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帅 黄启林 +3 位作者 王冰 原小惠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22-1229,共8页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AP组与P-MSCs组,每组12只。采用4%牛磺胆酸钠胆胰管逆行注射法构建SAP大鼠模型。造模后...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AP组与P-MSCs组,每组12只。采用4%牛磺胆酸钠胆胰管逆行注射法构建SAP大鼠模型。造模后6 h,经尾静脉注射P-MSCs(1×106个/100 g)。P-MSCs输注后12 h和24 h,处死大鼠,收集血清、胰腺组织及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显微镜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数;HE染色评估胰腺组织、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进行病理评分;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淀粉酶、脂肪酶浓度;采用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测试剂盒测定胰腺组织与肺组织MPO活性;RT-qPCR检测肺组织中TNF-α、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巨噬细胞极化情况。结果与SAP组比较,P-MSCs组大鼠肺湿干重比明显下降,BALF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与巨噬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SAP组比较,P-MSCs组胰腺组织、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P<0.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SAP组比较,P-MSCs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浓度以及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01)。MPO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与SAP组比较,P-MSCs组胰腺组织与肺组织MPO活性均明显降低(P<0.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SAP组比较,P-MSCs组肺组织中TNF-α、IL-1β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MSCs组肺组织中M1巨噬细胞数明显减少,M2巨噬细胞数明显增加。结论P-MSCs可减轻SAP大鼠肺组织炎性损伤,其保护机制可能与诱导肺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肺损伤 肺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MKⅡ在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蒋文 吴俊 +3 位作者 曽佳容 景光旭 汤礼军 孙红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6-292,共7页
目的观察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CaMKⅡ)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抑制剂KN93对SAP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36只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KN93组、SAP组+KN93组,9只/组。于造模后24 ... 目的观察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CaMKⅡ)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抑制剂KN93对SAP胰腺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36只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KN93组、SAP组+KN93组,9只/组。于造模后24 h收集血清和胰腺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脂肪酶、淀粉酶活性以及炎性因子变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CaMKⅡ、p-CaMKⅡ、p-NF-κB、MAPK、p-MAPK在小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SAP组p-CaMKⅡ、p-NF-κB、p-MAPK表达水平升高(P<0.05)。KN93干预后,SAP小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脂肪酶、淀粉酶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降低(P<0.05),同时NF-κB、ERK和MAPK蛋白磷酸化也降低(P<0.05)。结论CaMKⅡ蛋白在SAP疾病胰腺组织活性升高,CaMKⅡ抑制剂KN93能有效减轻SAP小鼠胰腺损伤和炎症程度,其机制可能与ERK/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CaMKⅡ NF-ΚB KN9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苷酸环化酶C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相关性肠损伤中的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冰 黄启林 +4 位作者 李帅 吴俊 原小惠 孙红玉 汤礼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6-383,共8页
目的探讨鸟苷酸环化酶C(GC-C)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肠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1)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8,SO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数次后关腹)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18,SAP组,开腹后经胰胆管逆... 目的探讨鸟苷酸环化酶C(GC-C)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肠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作用。方法(1)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8,SO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数次后关腹)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18,SAP组,开腹后经胰胆管逆行微量泵入5%牛磺胆酸钠(0.1 mL/100 g)制备SAP模型]。各组根据用药时间再次随机分为12 h组,24 h组和48 h组(n=6)。于建模后12、24、48 h分批处死大鼠收集结肠组织进行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实验明确GC-C在SAP相关性肠损伤中的变化规律,选取GC-C表达最低的时间点作为肠损伤最严重的大概时间点,即作为干预时间点进行后续实验;(2)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O组(n=6,处理方法同前)、SAP组(n=6,处理方法同前)和Linaclotide组[n=6,诱导SAP后立即用GC-C激动剂利那洛肽(Linaclotide)水溶液(10μg/kg/d)灌胃1次]。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选取12h节点进行检测。以HE染色评估胰腺与结肠病理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中淀粉酶(AMY)、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和TNF-α浓度;通过RT-PCR、免疫蛋白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透射电镜检测结肠组织中GC-C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结果GC-C在SAP组大鼠结肠中表达显著降低,于SAP建模后12 h表达最低(P<0.05),但随着时间推移GC-C表达逐渐升高。而结肠中Claudin-1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与SO组相比,SAP组和Linaclotide组结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粘膜不连续、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病理学评分均升高(P<0.05);血清淀粉酶、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TNF-α均显著升高(P<0.05);结肠中GC-C和Claudin-1表达下降。