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哲学的起源与理性文化
- 1
-
-
作者
朱小丰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6-81,60,共7页
-
文摘
1 我们称之为哲学的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于巫术文明的末期。可以认定哲学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而逐渐产生出来的。农业文明产生于距今大约1万年前,到距今8~7千年左右的时期达到了极为发达的规模,人类依靠石器、骨器、木器和有限的知识开始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这一点我们后面讨论历史的时候还要予以研究。
-
关键词
抽象思维能力
性文明
理性规则
感性文化
文化建构
自我意识
感性能力
理性文化
农业文明
哲学文献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扬雄哲学的玄范畴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黄开国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3-57,共5页
-
文摘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太玄》依据汉代天文学的浑天说,创立了一个思辨性很强的哲学体系。玄是这个体哲学系的最高范畴,对玄范畴的理解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扬雄哲学体系的认识。因而,要把握扬雄的哲学体系,必须首先分析玄范畴。
-
关键词
哲学体系
天地人
哲学思想
浑天说
西汉末年
哲学家
思辨性
天道
扬雄
孔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魏了翁与宋代蜀学
被引量:4
- 3
-
-
作者
蔡方鹿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02-106,共5页
-
文摘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时与真德秀齐名,并称“真魏”。以私淑张栻、朱熹为业煸迥?119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佥书枢密院事。一生积极确立理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统地位,清除“庆元党禁”对理学打击的影响;超越朱熹,发展理学;研治经学,著有《九经要议》等书,为发展理学、经学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关键词
魏了翁
蜀学
理学思想
朱熹
鹤山
四川
庆元党禁
理学家
书院
学术思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张栻与岳麓书院
被引量:3
- 4
-
-
作者
蔡方鹿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83-88,共6页
-
文摘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栻生于西蜀,长于湖湘,自幼受学于庭教,深受其父抗金名将张浚思想的影响。既长拜理学大师胡宏为师。以后长期主持岳麓书院教事,研究、发展了理学,奠定并扩大了湖湘学派的规模。通过讲学与学术交流活动,岳麓书院成为当时学术的中心,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对湖南、四川乃至全国的学术、教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主教岳麓书院宋代学术发达,两宋文化继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有了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北宋时期,各理学流派开始形成,其主要派别有周敦颐的濂学。
-
关键词
岳麓书院
朱熹哲学
湖湘学派
宋代理学家
魏晋玄学
理学思想
吕祖谦
哲学思想
学术思想
汉代经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文化学断想二则——宏观与微观
被引量:3
- 5
-
-
作者
朱小丰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83-87,共5页
-
文摘
下面两段文字是从作者刚刚完成的《文明的重建》一书中摘出。第一段摘自该书的序言部分,讲述作者在该书中暂未详论的关于宏观文化发展机制的一些看法。第二段摘自该书第4节,为书中较核心的部分,它表述了作者对文化问题的一些最基本的看法。可以预料,这些观点的确立,将导致人们对人类学、文化学、美学……以及哲学、历史等等某些部分的重新认识。作者对人脑区域性特化和进化的原因的解释,也是对生物科学和神经科学这些问题研究的推进。
-
关键词
曲艺
美学
流行歌曲
中国传统
宏观与微观
文化学
电影
传统戏剧
电视
中国古代戏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太玄》与西汉天文历法
被引量:3
- 6
-
-
作者
黄开国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0年第2期61-66,共6页
-
文摘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存在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有的哲学家虽然注意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哲学养料,但基本是属于利用自然科学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某些哲学观点的。真正达到把自然科学成就上升为哲学体系高度的人,西汉末年的扬雄,可谓是这方面罕见的代表。他在《太玄》一书中,吸收了西汉天文历法的科学成果,建立了一个以玄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本文拟就《太玄》与西汉天文历法的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
关键词
《太玄》
天文历法
自然科学成就
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
哲学观点
西汉末年
科学成果
浑天说
卦气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艺术及人类文化起源探测(上)
被引量:1
- 7
-
-
作者
朱小丰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2-48,41,共8页
-
文摘
从生物行为到人类文化的过渡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这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中一直是一段空白。本文以对六种最古老的艺术形态的起源的研究为基点,探讨人类文化起源和发展初期的一系列问题。
-
关键词
舞蹈
文化形态
艺术形态
民族文化
节奏
文化起源
人类文化
生物行为
艺术起源
音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朱熹经学之特征及其对中国经学、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1
- 8
-
-
作者
蔡方鹿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42-48,共7页
-
文摘
