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2S模式对四川汛期候尺度降水预测技巧评估和误差订正
1
作者 庞轶舒 马振峰 +2 位作者 郑然 肖颖 马晓慧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923,共15页
针对四川汛期候降水距平百分率(PAP),采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符号一致率(SCR)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4种预测评分方法对S2S计划中10个模式的预测技巧进行检验评估,并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正负概率异常订正”方... 针对四川汛期候降水距平百分率(PAP),采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符号一致率(SCR)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4种预测评分方法对S2S计划中10个模式的预测技巧进行检验评估,并在误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正负概率异常订正”方案对各模式候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测结果进行订正。结果表明,随着预测时效延长,多数模式的预测技巧快速降低,模式间预测技巧的差距缩小。至第10天左右,各模式进入低技巧时段,预测技巧随时效变化的幅度减小,各模式仅对降水趋势异常有一定预测能力,其中BoM模式明显高于其他模式。除BoM模式外的其他模式对降水年际变化幅度都存在低估,降水距平百分率异常偏差为-33%—-18%,不随预测时效发生太大变化,但空间分布不均。经过误差订正各模式的距平相关系数和符号一致率有所提高,趋势异常综合评分有效提高,并且对次季节尺度的订正效果优于天气尺度。订正后,各模式在次季节尺度的平均趋势异常综合评分均高于76.8, 66.7%的模式评分为79.2—80.2,超过业务评分标准(72.0)近8分。订正效果在4 a独立样本检验中也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2S模式 预测技巧评估 误差订正 候降水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的气候背景分析
2
作者 庞轶舒 周长艳 +1 位作者 王顺久 罗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9-475,共17页
利用1981—2022年西南地区40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NCAR和NOAA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配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区大部分冷湿/暖干是西南地区冬季频繁出现的异常气候配置。20世纪80年代... 利用1981—2022年西南地区40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NCAR和NOAA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配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区大部分冷湿/暖干是西南地区冬季频繁出现的异常气候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暖干趋势显著。对流层中高层的贝加尔湖高压强(弱)和青藏高原高压弱(强)及中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强(弱),协同构成的准正压“北正南负”(“南正北负”)环流型,是西南地区冬季冷湿(暖干)配置的关键环流背景。秋季阿留申群岛南侧、赤道东太平洋南侧和北侧,以及澳大利亚西南侧4个关键区的海温是上述异常环流型的关键前兆信号。阿留申群岛南侧海温偏高(低)可使秋、冬季亚速尔高压持续增强扩大(减弱缩小),然后通过罗斯贝波东传增强(减弱)下游贝加尔湖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赤道东太平洋南侧和北侧的海温偏低(高),可共同促使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高),激发正(负)异常罗斯贝波源并东传减弱(增强)青藏高原高压;澳大利亚西南侧海温偏高(低),有利于高空越赤道偏南(北)风加强,进而增强(减弱)中东急流,导致青藏高原高压偏弱(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冬季 冷湿/暖干气候配置 气候背景 青藏高原高压 贝加尔湖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林火时空分布格局与气候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佳 郭海燕 +5 位作者 甘薇薇 徐沅鑫 孙蕊 李政旸 王春学 罗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7,共12页
基于四川攀西地区2004—2020年防火期林火灾情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攀西林火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格局进行挖掘;利用ArcGIS格网法,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气候影响因子对攀西林火发生的影... 基于四川攀西地区2004—2020年防火期林火灾情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攀西林火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格局进行挖掘;利用ArcGIS格网法,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气候影响因子对攀西林火发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4—2020年攀西地区林火发生次数随时间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4—2014年间,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波动增加;2015—2020年火灾次数显著下降,但过火面积呈增加趋势,攀西地区林火主要发生在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带,且多集中在丘陵的边缘地带。攀枝花市是林火频发区,凉山州次之。不同级别林火对不同时期气候影响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火险期最高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及连续无降水日数的相关性显著,而非火险期连续无降水日数和平均风速的相关性较高,各气象要素与林火的逐月滞后相关也存在差异,表明前期气温、降水通过影响地面可燃物进而影响林火发生,持续性的干旱极有可能引发火灾。空间相关显示,林火次数与气温、蒸发、连续无雨日数的高高值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的河谷盆地及丘陵区域,降水、相对湿度与林火的低高值聚集在北部的山原区,平均风速、干旱指数与林火的低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在西部山原区,表明攀西地区河谷盆地及丘陵区域的高温干旱使林火呈现聚集效应;而攀西区域南部的山地区,由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少火源较少,虽然是高温干旱区,也未出现林火聚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森林火灾 气候 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ngaloo Niño/Niña对华西秋雨异常的影响
4
