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可尔因矿田锂辉石伟晶岩成因:来自钾长石矿物学、微区地球化学和瑞利分馏模拟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费光春 谭心 +3 位作者 袁彦伟 陆雪 蔡云华 赵太平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61-2178,共18页
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四川西部,已探明多个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其中李家沟和党坝矿床规模达到了超大型。根据伟晶岩中主要矿物的组成,从可尔因岩体向外,水平方向可分为4个伟晶岩带,依次为微斜长石伟晶岩带(Ⅰ带)、微斜长石钠长石... 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四川西部,已探明多个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其中李家沟和党坝矿床规模达到了超大型。根据伟晶岩中主要矿物的组成,从可尔因岩体向外,水平方向可分为4个伟晶岩带,依次为微斜长石伟晶岩带(Ⅰ带)、微斜长石钠长石伟晶岩带(Ⅱ带)、钠长石伟晶岩带(Ⅲ带)和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带(Ⅳ带)。钾长石是可尔因岩体和不同伟晶岩带中的贯通矿物和造岩矿物,但其组构特征研究较为薄弱,对岩浆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的指示意义尚不明确。本文以可尔因岩体及各分带伟晶岩中的钾长石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矿物学特征、X射线粉晶衍射、原位微区成分(EPMA和LA-ICP-MS)和瑞利分馏模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可尔因岩体的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Ⅰ、Ⅱ、Ⅲ带伟晶岩→Ⅳ带伟晶岩,钾长石中的Li、Rb、Cs等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K/Rb比值减小,相较于二云母花岗岩,可尔因矿田的伟晶岩经历了更长的岩浆演化过程。Ⅳ带伟晶岩中钾长石条纹间距明显比Ⅰ-Ⅲ带伟晶岩中钾长石条纹间距小;钾长石的Ti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温度降低,表明可尔因伟晶岩演化后期残余熔体具有快速冷却的特征。花岗岩钾长石中P元素含量低于伟晶岩钾长石中P元素含量,指示随岩浆结晶分异,伟晶岩中P元素呈富集趋势。钾长石瑞利分馏模拟显示,从可尔因岩体到伟晶岩存在较好的岩浆演化趋势,指示李家沟和党坝等矿床的锂辉石伟晶岩属于结晶分异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伟晶岩 钾长石 微区成分 微量元素模拟 可尔因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中海村滑坡变形过程研究
2
作者 田述军 李珊 +2 位作者 尹庆宏 黄涛 罗明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7,共9页
借助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全天候、长时序、高精度的形变监测优势,可以实现滑坡长时序变形过程监测,其在捕捉滑坡加速期迹象及潜在灾害预警信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对于提升滑坡预... 借助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全天候、长时序、高精度的形变监测优势,可以实现滑坡长时序变形过程监测,其在捕捉滑坡加速期迹象及潜在灾害预警信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对于提升滑坡预测与警报系统的效能至关重要。该文采用时序InSAR技术对中海村滑坡不同分区的形变进行监测,分析了滑坡不同分区的形变过程,研究了降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发生前经历了初始变形、相对稳定和加速变形3个阶段,形变大小的顺序均表现为后缘、中部和前缘,不同分区的累积变形量在不同阶段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滑坡不同分区累积变形均表现为随降雨增大而增大,降雨对后缘形变的影响更为显著。采用InSAR技术能监测到滑坡发生前后缘显著的变形加速过程,持续降雨过程对滑坡变形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形变监测 变形阶段 持续降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李家沟锂辉石矿床Ⅰ号脉成因——来自稀有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原位结晶模拟的证据
3
作者 罗小龙 席世强 +8 位作者 谭华 费光春 蔡云华 李佑国 袁彦伟 刘榆 李云强 马志平 赵恒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64,共16页
为查明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床稀有元素分布特征、伟晶岩成因及深部找矿潜力,从东到西,对李家沟锂辉石矿床规模最大的Ⅰ号脉2、5、9、11号勘探线上探槽和钻孔的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的稀有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可... 为查明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床稀有元素分布特征、伟晶岩成因及深部找矿潜力,从东到西,对李家沟锂辉石矿床规模最大的Ⅰ号脉2、5、9、11号勘探线上探槽和钻孔的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的稀有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和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进行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Ⅰ号脉稀有元素以Li为主,共伴生有Be、Rb、Nb、Ta、Sn等元素,与甲基卡X03号脉稀有元素特征相似。