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氧平衡CL-20/AP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5
1
作者 翟恒 朱燕芳 +3 位作者 鲁月文 王敦举 高冰 郭长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了调节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的氧平衡,进一步提高其能量利用率,采用乳液法制备了零氧平衡的CL-20/AP复合含能材料,并研究了影响乳液稳定性的因素。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撞击感度试验对材... 为了调节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的氧平衡,进一步提高其能量利用率,采用乳液法制备了零氧平衡的CL-20/AP复合含能材料,并研究了影响乳液稳定性的因素。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撞击感度试验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用量为AP和CL-20总质量的0.56%时,可形成稳定的O/W结构;乳液能在48h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微米级的空心球形α-CL-20晶体附着在AP晶体表面,二者充分接触;CL-20/AP复合含能材料仅在243.38℃处有一个放热峰,其放热量达1 538.83J/g,同原料CL-20相比提高了60.7%;CL-20/AP复合含能材料撞击感度的特性落高H50为45cm,比原料CL-20高32cm,显示CL-20的安全性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含能材料 乳液法 氧平衡 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 CL-20 AP 吐温-8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组装低感度CL-20@GO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业明 汪鑫 +1 位作者 张竞轩 王敦举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机械感度,提高其综合性能,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为改性剂对CL-20改性,以氧化石墨烯(GO)为包覆材料,利用静电自组装方法对改性CL-20炸药进行表面包覆,制备得到CL-20@GO核壳复合材料;采用水接... 为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机械感度,提高其综合性能,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为改性剂对CL-20改性,以氧化石墨烯(GO)为包覆材料,利用静电自组装方法对改性CL-20炸药进行表面包覆,制备得到CL-20@GO核壳复合材料;采用水接触角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样品进行形貌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其热性能,并测试了其机械感度。结果表明,经质量分数5%的APS溶液改性的CL-20成功引入氨基基团,亲水性效果最佳;GO层包覆改性CL-20完整,致密性强;与原料CL-20相比,CL-20@GO核壳复合材料的活化能提高了63.0kJ/mol,撞击感度(H 50)由13.0cm提升至23.5cm,摩擦感度由100%降至24%,表明采用静电自组装的GO涂层可以明显降低CL-20的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CL-20@GO 表面改性 静电自组装 氧化石墨烯 GO 复合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结构的Al/PTFE基反应材料构筑及其燃烧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汪鑫 郑达伟 +2 位作者 周旭 黄业明 王敦举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77-885,共9页
为探究结构对铝/聚四氟乙烯(Al/PTFE)基反应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提高氟基铝热剂燃烧性能,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实心、空心、核壳结构和限域空心结构的Al/PTFE基反应材料以及限域空心结构的铝/氧化铜(Al/CuO)、铝/氧化铁(Al/Fe_(2)O_(... 为探究结构对铝/聚四氟乙烯(Al/PTFE)基反应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提高氟基铝热剂燃烧性能,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实心、空心、核壳结构和限域空心结构的Al/PTFE基反应材料以及限域空心结构的铝/氧化铜(Al/CuO)、铝/氧化铁(Al/Fe_(2)O_(3))基反应材料,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高速摄影仪和恒容燃烧仪对其微观结构、热性能、燃烧速率以及产气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品结构完整,组分均匀;核壳结构和限域空心结构的样品放热量比同质量的实心结构和空心结构的样品低;空心、核壳结构和限域空心结构的样品的燃速分别为实心结构样品的1.44、1.32倍和2.62倍;空心结构和限域空心结构的样品的产气性能与增压速率获得明显提高,其中限域空心结构的样品提升最明显;Al/PTFE基、Al/CuO基和Al/Fe_(2)O_(3)基的限域空心结构材料燃速比其实心结构均有着明显的提升,该结构对Al/Fe_(2)O_(3)材料燃速提升最明显。制备空心结构材料来调控线条的燃烧性能有望对新型高性能武器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铝热剂 3D打印 微通道构筑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by Electrostatic Spray Method Based on ANSYS Simulation
4