与SAP组相比,Linaclotide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降低,血清中上述各因子水平降低,而结肠组织中GC-C和Claudin-1表达水平升高。结论GC-C在SAP相关性肠损伤中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表达趋势,于诱导SAP后12 h表达最低;通过激活GC-C可以提高GC-C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并缓解肠道损伤,表明GC-C或许通过调节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来维持肠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苷酸环化酶C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吴俊 卢一琛 +5 位作者 黄竹 蒋文 且华吉 刘江涛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63-870,共8页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caspase-1介导的胰腺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及APD组,每组16只。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构建大鼠SAP模型,APD组在SAP组...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caspase-1介导的胰腺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及APD组,每组16只。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构建大鼠SAP模型,APD组在SAP组的基础上于右下腹放置引流管引流。于造模后12 h收集大鼠血清及胰腺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HE染色观察胰腺损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腺组织caspase-1介导的焦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胰腺腺泡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焦亡的特征性改变。结果与SAP组比较,APD组的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明显降低,血清脂肪酶、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8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胰腺组织焦亡通路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凋亡相关的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cleaved-caspase-1、gasdermin家族蛋白D(GSDMD)及cleaved-GSDM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经APD治疗后,胰腺组织焦亡通路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胰腺组织IL-1β及IL-18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AP组出现明显的内质网及线粒体扩张,核染色质凝聚,以及焦亡的特征性改变即细胞膜上膜孔的形成,而APD组内质网及线粒体扩张明显减轻,核染色质凝聚明显减少。结论Caspase 1介导的焦亡在SAP中被激活;早期实施APD能够减轻SAP的严重程度,并明显抑制caspase-1介导的焦亡激活,从而减轻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穿刺引流 细胞焦亡 CASPASE-1 gasdermin家族蛋白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甘油三酯性急性胰腺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屹 黄启林 +3 位作者 罗晨 刘立业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10-815,共6页
目的分析高甘油三酯性急性胰腺炎(HTG-AP)小鼠炎症反应及腹腔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组、急性胰腺炎(AP)组、HTG-AP组,每组8只。HTG组和HTG-AP组隔天腹腔注射泊洛沙姆407,... 目的分析高甘油三酯性急性胰腺炎(HTG-AP)小鼠炎症反应及腹腔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组、急性胰腺炎(AP)组、HTG-AP组,每组8只。HTG组和HTG-AP组隔天腹腔注射泊洛沙姆407,持续28 d,构建高脂血症动物模型;AP组和HTG-AP组注射雨蛙素诱发急性胰腺炎。造模后12 h,取小鼠血清用于血脂和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并进行病理评分;PBS灌洗腹腔以收集腹腔巨噬细胞,与荧光素标记的抗F4/80、CD11c、CD206抗体作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表型。结果成功构建小鼠HTG-AP模型。与AP组比较,HTG-AP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血清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水平以及腹腔巨噬细胞M1极化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和腹腔巨噬细胞M2极化比例明显下降(P<0.05)。结论与AP小鼠相比,HTG-AP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胰腺组织损伤和更高的全身炎症水平,可能与腹腔巨噬细胞M1极化比例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甘油三酯性急性胰腺炎 巨噬细胞 极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GlcNAcylation通过调节Rack1蛋白稳定性参与SHH型髓母细胞瘤的形成
6
作者 罗静雅 高堂清 +1 位作者 杨檬檬 杨海红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3,共9页
目的:研究O-GlcNAcylation调节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 1,Rack1)的稳定性在SHH型髓母细胞瘤(SHH type medulloblastoma,SHH-MB)形成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肿瘤标本库中分子... 目的:研究O-GlcNAcylation调节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 1,Rack1)的稳定性在SHH型髓母细胞瘤(SHH type medulloblastoma,SHH-MB)形成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临床肿瘤标本库中分子分型所确定的SHH-MB肿瘤及癌旁组织,分析样本中Rack1和O-GlcNAcylation(O-Glc NAc)的表达水平差异。对于人源髓母细胞瘤细胞系Daoy使用糖基化转移酶(OGT)抑制剂(OSMI-1)和去糖基化转移酶(OGA)抑制剂(TM-G)进行处理,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采用O-Glc NAc酶标记系统、免疫共沉淀(Co-IP)和Western blot法判断Rack1有无发生O-Glc NAc,而后通过环己酰亚胺(CHX)实验和泛素化修饰实验证实O-GlcNAcylation对Rack1蛋白水平的影响。构建敲低Rack1的髓母细胞瘤模型,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免疫荧光染色和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同时通过在免疫缺陷型小鼠进行异种原位肿瘤移植进行验证,在所得组织样本中(sh-NC和shRack1)使用Western blot检测下游SHH信号通路变化。结果:Rack1和O-GlcNAcylation在SHH-MB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Rack1表达水平和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关系。对Daoy细胞系使用OSMI-1、TM-G处理后,发现O-Glc NAc能明显促进Daoy细胞增殖,而抑制细胞O-GlcNAc则抑制细胞增殖。分子实验证实Rack1蛋白O-GlcNAcylation可以调节其蛋白稳定性,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在Daoy细胞系敲低Rack1表达,其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动物水平方面,相较于对照组,Rack1蛋白敲低的肿瘤组织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并且Rack1可通过调节SHH信号通路参与SHH-MB形成。结论:O-GlcNAcylation可通过调节Rack1蛋白的稳定性进而参与SHH-MB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CK1 O-GLCNACYLATION 细胞增殖 SHH-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穿刺引流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和抑制自噬减轻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 被引量:7
