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及控制现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继钦 陈军辉 +3 位作者 韩丽 王波 徐晨曦 李英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2-677,共6页
四川省汽车保有量2017年位列全国第7位,油品储运销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压力巨大。利用排放因子法,结合四川省4 492座加油站的油品销售量,编制了四川省2017年加油站VOCs排放清单。另一方面,对四川省不同片区的VOCs排放特征及油... 四川省汽车保有量2017年位列全国第7位,油品储运销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压力巨大。利用排放因子法,结合四川省4 492座加油站的油品销售量,编制了四川省2017年加油站VOCs排放清单。另一方面,对四川省不同片区的VOCs排放特征及油气回收关键参数进行了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四川省加油站VOCs排放量共12 294.54t,排放区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绵阳市和宜宾市等地区;四川省四大片区VOCs排放浓度,加油环节攀西片区最高,达到7 076.86μg/m^3,卸油环节川东北片区最高,达到9 638.53μg/m^3,均是其他片区的2~3倍,加油和卸油环节排放的异戊烷最高占比(质量分数)可分别达到70.1%和67.4%;四川省油气回收系统达标情况仍然比较严峻,不达标率高达47%,密闭性和气液比不达标率尤为显著,集中式油气回收系统不达标率高于分散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加油站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清单 成分谱 油气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梅林德 熊文朋 +3 位作者 冯小琼 陈军辉 钱骏 刘政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2期60-63,共4页
通过调研2018年四川省37条水泥生产线活动水平数据,结合企业污染治理技术,分析该省水泥工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结果表明:2018年四川省水泥行业SO_(2)、NO_(x)、PM_(2.5)和PM_(10)的排放量分别为1.2万t、5.5万t、3.9万t和6.5万t... 通过调研2018年四川省37条水泥生产线活动水平数据,结合企业污染治理技术,分析该省水泥工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结果表明:2018年四川省水泥行业SO_(2)、NO_(x)、PM_(2.5)和PM_(10)的排放量分别为1.2万t、5.5万t、3.9万t和6.5万t,其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污染物的产生系数和去除效率。四川省水泥生产企业各工序排放的颗粒物、SO_(2)和NO_(x)浓度总体上均低于现行标准,部分工序颗粒物超标主要受布袋的去除效率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排放水平 水泥工业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典型钢铁厂主要工艺颗粒物排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冯小琼 陈军辉 +5 位作者 熊文朋 梅林德 徐雪梅 尹寒梅 刘政 钱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56-961,共6页
利用稀释通道采样器对四川省某典型钢铁厂中石灰窑、烧结、炼钢转炉、高炉、轧钢、焦炉、余热发电等主要工艺开展排放特征测试,获取各工艺颗粒物排放浓度和源成分谱。结果表明,石灰窑颗粒物排放浓度最高,其次为余热发电,炼钢转炉、高炉... 利用稀释通道采样器对四川省某典型钢铁厂中石灰窑、烧结、炼钢转炉、高炉、轧钢、焦炉、余热发电等主要工艺开展排放特征测试,获取各工艺颗粒物排放浓度和源成分谱。结果表明,石灰窑颗粒物排放浓度最高,其次为余热发电,炼钢转炉、高炉、轧钢、焦炉等工艺颗粒物排放浓度相对较低;颗粒物排放组分主要受原料、燃烧过程和脱硫设施等影响,烧结机头颗粒物中主要组分为有机碳(OC)、元素碳(EC)、SO_(4)^(2-)、Ca^(2+)、PO_(4)^(3-)、Ca等;烧结机尾主要组分为Ca、Ca^(2+)、OC、EC、SO_(4)^(2-)、Fe;OC、EC、Fe、SO_(4)^(2-)、PO_(4)^(3-)、Ca^(2+)等为炼钢转炉排放颗粒物中主要组分;Fe、OC、EC、Si、PO_(4)^(3-)、SO_(4)^(2-)、Na^(+)、Ca^(2+)为高炉颗粒物中主要组分;焦炉装煤排放颗粒物中OC、EC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焦炉出焦排放颗粒物中SO_(4)^(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分,在PM 10、PM_(2.5)中的质量分数分别达93.4%、75.6%;OC、EC、SO_(4)^(2-)、Ca^(2+)、Na+为余热发电排放颗粒物中主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钢铁行业 主要工艺 源成分谱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2年成都市复合污染时段气象要素、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4
作者 冯小琼 尹寒梅 +2 位作者 徐雪梅 郭家秀 姜涛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3-485,共13页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 为了解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特征和污染成因,本文基于空气质量和PM_(2.5)组分观测数据,在开展成都市2019−2022年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PM_(2.5)-O_(3)复合污染时段PM_(2.5)的时间变化特征、污染气象特征、PM_(2.5)组分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日均出现在3−5月,当相对湿度为50%~60%,温度为25~30℃,风速为1~2 m/s时,O_(3)和PM_(2.5)小时浓度同时超标率较高。②2019−2022年成都市在不同空气质量类型(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单O_(3)污染日、清洁日)情况下,PM_(2.5)中主要组分均为硝酸根(NO_(3)^(−))和有机碳(OC),占比分别为15%~24%和18%~24%,二次有机碳(SOC)在OC中的占比变化与O_(3)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空气质量类型下,NO_(3)^(−)和OC占比差异较大,硫酸根(SO_(4)^(2−))、铵根(NH_(4)^(+))、元素碳(EC)等其他组分在PM_(2.5)中的占比无明显差异。