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东南地区云豹(Neofelis nebulosa)分布区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蔓 付焱文 +4 位作者 廖婷 李东睿 冉江洪 杜一平 杨旭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940-5948,共9页
物种的分布变化是衡量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根据对四川省东南地区6县14个乡镇的访问调查,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云豹(Neofelis nebulosa)分布区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0年潜在有无云豹分... 物种的分布变化是衡量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根据对四川省东南地区6县14个乡镇的访问调查,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云豹(Neofelis nebulosa)分布区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0年潜在有无云豹分布的区域在1988年和2017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四川东南地区云豹分布区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40年前云豹曾在调查区域广泛分布,近40年来云豹分布范围呈现逐渐缩减的趋势,到近10年潜在有云豹分布的仅3个县3个乡镇;(2)天然阔叶林是云豹适宜的生境,潜在有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在近30年里均是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30年间增加了18.13%。潜在无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在30年前占比为13.67%,30年间减少了39.29%,其主要景观类型在30年间由农业用地转换为竹林类型;(3)30年间,潜在有无云豹分布地区阔叶林破碎化程度均加剧,而潜在无云豹分布地区的破碎化程度较潜在有云豹分布地区严重;(4)潜在有无云豹分布区域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均不强烈,在潜在无云豹分布区域的保护意识和意愿稍高;(5)本研究认为,早在40年前由于人为捕杀和土地开垦,就导致云豹种群在研究区域内衰退,近30年虽然农业用地大幅转换为竹林使森林总面积增加,但并未对云豹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阔叶林的生境退变则使前期已经衰退的云豹种群分布区持续缩减,以致难觅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豹 访问调查 分布区变化 濒危动物 景观格局 栖息地破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宜宾地区云豹的潜在猎物资源与潜在栖息地景观格局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付焱文 李蔓 +4 位作者 李东睿 廖婷 冉江洪 杨旭煜 杜一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1-490,共10页
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习性隐秘且树栖性强,我国对其野外生存状况鲜有研究。四川省宜宾市是云豹的历史分布区,自2007年发现云豹实体后再无记录... 云豹Neofelis nebulosa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习性隐秘且树栖性强,我国对其野外生存状况鲜有研究。四川省宜宾市是云豹的历史分布区,自2007年发现云豹实体后再无记录报道。2018—2019年,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陷阱法对宜宾市可能有云豹分布的3个县(长宁县、兴文县和珙县)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显示:(1)未发现云豹的活动痕迹或实体;(2)共记录到云豹潜在猎物13种:哺乳动物7种、鸟类6种。(3)适宜云豹生存的阔叶林面积较小,仅有172.37 km 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6.77%;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515.95 km 2,占50.21%,但潜在栖息地被道路切割严重,最大斑块面积为230.39 km 2,最小斑块面积为48.85 km 2。研究表明,云豹现有潜在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其偏好的阔叶林面积小、猎物资源匮乏,较难持续维持云豹种群的稳定发展。建议开展长期的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同时加强生境恢复和保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豹 猎物 潜在栖息地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