作者 LIU Lei HU Tian-yuan +1 位作者 SONG Ming-jun JI Wei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99-909,I0002,共12页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ptimization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via electrostatic spraying,an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droplet properties and flow rate variation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ur...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ptimization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via electrostatic spraying,an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droplet properties and flow rate variation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uring the electrostatic spraying process,the prepared process parameters of 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by electrostatic spray method under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simulated by ANSYS(Fluent).The influence of flow rate,solvent ratio,and solid mas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s examined using a controlled variable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 flow rate of 2.67×10^(-3)kg/s an acetone-to-deionized water ratio of 1.5∶1.0,and a solid mass of 200 mg,the theoretical particle size of the composite microspheres can reach e nanoscale.Droplet trajectories in the electric field remain stable without significant devi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 diameter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flow rate,with the trend leveling off around a flow rate of 1×10^(-3)kg/s.As the solvent ratio increases(with higher acetone content),particle diameter initially decreases,reaching a minimum around a ratio of 1.5∶1.0 before gradually increasing.Increasing the solid mass also reduces the particle diameter,with a linear increase in diameter observed at around 220 mg.Cu-en/AP composite microspheres with nanoscale dimensions were confirmed under these conditions by the final SEM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chemistry fluent simulation ammonium perchlorate composite microspheres electrostatic spray process condi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oFe2O4@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AP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叶平 鲁月文 +4 位作者 许鹏飞 胡枭 何杰鑫 王茜 郭长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8-362,共5页
为了降低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温度,基于离子交换原理,通过喷雾法将海藻酸钠(SA)的钠离子与铁钴离子进行交换制备出海藻酸铁钴(FeCo/SA)复合物,经高温煅烧得到铁酸钴@碳(CoFe2O4@C)复合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等对CoFe2O4@C形貌结... 为了降低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温度,基于离子交换原理,通过喷雾法将海藻酸钠(SA)的钠离子与铁钴离子进行交换制备出海藻酸铁钴(FeCo/SA)复合物,经高温煅烧得到铁酸钴@碳(CoFe2O4@C)复合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等对CoFe2O4@C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复合催化剂加至AP中,通过DSC法考察了铁钴离子质量比和煅烧温度对AP热分解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离子交换,SA转变为FeCo/SA,常温常压下该复合物为无定型结构,煅烧后原位生成纳米铁酸钴(CoFe2O4)颗粒并负载在碳化后的碳骨架上,有效阻止了纳米CoFe2O4颗粒的团聚;在煅烧温度分别为300、400和600℃,铁钴离子的质量比为1∶2、1∶1和2∶1时,煅烧产物均为CoFe2O4@C;其中铁钴离子质量比为2∶1的FeCo/SA,经300℃煅烧得到的CoFe2O4@C使AP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最多达到96.5℃,表明所制备的CoFe2O4@C复合催化剂能有效降低AP的热分解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高氯酸铵 AP 海藻酸钠 SA 纳米铁酸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Fe_(2)O_(3)复合催化剂的表征及其对AP的催化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瑞浩 宋文魁 +2 位作者 郭长平 冀威 王敦举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8-373,共6页
为了改善固体推进剂中高氯酸铵(AP)热分解性能,降低其热分解温度,利用SEM,XRD,FT-IR对原位制备的g-C_(3)N_(4)/Fe_(2)O_(3)复合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了催化剂对AP热分解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g-C_(... 为了改善固体推进剂中高氯酸铵(AP)热分解性能,降低其热分解温度,利用SEM,XRD,FT-IR对原位制备的g-C_(3)N_(4)/Fe_(2)O_(3)复合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了催化剂对AP热分解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g-C_(3)N_(4)/Fe_(2)O_(3)复合结构完整,Fe_(2)O_(3)颗粒紧密负载在g-C_(3)N_(4)上;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复合催化剂,AP的低温分解峰和高温分解峰都明显降低,且随着催化剂加入量的增加催化效果增强;加入复合催化剂质量分数5%时,高温分解峰和低温分解峰分别降低到348.1℃和281.7℃,表明g-C_(3)N_(4)/Fe_(2)O_(3)复合催化剂可有效降低AP的热分解温度,改善其热分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高氯酸氨 催化剂 g-C_(3)N_(4) Fe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3,5-二硝基苯甲酸(CL-20/DNBA)球形复合物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
