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洪浩 屈会娟 +4 位作者 刘波微 雷高 文志强 王燕平 王晓黎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23-26,共4页
四川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但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的普遍发生制约了四川省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四川省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现状,总结马铃薯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认清当前马铃薯... 四川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但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的普遍发生制约了四川省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近年四川省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现状,总结马铃薯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认清当前马铃薯植保工作形势和提高四川省马铃薯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虫草害 发生现状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6年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志 王胜 +5 位作者 张重梅 张英 姬红丽 倪健英 周益林 彭云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7-252,共6页
为明确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利用26个抗白粉病单基因(Pm)鉴别品种(系),对2014-2016年分离自四川省盆地内不同地区的189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测定,获得183个毒性类型,分别对6~21个Pm基因具有毒性,其中97.27%的类... 为明确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结构,利用26个抗白粉病单基因(Pm)鉴别品种(系),对2014-2016年分离自四川省盆地内不同地区的189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测定,获得183个毒性类型,分别对6~21个Pm基因具有毒性,其中97.27%的类型仅出现一次,盆地西部和盆地东部病菌群体共有毒性类型有3种。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 Pm21的毒力频率为0,对 Pm1c、 Pm12、 Pm16和 Pm24的毒力频率低于20%,而对 Pm1a、 Pm2、 Pm3b、 Pm3c、 Pm3e、 Pm3f、 Pm4a、 Pm4b、 Pm5a、 Pm6、 Pm7、 Pm8、 Pm19、 Pm30的毒力频率高于60%;病菌的基因多样性指数、信息指数和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是0.301 4、0.460 1和96.15%;盆地西部病菌群体的毒性多态性高于盆地东部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小麦白粉病菌 毒力频率 毒性类型 毒性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及品种在成都平原抗病的有效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志 张英 +3 位作者 王胜 姬红丽 倪健英 彭云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22-1028,共7页
为了解小麦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及审定品种在成都平原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2015-2017 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104.47°E,31.52°N)和广汉市连山镇(104.18°E,30.59°N)设置病圃,种植42份 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以... 为了解小麦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及审定品种在成都平原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2015-2017 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104.47°E,31.52°N)和广汉市连山镇(104.18°E,30.59°N)设置病圃,种植42份 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以及85份小麦审定品种,于2016-2018年乳熟后期调查病害级别、普遍率和严 重度。结果表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中,Coker983P (m5+6)、WembleyP (m12)、BrigandP (m16)、南农 9918P (m21)、赤牙糙P (m24)、NCD7P (m34)、NCD3P (m35)、NCD4(Non-Pm1)、复壮30P (m5e)和Tabasco P (m46)在两个病圃(2016和2018年)均表现抗白粉病,而 KavkazP (m8)、W150P (m3e)、Hope/8ccP (m5a)、 TimgalenP (m6)和5P27P (m30)在两个病圃内均表现感病。85份小麦审定品种中,国豪麦3号、蜀麦375、蜀 麦482、杏麦2号、绵阳29号、绵阳33、绵麦228、西科麦5号和良麦4号9个品种连续三年(2016-2018年)在 两地均表现抗病,有37个品种三年在两地均表现感病。其余27个含已知抗性基因材料和39个小麦审定品 种的抗病性表现则在不同地点和年份并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品种 病圃 病害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洪浩 屈会娟 +5 位作者 王克秀 雷高 文志强 王晓黎 王燕平 刘波微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第6期38-40,共3页
为筛选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效防治药剂.以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CARAH模型)为指导.比较了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点马铃薯晚疫病以轻度侵染为主.在马铃薯晚疫病第3代侵染循环6分值... 为筛选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效防治药剂.以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CARAH模型)为指导.比较了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点马铃薯晚疫病以轻度侵染为主.在马铃薯晚疫病第3代侵染循环6分值时开始进行药剂防治.末次药后10d.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0.08%~96.26%.其中10%氟噻唑吡乙酮OD150mL/hm2施用3次.间隔10d的平均防治效果最高.为96.26%.较对照增产55.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在九龙县的建设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洪浩 周评平 +3 位作者 罗孝贵 吴应山 刘波微 王晓黎 《四川农业科技》 2015年第3期47-48,共2页
利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和田间病圃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监测预警系统的侵染曲线和田间病圃侵染情况比较吻合,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在第三次侵染循环末期田间出现中心病株。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监测预警 建设初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洪浩 杨晓蓉 +4 位作者 向运佳 雷高 朱雷 王燕平 刘波微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第12期34-36,共3页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常造成严重损失。为降低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药剂使用量,将太谷乐675mL/hm^2、S-诱抗素675mL/hm^2分别与80%代森锰锌WP 1200g/hm^2和68%精甲霜灵·锰锌WDG 1050g/hm^2混用能进一步提...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常造成严重损失。为降低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药剂使用量,将太谷乐675mL/hm^2、S-诱抗素675mL/hm^2分别与80%代森锰锌WP 1200g/hm^2和68%精甲霜灵·锰锌WDG 1050g/hm^2混用能进一步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的平均防效和产量,其中,太谷乐675mL/hm^2+68%精甲霜灵·锰锌WDG 1050g/hm^2的平均防效显著高于68%精甲霜灵·锰锌WDG 1050/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药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药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洪浩 杨晓蓉 +4 位作者 向运佳 王克秀 雷高 王燕平 刘波微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第2期26-27,共2页
