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与空间效应研究
1
作者 李书琼 王小兰 +1 位作者 侯兰功 王贝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评价旅游可持续的重要依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例,构建以DPSIR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2005—2022年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和空间...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评价旅游可持续的重要依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例,构建以DPSIR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2005—2022年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呈现整体稳定伴随细微波动的趋势。2)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3)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游客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旅游生态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环境承载力 DPSIR模型 时空演变 空间溢出效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2
作者 王若男 阮荣平 郑风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9,共15页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乡城学生流动 农村家庭 劳动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城市:山水人城和谐共生 被引量:9
3
作者 杜受祜 杜珩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134,共5页
公园城市是城市现代化新目标、城市治理新范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平台。公园城市的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生态、可持续;价值取向是人民至上、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公园城市的目标导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 公园城市是城市现代化新目标、城市治理新范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平台。公园城市的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生态、可持续;价值取向是人民至上、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公园城市的目标导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建设公园城市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的根本指导。气候安全、低碳发展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特质,要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相互贯通,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是构建城市产业生态圈的抓手。城市与农村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山水人城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性跨界污染治理:制度框架与变革进路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彬彬 李晓燕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8,共12页
作为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负产品”,区域性跨界污染由“污染产业扩散—污染跨界回流”形成,因污染扩散空间与行政空间不一致而显得复杂。其治理牵动着以集权与分权为主题的央地关系、以信任与协调为主题的府际关系、以利益与抗争... 作为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负产品”,区域性跨界污染由“污染产业扩散—污染跨界回流”形成,因污染扩散空间与行政空间不一致而显得复杂。其治理牵动着以集权与分权为主题的央地关系、以信任与协调为主题的府际关系、以利益与抗争为主题的政社关系,是当前中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和环境治理转型的推动力。针对以上特点,中国依据自身的国情政情,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逐步建构起“以环境法律法规和五年规划为基础,空间管制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相结合、监管改革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制度框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趋势下,中国区域性跨界污染治理应探索省级垂直管理新体制、准入型区域合作新机制、绿色金融为基础的社会治污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污染 生态文明 制度框架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