在中国文化史上,经学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般说,自汉以后,经学是教育的基础和依据,教育以儒家经典及对经书的阐发为内容。朱熹作为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宋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理学教育的系统总结者,毕生从事教育和经学研究,又把二者相结合,在对汉学的批评吸取和对宋学的继承发展中,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经学思想,并对中国经学和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
关键词
中国经学
朱熹经学
《大学》
经学发展
“六经”
经学思想
义理之学
《四书集注》
重要影响
书院教育
-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弘扬五四精神与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 9
-
-
作者
蔡方鹿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0-22,共3页
-
文摘
一、五四精神与现实改革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却没能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政治上大搞帝制复辟,思想文化上提倡尊孔读经,企图使以孔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文化长存。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一次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划时代的思想变革。这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革命,
-
关键词
五四精神
社会主义新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封建主义
反封建
精神支柱
历史任务
思想变革
马克思主义
帝制复辟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艺术及人类文化起源探测(下)
- 10
-
-
作者
朱小丰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53-61,共9页
-
文摘
三、建筑和装饰的起源在人类行为发展史上,晚于歌舞的文化形态要算建筑和装饰了。多数动物都有建筑行为和进行这种行为的生理本能,它们的建筑行为模式通过遗传密码而遗传下去。关于动物的建筑行为,读者可参阅卡尔·冯·弗里施《动物的建筑艺术》①一书。我只想提请注意园丁鸟和河狸的建筑行为。
-
关键词
文化形态
早期人类
装饰艺术
文化起源
地面建筑
人类文化
自我意识
生命本能
人类行为
动物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自主完形:一种新的诗歌审美意象分类模式
- 11
-
-
作者
王世达
陶亚舒
-
机构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哲学所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16-121,共6页
-
文摘
对诗歌中呈现的复杂的意象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是诗歌意象研究的基础工作。我国古人之意象分类研究多矣。从唐司空图的廿四诗品(雄浑、典雅、绮丽、自然、飘逸……)、美夔的诗有四种高妙(理、意、想、自然)、到清郑板桥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章学诚的“天地自然之象”与“人心营构之象”,可说百卉纷呈,各有千秋。但古人的意象分类研究基本是对意象的风格、意境或创造途径的研究。
-
关键词
构成因素
完形性
郑板桥
并置意象
视知觉
营构
分类研究
对象主体
古人
诗歌意象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伦理学出路何在?
- 12
-
-
作者
涂秋生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5年第4期101-102,共2页
-
文摘
目前,哲学正陷于贫困之中。伦理学的境况并不比哲学好。现行的某些伦理学理论,无法解答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无力成为推进改革事业的杠杆,无能应付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对现行的某些伦理学理论感到不满。伦理学出现了危机。那么,伦理学的出路何在呢? 我的回答是:恢复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发展马克思的伦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伦理思想充满着无产阶级自由的、人道主义的精神,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无产阶级人道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何种地位,是一个有争议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无产阶级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内核,这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马、恩在他们的著作中,详尽地阐发了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
关键词
西方伦理学
伦理思想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无产阶级
伦理学理论
新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
出路
伦理学研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联系不能和相互作用划等号
- 13
-
-
作者
李剑锋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探索》
1986年第6期56-59,共4页
-
文摘
哲学界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联系即相互作用,它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这种观点似乎已成为某种“公论”。其实,这种离开矛盾谈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实质上是以抽象的“联系”代替和取消矛盾,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源泉。对此,我认为有必要加以剖析。
-
关键词
相互联系
对立同一
马克思恩格斯
普遍性
相互作用
基本形式
发展变化
中介
上层建筑
普遍联系
-
分类号
D20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老子与中国文化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朱小丰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6-62,共7页
-
文摘
老子,我们知道确有其人,却难以究竟其人是谁;我们知道确有其书,然而其书却意义百解,难予定义。读《道德经》,我们迄今难以肯定到底应该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尽管如此,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犹似苏格拉底之于欧洲,苏格拉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欧洲文明达两千多年,老子则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影响了古老漫长的中国文明。《史记》述孔丘评老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龙者,民族精神的象征也。上述赞叹是否真出孔丘口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达出了孔子在意识深处与老子的共鸣。
