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广元市毛叶山桐子资源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桂香 吴方全 +2 位作者 李成焰 何彩虹 郭琳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3期70-73,共4页
本文通过对广元市朝天区毛叶山桐子资源的调查,从毛叶山桐子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入手,通过对毛叶山桐子的分布区域、利用现状、生长发育规律,果实年产量和出油率等分析,评价毛叶山桐子的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毛叶... 本文通过对广元市朝天区毛叶山桐子资源的调查,从毛叶山桐子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入手,通过对毛叶山桐子的分布区域、利用现状、生长发育规律,果实年产量和出油率等分析,评价毛叶山桐子的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毛叶山桐子的果实亚油酸含量及生物柴油生产现状的探讨,提出利用毛叶山桐子果实提取生物柴油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山桐子 栽培 生物柴油 年产量 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香椿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管磊 周桂香 +2 位作者 朱琴 彭培好 郭琳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100-103,共4页
采集了3株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自然生长的香椿,通过树干解析分析,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香椿在前8 a生长期内材积生长较慢,但胸径和树高生长较快;在随后的9 a到20 a生长期内,胸径和树高生长量最大,且较为稳定,材积生长迅速。其中5 a... 采集了3株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自然生长的香椿,通过树干解析分析,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香椿在前8 a生长期内材积生长较慢,但胸径和树高生长较快;在随后的9 a到20 a生长期内,胸径和树高生长量最大,且较为稳定,材积生长迅速。其中5 a~10 a是树高生长的速生期,5 a~20 a是胸径生长的速生期;在20 a之后的生长期,虽然材积仍在增长,但渐趋缓慢。本文还建立了香椿树胸径、树高和材积总生长量的回归模型,可为香椿木材定向培育技术及经营管理和香椿造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树干解析 生长规律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香椿生长过程及速生丰产林栽培区的划分 被引量:8
3
作者 周桂香 朱琴 +2 位作者 陈厚仁 郭琳 何彩虹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4期48-52,共5页
根据香椿林分生长情况、林分密度、林分蓄积量、生产力及所处立地条件等,选取8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在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的基础上研究香椿人工林,初步划分出了四川盆地香椿速生丰产林栽培区。
关键词 香椿 生产力 立地条件类型 栽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山地带日本落叶松林分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桂香 朱琴 +1 位作者 宁素华 刘晓宇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5期15-20,共6页
本文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生产力与林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等因子的关系,选取21个样地,采用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方法对其人工林的蓄积量、生产力以及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日本落叶松人... 本文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生产力与林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等因子的关系,选取21个样地,采用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方法对其人工林的蓄积量、生产力以及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在四川盆地中山地带生长良好,林分生产力与林分所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生产力 立地条件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香椿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延茹 侯广维 +3 位作者 彭培好 林林 杨世之 周琼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24-27,共4页
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对四川省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 a^24 a生香椿乔木层生物量的变异范围为1.38 t·hm^(-2)~130.89 t·hm^(-2),碳储量的变异范围为0.68 t·... 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对四川省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 a^24 a生香椿乔木层生物量的变异范围为1.38 t·hm^(-2)~130.89 t·hm^(-2),碳储量的变异范围为0.68 t·hm^(-2)~64.62 t·hm^(-2),1 a^20 a生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波动较大,20 a之后呈快速增长趋势,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均在香椿成熟期达到最大;模拟构建了香椿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生物量模型(X表示年龄):H=-0.26X2+1.4338X+0.80936,D=0.01057X2+1.5977X-0.06318,W=0.00315X2-0.03525X+0.09871,其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3、0.9788、0.9971。