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北紫色土小流域植被建设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江坤 李静苑 +5 位作者 秦伟 单志杰 李柏 郎登潇 马星 廖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定量评价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对合理指导紫色土区的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基于鹤鸣观流域Ⅱ号支沟1985-2001年逐日径流量和输沙量,结合实测日降雨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统计法分析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趋势,应用流量历时曲... 定量评价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对合理指导紫色土区的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基于鹤鸣观流域Ⅱ号支沟1985-2001年逐日径流量和输沙量,结合实测日降雨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统计法分析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趋势,应用流量历时曲线和双累积曲线分析流域植被建设实施前后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植被建设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结合防护林营造时间和双累积曲线分析,把水文序列分为基准期(1985-1990年)和评价期(1991-2001年),相比基准期,评价期小流域的年均降水量减少约8.1%,而年径流深和年输沙模数却分别减少34.6%和89.9%,说明以植被建设为主的人类活动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植被建设的削洪增枯效果明显,评价期的丰水日径流深和平水日径流深较基准期分别减少了84.2%和76.3%,而枯水日径流深却增加了650.0%;结合双累积曲线和分离判别法可知,植被建设在径流和输沙变化中的贡献率分别达92.9%和94.3%,大规模的植被建设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也减少了产流量,考虑到水安全问题,未来植被建设应合理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径流 泥沙 紫色土 保水固土 流量历时曲线 双累积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猪干扰对四川夹金山植物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郝建锋 余飞燕 +4 位作者 姚小兰 陈聪琳 喻静 向琳 齐锦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645-9654,共10页
选择四川省夹金山针阔混交林,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RDA二维排序分析高山高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地上地下生产力的关系及两者对不同等级放猪干扰的响应,结果显示:(1)夹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共有植物55科117属172种,乔木层、灌木层在各... 选择四川省夹金山针阔混交林,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RDA二维排序分析高山高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地上地下生产力的关系及两者对不同等级放猪干扰的响应,结果显示:(1)夹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共有植物55科117属172种,乔木层、灌木层在各程度干扰下优势种变动较小,川滇长尾槭(Acer caudatum var.prattii)、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等始终占据首要地位,草本层优势种变化较大;(2)随干扰程度增加,一年生草本重要值升高,多年生草本重要值降低,其中适口性较强的禾草类植物重要值降低,且草本层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值明显降低;(3)乔灌草三层物种多样性水平在轻度干扰下最高,重度干扰下最低;(4)RDA结果分析显示,灌、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指数(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外)与各层次生物量呈正相关,乔木层各多样性指数与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枯落物量均呈正相关;(5)轻度干扰梯度下幼苗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干扰梯度,I级下林内几乎未发现成活的乔木优势种幼树,群落更新能力最差。综上,建议将重度、较重度(Ⅱ级)干扰样地(即距养猪场2000 m范围内)的管理措施设置为禁牧或轮牧,重点维护川滇长尾槭、糙皮桦(Betula utilis)的幼树生长以促进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金山 二代野猪放牧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度下玉米生长期紫色土坡面径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1 位作者 武万华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为探明紫色土横垄坡面径流与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不同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径流小区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同一降雨时... 为探明紫色土横垄坡面径流与可溶性有机碳流失对不同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径流小区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同一降雨时间段地表径流量均表现为20°>15°>10°,壤中流径流量却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地表径流量大小总体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壤中流量整体表现为抽雄期>拔节期>苗期>成熟期。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均表现为20°>15°>1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表现为苗期>拔节期>成熟期>抽雄期。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壤中流DOC质量浓度大小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玉米生育期壤中流DOC质量浓度的总体表现为苗期最大,抽雄期最小。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DOC迁移通量大小均表现为20°>15°>10°,不同坡度地表径流DOC迁移通量均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玉米各生育期壤中流DOC迁移通量大小均表现为10°>15°>20°,不同坡度下壤中流DOC迁移通量与地表径流一致。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坡度条件下玉米生长期坡面径流损失和有机碳流失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育期 坡度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可溶性有机碳 迁移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降雨对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初期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海涛 宫渊波 +3 位作者 付万权 陈耀嘉 徐云岩 崔亚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55,共5页
