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油气田开发土地综合效益模型与应用
1
作者 任宏洋 汪钰翠 +3 位作者 朱天菊 陈远 谢贵林 黄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3-1223,共11页
针对油气田开发中土地利用动态性、多样性、综合征的特点,开展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识别研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图谱分析全生命周期土地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多... 针对油气田开发中土地利用动态性、多样性、综合征的特点,开展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识别研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图谱分析全生命周期土地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进而研究了川南某县页岩气开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显示,井场建设阶段在平台500 m范围内,林地面积减少了4.6%,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7.9%;钻井压裂阶段进一步影响了居民活动,因此耕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草地面积减少了50%;在稳产到退役阶段,周边建筑用地面积不变,耕地面积动态度指数增加到16.9%,但是林地始终处于减少状态,可能会削弱生态功能。页岩气开发土地综合效益评价表明:从井场建设到钻井压裂阶段,耕地和林地占用引起了生态服务价值减小(B_(8));稳产后耕地恢复可以缓解土地利用结构(B_(3))和生活质量(B_(4))效益水平;压裂和稳产阶段排放的污染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会引起环境质量(B_(7))下降。提升土地管理水平、保障土地复垦质量、优化土地占用模式是提升油气田开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土地利用 可持续发展 油气田开发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贺杰 刘航瑞 +2 位作者 陈庆梅 杨超越 叶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9-773,共5页
针对现有硅酸凝胶堵水剂普遍存在成胶时间短、成胶后脆性大的问题,结合L油田油藏条件,通过考察活化剂类型及用量,弹性改善剂类型及用量,以及水玻璃用量对成胶时间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得出了一种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其配方为:6%... 针对现有硅酸凝胶堵水剂普遍存在成胶时间短、成胶后脆性大的问题,结合L油田油藏条件,通过考察活化剂类型及用量,弹性改善剂类型及用量,以及水玻璃用量对成胶时间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得出了一种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其配方为:6%水玻璃+0.85%活化剂三元弱酸一铵GL-1+0.1%弹性改善剂正电胶,该配方在油藏温度65℃下,成胶强度达到E级的时间为72 h,成胶后的弹性模量为589.46 Pa。采用填砂管实验评价了堵水剂的注入性及封堵性,结果表明堵水剂在L油田中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及封堵性,在渗透率为1168.06×10^(-3)~5061.57×10^(-3)μm^(2)的填砂管中,注入0.8 PV的最高注入压力仅有0.72 MPa,封堵率均>96%。该堵水剂可用于L油田的油井堵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堵水 延迟成胶 弹性硅酸凝胶 堵水剂 注入性及封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孔高渗油藏无机堵水剂适应性及注入参数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贺杰 刘航瑞 +3 位作者 陈庆梅 叶子 罗敏 范海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1,共7页
目的针对海上高孔高渗油藏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展开了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6%(w)水玻璃+0.85%(w)三元弱酸一铵GL-1+0.1%(w)正电胶)的适应性及注入参数研究。方法采用目测法考查了堵水剂的成胶性能和长期稳定性能;采用填砂管... 目的针对海上高孔高渗油藏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展开了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6%(w)水玻璃+0.85%(w)三元弱酸一铵GL-1+0.1%(w)正电胶)的适应性及注入参数研究。方法采用目测法考查了堵水剂的成胶性能和长期稳定性能;采用填砂管实验对堵水剂的注入性、封堵性、耐冲刷性和渗透率选择性进行评价,并对注入量、作用位置和注入速度进行优化。结果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堵水剂从A级强度到E级强度的成胶时间为72 h,最终凝胶强度可达I级,满足现场施工要求;堵水剂具有良好的注入性,最高注入压力仅为0.72 MPa;堵水剂具有良好的渗透率选择性、封堵性和耐冲刷性,能够优先进入高渗窜流通道,成胶后对高渗窜流通道的封堵率均高于96%,突破压力梯度均高于4.46 MPa/m,在50 PV回注水的高强度冲刷下,封堵率仅下降2.31%;堵水剂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能,在65℃下老化180天,脱水率仅为2.61%。注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堵水剂最佳注入量为0.8 PV,最佳注入流量为3 mL/min,最佳作用位置为填砂管中部;在最佳注入参数下,封堵率可达98.03%。结论延迟成胶弹性硅酸凝胶堵水剂可用于高孔高渗油藏堵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成胶 高孔高渗油藏 堵水 适应性评价 注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淀粉微球交联剂的低浓度羟丙基胍胶压裂液性能研究
