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永金 龙军 《中国煤炭》 2020年第10期75-80,共6页
通过对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现场进行踏勘调研,笔者初步摸清了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现状,并结合国家和四川省相关部门的要求,研究了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界定和分类标准,对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提出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综合... 通过对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现场进行踏勘调研,笔者初步摸清了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现状,并结合国家和四川省相关部门的要求,研究了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界定和分类标准,对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提出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近期和远景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现状 界定和分类标准 综合治理措施 政策措施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南4井中硅化热液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4
2
作者 李映涛 叶宁 +3 位作者 袁晓宇 黄擎宇 苏炳睿 周瑞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4-944,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南4井奥陶系鹰山组灰岩取心段中发现有明显的热液蚀变现象和交代硅化特征,溶蚀缝洞、疏松硅质灰岩/硅质岩、热液脉体以及粗大石英晶簇异常发育。通过对取心岩样的地质特征观察,针对热液脉体(方解石脉和石英脉)以及硅质岩... 塔里木盆地顺南4井奥陶系鹰山组灰岩取心段中发现有明显的热液蚀变现象和交代硅化特征,溶蚀缝洞、疏松硅质灰岩/硅质岩、热液脉体以及粗大石英晶簇异常发育。通过对取心岩样的地质特征观察,针对热液脉体(方解石脉和石英脉)以及硅质岩样品进行了系统采样,用来进行包裹体测温与测盐、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热液流体具有混合性质,由岩浆活动提供热源,地层水提供主要的流体来源,岩浆热液与地层卤水混合后形成了中-低温、高盐度的硅化热液。稀土元素(REE)分析显示,铕异常δEu值为0.040~0.118,平均值为0.069,呈强烈负异常,指示了还原的成岩环境。Sm/Nd值为0.169~0.256,平均值只有0.194,可见成岩流体应该属于壳源流体。样品REE平均值配分曲线与地壳REE配分曲线趋势高度相似,表明热源来自壳源岩浆,且从其贫Mg2+的特征来看属于上地壳(硅铝层)。微量元素特征中Ba/Sr值为0.43~19.76,平均值为6.70,变化范围较大,亦反应出流体的相对复杂性,U/Th值为0.35~4.76,平均值为2.14,Th/U值为0.21~2.88,平均值为1.03,Th/U-Y/Ho的相关性均显示硅化热液属于低温型热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硅化热液 流体包裹体 硅质岩 顺南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黄土湿陷性因素的微观试验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陈阳 李喜安 +5 位作者 黄润秋 黄磊 李林翠 洪勃 刘振山 蔡玮彬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6-653,共8页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数码显微镜,分析了不同含水率黄土试样表面微区结构变化与黄土湿陷性的关系和不同埋深土样在水与外力共同作用下湿陷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所获取的微结构图像进行研究,分析了黄土湿陷前...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数码显微镜,分析了不同含水率黄土试样表面微区结构变化与黄土湿陷性的关系和不同埋深土样在水与外力共同作用下湿陷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所获取的微结构图像进行研究,分析了黄土湿陷前后土样中大、中、小孔隙和微孔隙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湿陷后比湿陷前土样微孔隙增多31.18%,小孔隙增多54.07%,中孔隙减少30.49%,大孔隙减少90.14%。这说明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黄土中的孔隙被逐渐压缩,大孔隙和中孔隙的数量逐渐减少,小孔隙和微孔隙的数量逐渐增加,为黄土的湿陷变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讨论了土样中4类孔隙对黄土湿陷的贡献量,从微观角度综合分析了黄土湿陷的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湿陷性 光学数码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表面微区结构 湿陷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酸化煤样孔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熊建龙 王凯 +2 位作者 杜全先 孟祥昌 郭兵兵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2,共6页
为研究酸化作用后煤体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测试了高阶煤自然煤样和酸化煤样的孔隙结构和矿物含量,并根据分形理论对比研究了2种煤样孔隙的分形维数,探讨了酸化作用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煤样和... 为研究酸化作用后煤体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测试了高阶煤自然煤样和酸化煤样的孔隙结构和矿物含量,并根据分形理论对比研究了2种煤样孔隙的分形维数,探讨了酸化作用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煤样和酸化煤样中微孔和过渡孔都占较大的比例;煤样酸化后,其孔隙率增大,最小孔径和最大孔径都变大;酸化作用能促使孔隙体积增大,增加的孔隙类型不确定;2种煤样中大孔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酸化后煤样大孔孔隙的分形维数增大;酸化后煤样矿物含量减少,导致孔隙结构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酸化作用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昌盆地米市凹陷上三叠统白果湾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伟 陈杨 +5 位作者 方坤 刘治成 牟必鑫 魏洪刚 雷玉雪 董雪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12,共13页