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划分了3个阶段,1 a^10 a为香椿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缓慢上升期,11 a^20 a为香椿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中速上升期,21 a^30a为为香椿成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快速上升期;本文还为香椿人工林碳汇功能提出了合理的林分密度,香椿幼龄期按照初植密度1 666株·hm^(-2)种植,香椿速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405株·hm^(-2),香椿成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240株·hm^(-2)为宜。该研究为香椿人工林群落碳汇功能与林分经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人工林 生物量 碳储量 林分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日本落叶松林抚育间伐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琳 朱琴 +3 位作者 张保刚 余军 林林 周桂香 《四川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64-68,共5页
本文选择四川盆地的川东北山地、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峡谷区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壮龄林、近熟林,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郁闭度、密度、蓄积量、生产力等调查和树干解析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 本文选择四川盆地的川东北山地、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峡谷区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壮龄林、近熟林,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郁闭度、密度、蓄积量、生产力等调查和树干解析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变化,林分郁闭度需要恢复的时间,自然稀疏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抚育间伐技术,并对初植密度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合理间伐的相关关系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抚育间伐 生产力 间伐开始期 间隔期 间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香椿生长特性及栽培分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延茹 侯广维 +3 位作者 彭培好 林林 杨世之 周琼 《四川林业科技》 2016年第2期66-71,共6页
通过树干解析及样地实测资料拟合四川香椿生长模型,对四川省香椿的生长特性及栽培分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椿树高具有明显前期速生特点,5 a^12 a树高生长迅速,香椿树高生长速度盆周山地最快,川西南山地次之,盆中丘陵最慢。5 a^20 a... 通过树干解析及样地实测资料拟合四川香椿生长模型,对四川省香椿的生长特性及栽培分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椿树高具有明显前期速生特点,5 a^12 a树高生长迅速,香椿树高生长速度盆周山地最快,川西南山地次之,盆中丘陵最慢。5 a^20 a,胸径生长速度较快,21 a^30 a胸径生长速度减缓,胸径平均生长速度川西南山地最快,盆周山地次之,盆中丘陵最慢。香椿材积在10 a^30 a生长迅速,四川香椿的材积生长潜力大,材积成熟年龄在20 a之后,材积平均生长速度川西南山地最快,盆周山地次之,盆中丘陵最慢。川西南山地较其它区域香椿生长状况最好,该地的宜林荒山发展香椿人工林前景广阔。本文重新划分了四川省香椿地理栽培区,目的是为定向培育四川香椿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香椿 生长特性 栽培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发展香椿芽蔬菜和香椿用材兼用林前景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成焰 朱琴 +1 位作者 林林 周桂香 《四川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70-75,共6页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南部和东部香椿资源和香椿芽无公害森林蔬菜的培育技术研究,划分出香椿的立地条件类型,得出优质红椿芽的产量高,并对优质红椿芽的综合质量进行了排名,以评价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香椿 栽培区 生产力 立地条件类型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玉涛 侯广维 +2 位作者 马钦彦 康峰峰 冯元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火烧后8~20年、20~27年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年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火烧迹地 动态研究 恢复过程 松林 高山 川西 天然 植被 研究方法 时间序列 空间序列 群落演替 连续变化 结构组成 最大值 灌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放叶过程中的辐射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志刚 马钦彦 +1 位作者 潘向丽 谢征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9-524,共6页