马铃薯粉痂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针对该病害开展了防治药剂筛选,以期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结果表明:40%精纯多菌灵WP 4000g/667m^2平均防效最高,为76.93%,较空白对照增产16.63%,其次是8×10~9cfu/g蜡质芽孢杆菌WP 750g/6... 马铃薯粉痂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针对该病害开展了防治药剂筛选,以期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结果表明:40%精纯多菌灵WP 4000g/667m^2平均防效最高,为76.93%,较空白对照增产16.63%,其次是8×10~9cfu/g蜡质芽孢杆菌WP 750g/667m^2,为55.29%,较空白对照增产1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粉痂病 药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饲通用型高产抗病杂交种成单3601的选育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文铸 杨麟 +5 位作者 朱永卉 肖启银 刘培 张祯勇 黎剑 练景龙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12期13-15,共3页
成单3601于202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玉20202028),该品种抗逆性、丰产性和广适性突出,具有耐瘠、高产、稳产、抗病、抗倒、宜机收等特点。该品种在2019~2020年通过国家西南区中低海拔组区试和生产试验,2021年报西南区中低海... 成单3601于202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玉20202028),该品种抗逆性、丰产性和广适性突出,具有耐瘠、高产、稳产、抗病、抗倒、宜机收等特点。该品种在2019~2020年通过国家西南区中低海拔组区试和生产试验,2021年报西南区中低海拔组国审,2020~2021年参加国家西南区中高海拔组,四川省青贮玉米区试和机播机组区试;2021年同时参加国家西南区青贮玉米区试、黄淮海青贮区试和西北区青贮玉米联合体区试第1年。本文主要介绍成单3601品种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参试情况。根据目前表现,该品种在四川及西南市场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粮饲通用 抗逆性 高产 机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控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洪浩 陈庆华 +4 位作者 范中菡 雷高 文志强 陈传志 胡容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8期31-33,共3页
马铃薯土传病害主要危害根和茎,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威胁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近年四川马铃薯主产区主要的土传病害种类与分布、为害症状与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提升病害识别和防治水平,提高... 马铃薯土传病害主要危害根和茎,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威胁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近年四川马铃薯主产区主要的土传病害种类与分布、为害症状与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提升病害识别和防治水平,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土传病害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孜州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综合品质分析
10
作者 余波 江谧 +5 位作者 卢晶 倪粤龙 李强 吴琪 彭镰心 任远航 《麦类作物学报》 2025年第9期1190-1203,共14页
为筛选鉴定四川省甘孜州优异青稞种质资源,以346份采集于甘孜州的青稞资源为材料,基于其15个农艺性状展开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346份青稞材料不同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介于7.80%(粒长)~58.05%(种皮颜色)之间,平均变异系... 为筛选鉴定四川省甘孜州优异青稞种质资源,以346份采集于甘孜州的青稞资源为材料,基于其15个农艺性状展开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346份青稞材料不同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介于7.80%(粒长)~58.05%(种皮颜色)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5.52%。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30(卷叶)~2.11(旗叶长),旗叶长、茎秆直径、株高等8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大于2.0。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4.931%,其中与青稞穗型和产量相关的性状贡献率较大。根据综合得分(M值)筛选出排名前10的材料分别为HV-13、HV-12、HV-190、HV-193、HV-335、HV-112、HV-322、HV-184、HV-188和HV-232,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产量性状(平均千粒重为47.62 g)、较饱满的粒型(平均粒宽为3.79 mm,平均粒长为8.06 mm)和较高的光合效率(平均旗叶宽2.92 cm),综合表现优异。经聚类分析,346份材料被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Ⅱ包含的78份材料与其他相比兼具高产和矮秆性状,可为后续青稞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优异资源。这说明甘孜州青稞具有较丰富遗传多样性,部分材料综合特征值较优,可用于甘孜青稞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创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甘孜州 农艺性状 统计分析 遗传多样性 综合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孜州中藏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11
作者 丰先红 李健 +1 位作者 罗孝贵 刘显福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4期317-318,共2页
介绍甘孜州中藏药材资源状况和种植现状,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促进甘孜州中藏药材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中藏药材 发展现状 建议 四川甘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16个青稞品种区域试验甘孜试点结果初报
12
作者 刘廷辉 强小林 +3 位作者 杨开俊 冯继林 唐瑶 谢世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第3期38-41,共4页
为选育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种植的青稞新品种,2010—2012年在四川甘孜对16个青稞参试品种(系)进行了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16个参试品种(系)中,康青8号、康青7号、甘青5号、藏青25、藏青690、昆仑13这6个青稞品种比对照品种813增产显著,且... 为选育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种植的青稞新品种,2010—2012年在四川甘孜对16个青稞参试品种(系)进行了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16个参试品种(系)中,康青8号、康青7号、甘青5号、藏青25、藏青690、昆仑13这6个青稞品种比对照品种813增产显著,且综合农艺性状好,可在甘孜州青稞适宜种植区种植。其余品种(系)与对照品种813相比,产量相当或减产,可作为种质资源利用或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品种(系) 青藏高原 青稞区试 甘孜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青稞新品种—康青6号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继林 杨开俊 +2 位作者 刘廷辉 马辉 秦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182,共1页