4
作者 陈馥 杜鹏 +4 位作者 张林 何坤忆 钟诚 贺杰 罗米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2,共8页
目的针对低渗透油藏,需要降低压裂液稠化剂用量,减少对储层的伤害,并确保压裂液具备延迟交联、携砂等性能和耐温耐剪切性能。方法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淀粉微球,通过硅配体和硼羟基修饰淀粉微球表面,制备了一种交联性能优良、伤害性... 目的针对低渗透油藏,需要降低压裂液稠化剂用量,减少对储层的伤害,并确保压裂液具备延迟交联、携砂等性能和耐温耐剪切性能。方法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淀粉微球,通过硅配体和硼羟基修饰淀粉微球表面,制备了一种交联性能优良、伤害性低的微球型硅硼交联剂(KBSM)。结果KBSM交联剂能够实现多活性位点交联,增强交联密度,从而降低羟丙基胍胶(HPG)的用量,具有延迟交联特性。其延迟交联时间在2~6 min内可调。质量分数为0.2%的HPG交联冻胶在120℃、170 s-1剪切120 min后的黏度为80 mPa·s。交联冻胶中砂质量分数(以下简称携砂比)为40%时,陶粒沉降速度为0.1167 cm/min。加入质量分数为0.25%的过硫酸铵破胶剂可使交联冻胶在90℃下、120 min内完全破胶,且残渣质量浓度为214 mg/L。同时,破胶液的岩心损害率为26.55%。结论基于淀粉微球交联剂的低含量羟丙基胍胶压裂液对于降低低渗储层伤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微球 有机硅硼交联剂 羟丙基胍胶 低伤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裂缝对灰岩地层固体废弃物回注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魏德葆 纪佑军 +1 位作者 王泽根 蒋国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9-1349,共11页
微裂缝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灰岩地层孔隙的渗透性。为了厘清回注过程中微裂缝不同发育情况对钻屑废弃物回注能力的影响机制,确保钻屑回注安全实施,首先采用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某气田采集到的灰岩岩心进行数字重构,得到其基质模... 微裂缝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灰岩地层孔隙的渗透性。为了厘清回注过程中微裂缝不同发育情况对钻屑废弃物回注能力的影响机制,确保钻屑回注安全实施,首先采用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某气田采集到的灰岩岩心进行数字重构,得到其基质模型,研究废弃物颗粒在孔隙中的运移和沉积机制;然后基于数值算法构建裂缝-基质模型,引入裂缝连通系数与裂缝走向因子定量表征裂缝的连通性和走向,揭示裂缝开度对回注地层渗透率以及废弃物回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裂缝走向因子增大,横向迂曲度呈减小趋势,减小幅度最大为35.21%,纵向迂曲度呈增大趋势,增大幅度最大为21.59%;f(裂缝连通系数)越大,裂缝-基质模型越容易出现优势通道效应(f≥0.7时尤为显著),渗透率和颗粒逃逸率也越大,其中,在裂缝开度为80μm时,渗透率相比基质模型增大了0.671 3μm^(2),颗粒逃逸率相比基质模型增大了15.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屑 回注 灰岩 微裂缝 连通性 走向 浆液渗流 基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微球调剖剂的性能评价及自聚集封堵特性 被引量:20
6
作者 杨志国 岳湘安 +2 位作者 邵明鲁 岳添漆 贺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6,共9页
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小、结构复杂,常规体膨性微球调剖剂存在注入与封堵性矛盾,难以实现深部调剖。为解决这一矛盾,以苯乙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富含酰胺基团的聚合物微球调剖剂(CSA),向油藏中注入粒径小于孔喉直径... 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小、结构复杂,常规体膨性微球调剖剂存在注入与封堵性矛盾,难以实现深部调剖。为解决这一矛盾,以苯乙烯、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富含酰胺基团的聚合物微球调剖剂(CSA),向油藏中注入粒径小于孔喉直径的CSA微球分散溶液,运移到油藏深部后,在物理化学效应作用下微球自聚集成大尺寸的微粒簇,从而实现对流体通道的封堵。CSA微球具有低膨胀倍数,在向深部运移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剪切破碎;通过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CSA微球在100℃老化35 d后,依然保持规则均匀的球形,热稳定性良好,并且微球具有核壳非均质结构。瓶试实验表明,随着阳离子浓度增加,CSA微球聚集时间逐渐缩短,并且二价阳离子的影响大于一价离子。岩芯驱替实验表明,CSA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聚集后的CSA微球团簇能够产生有效封堵并能运移至油藏深部起到调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深部调剖 乳液聚合 微球 封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剪切微球调剖剂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1 位作者 岳添漆 贺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9-403,共5页