根据河北省围场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放叶过程中6个典型晴天的实测材料,分析了放叶过程中太阳辐射在林冠中的反射、透过和吸收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放叶过程 辐射特征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 被引量:71
11
作者 马钦彦 谢征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34,共4页
依据油松林面积分布、林分生物量、地表枯落物、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估计中国油松林总储碳量约为2.8478×108t,土壤有机碳占总储碳量的65%。
关键词 油松 碳汇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玉涛 侯广维 +2 位作者 冯元普 马钦彦 康峰峰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2期12-19,共8页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火烧后4a~5a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8a~20a、20a~27a是...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火烧后4a~5a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8a~20a、20a~27a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生物多样性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恢复2a物种数量急剧增加,但均匀度极低,随演替发展,种间激烈竞争,排斥和替代,物种数比恢复2a时有所减少,物种均匀度增加,多样性在恢复6a时达到一高峰。随演替进行,优势度的增加,物种减少,多样性逐渐变小,恢复8a~20a时期是一低谷。随演替的进一步进行,高山松幼苗幼树逐步生长形成乔木层,林地由开敞变为郁闭,物种增加,群落变得复杂,多样性又随演替发展而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a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川西 物种多样性 植被变化 火烧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官司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报告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俊远 侯广维 +3 位作者 罗承德 冉华 王金锡 胡振宇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20,共10页
报告简述流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地理因素的概况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指出本流域由于长防林的建立,发挥了保持水土作用,水土流失不严重,属轻度──中度侵蚀,最大侵蚀模数小于7400[t/(km2·年)],全区... 报告简述流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地理因素的概况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指出本流域由于长防林的建立,发挥了保持水土作用,水土流失不严重,属轻度──中度侵蚀,最大侵蚀模数小于7400[t/(km2·年)],全区平均侵蚀模数1754.42[t/(km2·年)],确定了水土流失类型,即片蚀、沟蚀,母质侵蚀三大类.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以泥岩和灰白砂岩,第四纪冰碛物堆积土侵蚀最高测定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质地.砂、粗粉砂、物理性粘粒含量,与侵蚀量关系最大的是土壤中的粗粉砂和砂的含量、容重和孔隙度.麻栎枯枝落叶层持水量最大,为10.136t/hm2,其中以未分解层蓄水量最丰沛,为5.492t/hm2,有效地控制了地表径流,以森林郁闭度、草本层盖度、母岩类型、地理因素建立与土壤侵蚀预报等级的多元回归数学模型:Y=0.2355+3.5412X1—0.4521X2+0.5278X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桥 流域 土壤侵蚀 森林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抗虫水稻的GUS和PCR辅助选择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平钟 宁素华 +6 位作者 向跃武 张志雄 钟万芳 吴洁 阎文昭 张志勇 何俊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报道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 1号 (Ts 9)与非转基因恢复系川恢 94 9、H97810 17及保持系 2 12B等杂交F3 代的GUS和PCR检测。GUS检测的结果 ,Ts 9与非转基因川恢 94 9、H97810 17杂交F3 代有较多的GUS阳性植株。GUS阴性植株与阳性... 报道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 1号 (Ts 9)与非转基因恢复系川恢 94 9、H97810 17及保持系 2 12B等杂交F3 代的GUS和PCR检测。GUS检测的结果 ,Ts 9与非转基因川恢 94 9、H97810 17杂交F3 代有较多的GUS阳性植株。GUS阴性植株与阳性植株的分离比约为 2∶1。用设计合成的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的结果 ,大部分GUS检测呈阳性的植株及一个保持系 2 12B与Ts 9杂交F3 代植株获得了大小约 12 0 0bp的PCR产物 ,即cryIA (b)基因片段。试验结果表明PCR是比GUS叶片染色法更为灵敏、准确、方便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抗虫水稻 GUS PCR 螟稻1号 转苏云金杆菌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上游水土流失区退耕地生物篱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俊远 侯广维 +1 位作者 刘源智 张阳 《四川林业科技》 2001年第2期32-36,共5页
本文论述了生物篱与防止水土流失中的应用技术 ,介绍了马桑及川北地区灌木生物篱建造模式 ,生物篱生态系统工程的功能。