7
作者 卢一琛 吴俊 +4 位作者 蒋文 刘江涛 且华吉 孙红玉 汤礼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早期腹腔穿刺引流术(APD)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自噬及Nrf-2/HO-1通路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8),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8,4%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法),腹腔穿刺引流术组(APD组,n=8,... 目的探讨早期腹腔穿刺引流术(APD)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自噬及Nrf-2/HO-1通路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n=8),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8,4%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法),腹腔穿刺引流术组(APD组,n=8,SAP造模后于右下腹置管引流),APD+HO-1特异性抑制剂组(APD+ZnPP组,n=8,APD造模前12 h腹腔注射30 mg/kg ZnPP)。造模后12 h采集大鼠血样及胰腺组织。以HE染色评价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淀粉酶、脂肪酶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色法检测胰腺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胰腺腺泡细胞内亚细胞器结构及自噬改变,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及Nrf-2/HO-1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AP组相比,APD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显著减轻(P<0.05),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明显下降(P<0.05),胰腺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下降(P<0.05),并伴有Nrf-2/HO-1通路的激活(P<0.05)。ZnPP可以抑制上述的治疗作用。同时,APD干预可逆转SAP造成的线粒体、内质网损伤,并减少p62积累(P<0.05),抑制腺泡细胞内自噬受损。结论早期APD引流治疗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减轻局部氧化应激、修复受损自噬进而降低SAP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穿刺引流术 自噬 血红素加氧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若鸿 刘春雨 +2 位作者 张誉凡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34-839,共6页
目的探索早期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P组和APD组,每组12只。SAP组和APD组大鼠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SA... 目的探索早期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AP组和APD组,每组12只。SAP组和APD组大鼠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SAP模型,APD组大鼠右下腹留置腹腔引流管,Sham组大鼠不注射药物,仅在腹腔内留置引流管后关腹。术后12h取材,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并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分泌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情况,qPCR检测腹腔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163、CD20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AP组比较,APD组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促炎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明显降低,而抗炎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比较,APD组腹腔巨噬细胞中CD163阳性细胞明显增多,TNF-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腹腔细胞中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63、CD206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TNF-α、iNOSmRNA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穿刺引流可通过增加腹腔巨噬细胞的M2极化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起到缓解SAP病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穿刺引流 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相关腹腔积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张鹏 吴俊 +4 位作者 景光旭 王旭阳 邹洪 孙红玉 汤礼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7-1233,共7页
急性胰腺炎(AP)相关腹腔积液是AP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胰腺炎相关腹腔积液产生可能来源于腹腔内血管、淋巴管及胰管的渗漏等。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腹腔穿刺引流早期积极清除胰... 急性胰腺炎(AP)相关腹腔积液是AP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胰腺炎相关腹腔积液产生可能来源于腹腔内血管、淋巴管及胰管的渗漏等。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腹腔穿刺引流早期积极清除胰腺炎相关腹腔积液有助于降低全身炎症水平及缓解胰腺炎相关器官损伤,从而改善重症AP患者病情及降低病死率。但胰腺炎相关腹腔积液如何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参与胰腺和远处器官损害,以及如何导致AP患者病情恶化,尚不完全清楚。因而,本文就AP相关腹腔积液的概况及近年来的研究做一综述,为AP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的探索提供一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腹腔积液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时机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军 陈虹羽 +2 位作者 黄竹 孙红玉 陈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1-617,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介入时机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肝胆胰外科的101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探究ERCP治疗ABP的最佳时间分界点。根据ERC...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介入时机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肝胆胰外科的101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探究ERCP治疗ABP的最佳时间分界点。根据ERCP介入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ERCP组(发病后66 h内,n=55)和延期ERCP组(发病66 h后,n=46),并将早期ERCP组分为3个亚组:0~24 h组(n=10)、24~48 h组(n=27)、48~66 h组(n=18)。观察各组重症化率、新发器官衰竭(NOF)率、病死率等主要指标,感染率、病情程度评分(APACHEⅡ、Ranson、Marshall、GCSI评分)、血清学指标(CRP、IL-6、IL-10、TNF-α、三酰甘油)以及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次要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BP重症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病后66 h是ABP患者行ERCP治疗的最佳时间分界点。