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下三叠统钾锂资源富集条件及成矿模式
1
作者 苏克露 仲佳爱 +12 位作者 王威 石文斌 陈祖庆 李宇平 范志伟 王建波 刘勇 潘蓓 刘治成 蒋艳霞 梁子锐 张煜颖 王富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52,共12页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川宣地1井和川宣2井在三叠系嘉陵江组四段+五段和雷口坡组一段钻遇高浓度钾锂卤水和可溶厚层石盐型杂卤石钾盐矿,实现了四川盆地海相深部锂钾勘探重大突破。通过践行“气钾锂兼探”的勘探理念,基于大量油气钻井、测...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川宣地1井和川宣2井在三叠系嘉陵江组四段+五段和雷口坡组一段钻遇高浓度钾锂卤水和可溶厚层石盐型杂卤石钾盐矿,实现了四川盆地海相深部锂钾勘探重大突破。通过践行“气钾锂兼探”的勘探理念,基于大量油气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对富钾锂卤水和石盐型杂卤石的地质特征、富集条件和成矿演化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组四段+五段—雷口坡组一段发育膏云坪、盐湖和蒸发坪沉积体系,发育相对较好的卤水储集体,是固液两相钾锂资源沉积的有利层段,形成了普光、通南巴和元坝3个规模成盐聚钾中心;②石盐型杂卤石厚度大、分布广,且具有可溶性特征,储层卤水钾锂离子含量高,钾锂资源形成固液叠置的“三层楼”结构(下层为嘉陵江组四段+五段下部薄层卤水储层,中层为石盐型杂卤石钾盐矿层,上层为雷口坡组一段富钾锂卤水储层);③钾锂资源具有三元富集成矿规律特征,即杂卤石和绿豆岩纵向叠置是钾锂资源“双源补给、近源释放”的成矿物质基础,原生海水和石膏脱水是深部卤水的主要来源,而多期次构造作用是石盐型杂卤石和锂钾卤水富集的关键;④成矿过程经历了成盐聚钾锂期、水岩反应初期、改造聚集期和富集定型期4个阶段,嘉陵江组四段+五段石盐型杂卤石层为钾盐溶采的主要目标,雷口坡组一段卤水层则是钾锂综合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钾资源 石盐型杂卤石 富钾锂卤水 富集机理 三叠系 嘉陵江组 雷口坡组 普光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盐边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底部镓−铌−稀土矿化富集层的发现及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2
作者 程建康 孙宝伟 +3 位作者 霍加庆 朱凯宁 肖亮 王彬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6,共18页
【研究目的】重点对四川省盐边县东风村一带峨眉山玄武岩底部发现的火山沉积型镓-铌-稀土矿化富集层开展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成矿物源和成矿条件,探讨成矿机制,为找矿勘查提供新的启示。【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具有... 【研究目的】重点对四川省盐边县东风村一带峨眉山玄武岩底部发现的火山沉积型镓-铌-稀土矿化富集层开展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成矿物源和成矿条件,探讨成矿机制,为找矿勘查提供新的启示。【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矿石样品,通过镜下鉴定和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结果】镓−铌−稀土矿化富集层是基性火山碎屑岩强烈风化形成的富铝古风化壳,主要由蚀变凝灰质火山角砾岩、铝土质粘土岩、凝灰质粘土岩等岩石组成,受控于下伏阳新组顶部喀斯特地貌与上覆玄武岩的接触界面。矿化富集层延伸稳定,具有显著的Nb、Ta、Ga、Ti、REE等矿化富集特征且矿化均匀。矿化富集层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元素的富集程度随岩石铝质含量增高而变大,Ga元素含量较均匀。成矿物源主要来自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及基性火山碎屑岩,湿润炎热的古地理环境、平缓开阔的地貌及酸性含氧介质为Ga、Nb、REE等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成矿元素经历多次溶失、络合、迁移、水解、沉淀和吸附等作用,最终形成矿化富集层。【结论】峨眉山玄武岩底部发现的火山沉积型镓−铌−稀土矿化富集层是一种新型的稀有稀土成矿类型,不但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和巨大的资源潜力,而且对研究成矿理论和拓展找矿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镓−铌−稀土矿化富集层 峨眉山玄武岩 火山沉积型 成矿机制 四川盐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高保约铜金矿含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李红兵 张海 +3 位作者 刘铸 王富明 盛德波 唐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8-423,共16页
高保约铜金矿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新发现的铜金矿床。矿区主要出露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花岗斑岩为该矿床的含矿岩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4.5±0.7)Ma,表明斑岩形成时代为晚... 高保约铜金矿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新发现的铜金矿床。矿区主要出露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花岗斑岩为该矿床的含矿岩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4.5±0.7)Ma,表明斑岩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花岗斑岩为钙碱性准铝质Ⅰ型花岗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0.84~0.9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La/Yb)_(N)=5.19~8.61],相对于Rb和Th,亏损Ba,弱Eu负异常(δEu=0.70~0.98),具有俯冲带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斑岩具有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8.49~+10.28],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662~546 Ma。斑岩全岩(87Sr/86Sr)i值为0.7072~0.7077,εNd(t)值为1.69~2.66,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707~640 Ma,富集放射性Pb[(^(206)Pb/^(204)Pb)_(i)=18.370~18.437,(^(207)Pb/^(204)Pb)_(i)=15.665~15.669,(^(208)Pb/^(204)Pb)_(i)=38.605~38.669]。斑岩全岩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存在一定程度的解耦现象。在早期的俯冲过程中,洋壳板片脱水产生的富含水和成矿物质的高氧逸度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水和成矿物质的高氧逸度幔源岩浆底垫至下地壳底部,形成新生下地壳;在154 Ma左右,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发生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高保约含矿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斑岩 Ⅰ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Sr-Nd-Pb-Hf同位素 铜金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白板地北部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4