③OC、SO_(4)^(2−)和NH_(4)^(+)浓度随着氧化性的增强以及PM_(2.5)污染等级加重而上升,其中SO_(4)^(2−)浓度尤为明显。PM_(2.5)轻度污染时SO_(4)^(2−)浓度是良时的1.1~1.7倍,是优时的2.3~3.2倍;强氧化性水平时SO_(4)^(2−)浓度是其他氧化性水平的1.2~2.1倍(下午至夜间时段)。④PM_(2.5)-O_(3)复合污染日、单PM_(2.5)污染日、清洁日PM_(2.5)来源类似,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均为最高,为21%~27%,其次为机动车、燃煤源、二次硫酸盐、二次有机碳和扬尘源;单O_(3)污染日,扬尘源、二次硝酸盐对PM_(2.5)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8%和17%。研究显示,OC、SO_(4)^(2−)和NH_(4)^(+)是影响成都市PM_(2.5)-O_(3)复合污染时PM_(2.5)的关键组分,应加大相应排放源管控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组分特征 气象要素 成都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城区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寒梅 徐雪梅 +1 位作者 冯小琼 姜涛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为研究成都市城区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和来源,2019年2—12月利用在线重金属监测设备对成都市大气PM_(2.5)中18种金属元素小时浓度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其浓度变化;通过富集因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金属元素溯源。结果表明:... 为研究成都市城区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和来源,2019年2—12月利用在线重金属监测设备对成都市大气PM_(2.5)中18种金属元素小时浓度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其浓度变化;通过富集因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金属元素溯源。结果表明: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季节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元素中Si、Al、K、Fe、Ca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12.6±912.9)、(848.7±535.3)、(400.7±343.2)、(351.2±201.1)、(331.2±212.7)ng/m^(3),占金属元素的90.0%,在PM_(2.5)中占比为6.9%;Cd年均质量浓度为(6.3±5.9)ng/m^(3),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富集因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Ba、Cu、Pb、Zn、Co、Sn、Se、Sb和Cd主要受人为源影响,金属元素来源主要为交通源、燃煤源和扬尘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金属元素 污染特征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县细颗粒物达标约束的四川盆地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钱骏 何敏 +4 位作者 陈军辉 乔玉红 龙启超 蒋涛 何雨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9-704,共6页
以四川盆地城市群各区县细颗粒物(PM_(2.5))年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为约束,利用WRF-SMOKE-MEGAN-CMAQ模式,采用模拟迭代法测算SO_(2)、NO_(x)、一次PM_(2.5)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气环境容量,分析容... 以四川盆地城市群各区县细颗粒物(PM_(2.5))年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为约束,利用WRF-SMOKE-MEGAN-CMAQ模式,采用模拟迭代法测算SO_(2)、NO_(x)、一次PM_(2.5)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气环境容量,分析容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SO_(2)主要来源于固定燃烧源和工艺过程源;NO_(x)主要来源于道路移动源、非道路移动源和工艺过程源;一次PM_(2.5)主要来源于工艺过程源、扬尘源和固定燃烧源;VOCs主要来源于道路移动源、工艺过程源和有机溶剂使用源。(2)SO_(2)、NO_(x)、一次PM_(2.5)和VOCs的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155.9、430.5、189.0、326.0 kt。(3)在当前末端治理减排潜力不断缩减的前提下,需实施产业、能源、交通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才可实现更大的污染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空气质量模型 大气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天气对生物源排放及其O_(3)生成贡献的影响:以四川盆地2022年7-8月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龙启超 乔玉红 +3 位作者 姜涛 李媛 何敏 骆丽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31-2343,共13页
