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研究——以冀东铁矿为例 被引量:61
1
作者 王娜 田磊 +4 位作者 文可戈 李大猛 彭桢 刘星兴 余洋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2-198,共7页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度优势,融合传统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厘清现有技术方法适用范围,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方法协作方式。以河北省唐山市冀东铁矿为例,实现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典型案例示范。研究表...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度优势,融合传统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厘清现有技术方法适用范围,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方法协作方式。以河北省唐山市冀东铁矿为例,实现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典型案例示范。研究表明:以"人机交互解译技术""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三维景观模拟技术"等方法手段为主体、以野外调查验证为辅助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工作协作方式,可实现对矿山露天采场内独立地物与关键要素的精准识别、快速提取,辅之野外调查验证,进而完成对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土地损毁、生态退化等现状摸底。调查结果既可作为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的工作依据,也可作为闭坑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山 遥感技术 矿山生态修复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蕾 孙东 +4 位作者 张建强 朱艳宏 陆一新 李经涵 何杨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8-947,共10页
农膜长期大量使用且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导致了土壤中微塑料与酞酸酯污染不断加剧。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耦合影响,归纳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 农膜长期大量使用且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导致了土壤中微塑料与酞酸酯污染不断加剧。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耦合影响,归纳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共驱动效应,剖析了微塑料与酞酸酯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迁移机制及向生物相转移的证据与潜在的生态风险与效应,并基于协同控制的视角,从联合检测、迁移模型与生态评估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膜 微塑料 酞酸酯 迁移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u双金属可渗透反应墙体系对Cr(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东 沈莉萍 +3 位作者 张志鹏 熊亭亭 曹楠 龚正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71,共7页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配比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调节进水流速,实现了动态试验的模拟。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当m Fe∶m Cu=10∶2、投加量40 mg/mL、Cr(Ⅵ)初始浓度50 mg/L、pH=7.5、反应温度298 K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在反应15 min左右时,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4%;动态试验表明,快流速组(104 mL/h)的Cr(Ⅵ)的平均吸附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28 mL/h)的Cr(Ⅵ)平均吸附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反应属于单层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实现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的制备,并对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结合PRB技术,有望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双金属 静态试验 动态试验 可渗透反应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双金属网快速去除水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东 沈莉萍 +3 位作者 张志鹏 曹楠 熊亭亭 龚正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186,共7页
随着铬工业化利用的发展,铬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金属网易分离的优势,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Al/Cu双金属网材料,实现对Cr(Ⅵ)的快速去除,并通过静态试验系统优化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Al/Cu双金属网投加量等条件。对Al/Cu双金属网材料... 随着铬工业化利用的发展,铬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金属网易分离的优势,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Al/Cu双金属网材料,实现对Cr(Ⅵ)的快速去除,并通过静态试验系统优化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Al/Cu双金属网投加量等条件。对Al/Cu双金属网材料进行表征,发现Cu涂覆呈现疏松的珊瑚状颗粒原位生长在铝网表面;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在较大的pH值(3.0~9.0)范围内Al/Cu双金属网对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当Al/Cu双金属网的投加量为3片、Cr(Ⅵ)初始浓度5 mg/L、反应温度40℃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机理分析表明:Al/Cu双金属网表面形成大量的电偶原电池,促进Al^(0)的腐蚀,释放电子将Cr(Ⅵ)还原为Cr(Ⅲ);双金属网表面[H]_(abs)的产生进一步促进对Cr(Ⅵ)的还原,生成Cr(OH)_(3)或以絮凝物的形式沉积在双金属网表面,达到从水溶液中去除Cr(Ⅵ)的目的。易分离的Al/Cu双金属网有助于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快速去除,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法 铝铜双金属网 六价铬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生物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铜离子与双酚A的性能 被引量:18
5
作者 宋泽峰 石晓倩 +6 位作者 刘卓 孙东 曹楠 莫裕科 赵松江 赵传起 杨悦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96-2205,共10页