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是西昌盆地米市凹陷重要的页岩层系,为探索其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地质调查、系统取心、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等方法,重点对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保... 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是西昌盆地米市凹陷重要的页岩层系,为探索其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地质调查、系统取心、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等方法,重点对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保存条件等进行研究,并与国内已获得良好陆相页岩气发现的页岩层系展开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米市凹陷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较发育,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适中、热演化程度适中、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较高、含气性较好,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2)较之于国内其他已获得良好发现的陆相泥页岩,米市凹陷白果湾组泥页岩的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含气量等关键参数基本相当;(3)在综合考虑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程度、埋深、保存和开发等条件下,认为特尔果、七里坝、乐伍、四开、西昌北5个区块是米市凹陷白果湾组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市凹陷 白果湾组 页岩气 地质条件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粒体斜坡失稳破坏内部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卜祥航 傅荣华 +1 位作者 李仅德 黄友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120,共5页
影响散粒体斜坡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起到诱导作用,内部因素则起到主导作用,其中天然休止角对散粒体斜坡的稳定性起到控制作用。
关键词 散粒体斜坡 多元线性回归理论 休止角 影响因素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颗粒分离方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力 李喜安 +1 位作者 骆建文 蔡玮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0,共5页
以延安新区I期工程的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筛分法、离心机法和静水沉降法对其进行颗粒分离试验,并利用激光粒度仪对3种分离方法的试验结果进行跟踪对比,以研究最适用于黄土颗粒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筛分法主要适用于粒径大于0.0... 以延安新区I期工程的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筛分法、离心机法和静水沉降法对其进行颗粒分离试验,并利用激光粒度仪对3种分离方法的试验结果进行跟踪对比,以研究最适用于黄土颗粒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筛分法主要适用于粒径大于0.05mm的黄土颗粒的分离,对粒径小于0.05mm的黄土颗粒分离效果较差,筛分结果的可靠性偏低。离心机法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且受影响因素较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较低;静水沉降法主要适用于粒径小于0.05mm的黄土颗粒的分离,颗粒分级效果显著,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且试验精度满足要求,但对于粒径小于0.002mm的颗粒分离时间较长。通过3种试验方法的对比可知,在对黄土进行颗粒分离试验时,宜采用筛分—沉降相结合的分离方法,对于大于0.05mm的颗粒宜采用筛分,对于小于0.05mm的颗粒宜采用静水沉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分离 筛分法 离心机法 静水沉降法 粒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曲线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祝武权 谢小飞 +3 位作者 罗玉琳 张松航 喻廷旭 汪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1-135,共5页
