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边缘龙门山南段红层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1
作者 张小文 王川 +3 位作者 杨艳娜 范时杰 余磊 徐小青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5,共16页
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前沉积了一套陆相红色盆地沉积物,岩性以泥钙质胶结的砂(砾)岩为主。该套岩层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发育有规模宏大的洼地、数千米水平溶洞等岩溶现象,对研究区水库、隧洞等工程建设构成重大威胁。... 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前沉积了一套陆相红色盆地沉积物,岩性以泥钙质胶结的砂(砾)岩为主。该套岩层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发育有规模宏大的洼地、数千米水平溶洞等岩溶现象,对研究区水库、隧洞等工程建设构成重大威胁。文章在已有地质、水文地质工作基础上,结合地面调查、岩矿鉴定等技术手段,从宏观构造演变、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及微观矿物成分、胶结特征等多角度出发,综合研究砂(砾)岩溶蚀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地下均有典型岩溶现象发育,显示出溶蚀空间主要顺层面发育、局部沿优势节理面垂向扩展的规律,区内岩溶强发育区、中等以及弱发育区面积占比为1∶2∶7;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导致了研究区岩性和岩组结构的时空差异,是控制红层岩溶发育位置及强度的根本内因;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控制下的水动力条件是影响岩溶发育的重要外因,影响红层岩溶的延伸方向及发育规模;新构造运动稳定与隆升的间歇发生导致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溶洞在垂向上呈层状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砂砾岩 红层岩溶 发育特征 沉积环境 水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明月峡背斜区岩溶形态分异与构造裂隙表征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余磊 杨艳娜 +3 位作者 许模 贺苏和巴特尔 曾宪明 刘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100,共9页
探讨高陡背斜区张裂隙发育规律与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张裂隙发育规律预测岩溶空间分异性,也可以通过岩溶空间分异性预测构造张裂隙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岩层面主曲率为切入点,通过四川盆地东部明月峡背斜区现场调查、... 探讨高陡背斜区张裂隙发育规律与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张裂隙发育规律预测岩溶空间分异性,也可以通过岩溶空间分异性预测构造张裂隙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岩层面主曲率为切入点,通过四川盆地东部明月峡背斜区现场调查、遥感解译、数理统计分析及数学建模等手段,采用岩层面的主曲率对背斜区张裂隙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发育程度进行预测,分析张裂隙与岩溶地貌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岩层面主曲率大小、张裂隙发育概率及岩溶地貌空间分异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岩层面主曲率大的区域,地表岩溶发育较强。川东背斜区岩溶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是构造运动产生的张裂隙,岩体张裂隙发育程度决定了早期岩溶地貌的发育特征,现代岩溶地貌空间分异是岩溶正反馈机制促进原始张裂隙差异分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背斜 张裂隙 主曲率 岩溶地貌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