2022年7—8月,四川盆地气温同比上升3.63℃,O_(3)污染天比往年大幅增加.为了解高温天气对四川盆地生物源排放及其O_(3)生成贡献的影响,基于WRF模拟获取的气象数据,利用MEGAN模型估算了四川盆地2022年7—8月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 2022年7—8月,四川盆地气温同比上升3.63℃,O_(3)污染天比往年大幅增加.为了解高温天气对四川盆地生物源排放及其O_(3)生成贡献的影响,基于WRF模拟获取的气象数据,利用MEGAN模型估算了四川盆地2022年7—8月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量,分析了BVOCs及其化学物种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CMAQ定量评估了高温天气下BVOCs排放对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2022年7—8月BVOCs排放量为86.30×10^(4)t,其中,异戊二烯、甲醇、单萜烯的排放量分别为42.16×10^(4)、17.32×10^(4)、9.92×10^(4)t;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BVOCs排放强度分别为3.61、6.55、5.00t/km^(2).(2)BVOCs排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川南城市群的宜宾市和泸州市中部、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乐山市东北部以及川东北城市群的巴中市和达州市北部;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排放空间分布特征与BVOCs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而甲醇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BVOCs排放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排放量出现在14:00.(4)CMAQ模拟结果显示,BVOCs排放对O_(3)生成贡献率较大的城市有乐山市、眉山市、雅安市和内江市,其贡献率均超过30%.空间分布上,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乐山市北部和眉山市中西部BVOCs排放对O_(3)生成贡献最显著.2022年7—8月高温天气下BVOCs排放对O_(3)生成贡献同比增长4.99%.研究显示,四川盆地BVOCs排放对O_(3)污染有重要影响,且高温天气下其对O_(3)生成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加,是O_(3)污染防治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 MEGAN 时空分布 CMAQ O_(3)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污水中新污染物特征与环境归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可欣 辜凌云 +5 位作者 余春秀 熊兆锟 王学杰 刘方 吴怡 赖波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共12页
由新污染物引发的环境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医疗机构排放的污水是环境中新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针对当前重点传染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疗污水中新污染物浓度大幅提升、对自然水体及生态环境潜在危害增大等现象,综述了医疗污水... 由新污染物引发的环境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医疗机构排放的污水是环境中新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针对当前重点传染病防控常态化时期医疗污水中新污染物浓度大幅提升、对自然水体及生态环境潜在危害增大等现象,综述了医疗污水中包含的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素、潜在新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探讨了医疗污水中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去向、去除率及环境贡献量,进一步阐述了医疗污水中新污染物的单一化合物毒性及综合毒性,指出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标准未针对新污染物进行管控,而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难以实现对新污染物的有效去除,针对医疗污水的规范化处理与深度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污水 新污染物 环境贡献量 环境归趋 环境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条件下岷江上游古溪沟流域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特征及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卓勇 吴怡 +6 位作者 徐威 田雨 张帆 李航 汪汀 何天伟 冯雯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429-8443,共15页
古溪沟流域是岷江上游汇入紫坪铺水库重要的补水单元,为研究极端干旱条件下流域内地下水-地表水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适宜性,通过采集16个地下水样和2个地表水样,综合运用Gibbs图、离子比值、绝对主成分-多元... 古溪沟流域是岷江上游汇入紫坪铺水库重要的补水单元,为研究极端干旱条件下流域内地下水-地表水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适宜性,通过采集16个地下水样和2个地表水样,综合运用Gibbs图、离子比值、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APCS-MLR)等方法分析水化学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ed water quality