作者 吴越 王顺久 +1 位作者 张绿夷 于浩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利用1979~2016年NOAA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CN05.1降水资料,首次研究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异常的联系,揭示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Ningaloo Ni... 利用1979~2016年NOAA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CN05.1降水资料,首次研究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异常的联系,揭示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Ningaloo Niño/Niña年秋季,副热带东印度洋地区海温将发生明显变化,在扣除ENSO信号影响后,Ningaloo Niño/Niña会导致华西秋雨雨量的变化,在Ningaloo Niño年雨量增多而在Ningaloo Niña年雨量减少。2)Ningaloo Niño(Niña)年秋季,副热带东印度洋地区海温升高(降低),致使南北半球中低纬经向环流异常进而导致华西地区上升(下沉)气流增强,南海地区向华西地区的水汽辐合增强(减弱),与此同时,赤道附近的纬向环流异常与北半球低纬到中高纬的经向环流异常联系紧密,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度加大(减小),为华西秋雨的增加(减少)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华西秋雨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galoo Niño/Niña 华西秋雨 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和华西秋雨的关系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佳 马振峰 +1 位作者 杨淑群 徐金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0-962,共13页
利用统计方法对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与华西秋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IOD的季节锁相特征,华西秋雨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ndian Ocean Dipole Index,IODI)相关性也呈现相应的变化特征:春、夏季正相关发展... 利用统计方法对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与华西秋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相对于IOD的季节锁相特征,华西秋雨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Indian Ocean Dipole Index,IODI)相关性也呈现相应的变化特征:春、夏季正相关发展、范围扩大;秋季稳定且正相关性较高,与夏季时滞相关较为一致;前期冬季减弱并呈反相关关系。(2)对印度洋偶极子时期异常环流场、水汽场以及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场特征分析发现,IOD正位相年,500 h Pa高度场距平在冬、春季为负异常,春、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且夏季华西区域受中层异常浅槽的西南气流影响,850 h Pa经向风合成在冬、春季以负异常为主,夏、秋季转为正异常,且华西区域秋季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赤道印度洋低空东风异常,这些异常环流都利于华西区域降水偏多,并对偶极子的延续起到作用。(3)正位相年,冬、春季华西大部区域为水汽辐散区,夏、秋季四川东北部及黔渝大部为水汽辐合区,水汽输送依靠孟湾西南气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东气流完成。(4)对应于印度洋海温正(负)异常,秋季华西区域上空的热状况异常分布将使其大气对流增强(减弱)。因此,夏季IOD异常位相为华西秋雨预报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前期信号,而秋季IOD正位相则对华西秋雨的发生发展起到较好的延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华西秋雨 相关分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周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最大风速的响应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春学 秦宁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3-141,共9页
利用1971—2013年中国北方沙尘暴资料,分析了近43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最大风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1—2013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日数基本呈现出一致的逐渐减少趋势,其中19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出现明显的减少趋... 利用1971—2013年中国北方沙尘暴资料,分析了近43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最大风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1—2013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日数基本呈现出一致的逐渐减少趋势,其中19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暴日数略有增加,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中国北方春季的最大风速与沙尘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其总体和阶段变化趋势都与沙尘暴日数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近43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日数最显著的变化特征为线性减少趋势,通过去趋势处理后发现其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波动,在年际尺度存在明显的准7年周期,年代际尺度的准18年周期达到了99%的置信度水平。通过典型周期循环重建表明,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准7年周期主要表现出整体一致的变化特征,河西走廊到陕北地区为大值中心,并且在位相转换过程中有一定的先兆性;准18年周期主要表现为东西反向和南北反向的交替异常循环。另外在典型循环演变过程中,最大风速与沙尘暴日数都有很好的协同变化关系,即风速偏大(小)时,对应沙尘暴日数也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沙尘暴 最大风速 MTM-SVD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轮宽度记录的1861年以来松潘地区秋雨指数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春学 秦宁生 +2 位作者 庞轶舒 罗玉 李金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6-303,共8页
为了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松潘地区秋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利用采自四川省松潘县二道海的冷杉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重建了松潘地区过去150 a秋雨指数,回归方程的误差缩减值(RE=0.19)、乘积平均数(t=3.46)和F检验值(... 为了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松潘地区秋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利用采自四川省松潘县二道海的冷杉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重建了松潘地区过去150 a秋雨指数,回归方程的误差缩减值(RE=0.19)、乘积平均数(t=3.46)和F检验值(16.4)都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重建方程稳定可靠。研究结果表明:(1)过去150 a松潘秋雨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是年代际波动显著,先后出现了3个偏强时段和4个偏弱时段。(2)从秋雨指数突变检验来看,松潘秋雨可以分为3个时期,1861—1910年、1961—2010年为明显波动期,1911—1960年为相对平稳期。(3)不同时期松潘秋雨的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861—1910年松潘秋雨的强弱主要由北方冷空气的强弱主导,1911—1960年则主要受夏季风系统控制,1961—2010年松潘秋雨受冷暖空气同步异常的影响。总体来说,1861—2010年松潘秋雨主要呈现出年代际波动的变化特征,这种年代际差异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和夏季风系统对松潘秋雨影响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松潘 秋雨指数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