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自上而下所体现出来的矿化分带规律是上部Li元素、中部Be元素、下部Nb和Rb元素相对富集,而甲基卡X03号脉Nb、Rb元素在矿体上部相对富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表明李家沟Ⅰ号脉并不是由形成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体的一套岩浆系统结晶分异形成的,李家沟锂辉石矿床伟晶岩的形成机制可能是:首先变质沉积岩经历低程度部分熔融生成相对富Li的熔体,之后熔体通过结晶分异进一步富集形成Li饱和熔体,最终结晶形成锂辉石伟晶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矿床 Ⅰ号脉 稀有元素 空间分布特征 原位结晶模拟 李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茂县河谷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4
作者 刘晓波 时章亮 +5 位作者 徐洲 包雨函 邓欢 徐克全 廖超 金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76-81,85,共7页
对四川汶川—茂县河谷地区优选耕地区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以无风险土壤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47%。土壤养分总体呈丰富和较丰富状态,仅磷和钾在局部地区较缺乏;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研... 对四川汶川—茂县河谷地区优选耕地区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以无风险土壤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47%。土壤养分总体呈丰富和较丰富状态,仅磷和钾在局部地区较缺乏;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研究区土壤质量以优质土壤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69%;研究区绿色食品产地、绿色富硒土地资源较丰富,分别有4971.7和238.3 hm^(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对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发展现代农业、耕地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地球化学评价 富硒土地 汶川—茂县河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李家沟伟晶岩型锂矿白云母短波红外光谱与矿物地球化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韩警锐 冉凤琴 +8 位作者 彭勃 陈燃 唐波 奉大博 杨阳 赵媛 顾春进 陈浩 赵恒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5-1363,共9页
李家沟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川西地区的超大型矿床。目前,李家沟矿床中白云母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尚不清楚,其化学组分与光谱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缺乏深入认识。本文以李家沟矿床伟晶岩中白云母为研究对象,开展显微结构观察、电子探针分析(EP... 李家沟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川西地区的超大型矿床。目前,李家沟矿床中白云母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尚不清楚,其化学组分与光谱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缺乏深入认识。本文以李家沟矿床伟晶岩中白云母为研究对象,开展显微结构观察、电子探针分析(EPMA)和短波红外光谱测量等工作。将伟晶岩中白云母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原生白云母(MS),岩浆阶段产物,Al、K含量较高,白云母2200 nm吸收峰位(Pos2200)集中于2201~2202.8 nm,相应吸收峰的吸收深度(2200Dep)大多<0.25,伊利石结晶度(IC值)集中于1~1.5;②过渡白云母(TM),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由于富含挥发分的流体出溶导致Li元素的富集,Li2O含量为2.53%~6.22%,Pos2200集中于2200~2201 nm,2200Dep多<0.5,IC值最高(多>4);③热液白云母(HM),主要由流体交代作用形成,Pos2200最短,2200Dep多<0.4,IC值集中于2~4。李家沟伟晶岩中白云母的Al—OH吸收峰可以反映白云母Si、Al、Fe、Li等元素含量变化,从MS到TM,这些元素的含量变化和替换机制是控制白云母特征吸收峰波长位移的主要因素,而在热液阶段(HM)中控制因素以温度为主。综合研究表明,李家沟伟晶岩中白云母Al—OH特征峰吸收波长(2200~2201 nm)和伊利石结晶度(>4)可作为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 白云母 短波红外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干流大型滑坡光学遥感识别研究
6
作者 赵恒 余天彬 +4 位作者 王猛 黄细超 王军 刘文 宋班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6-633,共8页