为探究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测井数据之间的关系,选取冀中坳陷苏50探井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机碳含量将煤系烃源岩划分为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分别运用ΔlogR法和多元回归法对该区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及对... 为探究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测井数据之间的关系,选取冀中坳陷苏50探井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机碳含量将煤系烃源岩划分为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分别运用ΔlogR法和多元回归法对该区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及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运用ΔlogR法计算煤系烃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暗色泥岩和煤层中的预测效果较好;通过建立测井参数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关系数大的声波时差和密度参数对暗色泥岩进行多元回归,运用自然电位和密度参数通过多元回归计算煤层有机碳含量,得到其与实测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具有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冀中坳陷 测井解释 多元回归 Δlog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力波理论的断层对覆岩移动变形和应力传递阻隔效应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龙军 于秋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为了研究断层对开采沉陷影响机制,将工作面开采对覆岩的扰动视为应力波在岩层介质中的传递,建立了应力波在软弱岩层和坚硬岩层间双向传递的应力表达式。采用理论和数值计算分析了软弱岩层介质对应力波传递的影响,揭示了断层对覆岩移动... 为了研究断层对开采沉陷影响机制,将工作面开采对覆岩的扰动视为应力波在岩层介质中的传递,建立了应力波在软弱岩层和坚硬岩层间双向传递的应力表达式。采用理论和数值计算分析了软弱岩层介质对应力波传递的影响,揭示了断层对覆岩移动变形和应力传递阻隔机制并通过相似模拟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断层特征参数对覆岩移动变形阻隔作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产生的应力波波速越大,采动对覆岩的扰动越大;断层带岩体作为破碎带存在,应力波在断层带岩体多重反射作用下穿过断层带后波速下降明显,开采盘与非开采盘应力波最大波速之比为4.68~35.61,断层对采动应力传递具有阻隔效应,覆岩移动变形主要发生在开采盘;由于应力波穿越断层后在浅部波速衰减小于深部,浅部断层带岩体先于深部断层带岩体发生非连续变形;断层特征参数对覆岩移动变形传递阻隔作用排序为断层带宽度>断层落差>断层倾角>断层带岩体内摩擦角>断层带岩体黏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断层影响 应力波传递 阻隔效应 非连续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空气氧化改性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肖光莉 郭新欣 +5 位作者 韩熙 张坤 朱双 勾琪立 徐强 黄化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65-2774,共10页
【目的】探究改性生物炭对重金属元素镉(Cd)的吸附机理,以期为治理Cd污染和改性生物炭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工业化生产的竹屑生物炭(BB)和烟杆生物炭(TB)为原料,在300℃的低温限氧条件下进行氧化改性30 min,冷却至室温后制成... 【目的】探究改性生物炭对重金属元素镉(Cd)的吸附机理,以期为治理Cd污染和改性生物炭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工业化生产的竹屑生物炭(BB)和烟杆生物炭(TB)为原料,在300℃的低温限氧条件下进行氧化改性30 min,冷却至室温后制成两种改性生物炭(分别记为BB300和TB300)。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矿物组分进行分析,结合吸附实验对其吸附溶液中Cd^(2+)的吸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BB300和TB300产率高,分别达70%和65%。4种生物炭(BB、BB300、TB和TB300)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7.57、15.97、120.48和166.67 mg/g, TB和TB300相较于BB和BB300,吸附性能更好,但改性效果较差。对比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Langmuir吸附模型能更好的拟合四种生物炭的等温吸附过程,表明这4种生物炭表面具有有限的吸附位点,吸附机制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对比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4种生物炭对溶液中Cd^(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特征,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同时发生。对比吸附速率k;,氧化改性能提升吸附速率。改性生物炭混土材料吸附Cd^(2+)实验表明,改性生物炭对土壤Cd^(2+)的吸附特征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改性生物炭加入土壤能提升土壤对Cd^(2+)的吸附能力,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影响生物炭的吸附能力,pH值较高和CEC更高的紫色土能吸附更多Cd^(2+)。生物炭添加量对土壤Cd^(2+)吸附有正向的影响。【结论】利用热空气氧化方法改性的生物炭产率较高且无化学试剂带入,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前景。改性后的生物炭能够有效提升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能力,对土壤Cd污染具有较优的钝化能力,为提升生物炭钝化土壤重金属能力和规模化生产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氧化改性 Cd^(2+)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气研究进展与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被引量:35
11
作者 毕彩芹 胡志方 +13 位作者 汤达祯 陶树 张家强 唐淑玲 黄华州 唐跃 袁远 徐银波 单衍胜 迟焕鹏 刘伟 朱韩友 王福国 周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2-423,共22页