森林更新或改造是林地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四川省宜宾市高县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5个人工径流小区不同降雨量条件下产流产沙数据分析,探索改造初期(3a)降雨与产流、产沙特征的关系及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结果表... 森林更新或改造是林地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四川省宜宾市高县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5个人工径流小区不同降雨量条件下产流产沙数据分析,探索改造初期(3a)降雨与产流、产沙特征的关系及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14年Ⅰ~Ⅴ号径流小区因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导致的产流总量较2012年同期分别降低-6.44%,-10.51%,20.95%,13.28%,12.73%;产沙总量降低58.4%,56.38%,77.72%,78.16%,79.68%。产流量与产沙量随降雨量增加呈指数增长趋势,但产沙量在森林改造当年增长幅度更大。不同改造模式径流小区产沙量第2年和第3年显著低于第1年,而第2年、第3年差异不显著,不同改造模式与产流、产沙量无显著相关性,改造模式不同并不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改造时间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显著差异性。皆伐径流小区在改造初期恢复效果更佳,但随着林木生长及森林环境的形成后不同改造模式与产流、产沙量的关系可能会出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林 改造模式 次降雨 产流量 产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苗期横垄坡面侵蚀产沙与有机碳流失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淑勤 武万华 +1 位作者 宫渊波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6-172,共7页
为揭示紫色土横垄坡面侵蚀产沙与有机碳流失对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径流小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下玉米苗期径流、侵蚀泥沙及其有机碳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苗期不同坡度下地表径流量总体表现为降雨初期变... 为揭示紫色土横垄坡面侵蚀产沙与有机碳流失对坡度的响应特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野外径流小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坡度下玉米苗期径流、侵蚀泥沙及其有机碳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玉米苗期不同坡度下地表径流量总体表现为降雨初期变化较为稳定,随降雨时间持续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壤中流表现为10°坡度下,径流量在降雨初期变化不大,随降雨时间持续呈逐渐增大的趋势,15°和20°坡度下壤中流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坡度下侵蚀强度均表现为20°>15°>10°,且20°坡度下侵蚀强度显著高于10°和15°坡度;不同坡度下,地表径流总有机碳(T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浓度随降雨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有机碳质量浓度均表现为20°>15°>10°,而壤中流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表现为10°>15°>20°,且地表径流、壤中流TOC和DOC质量浓度相差不大;不同坡度下TOC和DOC迁移通量总体表现为壤中流大于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有机碳迁移通量则表现为20°>15°>10°,而壤中流迁移通量表现为10°>15°>20°,且径流DOC迁移通量占TOC迁移通量百分比高达90%;不同坡度下侵蚀泥沙中有机碳含量随坡度增大均呈减小趋势,且同一坡度下,泥沙有机碳含量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呈降低的趋势;侵蚀泥沙中有机碳富集明显,随坡度的增大富集比减小。因此,紫色土区坡耕地径流中有机碳主要以DOC的形式流失,壤中流为DOC迁移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苗期 地表径流 壤中流 有机碳 迁移通量 侵蚀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季横垄坡面径流及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武万华 何淑勤 +1 位作者 宫渊波 郑子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38,共8页
为了探明紫色土坡耕地玉米各生育期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特征与迁移途径,为玉米种植过程中有机碳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紫色土玉米季坡耕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的流... 为了探明紫色土坡耕地玉米各生育期可溶性有机碳流失特征与迁移途径,为玉米种植过程中有机碳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紫色土玉米季坡耕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其可溶性有机碳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受降雨再分配作用明显,表现为苗期最大,抽雄期最小;壤中流则受降雨强度和降雨再分配作用的影响较小。地表径流DOC质量浓度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2.0 mm/min降雨强度下DOC质量浓度初值相对较高;而壤中流DOC质量浓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0 mm/min降雨强度下变化最为显著。自产流开始30 min内,地表径流DOC迁移负荷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拔节期>抽雄期,且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而壤中流DOC迁移负荷表现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且受降雨强度影响不明显。同一生育期,壤中流DOC质量浓度高于地表径流,且壤中流产生晚于地表径流,但壤中流DOC迁移负荷却是地表径流DOC迁移负荷的1.35倍。玉米生育期对地表径流量影响明显,壤中流是紫色土坡耕地DOC迁移的主要方式,径流DOC质量浓度的变化取决于产流时间和生育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育期 可溶性有机碳 地表径流 壤中流 迁移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不同生境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余飞燕 叶鑫 +4 位作者 周润惠 董洪君 王敏 陈聪琳 郝建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为评价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对2015和2018年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内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5种生境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共有32科80属113... 为评价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变化,对2015和2018年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内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5种生境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共有32科80属113种草本植物,2018年共有57科118属161种草本、灌木植物,以河滩地和斑茅地的物种变化最显著,均有灌木层加入,而砾石地的变化最小。2018年除河滩地、斑茅地外,其余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各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以砾石地最大,芦苇地最小。2018年河滩地、斑茅地的土壤含水量(SWC)显著低于其他生境,斑茅地的土壤容重(BD)最低,土壤全氮(TN)、有机质(OM)含量最大。冗余分析(RDA)表明,结合物种矩阵和环境矩阵,BD、SWC、OM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最显著,砾石地和沙坑地主要受到SWC、土壤pH的影响,而在河滩地和斑茅地中OM是主导因子。从整体上看,禁止采砂后,各生境呈现不同程度的恢复状态,以斑茅地恢复效果最显著。这些为持续改善金马河河岸带土壤质量现状、促进河岸带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生境 物种多样性 土壤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