金沙江上游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大型及以上滑坡发育,曾经形成多次类似白格滑坡的堵江链式灾害,受地面调查手段和通行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早发现。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开展金沙江上游干流大型滑坡识别研究,从滑坡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入手,采用遥... 金沙江上游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大型及以上滑坡发育,曾经形成多次类似白格滑坡的堵江链式灾害,受地面调查手段和通行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早发现。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开展金沙江上游干流大型滑坡识别研究,从滑坡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入手,采用遥感解译和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综合识别方法,建立了高位远程滑坡的影像标志、地形地貌标志、地质环境条件标志、人类工程活动标志等四大类识别指标,根据各指标的贡献程度,将各指标划分为基本条件、重要条件、辅助识别条件等三个等级。应用该方法在研究区共识别出84处大型及以上滑坡隐患。研究成果可为金沙江上游干流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依据,也为类似高山峡谷区滑坡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大型滑坡 光学遥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可尔因矿田李家沟矿床锂辉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宵 陈翠华 +5 位作者 谢伟 杨善涛 赖翔 杨魁 陈宵杰 蔡云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8-1338,共11页
李家沟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是中国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中部可尔因矿田中的典型矿床之一。经过最新的勘探评估工作,李家沟矿床已被确定为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且李家沟矿床矿石工艺特征随高程而变化,急需正确评价李家沟... 李家沟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是中国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中部可尔因矿田中的典型矿床之一。经过最新的勘探评估工作,李家沟矿床已被确定为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且李家沟矿床矿石工艺特征随高程而变化,急需正确评价李家沟矿床矿石的工业价值。本文在详细的镜下以及手标本观察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XRD)、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化学全元素分析、化学物相分析、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LA)等方法和技术,查清矿石组成,确定有益、有害元素种类与赋存状态,查明矿石工艺性质,为该区稀有金属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锂矿石平均品位0.94%,约84.7%的Li来自锂辉石,矿石中Rb_(2)O平均品位0.13%,达到了综合回收伴生元素工业品位要求。锂辉石粒度范围较宽,属于极不均匀矿石,需多段磨矿。根据矿石解离度特征,在进入最终浮选工艺前,建议将物料磨至-0.07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 可尔因矿田 工艺矿物学 解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伽马测井的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地层生热率及岩石圈热结构研究
8
作者 张佳豪 宋荣彩 +4 位作者 郑峰 张严 唐鑫 黎波 董树义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117,共10页
【目的】岩石圈热结构对探索盆地热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莺歌海盆地生热率数据的匮乏,限制了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方法】利用莺歌海盆地23口钻井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通过GR(自然伽马值)-A(岩... 【目的】岩石圈热结构对探索盆地热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莺歌海盆地生热率数据的匮乏,限制了岩石圈热结构的研究。【方法】利用莺歌海盆地23口钻井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通过GR(自然伽马值)-A(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经验公式,计算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的地层生热率;依托OBS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建立地层生热率参数柱,计算壳幔热流及其比值、莫霍面温度和热岩石圈厚度,获取岩石圈热结构。【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地壳热流为19.2~27.1 mW/m^(2),平均值为(23.5±2.8) mW/m^(2),地幔热流为49.2~57.2 mW/m^(2),平均值为(52.8±2.8) mW/m^(2);莫霍面温度为613~707℃,平均温度为(671±31)℃;热岩石圈厚度为61.23~64.89 km,平均厚度为(63.58±1.35) km;壳幔热流配比为0.45±0.08,岩石圈热结构表现出“冷壳热幔”的特征,反映出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的热状态受深部热源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为该地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 自然伽马值 岩石圈热结构 热岩石圈厚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川西毛垭坝地区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尹滔 宋元宝 +1 位作者 张伟 袁华云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4-186,共13页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对构造微地貌精细结构的识别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活动断层调查的效率。