与延期ERCP组相比,早期ERCP组的重症化率、NOF率、感染率低(P<0.05),APACHEⅡ、Marshall、GCSI评分(P<0.05)以及血清学指标(CRP、IL-6、IL-10、TG、血清白蛋白)均明显改善,住院/ICU时间短,住院费用低(P<0.001)。两组病死率、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ERCP组的3个亚组间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感染率、血清学指标、GCSI评分、APACHEⅡ、Ranson评分、住院/ICU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G水平及GCSI评分升高是ABP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早期行ERCP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早期(发病后66 h内)行ERCP治疗可降低ABP患者的重症化风险,改善预后,其可能机制与改善胃肠功能及降低血清TG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时机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miR-345-5p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春雨 林宁 +5 位作者 熊杰 刘若鸿 杨屹 田伏洲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患者外周血miR-345-5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HTGAP患者40例(A组)、非HTGAP患者75例(B组),同时选取高脂血症非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患者外周血miR-345-5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HTGAP患者40例(A组)、非HTGAP患者75例(B组),同时选取高脂血症非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C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D组)为对照组。其中A组根据急性胰腺炎亚特兰大分级标准再分为轻度(HTG-MAP)与重度(HTG-SAP)两个亚组,每组20例。检查所有患者血清三酰甘油和淀粉酶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miR-345-5p的表达水平,分析miR-345-5p表达水平与HTGAP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中的作用。结果 A组患者血清中miR-345-5p的表达水平(2.28±0.23)明显高于B组(0.35±0.21)、C组(0.29±0.23)和D组(0.25±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C、D组之间miR-345-5p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45-5p检测HTG-S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85(0.634~0.935)。重度HTGAP组miR-345-5p的表达水平(2.95±0.46)明显高于轻度HTGAP组(0.69±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5-5p表达水平与三酰甘油水平具有相关性(r=0.853,P<0.001),而与淀粉酶无相关性(r=–0.239,P>0.05)。结论 miR-345-5p在HTGAP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其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有望为HTGAP的临床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高脂血症 微RNAS miR-345-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信号通路对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晨 黄启林 +2 位作者 杨屹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82-785,共4页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全身炎症性疾病。胰腺腺泡细胞损伤是AP最早期的病理变化,阐明其病理机制,对开发新的AP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在AP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通...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全身炎症性疾病。胰腺腺泡细胞损伤是AP最早期的病理变化,阐明其病理机制,对开发新的AP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在AP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腺泡细胞坏死,且对腺泡细胞自噬、氧化应激以及炎症等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资料,综述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AP胰腺腺泡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晨 黄启林 +3 位作者 杨屹 原小惠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97-903,共7页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组、APD组,每组18只。SAP组、APD组大鼠经胰胆管逆行微量泵入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组、APD组,每组18只。SAP组、APD组大鼠经胰胆管逆行微量泵入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模型,APD组进一步由右下腹导入一胃管进行引流。每组设置6、12、24 h时间点,收集腹主动脉血和胰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淀粉酶、炎性因子及内毒素的变化;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损伤情况;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APD组大鼠胰腺组织坏死、水肿情况明显好于SAP组,病理学评分下降(P<0.05)。APD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及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0.05),胰腺细胞凋亡数量明显高于SAP组(P<0.05),胰腺组织凋亡蛋白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0.05)。相较于SAP组,APD组大鼠胰腺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p-PI3K、p-AKT和核因子-κB(NF-κB)p65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APD通过增强胰腺细胞凋亡减轻SAP的严重程度,其作用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穿刺引流 急性重症胰腺炎 细胞凋亡 cleaved-caspase-3 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14
作者 黄尚卿 文艺 +4 位作者 王冰 李帅 原小惠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15-1221,共7页
目的探讨早期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道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AP组和APD组,每组15只。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SAP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于大... 目的探讨早期腹腔穿刺引流(AP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道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AP组和APD组,每组15只。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SAP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于大鼠右下腹置入引流管建立APD模型。