index,EWQI)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流域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探讨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古溪沟流域地下水-地表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Mg^(2+)、Na^(+)、K^(+),主要阴离子为HCO_(3)^-、SO_(4)^(2-)、Cl^(-),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HCO_(3)·SO_(4)-Ca为主;Gibbs图、离子比值、APCS-MLR模型等解译出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为水-岩作用(44.08%)、工业活动(12.17%)、原生地质环境叠加工业活动(11.83%)、农业活动叠加生活污染(9.04%),水-岩相互作用主导了地下水水质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同时还受到人为活动因素和自然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EWQI评价地下水质量为Ⅰ级和Ⅱ级分别占比56.25%和18.75%,Ⅲ级的占比为6.25%,Ⅳ级和Ⅴ级分别占比12.50%和6.25%,地表水上游为Ⅰ级,下游为Ⅳ级,整体出现沿地下水径流途径,水质逐渐变差的现象,表明地下水-地表水已受到人类活动一定程度的影响;流域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综合适宜性指数AI介于1.0~9.8,适宜区面积占比48.57%,分布在流域中-东部下游区域,不适宜占比51.43%,不适宜区分布在流域上游区域,研究成果可在极端条件下为古溪沟流域-紫坪铺水库-都江堰的水资源安全开发利用及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选址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地下水-地表水 环境特征 地下水战略储备 古溪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有色金属冶炼在产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管控 被引量:1
10
作者 艾晓艳 张帆 +2 位作者 高程 卓勇 冯雯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95-101,共7页
为探索在产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风险管控措施,以西南地区某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为例,采用分区布点法布设38个土壤点位和4个地下水监测井。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0~0.5、0.5~2.0、2.0~4.0 m^(3)个土壤层位中,9个点位的11个样品重... 为探索在产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风险管控措施,以西南地区某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为例,采用分区布点法布设38个土壤点位和4个地下水监测井。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0~0.5、0.5~2.0、2.0~4.0 m^(3)个土壤层位中,9个点位的11个样品重金属钒超过第二类用地筛选值,7个点位的8个样品超过第二类用地管制值,1个点位1个表层样品出现重金属钴超过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低于第二类用地管制值;地块风险评估表明,重金属钒和钴都超过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控制值分别为752、70 mg/kg;最后,从技术适用性、成熟性、经济成本等方面,提出了采用厚度不低于20 cm混凝土阻隔硬化方式对14911.08 m^(2)重点区域进行风险管控,并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产企业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流域有机氯农药风险评价
11
作者 罗曼琳 徐威 +2 位作者 田雨 钱磊 吴怡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143,共6页
作者在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流域布设17个地表水采样点位,通过索式提取后,对样品进行固相萃取和氮吹前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地表水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以便为水电站的管理和环境保护... 作者在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流域布设17个地表水采样点位,通过索式提取后,对样品进行固相萃取和氮吹前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地表水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以便为水电站的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建议。结果表明:丙体六六六、丁体六六六、硫丹硫酸酯、异狄氏剂、异狄氏剂醛、异狄氏剂酮、环氧七氯、艾氏剂、狄氏剂、硫丹检出率分别为5.88%、11.77%、5.88%、41.18%、35.29%、70.59%、11.77%、17.65%、17.65%、41.18%,其余指标均未检出;与已有研究相比,硫丹、丁体六六六处于较高水平,丙体六六六、异狄氏剂、环氧七氯处于中等水平,甲体六六六、乙体六六六、异狄氏剂醛、异狄氏剂酮处于较低水平;伍家湾点位环氧七氯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艾氏剂、环氧七氯、狄氏剂、异狄氏剂、异狄氏剂醛、硫丹硫酸酯、异狄氏剂酮的健康风险不可接受,建议上述区域周边农田严格禁止该类农药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有机氯农药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CRI系统总氮去除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兴建 付永胜 +2 位作者 刘方 薛丹 许文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0-72,85,共4页
以改进型CRI系统为研究装置,以校园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增加分段进水口以及溢流池的方式,探讨系统TN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分段进水口设在反硝化段较适宜,既能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又能进一步有效降解COD,90cm分段进水口的设置优... 以改进型CRI系统为研究装置,以校园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增加分段进水口以及溢流池的方式,探讨系统TN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分段进水口设在反硝化段较适宜,既能促进反硝化反应的进行,又能进一步有效降解COD,90cm分段进水口的设置优于70cm分段进水口的设置;分段进水体积比为2:1时的TN去除效果优于进水比为1:1时的去除效果,TN去除率可以达到64.8%,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溢流池的高度对于系统出水TN浓度影响较小,在考虑系统经济性条件下,30cm高的溢流池已能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CRI系统 总氮 分段进水口 进水比 溢流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纤维及其对水中荧光素的吸附能力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文波 田庆华 陈亚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1期173-177,共5页
