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原始林与次生林的生境利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段利娟 康东伟 +2 位作者 王小蓉 杨宏伟 李俊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9-51,共3页
为研究大熊猫对不同森林生境的利用情况,2012年和2013年在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30条调查线路开展了大熊猫生境调查,对49个大熊猫原始林利用样方和43个次生林利用样方中的16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 为研究大熊猫对不同森林生境的利用情况,2012年和2013年在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30条调查线路开展了大熊猫生境调查,对49个大熊猫原始林利用样方和43个次生林利用样方中的16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利用采伐后自然恢复50多年的次生林,但原始林生境和次生林生境仍存在较大差异:与大熊猫所利用的原始林生境相比较,次生林生境的乔木胸径较小,灌木密度和灌木胸径较大,倒木较少。研究发现,加强对次生林的保护对大熊猫生境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生境利用 原始林 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雉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及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段利娟 张玉波 +2 位作者 康东伟 王小蓉 李俊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2-45,共4页
2013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血雉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活动规律,繁殖初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4:00(n=42,P=84.00%),育雏期的活动高... 2013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血雉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活动规律,繁殖初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4:00(n=42,P=84.00%),育雏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2:00(n=111,P=60.33%),次高峰为12:00—18:00(n=63,P=34.24%)。繁殖初期记录了50群76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2.41,集群大小为(1.52±0.68)只/群,以孤雄(n=23,P=46.00%)和混合群(n=29,P=30.00%)为主。育雏期记录了184群321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1.81,集群大小为(1.74±1.21)只/群,以孤雄(n=75,P=40.76%)和家庭群(n=51,P=27.72%)为主。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不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率差异均极显著(繁殖初期:χ2=17.680,df=3,P<0.01;育雏期:χ2=79.478,df=4,P<0.01)。血雉的集群性较强,即使在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育雏期也常集群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红外相机 日活动模式 集群行为 繁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