由初期陆棚沉积向末期碳酸盐岩台地过渡,根据充填特性可将裂陷演化划分为裂陷(水井沱组沉积期)、坳陷(沧浪铺组沉积期)、填平补齐(石龙洞组沉积期)3个阶段;4)裂陷的“开启—闭合”是“罗迪尼亚大陆裂解—冈瓦纳大陆聚合”在中、上扬子之间的响应,该构造背景下的古地貌分异、同沉积断裂活动及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其古地理格局。鄂西—渝东地区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的提出不仅为四川盆地克拉通内裂陷作用构造—沉积格局提供了新的认识,也对中上扬子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渝东地区 中上扬子地区 早寒武世 克拉通内裂陷 裂陷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