关键词 高产优质 春青稞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新品种 农业科学研究所 藏族自治州 青藏高原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0
14
作者 程彬 刘卫国 +8 位作者 王莉 许梅 卢俊吉 高阳 Ali Raza Irshan Ahmad 张熠 肖启银 杨文钰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4期5-6,共2页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可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增加土地当量比,该系统中玉米产量与净作玉米相当,且多收一季大豆。在西南地区推广的玉米品种正红505和大豆品种川豆16具有生物量大、产量高等优点,且两者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基本一致,适...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可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增加土地当量比,该系统中玉米产量与净作玉米相当,且多收一季大豆。在西南地区推广的玉米品种正红505和大豆品种川豆16具有生物量大、产量高等优点,且两者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基本一致,适用于间作种植模式中栽培。带状间作玉米、大豆作为青贮饲料,不仅可以通过玉米保证较高的生物量,还可以通过添加蛋白质含量高的大豆来提升饲料品质,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在该模式中,可通过改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模式可实现玉米大豆高产稳产,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 栽培技术 青贮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楼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启银 高明文 +1 位作者 张祯勇 马松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2期95-96,共2页
主要介绍了重楼人工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繁殖、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重楼 栽培技术 繁殖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疏果处理对中国樱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创 张伟 +4 位作者 陈代全 马松明 马辉 秦燕 刘军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5期28-30,共3页
以中国樱桃为试材,研究不同疏果处理对其果实重量、纵横径、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果量的增加,单果重、果实纵横径逐渐降低,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疏果处理对中国樱桃果实的单果重... 以中国樱桃为试材,研究不同疏果处理对其果实重量、纵横径、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果量的增加,单果重、果实纵横径逐渐降低,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疏果处理对中国樱桃果实的单果重、纵横径和果形指数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且留1个果和留2个果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等因素,中国樱桃疏果以留2个果为宜,能够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樱桃 疏果 果实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种植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启银 高明文 +2 位作者 张祯勇 马松明 张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1期90-91,共2页
介绍了大黄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繁殖方式、种苗栽培、栽后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大黄 繁殖 田间管理 采收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种植技术
18
作者 肖启银 《农村百事通》 2016年第1期31-32,共2页
一、选地整地大黄怕热喜冷,一般适合种植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大黄是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厘米,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褐土和沙壤土为好,黏重土壤不宜栽培。选好地后要精细整地,每公顷... 一、选地整地大黄怕热喜冷,一般适合种植在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大黄是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厘米,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褐土和沙壤土为好,黏重土壤不宜栽培。选好地后要精细整地,每公顷施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与火土灰45~60吨,翻埋土中作基肥,深耕30厘米以上。大黄种植需要经过4~5年的轮作周期,不可连作。适合与马铃薯、豆科、油菜等作物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重土壤 轮作周期 种植技术 火土灰 作物轮作 深根性 土壤条件 土中 大黄根 干燥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大黄田间栽培管理技术
19
作者 肖启银 《农家科技》 2016年第11期22-23,共2页
大黄怕热喜冷,一般适合种植在海拔i000~2000米的山区。大黄是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厘米,对上壤条件要求较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褐土和沙壤上为好,黏重土壤不宜栽培。
关键词 栽培管理技术 大黄 田间 优质 土层深厚 腐殖质 主根 褐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山区高产早熟玉米杂交种康玉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
作者 张祯勇 高明文 肖启银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1期53-53,59,共2页
康玉1号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适宜川西北高原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在2008—2010年甘孜州杂交玉米早熟组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居参试品种第1位,2年区试平均产量8 683.88 kg/hm2,较对照阿单9号增... 康玉1号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适宜川西北高原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在2008—2010年甘孜州杂交玉米早熟组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居参试品种第1位,2年区试平均产量8 683.88 kg/hm2,较对照阿单9号增产13.7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112.14 kg/hm2,比对照阿单9号增产7.82%。5个试点全部增产,其中3个试点是第1位。该品种种子顶土能力强,幼苗生长健壮,耐密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2013年11月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川西北高原特别是甘孜州玉米产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将推动川西北高原特别是甘孜州高山区玉米产量水平的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康玉1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高原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