玉米秸秆经高温碳化为炭纤维,采用1mol/L H3PO4活化制备成活性炭纤维吸附剂,荧光素为吸附质,研究ACF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碳化温度为750℃,投加量为0.2 g,pH为3时,ACF对溶液中的荧光素具有较强的... 玉米秸秆经高温碳化为炭纤维,采用1mol/L H3PO4活化制备成活性炭纤维吸附剂,荧光素为吸附质,研究ACF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碳化温度为750℃,投加量为0.2 g,pH为3时,ACF对溶液中的荧光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ACF对低浓度荧光素溶液具有显著吸附效果,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等温吸附特征,吸附强度因子a为正值,表明吸附过程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自发进行,根据Langmuir方程计算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9.608mg/g;吸附在8 h后达到平衡,带入试验数据校对得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ACF对水中荧光素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和吸附机理表明,玉米秸秆高温碳化ACF能有效处理含荧光素废水。本研究从影响因子、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热力学方面探讨了玉米秸秆活性炭纤维对荧光素的吸附过程,以期为吸附法处理此类废水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水处理 荧光素 活性炭纤维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市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性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尹寒梅 陈军辉 +4 位作者 冯小琼 徐雪梅 姜涛 钱骏 叶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8-745,共8页
2017年1月—12月期间在四川省宜宾市布置4个点位,共采集360个PM_(2.5)样品膜,采用美国沙漠研究所DRI Model 2001型热光分析仪测定PM_(2.5)样品中OC、EC的浓度值,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宜宾市PM_(2.5)年均浓度为75.2... 2017年1月—12月期间在四川省宜宾市布置4个点位,共采集360个PM_(2.5)样品膜,采用美国沙漠研究所DRI Model 2001型热光分析仪测定PM_(2.5)样品中OC、EC的浓度值,应用OC/EC比值法对SOC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宜宾市PM_(2.5)年均浓度为75.2μg·m^(-3).OC、EC年均浓度分别为14.3μg·m^(-3)和4.30μg·m^(-3),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OC占PM_(2.5)比例为19.0%,为PM_(2.5)重要组成部分.SOC年均浓度为4.70μg·m^(-3),对OC贡献较大,在OC中占比为29.3%;SOC在OC中的占比春季>冬季≈秋季>夏季.进一步对OC1、OC2、OC3、OC4、EC1、EC2、EC3、和OPC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是宜宾市PM_(2.5)中OC和EC的主要贡献源,可贡献PM_(2.5)中碳组分的54.0%—6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二次有机碳(SOC) 污染特性 宜宾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山市2016年冬季颗粒物重污染过程与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 被引量:20
15
作者 龙启超 陈军辉 +4 位作者 廖婷婷 桂柯 何敏 冯小琼 刘思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对乐山市2016年12月—2017年2月的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用聚类方法、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法)、CWT(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分别模拟了研究期间PM_(2.5)的主要潜在源区.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乐山... 对乐山市2016年12月—2017年2月的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用聚类方法、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法)、CWT(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分别模拟了研究期间PM_(2.5)的主要潜在源区.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乐山市以PM_(2.5)污染为主.因风速低、无降水、相对湿度高、边界层高度降低等原因,使乐山市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重污染过程(2017年1月1—7日),该过程二次污染物累积特征较为明显;春节期间,因烟花爆竹集中燃放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使乐山市出现了一次严重污染(2017年1月28日),ρ(PM_(2.5))日均值达358μg/m^3.乐山市复杂的地形引起的热力差异有利于局地环流的生成与发展,山谷风的存在可能是造成夜间乐山市郊区站点ρ(PM_(2.5))高于城区站点的主要原因.结合后向轨迹与ρ(PM_(2.5))日均值分析发现,来自盆地内部的气流(占比为28.57%)对乐山市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最大.乐山市东部边界附近、宜宾市西北部、自贡市南部等地对乐山市PM_(2.5)的潜在源贡献(WPSCF)在0.96以上,说明这些地区是研究期间影响乐山市ρ(PM_(2.5))的重要潜在源区,模型的模拟结果与风向、风速、ρ(PM_(2.5))监测值插值结果相符.研究显示,乐山市大气污染过程除了与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累积有关外,区域污染物的输送贡献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特征 HYSPLIT模型 山谷风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沉淀-人工湿地-地下水回灌系统水质处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东东 吴勇 +1 位作者 孙厚云 周文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65-274,共10页