该文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遥感影像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Landsat8和GF-2这2种影像数据,采用宏观地貌到微地貌的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对构造微地貌精细结构的识别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活动断层调查的效率。该文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遥感影像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Landsat8和GF-2这2种影像数据,采用宏观地貌到微地貌的遥感解译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对川西毛垭坝地区的活动断裂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除义敦—理塘断裂带以外,研究区还发育数条呈近EW向具正断裂性质的活动断裂。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挤压背景下,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不断横向挤出,发育了右旋走滑的巴塘断裂和左旋走滑的理塘断裂2组共轭断裂。在2者的共同控制作用下,研究区正处于局部伸展阶段,并发育了近EW向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控制了大毛垭坝、小毛垭坝以及北侧的措普盆地的发展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遥感 解译标志 理塘断裂 活动断裂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轿顶山钴矿床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测试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1
10
作者 武文辉 詹涵钰 +3 位作者 秦宇龙 张彤 熊昌利 徐云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0-1103,共14页
轿顶山钴矿床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鲜有研究,由于Co元素具有亲铁和亲硫的双重特性,使其在硫化物中富集明显。以轿顶山钴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黄铁矿微量元... 轿顶山钴矿床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鲜有研究,由于Co元素具有亲铁和亲硫的双重特性,使其在硫化物中富集明显。以轿顶山钴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黄铁矿显微结构研究基础上,利用LA−ICP−MS对黄铁矿微量元素进行原位测试分析,为探讨矿床成因提供制约。根据黄铁矿的显微组构特征,可将轿顶山钴矿床中的黄铁矿划分为3个世代。PyⅠ为原始沉积型黄铁矿,包括少量半自形状黄铁矿(PyⅠ-a)、胶状黄铁矿(PyⅠ-b)及莓状黄铁矿(PyⅠ-c),其Co/Ni值基本上都小于1(平均值0.53),成矿元素(Co)平均含量99.8×10^(−6)。PyⅡ受构造变形及热液叠加作用影响,常具有交代残余结构(PyⅡ-a)及变形重结晶结构(PyⅡ-b),其Co/Ni>1(平均值1.31),成矿元素(Co)平均含量为1060.8×10^(−6);PyⅢ为细粒散砂状及细粒胶状集合体形式,强金属光泽,并与硫钴矿、硫镍钴矿、黄铜矿共生,Co/Ni平均值为2.05,成矿元素Co平均含量为10453.5×10^(−6),PyⅢ中Co、Ni元素可能以硫钴镍矿的微细物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内部。综合分析认为,早期沉积型PyⅠ成矿元素背景值较高,受后期构造变形-热液叠加改造作用影响,PyⅡ中成矿元素逐渐富集,而主成矿期PyⅢ为后期热液对PyⅡ进一步叠加改造,最终形成了现有的钴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黄铁矿 微量元素 钴矿 四川轿顶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北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来自下龙组含磷岩系的年代学证据
11
作者 吴杰 冯佐海 +6 位作者 秦亚 苟小芳 黄南锐 黄永高 刘奕志 范天一 王葆华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6,I0001-I0006,共20页
为明确桂东北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本研究对鹰扬关地区下龙组连续可追溯的含磷岩系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件年代学样品(YY2301和YY2303)呈现出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U-Pb年龄集... 为明确桂东北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本研究对鹰扬关地区下龙组连续可追溯的含磷岩系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件年代学样品(YY2301和YY2303)呈现出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U-Pb年龄集中分布于0.72~0.90 Ga,表明鹰扬关地区下龙组的主体部分是新元古代扬子陆块东南缘构造-岩浆-热事件的产物。