作者 向浩予 刘松 +4 位作者 康波 陈昌军 邓伟 邓修林 陈浩如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1,共9页
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改则县境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花岗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中,并在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蚀变和铜矿化,成矿潜力良好。但目前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工... 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改则县境内。野外地质调查表明花岗闪长岩呈岩脉状侵入二叠系龙格组碳酸盐中,并在接触带上发育矽卡岩化蚀变和铜矿化,成矿潜力良好。但目前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工作。笔者通过对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研究,以精细厘定成岩年龄,揭示成矿温度并分析成矿潜力。结果表明,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锆石均为岩浆成因锆石,17个测点获得的锆石^(206)Pb/^(208)U谐和年龄为(154.8±1.2)Ma(MSWD=1.7),岩体侵位于晚侏罗世。锆石ƩREE值为6.1×10^(−6)~24.04×10^(−6),平均值11.68×10^(−6),ƩLREEs和ƩHREE分别为0.41×10^(−6)~9.44×10^(−6)和4.93×10^(−6)~23.55×10^(−6),具有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的特征;δEu值为0.26~0.64,δCe值为0.91~5.03,呈现显著的负Eu异常和正Ce异常特征。锆石Ti元素含量为0.89×10^(−6)~1.43×10^(−6),估算的结晶温度为600.3~799.3℃,平均值为697.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花岗闪长岩的成岩温度范围。综合成岩年龄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白板地北部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的构造背景,为深入认识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锆石微量元素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解译的典型强震区泥石流物源发育及演化--以四川都汶高速沿线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蒋涛 崔圣华 +3 位作者 许向宁 张雄 向国萍 艾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3-1254,共12页
四川都汶高速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强震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异常活跃,对人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人居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查清山体斜坡物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汶川震区泥石流物源成因,选择区内震前DEM、震后Landsat TM多波段融合数据及... 四川都汶高速位于2008年汶川地震强震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异常活跃,对人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人居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查清山体斜坡物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汶川震区泥石流物源成因,选择区内震前DEM、震后Landsat TM多波段融合数据及典型泥石流沟2期全色波段遥感数据,进行泥石流物源发育特征及演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强震区物源发育受地形坡向、坡度、高程及水系的共同控制。在坡向上具有背坡面放大效应和逆冲(错动)方向放大效应,高程和坡度选择与山体斜坡发育的动力过程相关;②地震能量释放是物源发育基础,建立了强震区物源发育密度与地震烈度的指数关系模型,并认为研究区断层的存在可能促进了泥石流物源的进一步发育;③物源演化具有面积缩小、大型物源解体为多个小型物源、小型物源汇聚而致规模增大、物源迁移、出现新物源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遥感解译 强震区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M隧道岩石耐磨性指数与凿碎比功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张廷雷 陈广森 +1 位作者 李玲 李蓉仑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69,共6页
研究目的:TBM法隧道施工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隧道掘进机的选型与设计须开展岩石耐磨性指数与岩石凿碎比功测试。两者均为岩石坚硬程度的表征,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是隧道TBM法施工工艺参数设计的重要指标,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 研究目的:TBM法隧道施工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隧道掘进机的选型与设计须开展岩石耐磨性指数与岩石凿碎比功测试。两者均为岩石坚硬程度的表征,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是隧道TBM法施工工艺参数设计的重要指标,但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某铁路隧道TBM施工工艺设计,开展岩石耐磨性指数与岩石凿碎比功对比试验研究,建立岩石耐磨性指数与凿碎比功的相关关系,指导隧道TBM法工艺设计和施工。研究结论:(1)岩石耐磨性指数A_(b)与岩石凿碎比功a呈线性相关,存在较好相关性;(2)不同岩性,因成岩方式、结晶状态、密实程度、层理结构、均匀程度等性质不同,对岩石耐磨性指数和岩石凿碎比功值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a-A_(b)拟合曲线存在较大差异;(3)单一岩性因物理性质稳定均匀,a-A_(b)拟合曲线的相关性明显好于总a-A_(b)拟合曲线;(4)不同岩性a-A_(b)拟合曲线相关性与岩石均匀性、物理性质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岩石越均匀,物理性质越稳定,则相关关系越好;(5)本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TBM隧道掘进机法勘察设计和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性指数 凿碎比功 TBM法 岩石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24年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邱梦琪 刘焱序 +5 位作者 刘涛 张叶 王璟 杨猛 秦杰 向国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172,共11页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以若尔盖湿地草本沼泽和水体为研究对象,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中,利用Landsat⁃5/7/8遥感卫星数据集,结合随机森林分类与样本迁移方法,生成了1986—2024年湿地空间分布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30 m、时间间隔为1年,整体分类精度在95.49%以上。