为探讨德阳市絮凝沉淀-人工湿地-地下水回灌系统运行各阶段的水质处理效果与开采供水的可行性,开展了水质分析、絮凝沉淀试验、人工湿地水处理试验、入渗试验、抽水试验、数值模拟等多项前期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绵远河水的浊度、... 为探讨德阳市絮凝沉淀-人工湿地-地下水回灌系统运行各阶段的水质处理效果与开采供水的可行性,开展了水质分析、絮凝沉淀试验、人工湿地水处理试验、入渗试验、抽水试验、数值模拟等多项前期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绵远河水的浊度、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总大肠杆菌、细菌总数指标是系统重点处理的水质指标,研究场地内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最佳投加量为5. 3 mg/L[以三氧化二铝(Al2O3)计],沉淀时间不小于1. 5 h;单个入渗池运行时理论入渗量可达13 574. 4 m3/d;三口开采井的开采量可达3 960 m3/d;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入渗水从入渗补给池到开采井含水层有充足的时间杀灭病菌和病毒,开采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入渗池的垂向入渗补给量。综合研究表明,系统运行水质主要控制指标理论上均可达到设计回灌水质要求,供水量可满足设计要求,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系统运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持续开采地下水;试验结果为校正地下水数值模型、系统的改进、系统全面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地下水回灌 供水 德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寒梅 陈军辉 +2 位作者 冯小琼 徐雪梅 姜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55-3763,共9页
为研究绵阳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8年4月15日-2019年2月28日在绵阳市设置5个采样点位进行样品采集,利用Dionex ICS-2000离子色谱仪分析了9种离子(F^(-)、Cl^(-)、NO_(3)^(-)、SO_(4)^(2-)、Na^(+)、NH_(4)^(+)、K^... 为研究绵阳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8年4月15日-2019年2月28日在绵阳市设置5个采样点位进行样品采集,利用Dionex ICS-2000离子色谱仪分析了9种离子(F^(-)、Cl^(-)、NO_(3)^(-)、SO_(4)^(2-)、Na^(+)、NH_(4)^(+)、K^(+)、Mg^(2+)、Ca^(2+)),并通过SPS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绵阳市ρ(总水溶性离子)年均值为20.8μg·m^(-3),在PM_(2.5)中w(总水溶性离子)为46.6%.离子中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依次为:ρ(NO_(3)^(-))>ρ(SO_(4)^(2-))(>ρNH_(4)^(+))>ρ(Ca^(2+))>ρ(K^(+))>ρ(Cl^(-))>ρ(Na^(+))>ρ(Mg^(2+))>ρ(F^(-)),其中SNA(二次离子NO_(3)^(-)、SO_(4)^(2-)、NH_(4)^(+))为水溶性离子主要组成部分,水溶性离子中w(SNA)为86.4%.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除Mg^(2+)外其余离子质量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与总离子浓度趋势一致,ρ(Mg^(2+))夏季与春季相当.SNA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二次离子来源具有高度相似性,NH_(4)^(+)与SO_(4)^(2-)摩尔当量浓度线性拟合斜率大于0.75,表明绵阳市大气环境为富氨状态,二次离子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NO_(3)形式存在.污染天NO_(2)、w(NO_(3)^(-))和NOR(氮氧化率)均增大,且污染水平越严重w(NO_(3)^(-))增幅越大,而w(SO_(4)^(2-))和w(NH_(4)^(+))基本不变,表明NO_(3)^(-)增加导致PM_(2.5)浓度升高.四季SOR(硫氧化率)和NOR均大于0.1,表明NO_(3)^(-)、SO_(4)^(2-)主要来源于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受温度和湿度影响,SOR值夏季最高,NOR值夏季最低冬季最高.SPSS来源解析结果显示绵阳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受二次转化、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源影响,三者合计贡献率为8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PM_(2.5) 二次转化 绵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AHP-DS的流域突发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动态优选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玉兰 刘颖 +2 位作者 陈青松 杜倩颖 程之蕙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7-103,共7页