同时,两件样品的ε_(Hf)(t)值分别为-16.30~9.79和-16.29~13.65,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11~3.27 Ga和0.82~3.38 Ga,表明鹰扬关地区下龙组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古元古代和新太古代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部分来自新生地壳物质。两件年代学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较为一致,共同限定了鹰扬关地区下龙组的沉积上限为~0.72 Ga。此外,下龙组含磷岩系连续且可追溯,指示鹰扬关地区丹洲期变质基底为整体有序沉积,其年代学特征与桂北地区丹洲群具有可比性。结合已有区域研究资料表明,桂东北鹰扬关地区的丹洲期变质基底并非混杂成因形成,而是形成于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的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属性 含磷岩系 碎屑锆石 下龙组 鹰扬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地区埃达克质英安岩的成因及构造启示: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
12
作者 韦少港 唐菊兴 +7 位作者 宋扬 李宝龙 刘治博 董玉杰 白羽彤 相硕 刘思 白云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2-1655,共24页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广泛分布着大量中生代岩浆岩,研究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对探究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出露于羌塘南缘热那错地区英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两侧广泛分布着大量中生代岩浆岩,研究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对探究班公湖-怒江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出露于羌塘南缘热那错地区英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热那错英安岩形成时代是109.6±0.8~109.5±0.6 Ma,为早白垩世晚期。②热那错英安岩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具高SiO_(2)(64.79%~70.37%)、高A1_(2)O_(3)(13.81%~16.13%)、低MgO(0.68%~0.88%)、高Sr(517×10^(-6)~598×10^(-6))和低Y(8.45×10^(-6)~10.7×10^(-6)),Mg^(#)值为23.83~29.65,Sr/Y比值为53.0~70.8,显示埃达克质岩浆特征。③该套埃达克质英安岩整体上不同程度地富集Rb、U、Th、K、Pb等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HFSEs:Nb、Ta、Ti),(La/Yb)N值为18.48~20.23,δEu具有弱负异常(0.84~0.89),显示典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特征。④该套埃达克质英安岩(^(87)Sr/^(86)Sr)_(i)值为0.705119~0.705491,εNd(t)值为0.28~+1.25,二阶模式年龄为931~806 Ma;其锆石ε_(Hf)(t)为+3.9~+13.1,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_(2DM)^(C)为924~332 M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文最新数据,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早白垩世晚期可能尚未完全关闭,热那错英安岩来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持续俯冲于羌塘地体之下的地壳增生加厚过程中,由玄武质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重熔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岩 岩石成因 早白垩世 新生下地壳 羌塘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MPS和SBAS-InSAR的隆尧地裂缝及周边地表形变监测
13
作者 侯祖行 杨成生 +3 位作者 董继红 陈利东 王坤 赵子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25,共8页
基于StaMPS和SBAS-InSAR技术获取2017-03—2022-10河北隆尧地裂缝及周边的地表形变结果。结果显示,2种技术监测结果较为一致,说明结果可靠;巨鹿县周边的地面沉降较严重,已形成较大规模沉降区,最大形变速率超过-30 mm/a;提取的时序结果... 基于StaMPS和SBAS-InSAR技术获取2017-03—2022-10河北隆尧地裂缝及周边的地表形变结果。结果显示,2种技术监测结果较为一致,说明结果可靠;巨鹿县周边的地面沉降较严重,已形成较大规模沉降区,最大形变速率超过-30 mm/a;提取的时序结果均呈周期性变化,且与地下水水位和降水量变化一致性较高;隆尧地裂缝两侧地表的最大形变速率差超过40 mm/a,最大形变量差超过200 mm,实地调查发现,地裂缝引发的地表差异形变对当地造成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STAMPS SBAS-InSAR 隆尧地裂缝 地下水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兴文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微量元素特征:沉积环境及锂成矿指示
14
作者 唐屹 郝雪峰 +3 位作者 潘蒙 何洋飘 彭宇 付小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2,共8页
