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的影响评估
1
作者 陈靖松 刘焱序 +6 位作者 刘涛 王晨旭 张叶 王璟 杨猛 秦杰 向国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938-7950,共13页
科学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变化的贡献,对于识别和预测高寒泥炭地碳源汇特征、指导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着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碳汇功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气候... 科学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变化的贡献,对于识别和预测高寒泥炭地碳源汇特征、指导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着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碳汇功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气候减缓潜力核算体系,通过荟萃分析修正高寒泥炭地气候减缓潜力系数,系统评估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历史恢复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并预测其未来修复的气候减缓能力。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泥炭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泥炭地总面积净增加42.77 km^(2)。(2)泥炭地退化每年会增加1204.50 g CO_(2)e/m^(2)的碳排放,减少878.96 g CO_(2)e/m^(2)的甲烷排放;与之相反,恢复退化的泥炭地每年可以减少1281.67 g CO_(2)e/m^(2)的碳排放,增加987.71 g CO_(2)e/m^(2)的甲烷排放。(3)2000—2020年,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共减少碳排放190.86 Gg CO_(2)e/a,预计到2035年有潜力抵消历史泥炭地退化增加的碳排放总量。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区采取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提供科学支撑,并对其他地区泥炭地生态修复固碳效益评估具有参数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高寒泥炭地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 气候减缓潜力 固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24年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邱梦琪 刘焱序 +5 位作者 刘涛 张叶 王璟 杨猛 秦杰 向国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172,共11页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以若尔盖湿地草本沼泽和水体为研究对象,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中,利用Landsat⁃5/7/8遥感卫星数据集,结合随机森林分类与样本迁移方法,生成了1986—2024年湿地空间分布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30 m、时间间隔为1年,整体分类精度在95.49%以上。研究表明:2024年草本沼泽及水体总湿地面积相对1986年退化了77.15 km^(2),湿地退化率为2.5%。草本沼泽以1996年及2013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水体面积的变化波动较大,呈现“减⁃增”的变化趋势,2024年的水体规模约是1986年的1.6倍。草本沼泽会随着生长季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退化,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增加促进了水体面积的扩张,近些年的湿地修复工程有效促进了湿地恢复。然而,水体的连通性及草本沼泽的聚集性却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未来的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应重点提升湿地的连通性和聚集性。研究为若尔盖湿地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长时间序列 时空变化 景观指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
3
作者 吴恬静 刘焱序 +5 位作者 王壮壮 姚莹 王晨旭 伏丰玉 王晨光 刘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000-9010,共11页
生态系统恢复力对于维持扰动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至关重要,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降低,给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然而,对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知之甚少。以中... 生态系统恢复力对于维持扰动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至关重要,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降低,给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然而,对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知之甚少。以中国九个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植被指数kNDVI和自回归模型系数AR(1)识别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化,利用偏相关分析恢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空间分布上,中国生态工程实施区域呈现高绿度-高恢复力和低绿度-低恢复力的对应模式,绿度越高的工程区往往具备更高的恢复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相对而言处于低绿度和低恢复力。(2)时间趋势上,2000年以来,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绿度呈总体上升趋势,恢复力呈波动趋势但总体下降,在2015年后恢复力处于1982年以来最低范围。(3)影响因素中,大部分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的生态系统恢复力对影响因素(降水变率、平均温度、温度变率、土壤湿度、总蒸散发)的响应是非单一性的,表现为正负偏相关的占比基本持平。平均降水与AR(1)呈负相关性,即降水富集区的恢复力较强;土壤湿度与AR(1)的偏相关显著比例最高。研究结果警示了中国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的生态系统恢复力持续退化风险,反映了应当将生态系统恢复力纳入生态修复评估中,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与修复 绿度 自回归模型 偏相关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