因化学品造成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如何结合事故现场情况科学高效地选择最适宜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是当前应急响应的关键问题。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和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 因化学品造成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如何结合事故现场情况科学高效地选择最适宜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是当前应急响应的关键问题。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和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构建了流域突发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技术动态优选体系。首先在利用IAHP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结合D-S证据理论引入专家权重,可客观地综合不同专家的意见,解决专家意见间的冲突性;然后采用加权秩和比(WRSR)法对应急处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出最佳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最后以浙江建德苯酚水污染事故为案例进行了验证分析,成功筛选出活性炭筑坝拦截技术,与本案例实际采用的应急处理技术方案一致,表明该优选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能够快速实现应急处理技术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化学品水污染事故 应急处理技术评估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IAHP) D-S证据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污水处理运营管理对策的探讨——以川东地区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站)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付小娟 罗思强 +1 位作者 郑炜韬 余丹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期104-105,共2页
根据四川东部地区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情况,通过整理在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困难点、风险点等,从建设、运行角度进行了分析,为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运营管理提供对策建议,并对岷江、沱江流域的乡镇级污水厂升标改造提供决策参... 根据四川东部地区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站)的实际情况,通过整理在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困难点、风险点等,从建设、运行角度进行了分析,为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运营管理提供对策建议,并对岷江、沱江流域的乡镇级污水厂升标改造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分析,提出了采取合理的工艺路线和运营管理模式,以完善管理制度,能更好地提高乡镇污水运营管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 污水处理 运营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罗曼琳 印成燕 +5 位作者 封民巧 于茵 王可可 熊亭亭 吴怡 许淑霞 《岩矿测试》 2025年第4期576-597,共22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因其极强的化学稳定性、环境持久性及潜在生态风险,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尽管PFAS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其难降解特性导致在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持续累积,引发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PFAS废水...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因其极强的化学稳定性、环境持久性及潜在生态风险,已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尽管PFAS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其难降解特性导致在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持续累积,引发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PFAS废水处理常规处理技术(吸附、膜分离、电化学氧化等)与新型处理技术(水热碱技术、等离子体技术、机械力化学降解等)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及适用性,旨在分析现有技术的降解机理、处理效能及工程化潜力,并提出未来优化建议。吸附技术具有成本效益优势;膜分离技术避免了化学药剂的使用;电化学氧化技术反应条件温和;热解技术可实现完全矿化;水热碱技术则展现出良好的环境友好特性。然而,这些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二次污染风险、较高能耗需求(如热解和闪焦耳加热技术)、对短链PFAS的处理效率不足(如泡沫分离技术),以及技术成熟度有限(如超声降解和生物降解技术)。从工程化进程来看,吸附和膜分离技术已达到商业化应用阶段,电化学氧化、芬顿氧化和臭氧氧化技术处于中试至示范工程阶段,其余技术大多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层面。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和技术瓶颈,建议未来发展应着重于以下关键领域: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如宽pH适应性催化剂和杂化膜材料)、工艺系统的优化整合、工程化应用的改进(包括连续化反应装置的设计和能耗控制),以及环境风险的全面评估。这些研究重点的突破将有效地推动PFAS处理技术向高效、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 废水处理 吸附 膜分离 电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