煤系气是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研究的热点。总结煤系气研究进展,明确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对于完善煤系气地质理论、推动煤系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煤系气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 煤系气是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研究的热点。总结煤系气研究进展,明确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对于完善煤系气地质理论、推动煤系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煤系气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基于煤系地层沉积特点,总结了煤系气共生成藏的6个基本地质特征;(2)初步划分了煤系气共生组合方式,分析了煤系气4大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的控气作用;(3)分析了煤系含气系统叠置性地质成因,提出了叠置煤系气系统的识别与评价方法及控制叠置含气系统合采兼容性的地质要素;(4)总结了煤系"三气"共探合采理论研究、技术方法、产层贡献识别技术及合采产层优化组合与"甜点"评价;(5)在煤系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性研究。在对研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系气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1)煤系气储层精细描述及可改造性评价;(2)煤系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有利区优选;(3)煤系气开发甜点区(段)评价技术;(4)叠置煤系气系统合采兼容性评价。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推动煤系气地质理论发展和煤系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共生成藏 叠置含气系统 资源评价 地质选区 共探合采 兼容性 油气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案”合并背景下的土地复垦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1996-2016年期刊文献数据 被引量:25
12
作者 胡海军 余洋 +2 位作者 韩笑 陈孝兵 陈文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7-152,共6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是继国土资源部颁布《土地复垦条例》以来涉及土地复垦工作的又一项重要行政条文,该指南的制定实施势必会对整个土地复垦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两案"合并后行业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是继国土资源部颁布《土地复垦条例》以来涉及土地复垦工作的又一项重要行政条文,该指南的制定实施势必会对整个土地复垦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两案"合并后行业研究的发展走势,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利用"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对1996—2016年以"土地复垦"为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刊载量、研究层次、贡献单位、文献来源、学科分布、协同关键词以及研究区域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明晰土地复垦的研究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对下一阶段土地复垦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矿山地质环境 “两案”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桃 杨贵来 +4 位作者 何伟 陈杨 周瑞琦 牟必鑫 魏洪刚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5-476,共12页
保存条件是影响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本文综合利用地质、钻井等资料,分析了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顶底板条件、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和气体组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影响页岩气保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 保存条件是影响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本文综合利用地质、钻井等资料,分析了西昌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的顶底板条件、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和气体组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影响页岩气保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西昌盆地保存条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盆地各凹陷主要由走滑-冲断带相隔,凹陷内地层缓倾,构造样式表现为宽缓-开阔褶皱,由于受到盆缘断裂冲断作用的影响,盆缘褶皱常表现为紧闭-闭合褶皱,地层近于直立,局部发生倒转;西昌盆地内部构造缩短量较少,缩短率均<20%,指示整个盆地内部构造变形强度较弱;盆地南部布拖区域,龙马溪组页岩可形成典型压力封存箱式地质结构,箱内与箱外存在一定压力系数差,箱内地层压力稳定,保存条件好;综合多期构造作用下的断裂和裂缝发育状况、隆升剥蚀、构造变形条件等因素,在西昌盆地东缘优选出昭觉和布拖两个页岩气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龙马溪组 构造特征 页岩气 保存条件 西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开发井网样式和井距优化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区块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赞 周瑞琦 +6 位作者 杨焦生 王玫珠 王大猛 马遵青 祁灵 门欣阳 方立羽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21-131,共11页
