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国钛白粉行业现状及钛石膏处置利用政策建议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郭卫广
罗大鹏
向璟荣
佟洪金
雍毅
-
机构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中心
-
出处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
基金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科技计划项目(2024HB21)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科技计划项目(2023HB13)。
-
文摘
为提高钛石膏处置利用水平,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调研了钛白粉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全生命周期分析了钛石膏产生、处置和利用技术应用现状。采集了全国30个钛石膏样品并进行成分分析,总结了钛石膏产、排和处置利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源头上实现“无废”,加大废酸回收利用量,过程上尽量“减废”,提升废水清洁化生产水平,以资源回收替代末端治理,探寻钛石膏高质量规模化利用途径,以增效赋值替代传统堆存等。
-
关键词
钛白粉
钛石膏
处置利用
政策建议
-
Keywords
titanium dioxide
titanium gypsum
disposal and utilization
policy suggestion
-
分类号
TQ177.3
[化学工程—硅酸盐工业]
-
-
题名电石渣稳定锌冶炼浸出渣中可溶性重金属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黄祥
陶逸倩
韩雨岐
雍毅
佟洪金
龙泉
尹朝阳
-
机构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中心
-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6,共12页
-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21YFS0287)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项目(涉重危废中多种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研究开发)。
-
文摘
锌冶炼浸出渣中可溶性重金属的稳定化是实现其全过程污染控制和安全利用处置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能够实际应用的稳定化药剂仍然十分有限。采用电石渣、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开展不同条件下的稳定化试验,并结合重金属形态研究和XRD、SEM-EDS等表征手段,探究电石渣对锌冶炼浸出渣中Zn、Cd、Mn三种高可溶性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在添加比高于5%(质量比)时,电石渣等碱性药剂对浸出渣中可溶性重金属Zn、Cd、Mn具有良好的稳定化效果,3种重金属浸出毒性削减率均在99%以上,Zn浸出毒性低于1 mg/L,Cd、Mn浸出毒性均低于0.3 mg/L,均低于《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19)标准限值。这种稳定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酸性浸提阶段,通过浸出液pH的上升去除浸出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碱性药剂对浸出渣中铁酸锌(ZnFe_(2)O_(4))颗粒的包裹和附着作用也能对可溶性Zn、Cd、Mn产生少量残渣态转化效果;这种稳定化过程会大幅降低浸出渣中硫酸铅晶体的含量,同时生成新的硫酸钙晶体,这种硫酸铅向铅碱性化合物的转化可能增加铅的酸性溶出风险。电石渣用于浸出渣的稳定化仍然存在提高固废pH、增加铅的酸性溶出风险,以及在pH≤2的淋溶条件下出现重金属浸出毒性大幅上升、稳定化作用失效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采用具有不同稳定化机制的药剂实现协同控制,同时关注高酸度淋溶条件造成的稳定化失效问题,防范浸出渣稳定化填埋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
-
关键词
电石渣
浸出渣
可溶性重金属
稳定化
-
Keywords
calcium carbide slag
leaching slag
soluble heavy metals
stabilization
-
分类号
X74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油基岩屑焚烧过程中钡的转化与环境风险研究
被引量:4
- 3
-
-
作者
黄祥
彭晓曦
郭卫广
韩雨岐
张力
侯江
雍毅
-
机构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中心
-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6-1019,共14页
-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页岩气开采油基岩屑热脱附回收油品质及污染特征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21YFS0287)。
-
文摘
油基岩屑焚烧处置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油基岩屑焚烧尾渣的主要环境风险及其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油基岩屑利用处置环境风险,通过实际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模拟等方式,结合XRD、SEM-EDS、同步热分析等多种表征方法,针对四川省天然气开采油基岩屑典型回转窑焚烧处置过程中钡的转化以及焚烧尾渣的环境风险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钡是油基岩屑中的主要重金属,油基岩屑经焚烧后,尾渣中钡的酸浸浸出毒性水平大幅上升,平均值达到333.0 mg/L,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标准限值;在还原气氛下,800℃时模拟焚烧尾渣可交换态钡含量和钡的酸浸浸出毒性水平出现大幅上升,平均值分别达到8675.74 mg/kg和244.38 mg/L,并在1100℃时进一步上升,不同油基岩屑的浸出毒性发生这种跃升的温度条件存在差异.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油基岩屑中的硫酸钡在800℃以上会发生碳热还原反应生成硫化钡,并与氯化氢等反应产生氯化钡,这种还原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硫酸钡晶体颗粒表面,并最终形成了被可溶性钡外壳包裹的硫酸钡晶体颗粒.研究显示,可溶性钡是油基岩屑焚烧尾渣的主要环境风险,其产生主要与硫酸钡的碳热还原反应有关,钻井岩屑还原性高温热处理过程产生的可溶性钡环境风险应得到广泛关注和有效防控,建议从标准政策制定、风险源头防控和尾渣末端治理等方面进行控制.
-
关键词
油基岩屑
焚烧
钡
碳热还原
-
Keywords
oil-based drill cutting
incineration
barium
carbothermic reduction
-
分类号
X74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磷石膏快速干法稳定化的矿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彭晓曦
吴怡
黄祥
韩雨岐
张力
侯江
雍毅
-
机构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四川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中心
-
出处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28,共5页
-
基金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编号:2019YFS0051,2021YFS0287)。
-
文摘
新鲜磷石膏中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为氟化物和磷化物,添加石灰能有效降低氟和磷的浸出水平,并且添加状态和比例对稳定化效果影响较大。通过添加不同石灰比例来稳定磷石膏的处理方式,研究其污染物的浸出水平,并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发现石灰与磷石膏拌混比例是污染物浸出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在m(生石灰)∶m(新鲜磷石膏)为1∶50~1∶100时稳定化效果最好。由扫描电镜和能谱表征发现新鲜磷石膏为片层状结构堆叠,随着石灰添加量增多,表面微观结构也相应增多。在m(生石灰)∶m(新鲜磷石膏)为1∶100时,磷石膏的片层状结构表面会形成棒状结构,棒状间隙存在微球状颗粒。根据表征结果推测片层状结构除CaSO_(4)外,还含有一定量的Ca_(3)(PO_(4))_(2),棒状结构为Al_(2)O_(3)和AlPO_(4),微球颗粒为CaF_(2)。在新鲜磷石膏表面形成的这类微观结构,使得含氟和磷的污染物稳定化从而降低了浸出水平。
-
关键词
磷石膏稳定化
石灰
磷
氟
-
Keywords
phosphogypsum stabilization
lime
phosphorus
fluoride
-
分类号
TQ126.3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