四川南部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中带—外带,广泛分布与火山岩风化–沉积有关的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具有形成锂等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本次对川南兴文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高岭石黏土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Li等微... 四川南部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中带—外带,广泛分布与火山岩风化–沉积有关的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具有形成锂等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本次对川南兴文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高岭石黏土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L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了该区龙潭组下部黏土岩的物源、沉积环境特征及对Li成矿的指示,以期为川南地区Li等关键金属的地质找矿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黏土岩中富集Li、Ga、Nb等多种关键金属,是一个极具Li等多种关键金属找矿前景的地区。不活动元素的含量及相关参数表明,黏土岩的物源来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的基性岩(玄武岩)以及中酸性岩。采用反映沉积环境的Ni、Ni/Co以及δU等元素含量及指标,指示其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地区的潟湖还原咸水环境。根据龙潭组黏土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所指示的物源区以及沉积环境,在地质找矿中应将工作区布置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带—外带(向外带方向)的潟湖沉积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区 沉积环境 龙潭组 川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技术用于黄河流域滑坡隐患识别和多维形变分析
15
作者 赵恒 董继红 +4 位作者 王猛 黄细超 余天彬 刘文 张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89-698,共10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地质和气候影响,黄河两岸频繁发生滑坡灾害。采用SBAS-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黄河流域玛沁段的地表形变信息,并结合可视性分析开展滑坡隐患识别。采用升、降轨数据获...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地质和气候影响,黄河两岸频繁发生滑坡灾害。采用SBAS-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黄河流域玛沁段的地表形变信息,并结合可视性分析开展滑坡隐患识别。采用升、降轨数据获取了二维形变结果,并选取军功滑坡进行监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地表平行流约束模型对秀麻乡滑坡开展三维形变反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InSAR形变速率,升、降轨数据分别识别出65处和46处变形区域,共计82处变形区,升降轨结合可消除几何畸变对结果的影响,实现工作区均为好可视性区;二维形变结果显示东西向和垂直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50 mm/a和88 mm/a,二维结果有助于辅助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军功滑坡的二维形变显示2#区变形强烈,受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等因素干扰,玛多地震对其变形也有明显影响,垂直向形变达到-175 mm;三维形变揭示了秀麻乡滑坡群不同部位的运动方向,坡体水平滑动方向受微地貌影响,以正南为主偏向沟内,同时伴有下沉状态,时序结果显示滑坡受降雨影响明显,局部有周期性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隐患识别 INSAR MSBAS 多维形变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色拉古滑坡复活特征与堵江溃决模拟分析
16
作者 胡贵良 刘文 +6 位作者 鄢勇 范雄安 张毅 杜光远 熊皓 王猛 余天彬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2-615,共14页
色拉古滑坡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内,地表复活变形迹象明显,存在大规模失稳的风险,极可能形成滑坡-堵江-洪水灾害链。本文采用光学遥感影像动态监测、工程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色拉古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开展了滑坡稳定性和堵江... 色拉古滑坡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内,地表复活变形迹象明显,存在大规模失稳的风险,极可能形成滑坡-堵江-洪水灾害链。本文采用光学遥感影像动态监测、工程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色拉古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开展了滑坡稳定性和堵江溃决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色拉古滑坡为特大型滑坡,体积约6300×10^(4)~9500×10^(4) m^(3),滑体物质为碎块石土,滑床物质为二叠系—下三叠统岗托岩组云母石英片岩,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2018年至2023年存在持续变形,主要集中在斜坡前缘。