针对水体中日益突出的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问题,本文通过KOH活化法制备了高吸附性能的芦苇基生物炭材料,通过考察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研究芦苇生物炭对铜离子(Cu2+)和双酚A(BPA)两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 针对水体中日益突出的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问题,本文通过KOH活化法制备了高吸附性能的芦苇基生物炭材料,通过考察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研究芦苇生物炭对铜离子(Cu2+)和双酚A(BPA)两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活化生物炭内部结构疏松、多孔,BET比表面积最高达965.31 m2·g-1,平均孔径在3 nm左右;生物炭表面富含—OH、—COOH等含氧官能团,电离子后使生物炭表面带有负电荷.芦苇生物炭吸附铜离子以静电作用力为主,溶液pH、离子强度等因素对于吸附过程有较大影响,且中性条件和低离子强度利于铜离子的吸附.分子形态的BPA依靠π-π共轭作用、范德华力以及氢键等作用力吸附于生物炭表面,酸性和中性pH的变化对BPA吸附的影响很小;碱性条件下,由于发生电离作用,BPA的吸附容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可知,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表明生物炭对两种污染物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且是多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生物炭 KOH活化 铜离子 双酚A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核心景区多层级水循环系统结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刘馨泽 孙东 +8 位作者 曹楠 袁楠楠 黄何平 田长宝 张清明 唐淑 李大猛 周大吉 董发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33,共15页
为查明四川黄龙核心景区钙华层内水体的循环交替过程及水循环系统结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水循环断面监测等方法,分析任一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量和地表水流量(二次转化泉形成)组成、循环段内的补给和排泄特征,理清各水循环系统的发育... 为查明四川黄龙核心景区钙华层内水体的循环交替过程及水循环系统结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水循环断面监测等方法,分析任一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量和地表水流量(二次转化泉形成)组成、循环段内的补给和排泄特征,理清各水循环系统的发育规模、层级。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水循环系统层级最为复杂,分为区域-局部-场地三个循环层级,以局部循环为主。以7月为典型月,景区内水循环主要受控于4个串联发育的局部地下水循环系统,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在接仙桥以北地段发育,各循环段内的充水彩池群为补给区,出口为流量较大的钙华二次转化泉,地下水在钙华层内径流,钙华层底部和两侧为隔水边界;争艳池以南场地水循环较多;景区水循环系统结构年动态变化较大,仅在丰水期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转花池泉群、黄龙沟东坡泉群、黄龙沟地表水及地下水构成了驱动核心景区水循环系统的全部水量,接仙桥、涪江右岸为排泄口。黄龙核心景区水循环在丰水期形成动态平衡,其余时段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系统 丰水期 黄龙景区 钙华层 水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低温对硝基苯酚降解菌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超凡 温玉娟 +3 位作者 曹楠 孙东 宋晓明 杨悦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92-1701,共10页
以对硝基苯酚在10℃条件下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为研究对象,融合单因素实验、细胞疏水性实验、细胞膜通透性实验与降解动力学实验探究菌株Pseudomonas sp.ZL对对硝基苯酚的低温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0℃条件下菌株Pseudomonas sp.ZL能... 以对硝基苯酚在10℃条件下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为研究对象,融合单因素实验、细胞疏水性实验、细胞膜通透性实验与降解动力学实验探究菌株Pseudomonas sp.ZL对对硝基苯酚的低温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0℃条件下菌株Pseudomonas sp.ZL能够耐受并降解303.71 mg·L^(-1)的对硝基苯酚,最佳降解条件为pH=8.0,0.5%NaCl,1 g·L^(-1)NH4NO3,该条件能够显著促进对硝基苯酚的降解速率并大大缩短降解的延迟时间。在10℃、单因素最佳条件下,对硝基苯酚降解菌的抑制降解动力学拟合符合Aiba模型,其中μmax(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205 h^(-1),Ks(半饱和系数)为3.40 mg·L^(-1),Ki(底物抑制系数)为166.86 mg·L^(-1),因此166.86 mg·L^(-1)即为该条件下菌株的低温降解抑制浓度。与其他降解菌株相比,菌株Pseudomonas sp.ZL的Ki和μmax/Ks较大、Ks/Ki值较小,说明对硝基苯酚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较小,菌株的有效利用率更高,在原位修复低温地下水及土壤污染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硝基苯酚 低温降解菌 生物降解 菌株疏水性 细胞膜通透性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XRF仪现场快速测定土壤中Pb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柳伟 许伟 +1 位作者 孙东 赵松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3期115-117,共3页
便携式XRF分析仪具有轻便、快速和可测对象较多与测量元素较广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矿石、土壤等方面快速检测,但土壤的现场快速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以安宁河谷平原土壤中Pb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便携式XRF仪现场快速检测... 便携式XRF分析仪具有轻便、快速和可测对象较多与测量元素较广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矿石、土壤等方面快速检测,但土壤的现场快速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以安宁河谷平原土壤中Pb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便携式XRF仪现场快速检测结果与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对比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基于安宁河谷平原表层土壤快速测定结果的线性函数为y=1.170 9x-17.326 0(R^2=0.992 9,x为现场检测结果),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表层土壤中Pb快速检测结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XRF仪 现场快速测定 土壤 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