研究表明:2024年草本沼泽及水体总湿地面积相对1986年退化了77.15 km^(2),湿地退化率为2.5%。草本沼泽以1996年及2013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水体面积的变化波动较大,呈现“减⁃增”的变化趋势,2024年的水体规模约是1986年的1.6倍。草本沼泽会随着生长季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退化,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增加促进了水体面积的扩张,近些年的湿地修复工程有效促进了湿地恢复。然而,水体的连通性及草本沼泽的聚集性却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未来的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应重点提升湿地的连通性和聚集性。研究为若尔盖湿地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长时间序列 时空变化 景观指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宣汉地区海相“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发现、突破与前景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生 邢恩袁 +17 位作者 郑绵平 苏克露 桂宝玲 仲佳爱 左璠璠 商雯君 牛新生 苏奎 王宁军 慎国强 唐兵 彭渊 纪德宝 张兵 盛德波 刘铸 王建波 葛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23-2846,共24页
全球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氯化钾、光卤石),仅少量来自现代盐湖卤水钾矿。与国外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现代陆相盐湖钾矿,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40余年,未获突破。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大型... 全球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氯化钾、光卤石),仅少量来自现代盐湖卤水钾矿。与国外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探明钾盐资源主体为现代陆相盐湖钾矿,古代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40余年,未获突破。四川盆地是我国主要大型海相成钾盆地之一,前人在中—下三叠统发现大量与硬石膏和白云石共伴生或互层的杂卤石,但绝大部分埋深超过2000 m,目前尚难以开发利用。2017年以来,笔者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盐盆普光地区卤水探井(恒成2、3井)岩芯复查,发现杂卤石主要与石盐共伴生,大量破碎的杂卤石碎屑颗粒分布于石盐基质中,KCl含量达边界工业品位以上,不同于钾石盐和光卤石,亦不同于前人发现的与硬石膏和白云石共伴生或互层的杂卤石(石膏型杂卤石),将之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小试和中试结果表明,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可以采用对接井注水溶采,是能够得到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活矿”,是一种全新的硫酸盐+氯化物复合型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新类型。通过成钾条件、成矿规律综合研究,笔者提出了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双控复合成矿”理论新认识、建立了“三高、两低、一大”综合测井识别新模型,创新理论技术指导设计部署“钾锂兼探”基准井——川宣地1井,探获厚29.46 m、氯化钾(KCl)平均含量12.03%(最高20.5%)的“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厚层高品位工业矿层。与此同时,采用岩芯样品实测数据和测井解释数据拟合的方法,建立矿石K含量和密度参数的测井定量预测模型,结合“气钾兼探”,利用33口钻井数据,依据古代固体盐类勘查规范(2020),运用“几何法”,初步估算“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氯化钾(KCl)资源规模:推断资源量2.45亿t(超大型)、潜在资源4.65亿t,合计7.1亿t,奠定了川东北达州市宣汉地区形成中国首个亿吨级海相钾盐基地的资源基础,取得了我国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 海相 固体钾盐矿床新类型 中—下三叠统 川东北普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QC活动 预防交通事故
9
作者 王燕国 《地质勘探安全》 1992年第4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QC活动 交通事故 预防措施 交通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的影响评估
10
作者 陈靖松 刘焱序 +6 位作者 刘涛 王晨旭 张叶 王璟 杨猛 秦杰 向国萍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6期7938-7950,共13页
科学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变化的贡献,对于识别和预测高寒泥炭地碳源汇特征、指导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着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碳汇功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气候... 科学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泥炭地生态修复对气候减缓变化的贡献,对于识别和预测高寒泥炭地碳源汇特征、指导湿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土地管理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着若尔盖高寒泥炭地碳汇功能,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气候减缓潜力核算体系,通过荟萃分析修正高寒泥炭地气候减缓潜力系数,系统评估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历史恢复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并预测其未来修复的气候减缓能力。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泥炭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泥炭地总面积净增加42.77 km^(2)。(2)泥炭地退化每年会增加1204.50 g CO_(2)e/m^(2)的碳排放,减少878.96 g CO_(2)e/m^(2)的甲烷排放;与之相反,恢复退化的泥炭地每年可以减少1281.67 g CO_(2)e/m^(2)的碳排放,增加987.71 g CO_(2)e/m^(2)的甲烷排放。(3)2000—2020年,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共减少碳排放190.86 Gg CO_(2)e/a,预计到2035年有潜力抵消历史泥炭地退化增加的碳排放总量。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区采取自然气候解决方案提供科学支撑,并对其他地区泥炭地生态修复固碳效益评估具有参数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高寒泥炭地 自然气候解决方案 气候减缓潜力 固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