煤层气井网优化设计与部署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编制的关键部分,合理的井网部署不仅可以优化煤层气产量,还可降低煤层气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这一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区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条件及煤储层特征,确定... 煤层气井网优化设计与部署是煤层气开发方案编制的关键部分,合理的井网部署不仅可以优化煤层气产量,还可降低煤层气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针对这一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区块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条件及煤储层特征,确定了煤层气开发适用的井型和井网方位。结果显示:大宁区块山西组5号煤层具有厚度大,结构简单,含气量高,渗透率低等特点,煤层顶底板封隔性好,资源潜力巨大。煤层气开发井型应以定向井为主,水平井为辅,配合相应的井网进行规模开发,井网方位为NE66°;利用煤层气产能数值模拟软件COMET3,对大宁区块当前采用的井网样式和井排距进行产能预测,模拟评价了不同井网样式和不同井排距开放方案下的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前大宁区块煤层气开发所采用的井网样式和井排距,在排采3086 d后,煤层气采收率仅为19.03%,煤层气资源动用程度低。在井排距为300 m×80 m和400 m×100 m(即井排距比为4∶1)时五点式井网的单井累计产气量最大,在井排距为300 m×100 m和360 m×120 m(即井排距比为3∶1)时矩形井网单井累计产气量最大,据此认为大宁区块在设置4∶1的井排距比时应选用五点式井网,设置3∶1的井排距比时应选用矩形井网,井网样式和井排距经过优选后,煤层气采收率分别达44.18%和36.85%,煤层气资源动用程度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大宁区块 COMET3 产能模拟 井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方台台塬斜坡变形破坏的结构面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亚峰 刘高 +2 位作者 陈小军 黄迪 赵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8-915,共8页
结构面对于黑方台台塬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研究成果较多,但以单方面研究为主,较少进行系统研究,因此通过对黑方台台塬结构面类型及其组合特征以及斜坡变形破坏类型和特征的分析可知:研究区结构面类型主要包括节理裂隙、层面、接触面、断... 结构面对于黑方台台塬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研究成果较多,但以单方面研究为主,较少进行系统研究,因此通过对黑方台台塬结构面类型及其组合特征以及斜坡变形破坏类型和特征的分析可知:研究区结构面类型主要包括节理裂隙、层面、接触面、断层和临空面,结构面组合类型分2大类8小类,各类型具有自身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特征;结构面及其组合对黑方台台塬斜坡变形破坏类型选择和空间分布选择控制效应明显,特别是对滑坡类型选择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塬斜坡 结构面 组合结构面 变形破坏特征 类型选择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地质资料整理 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琰 肖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93-794,共2页
黄金矿山中老矿山较多,大多企业普遍存在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近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矿产品需求,黄金价格也不断攀升,这样使得以前未开发的低品位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矿产业... 黄金矿山中老矿山较多,大多企业普遍存在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近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矿产品需求,黄金价格也不断攀升,这样使得以前未开发的低品位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矿产业在采矿、选矿、冶炼工艺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以及黄金价格的高涨,矿产资源的价值也日益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地质资料 资料整理 老矿山 开发利用 低品位资源 黄金价格 黄金矿山 资源综合利用 基础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南部地区川高参1井获煤层气高产工业气流 被引量:17
17
作者 毕彩芹 单衍胜 +5 位作者 朱韩友 张家强 胡志方 苏时才 罗勇 张志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6-1077,共2页
研究区位于四川前陆盆地南缘叙永—筠连叠加褶皱带。该区专门的煤层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相对较少,仅在筠连沐爱井田、古叙石屏—大村井田及古蔺石宝地区等取得点上突破或进展,未上升到煤层气全面调查,也缺乏系统的煤系气资源潜力评价... 研究区位于四川前陆盆地南缘叙永—筠连叠加褶皱带。该区专门的煤层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相对较少,仅在筠连沐爱井田、古叙石屏—大村井田及古蔺石宝地区等取得点上突破或进展,未上升到煤层气全面调查,也缺乏系统的煤系气资源潜力评价。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系统开展四川南部地区上二叠统煤系“三气”(煤层气、泥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基础地质调查,获取资源评价基本参数,查明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圈定远景区,优选有利区、目标区;通过排采试验,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建设示范工程,引领当地煤层气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产业 工业气流 南部地区 四川 资源潜力评价 基础地质调查 致密砂岩气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42
18