-
关键词
中国文明
清静无为
老子哲学
德道
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
象征
思维方式
圣人
苏格拉底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质和本质、量和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被引量:2
- 15
-
-
作者
李劍鋒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探索》
1986年第2期44-47,共4页
-
文摘
要弄清质和本质、量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了解它们同事物矛盾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客观基础。本文从分析它们同事物矛盾体系的关系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一、从质和本质同事物矛盾体系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任何复杂的事物中,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特殊矛盾。
-
关键词
根本矛盾
矛盾体系
矛盾运动
外部矛盾
特殊矛盾
内部要素
客观基础
矛盾结构
发展过程
哲学教科书
-
分类号
D20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诗歌意象组接判优
- 16
-
-
作者
陶亚舒
王世达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
四川省委党校哲学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82-86,共5页
-
文摘
在诗歌鉴赏(与创作)中,始终存在意象组接“好不好”的判断问题。这个带普遍性的诗歌审美现象,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并因而成为诗歌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意象组接判优:一个重要的诗歌现象意象组接判优问题的研究与“诗以名句传”的诗歌现象有密切联系,或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此现象引发的。诗之名句往往比整体的诗更广泛,更普遍,更自然地被人们传诵、记忆和运用。一些诗湮灭了,然而其中闪光的名句却流传下来;不少诗因其一两个好句,使它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好些流传甚广的诗,除其中精粹的几句外,其余的只为少数研究者所留意。名句的巨大艺术魅力使它如同一棵植株上得宠的鲜花,其耀眼的光彩常掩翳其余的部分。
-
关键词
密切联系
形式特征
普遍性
研究者
意象组接
生命力
直觉判断
参照系
审美意义
一致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个体的认识框架简析
- 17
-
-
作者
张桂权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探索》
1988年第4期47-50,共4页
-
文摘
国内现行的哲学认识论有两大缺陷。其一是认识主体的混淆。作为不同层次的主体——个人、集团、阶级、人类对客体认识的结果是有区别的,但目前的认识论都未加区分,结果导致了我们的认识论太宏观、抽象,它不能解释个体认识,也不能解释群体认识。其二是未完全克服被动的反映论。
-
关键词
个体认识
生理结构
心理结构
感觉器官
认知结构
无意识结构
意志结构
密切联系
客体
社会心理学
-
分类号
D20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道与中国文化
- 18
-
-
作者
蔡方鹿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4-39,共6页
-
文摘
在中国文化史上,道与中国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和最普遍范畴,它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中国文化演变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考察道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致线索。一、先秦时期,是道的提出与形成时期;它迎来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道在金文中始见。道的原义是指有一定指向的道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说文》:“道,所行道也。”引申为自然界和人类必须遵循的轨道。春秋时已有天道。
-
关键词
演变与发展
历史演变
道论
中国文化史
传入中国
儒家伦理
明清时期
道教内丹术
佛教
发展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 19
-
-
作者
陈德述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5-40,共6页
-
文摘
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位的孔子,他的思想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为建立中华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并在历史的延续中不断向邻国传播,为那里的人民所吸收,形成了东方儒家文化圈;现在,孔子的智慧引起西方人的极大重视,使他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孔子。孔子思想的影响从东方延及到西方,延及全世界。这说明在孔子思想中包含着有现代价值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已被对世界的现状和未来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们发现,它们将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只就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义利观等三个方面发表一些看法。
-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伦理思想
道德自觉
中华文明
义利观
儒家学说
儒家文化圈
中国历史
重要内容
社会规范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孟子“性善”与“仁政”说内在关联性简论
- 20
-
-
作者
李万生
-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文化所
-
出处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9-51,共3页
-
文摘
(一)
人性善恶之辩.对孟子所主张的“仁政”学说.乃势在必得.然仔细揣度“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凡下引《孟子》,只注篇名。)与后世好事者于《三字经》起首所道“人之初.性本善”。二者实在相去甚远。同样是以善界定人的本性,在《孟子》是为了构筑“仁政”学说的基石;而在《三字经》.却是为“真龙天子”训导顺民.而不必要问“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如何的。
-
关键词
《孟子》
“仁政”
内在关联性
性善
《三字经》
简论
人的本性
生活状况
-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