聚合微球深部调剖是一种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有效方法,而常规聚丙烯酰胺微球耐温性、耐剪切性差,限制了微球适用范围。针对这一问题,文中以苯乙烯、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 聚合微球深部调剖是一种改善油藏非均质性的有效方法,而常规聚丙烯酰胺微球耐温性、耐剪切性差,限制了微球适用范围。针对这一问题,文中以苯乙烯、二乙烯苯、丙烯酰胺为单体,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为乳化剂,采用调整表面活性剂加量控制微球粒径大小,通过乳液法制备了微米与亚微米2种不同粒径级别的微球。结果表明:微米尺寸微球表面富含丙烯酰胺链段,而亚微米尺寸微球具有核壳非均质结构,并且微球的壳以交联的丙烯酰胺链段为主;热重分析显示这两种微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耐温可达300℃以上,耐温性能明显优于传统聚丙烯酰胺微球;研究剪切速率与剪切时间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可知这两种微球具有显著抗剪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剖 乳液聚合 微球调剖剂 耐温性 抗剪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NI ATRP引发机理延缓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 被引量:2
8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1 位作者 贺杰 李晓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 针对热分解引发剂引发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过快、聚合体系中活性自由基浓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出将正向与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SR&NI ATRP)应用于成胶时间控制。在就地聚合凝胶中加入三氯化铁、配体和氯乙酸钠,可使自由基聚合机理转换成SR&NI ATRP引发机理,从而使活性自由基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达到延长成胶时间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50~80℃条件下,使用热分解引发剂的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小于10 h;相比于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四钠)和1,10-菲罗啉(phen),2,2’-联双吡啶更适合充当SR&NI ATRP的配体,在60℃条件下,当加入其质量分数为0.05%~0.09%时,可使成胶时间达到25 h以上;另外,通过调整三氯化铁、2,2’-联双吡啶和氯乙酸钠的质量分数,可控制就地聚合凝胶成胶时间为20~40 h,满足就地聚合凝胶深部调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剂 就地聚合凝胶 成胶时间 自由基聚合 SR&NI ATRP引发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ET ATRP原理控制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
9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3 位作者 贺杰 李环 廖子涵 王励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8,共7页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 针对传统自由基聚合引发方式在油藏中控制就地聚合成胶时间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以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引发体系代替传统引发剂,优选了络合还原剂,考察了ARGET ATRP引发体系中引发剂1,2-二溴乙烷,催化剂三氯化铁,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各组分加量对成胶时间的影响,采用优选的ARGET ATRP引发体系评价就地聚合调剖体系在岩心中的注入性和封堵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0℃条件下,当1,2-二溴乙烷加量为0.35%数0.4%、引发剂加量为0.012%数0.02%、络合还原剂维生素C加量为0.18%数0.26%时,可调节各组分加量使就地聚合体系成胶时间大于24 h,成胶强度达I级;当矿化度低于7000 mg/L时,成胶时间随矿化度增大而延长,而凝胶强度由I级降至E级。岩心评价实验表明就地聚合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ARGET ATRP引发体系可以在岩心中引发聚合单体交联成胶,成胶后对岩心的整体封堵率达到77.71%。因此,基于ARGETATRP原理对就地聚合体系在油藏中的成胶时间调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深部调剖 就地聚合 成胶时间 ARGETATRP引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毒代动力学模型研究氟虫腈在夹杂带丝蚓体内的手性选择性积累过程
10
作者 王顺慧 李慧珍 游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8,共7页
农药的生物积累直接影响其毒性,但是手性农药在生物体内的选择性积累过程仍不明确.本文在恒定环境水浓度的条件下,开展手性农药氟虫腈的外消旋体及其对映体在底栖无脊椎动物夹杂带丝蚓体内的生物积累实验.在96 h和72 h的吸收和消除实验... 农药的生物积累直接影响其毒性,但是手性农药在生物体内的选择性积累过程仍不明确.本文在恒定环境水浓度的条件下,开展手性农药氟虫腈的外消旋体及其对映体在底栖无脊椎动物夹杂带丝蚓体内的生物积累实验.在96 h和72 h的吸收和消除实验过程中,测定生物体内的氟虫腈的外消旋体和对映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构建毒代动力学模型,获取吸收和消除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夹杂带丝蚓对R-氟虫腈的生物浓缩因子(1981 L·kg^-1脂肪)比对S-氟虫腈(1748 L·kg^-1脂肪)更大.R-氟虫腈和S-氟虫腈的吸收速率常数相当,分别为311±11 L·kg^-1脂肪·h^-1和313±13 L·kg^-1脂肪·h^-1,而R-氟虫腈的消除速率常数小于S-氟虫腈,分别为0.157±0.006 h^-1和0.179±0.008 h^-1,因此相对较慢的消除是导致R-氟虫腈在夹杂带丝蚓体内更高生物积累的主要原因.研究说明毒代动力学参数可有效阐释手性外源物质在生物体内选择性积累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代动力学模型 手性农药 生物积累 氟虫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