色拉滑坡沿古滑动面复活滑动,表现为牵引式渐进破坏,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4种潜在失稳模式:天然工况下,Ⅲ-2区失稳,持续过程约35 s,滑体最大速度约30 m/s,堵江堰塞坝高度约97 m,堰塞湖库容约1.56×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3650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14 m;天然工况下,Ⅲ-3区或Ⅲ-4区单独失稳,堵江堰塞坝高度约88~90 m,堰塞湖库容约1.22×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2900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12 m;地震工况下,Ⅱ区、Ⅲ区同时失稳,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52 m,堰塞湖库容约5.88×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19270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44 m。色拉滑坡堵江风险高、致灾性强,建议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的手段对色拉滑坡持续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堵江滑坡链式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特征 数值模拟 堵江溃决 金沙江上游 色拉古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青山口组一段基质型页岩油富集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玉来 肖飞 +3 位作者 李士超 杨建国 黄一鸣 叶春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93-3407,共15页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厚层暗色泥页岩,富含典型的纯页岩基质型页岩油。以松页油1井为例,利用钻井、测录井、岩芯实验测试等资料及数据,对青一段泥页岩地质特征、岩相类型和基质型页岩油富...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厚层暗色泥页岩,富含典型的纯页岩基质型页岩油。以松页油1井为例,利用钻井、测录井、岩芯实验测试等资料及数据,对青一段泥页岩地质特征、岩相类型和基质型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一段泥页岩存在层状、块状和纹层状3种沉积构造类型,按照“有机碳含量—沉积构造—矿物成分”三因素分类方案,可以将泥页岩划分为高有机质层状长英质泥岩、高有机质块状长英质泥岩、中有机质层状长英质泥岩、中有机质块状长英质泥岩、中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泥岩五大岩相。其中,高有机质层状长英质泥岩相是主体岩相,也是控制页岩油富集的最有利岩相。该岩相有机质含量高(TOC值一般为2.0%~3.5%),含油性好(S1最大值为19.4 mg/g),可动烃富集(可动油指数OSI平均值>300 mg/g);储集空间以介孔为主,也发育一定比例的宏孔,孔径分布较连续,主要为狭缝型孔隙,连通性较好。青一段泥页岩热演化程度较高(Ro平均值为1.26%),有机质已大量生烃,高有机质层状长英质泥岩相原油轻质组分占比达50%~55%,流动性较好;并且发育密集层理缝,连通微纳米孔隙形成了孔缝组合网络体系,改善了泥页岩储集性能,极大提高了岩石渗流能力。总体上看,齐家凹陷南部半深湖—深湖相高有机质层状长英质泥岩相具有相对较好的页岩油富集的物质条件和有效储集空间,同时以物性致密的块状泥页岩作为顶底板隔层,页岩油保存条件好,开发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模式 岩相 层理缝 页岩油 青山口组 齐家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矿物化学示踪伟晶岩型锂矿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以川西党坝矿床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阳 冉凤琴 +5 位作者 彭勃 唐菊兴 韩警锐 奉大博 菅旭 唐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91-3908,共18页
川西可尔因地区党坝花岗伟晶岩型锂矿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其探明氧化锂资源量超过百万吨,为超大型锂矿床。本文在详细的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选取富锂辉石伟晶岩脉(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和贫锂辉石伟晶岩脉(钠长石伟晶岩)中的磷灰石... 川西可尔因地区党坝花岗伟晶岩型锂矿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其探明氧化锂资源量超过百万吨,为超大型锂矿床。本文在详细的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选取富锂辉石伟晶岩脉(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和贫锂辉石伟晶岩脉(钠长石伟晶岩)中的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显微结构观察、地球化学、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以探讨伟晶岩形成时代、动力学背景、花岗质岩浆源区及演化过程,并评价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氧化态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磷灰石与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铌钽铁矿等伴生,为高F、低Cl磷灰石。通过对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的磷灰石开展LA-ICP-MS U-Pb同位素测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186.78±4.17Ma,为燕山早期岩浆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内已有研究,表明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在岩石圈剥离的作用下,形成于由压缩向伸展的碰撞后期,并伴随着多期成矿作用的发生。