作者 张纪智 陈世加 +4 位作者 肖艳 路俊刚 杨国平 唐海评 刘超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9-68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砂岩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27%,平均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粒间孔隙,孔隙结构以小型小孔喉和微型小孔喉为主。长8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砂岩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27%,平均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要孔隙类型为剩余粒间孔隙,孔隙结构以小型小孔喉和微型小孔喉为主。长8致密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等复杂的成岩作用,其中压实和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储层的原生孔隙大大减少,且长8储层在镜下发现沥青充填孔隙,降低了储层的物性,导致储层致密。成岩作用对储层的致密化起决定性作用,沉积环境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基本因素,三角洲前缘砂体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主砂体展布带内中心部位物性好,向两边逐渐变差。随着填隙物含量的增加,储层物性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填隙物 矿物组分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南缘早白垩世青草山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洪 张晖 +6 位作者 李光明 黄瀚霄 肖万峰 游钦 马东方 张海 张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8-860,共13页
藏北羌塘南缘扎普-多不杂岩浆弧内的青草山花岗岩体由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组成,目前缺乏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来约束其成因和形成时代。用LA-ICP-MS方法测得石英二长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2±1 Ma(MSWD=3.9),... 藏北羌塘南缘扎普-多不杂岩浆弧内的青草山花岗岩体由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组成,目前缺乏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来约束其成因和形成时代。用LA-ICP-MS方法测得石英二长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2±1 Ma(MSWD=3.9),花岗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14.6±1.2 Ma(MSWD=1.1),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体含白云母、堇青石,无角闪石,具有富铝(A12O3含量:14.81%~15.86%)、贫钙(CaO含量:1.10%~2.44%)、总碱含量高(K_2O+Na_2O含量:6.86%~8.80%)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6~1.20,在CIPW标准矿物计算中出现刚玉分子(1.20%~2.86%),未出现透辉石,表明该岩体为一套强过铝质亚碱性S型花岗岩。(La/Yb)N=3.24~16.20,LREE/HREE=4.37~12.4,在配分曲线上显示左高右低的特征,富集Rb,Th,U,K,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Ti,Y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典型的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揭示,青草山花岗岩为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背景下,上地壳杂砂岩质成分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 羌塘 青草山 S型花岗岩 过铝质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理论在煤层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砂沟井田为例 被引量:18
20
作者 孙文卿 冉茂云 +3 位作者 熊建龙 张军 赵文峰 刘文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31,共4页
煤层气储层评价的方法较多,但将突变理论应用于该类储层的评价则少见。为此,在分析突变理论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A(资源特征)、B(开采性能)、C(煤层特征)、D(构造特征)等因素,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的... 煤层气储层评价的方法较多,但将突变理论应用于该类储层的评价则少见。为此,在分析突变理论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A(资源特征)、B(开采性能)、C(煤层特征)、D(构造特征)等因素,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多层次结构,确定了煤层气储层评价突变模型。其中指标层A1(含气量)、A2(资源丰度)、A3(含气饱和度)构成燕尾突变模型;B1(储层渗透率)、B2(储层压力)、B3(顶板孔隙度)、B4(底板孔隙度)构成蝴蝶突变模型;C1(煤层厚度)、C2(煤级)、C3(灰分)构成燕尾突变模型;D1(构造特征)、D2(水文特征)构成尖点突变模型;准则层A、B、C、D构成蝴蝶突变模型。运用突变理论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煤田砂沟井田煤层气储层进行了评价,得出砂沟井田煤层气储层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第5号煤层最有利,然后依次为第6、8、9、19号煤层。突变理论模型与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一致,该方法减少了以往评价模型中人为主观因素,评价方法更简单,评价结果更可靠,为煤层气储层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理论 煤层气 储层评价 燕尾突变 蝴蝶突变 尖点突变 突变模型 准噶尔盆地 砂沟井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