建模后24h采集血样、小肠和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和胰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鲎试剂法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ELISA法检测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血清D-乳酸水平,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小肠组织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TLR4信号通路关键分子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AP组比较,APD组大鼠小肠和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DAO活性以及TNF-α、IL-6、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与SAP组比较,APD组小肠组织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p65、TNF-α和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此外,APD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cleavedcaspase-3和Bax的表达较SAP组明显降低,Bcl-2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实施APD能显著降低SAP大鼠肠道TLR4的表达,抑制下游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减少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发挥肠道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穿刺引流 肠道损伤 Toll样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积极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张鹏 景光旭 +4 位作者 罗欢欢 董鸿斐 王旭阳 孙红玉 汤礼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58-2168,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积极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在急性胰腺炎(AP)早期治疗过程中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55046。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积极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在急性胰腺炎(AP)早期治疗过程中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55046。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期刊服务平台,从建库至2022年11月30日发表的有关液体复苏治疗AP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与队列研究。采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研究,共4061例AP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液体复苏组相比,积极液体复苏组的持续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OR=2.19,95%CI:1.46~3.29,P<0.001)、胰腺坏死发生率(OR=1.73,95%CI:1.19~2.51,P=0.004)、死亡率(OR=1.64,95%CI:1.26~2.14,P<0.001)显著升高,同时还增加了感染性胰腺坏死(OR=1.82,95%CI:1.33~2.48,P<0.001)、循环功能衰竭(OR=6.31,95%CI:1.81~21.93,P=0.004)、呼吸功能衰竭(OR=3.81,95%CI=1.77~8.19,P<0.001)、肾功能衰竭(OR=1.88,95%CI:1.11~3.19,P=0.020)、腹腔间隔室综合征(OR=6.01,95%CI:2.45~14.71,P<0.001)、液体过负荷(OR=3.83,95%CI:1.65~8.88,P=0.002)的发生风险。结论积极液体复苏在AP早期治疗阶段表现出较差的效果及安全性,可能不利于患者预后。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未来需要更多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液体复苏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高原脱习服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欢欢 黄东昕 +5 位作者 吴俊 且华吉 王张鹏 文艺 孙红玉 汤礼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21-1029,共9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在高原暴露后返回平原大鼠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抗氧化剂维生素C(vitamin C,VitC)的治疗效果。方法: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高原组(8只)和高原脱习服(high-altitude de-accl...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在高原暴露后返回平原大鼠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抗氧化剂维生素C(vitamin C,VitC)的治疗效果。方法: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高原组(8只)和高原脱习服(high-altitude de-acclimatization,HADA)组(24只);另40只再随机分为对照组、VitC治疗3 d组、VitC治疗7 d组、安慰剂治疗3 d组和安慰剂治疗7 d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在平原环境(500 m)中饲养30 d,高原组和HADA组大鼠于高原环境模拟舱(5000 m)内饲养30 d后,高原组结束造模,HADA组分成3个亚组,每组8只,再在平原(500 m)环境中分别饲养3、7和30 d;VitC治疗3 d组、VitC治疗7 d组按100 mg/kg剂量经尾静脉注射VitC溶液干预高原脱习服的大鼠,每日1次,自返回平原日起分别连续给药3和7 d,安慰剂治疗组则采用相同给药方式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所有实验动物于造模结束后立即采集血清及脑组织,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大脑的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脑组织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AOPP)表达水平,生化法测定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脑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和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在大鼠海马CA3区域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ADA(3 d)组血清NSE水平显著升高,T-AOC水平显著降低(P<0.01),脑组织中AOPP、TBARS和GSSG水平显著升高且SOD和GSH活性显著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呈现染色质凝聚、胞体核膜皱缩等典型凋亡改变;经VitC干预3 d后,与安慰剂3天组相比,大鼠血清NSE水平显著降低,T-AOC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组织中AOPP和GSSG水平显著降低,GSH和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海马CA3区cleaved caspase-3和CytC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氧化应激改变参与低压低氧大鼠脱习服期脑损伤发生,该作用可能通过介导神经元凋亡而实现,抗氧化剂VitC能够增强大鼠抗氧化能力,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脱习服 脑损伤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屹 罗晨 +2 位作者 黄启林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是IgG4相关性疾病在胆道系统中的表现,以胆管狭窄、胆管及周围组织瘤块样增生和血清IgG4升高为特点。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组织病理表现为胆管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对...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是IgG4相关性疾病在胆道系统中的表现,以胆管狭窄、胆管及周围组织瘤块样增生和血清IgG4升高为特点。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组织病理表现为胆管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因IgG4-SC发病率低,临床对其认识不足,与胆管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十分相似,导致临床工作中误诊误治时有发生。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就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4 胆管炎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