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磷灰石具高F、Nd和低Cl、Sr的特征,指示区内伟晶岩与S型花岗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岩浆来源,且伟晶岩初始岩浆熔体与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物部分熔融作用紧密相关。在熔体-流体演化过程中,受到以长石为主导的分离结晶作用及含Cl流体活动的改造,流体出溶导致党坝伟晶岩中磷灰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的磷灰石具有较高氧逸度特征,可能经历了熔-流体相互作用或富挥发分熔体的不混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坝 伟晶岩 磷灰石 地球化学 花岗质岩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马尔康地区李家沟锂辉石伟晶岩同构造侵位记录:来自白云母和锂辉石显微构造的证据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绪宣 郑碧海 +5 位作者 赵恒兵 赵中宝 高建国 李海兵 黄宇航 秦宇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09-3922,共14页
中国西部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理清该时期锂辉石伟晶岩脉形成的构造地质背景及其侵位过程对于未来勘探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西李家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锂辉石伟晶岩为例,在详细的野外观... 中国西部松潘-甘孜造山带广泛分布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理清该时期锂辉石伟晶岩脉形成的构造地质背景及其侵位过程对于未来勘探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西李家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锂辉石伟晶岩为例,在详细的野外观测和显微构造分析基础上,聚焦伟晶岩脉中白云母和锂辉石两种矿物的显微结构和构造特征。研究发现白云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分布于锂辉石破裂处,具有自形、板条状特征;另一种白云母主要分布于相邻锂辉石晶体的边缘,并发生明显的弯折、沿解理面的滑动、晶内破裂、重结晶造成的晶内及边缘新晶粒生成,以及云母鱼等现象,为典型的韧-脆性变形特征。锂辉石呈巨晶状,表现出脆、韧性两种变形特征。脆性变形主要是晶内破裂,破裂处被晚期结晶的白云母、石英等充填;韧性变形特征包括晶体弯曲、双晶纹错动、双晶纹一端变细或尖灭等。这些显微结构、构造证据表明锂辉石伟晶岩脉完全结晶固结之前发生脆、韧性变形,是吸收了区域构造应力的结果。区域调查发现围岩地层中顺层侵位的同构造无矿伟晶岩脉与部分切层含矿伟晶岩脉为连通关系,指示二者为同源岩浆、同期侵位。此外,李家沟矿区井下工作发现大部分锂辉石伟晶岩脉都是侵位在三叠系变沉积地层褶皱的核部,靠近伟晶岩脉的围岩变形面理平行或小角度斜交二者接触面。以上证据表明李家沟锂辉石伟晶岩脉形成于造山挤压背景下,即锂辉石伟晶岩为同构造岩浆侵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构造 白云母 锂辉石 伟晶岩 同构造侵位 李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兴文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锂的富集特征及赋存状态 被引量:2
20
作者 郝雪峰 唐屹 +5 位作者 潘蒙 贺洋 何洋飘 周颂德 付小方 梁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3-1420,共18页
四川南部位于二叠纪峨眉山大火山岩省中—外带,广泛分布与火成岩风化-沉积有关的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具有形成锂等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本文对川南兴文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黏土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对研... 四川南部位于二叠纪峨眉山大火山岩省中—外带,广泛分布与火成岩风化-沉积有关的上二叠统龙潭组黏土岩,具有形成锂等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本文对川南兴文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黏土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对研究区以及钻孔岩芯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以确定黏土岩中锂等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富锂黏土岩的矿物组成,采用聚焦离子束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FIB-TOF-SIMS)分析了富锂黏土岩微米尺度上的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龙潭组下部黏土岩中富集Li以及Ga、Nb等元素,是一个多种关键金属的富集层,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本区黏土岩来源于峨眉山大火山岩省火山岩的风化产物,富锂的矿层主要为含黄铁矿高岭石黏土岩,其沉积成岩环境为海陆过渡地区的潟湖还原咸水环境,Li含量与化学风化强度(CIA指数)密切相关,具有风化-沉积型矿床的特征。富锂黏土岩中锂除少量赋存于锂云母之中外,主要是被吸附于黏土岩的蒙脱石相中,部分进入蒙脱石矿物结构,还有一部分赋存于伊利石中。Li除了来自火山岩的风化释放以外,部分还可能来自滨海浅层地下卤水的直接补给,从而形成含锂云母的高品位的富锂黏土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岩 赋存状态 龙潭组 四川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