关键词 生物篱 退耕地 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 护坡固埂 侵蚀沟 马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长江防护林紫色土侵蚀产沙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俊远 谢征鸣 +3 位作者 侯广维 高华东 胡振宇 王金锡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22,共7页
川中防护林林分类型不同,承受降雨过程产生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产沙量也不同,钙质紫色土上其减水减沙贡献最大的是落叶灌木林,其次是桤柏混交林,主要是枯枝落叶层的作用,马尾松疏林土壤侵蚀量是马尾松柏木林的2.7倍。随着降雨... 川中防护林林分类型不同,承受降雨过程产生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产沙量也不同,钙质紫色土上其减水减沙贡献最大的是落叶灌木林,其次是桤柏混交林,主要是枯枝落叶层的作用,马尾松疏林土壤侵蚀量是马尾松柏木林的2.7倍。随着降雨量增大和雨强增强,冰碛黄土上松柏混交林减水减沙效益最大,是一种川中地区典型的水土保持林类型。针叶林的削减水沙的作用是有限的。松柏混交林产沙率变化与该林分下洪峰流量变化相一致。马尾松疏林产沙率过程线随流量增大变得陡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紫色土 减沙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司河流域防护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Ⅰ.土壤侵蚀危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振宇 王金锡 +1 位作者 高华东 侯广维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237-243,共7页
以土壤侵蚀发生规律为依据,从小流域系统的土壤抗蚀性、地质、地貌形态、植被覆盖、森林类型、土地利用等环境特征方面分析了影响官司河流域土壤侵蚀危险性的主导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剧烈、强度、中度、轻... 以土壤侵蚀发生规律为依据,从小流域系统的土壤抗蚀性、地质、地貌形态、植被覆盖、森林类型、土地利用等环境特征方面分析了影响官司河流域土壤侵蚀危险性的主导因素,运用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剧烈、强度、中度、轻度和无侵蚀危险类型,完成区域土壤侵蚀类型划分,并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和防治侵蚀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评价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丘地区抑螺防病群落生态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俊明 孙启祥 +2 位作者 侯广维 周金星 何亚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1期80-88,58,共10页
与滩地相比,山丘区立地复杂,抑螺群落生态设计中立地与树种结构配置相适应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描述了仁寿抑螺群落生境(草地、湿地与林地),并重点分析了坡地、平地、洼地、湖泊、农作物塘、鱼塘等生境类型、特点及其植物材料选择。最后... 与滩地相比,山丘区立地复杂,抑螺群落生态设计中立地与树种结构配置相适应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描述了仁寿抑螺群落生境(草地、湿地与林地),并重点分析了坡地、平地、洼地、湖泊、农作物塘、鱼塘等生境类型、特点及其植物材料选择。最后,还分析了抑螺群落生态设计的逻辑可能性树与"地树结构模式"相适应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丘地区 抑螺防病 群落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和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桂香 朱琴 +1 位作者 张蓉 陈立智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2期73-77,65,共6页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天全县作为监测对象,采取县级调查、农户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监测指标采用世界自然基金会(WFF)资助的《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通过3а定位跟踪监测,从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天全县作为监测对象,采取县级调查、农户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监测指标采用世界自然基金会(WFF)资助的《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通过3а定位跟踪监测,从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等方面通过详细的分析,对工程实施几年来各项效益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社会 经济效益 监测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江流域江岸防护林带淤沙固岸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广维 潘志仁 +3 位作者 郑季方 蒲亚云 李德模 蔡克谦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0-27,共8页
在涪江中下游典型江岸营造1000亩淤沙林带,江岸防护林系统经1988年洪水淹后林带内淤积泥沙,在1981年特大洪灾冲成裸露的卵石滩上重新淤地300亩,现已在林间点种农作物;在凸岸营造的淤沙林带,一次洪水淹没后,淤泥沙普遍在20cm以上;凸岸林... 在涪江中下游典型江岸营造1000亩淤沙林带,江岸防护林系统经1988年洪水淹后林带内淤积泥沙,在1981年特大洪灾冲成裸露的卵石滩上重新淤地300亩,现已在林间点种农作物;在凸岸营造的淤沙林带,一次洪水淹没后,淤泥沙普遍在20cm以上;凸岸林带内淤沙与乔木胸高断面积成正相关,数学模型:Y=0.0448+0.8558X(Y:淤沙厚度,X:胸高断面积)。当胸径达8cm时,测定单株树干对洪水阻力为6kg,全部冲成倒伏状。凹岸营造固岸林带后,一次洪水淘深河床20cm;固岸林生物工程组合乔草型林网结构与防洪堤水利工程配套后,造成堤与林带区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江流域 防护林带 淤沙 固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