7
作者 朱燕芳 鲁月文 +6 位作者 高冰 谭少华 王茜 王敦举 王军 杨光成 郭长平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4-968,共5页
为了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的感度,采用超声辅助乳液法(UAE),以乙酸乙酯为溶剂,明胶为表面活性剂,在常温条件下,制备了摩尔比为1∶1的CL-20/3,5-二硝基苯甲酸(DNBA)球形复合物。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 为了降低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的感度,采用超声辅助乳液法(UAE),以乙酸乙酯为溶剂,明胶为表面活性剂,在常温条件下,制备了摩尔比为1∶1的CL-20/3,5-二硝基苯甲酸(DNBA)球形复合物。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其热分解性能进行了测试,按照GJB772A-1997测试了其摩擦感度和撞击感度。结果表明:制备的球形复合物表面光滑,无明显棱角,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7μm;XRD和FT-IR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分子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可能形成新的球形复合结构;与原料CL-20相比,CL-20/DNBA球形复合物的撞击感度明显降低,特性落高由13 cm提高到50.4 cm,摩擦感度也降低,爆炸概率从100%降低到65%;同时,复合物的热分解性能和CL-20相比明显不同,放热峰提前了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3 5-二硝基苯甲酸(CL-20/DNBA)球形复合物 制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20基炸药墨水直写沉积规律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毅 郑保辉 +6 位作者 李显寅 毛耀峰 曾鑫 罗观 吴奎先 聂福德 王敦举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38-744,共7页
直写技术具有安全、批量、精确图形化的优点,是含能微器件精密、高效装药成型未来发展的趋势。基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基炸药墨水,采用Ansys软件模拟和直写沉积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驱动压力、出口直径对挤出速率的影响。采... 直写技术具有安全、批量、精确图形化的优点,是含能微器件精密、高效装药成型未来发展的趋势。基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基炸药墨水,采用Ansys软件模拟和直写沉积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驱动压力、出口直径对挤出速率的影响。采用Matlab软件分析了直写沉积数据,运用插值分析法得到了有效的直写参数,建立了描述直写沉积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制备的CL-20基炸药墨水为非牛顿流体,黏度范围为10~350 Pa·s。当剪切力大于650 Pa时损耗模量逐渐大于储能模量。当驱动压力大于350 kPa时,CL-20基炸药墨水黏度变小,使得挤出速率变化率变大。当出口直径大于0.6 mm时,CL-20基炸药墨水挤出能量损失变小,使得挤出速率变化率变大。建立了直写参数关系式u_1=0.00047×d_1^(0.6516)×p^(1.5291),结果表明,驱动压力对挤出速率的影响大于出口直径对挤出速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 炸药墨水 沉积规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对HMX/聚氨酯基炸药油墨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徐传豪 安崇伟 +3 位作者 王晶禹 叶宝云 宋长坤 冀威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45-749,共5页
为研究表面活性剂的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对炸药油墨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Span-80和Tween-80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调节其质量比配制出5组不同HLB值的混合表面活性剂,采用Brookfield(CPS)流变仪对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细化环四亚甲基四硝胺(... 为研究表面活性剂的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对炸药油墨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Span-80和Tween-80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调节其质量比配制出5组不同HLB值的混合表面活性剂,采用Brookfield(CPS)流变仪对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细化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聚氨酯基炸药油墨进行粘度测试,并计算出非牛顿指数、屈服值及触变指数(TI值)。结果表明,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炸药油墨的非牛顿指数为0.024,屈服值为467.08 Pa,TI值为36.82;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能够有效改善炸药油墨的流变性能。随着HLB值的升高,炸药油墨表观粘度在剪切速率为5~100 s^(-1)时先升高后降低,非牛顿指数和TI值呈波动变化,屈服值持续降低。当HLB值为11时,炸药油墨的非牛顿指数达到最大值0.56,屈服值达到5.38 Pa,TI值达到最小,为8.26,分别为未添加表面活性剂炸药油墨的23.33倍,1.15%和21.53%。HLB值为11的表面活性剂更有利于改善炸药油墨的流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炸药油墨 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值) 粘度 非牛顿指数 屈服值 触变指数(TI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Mn_3O_4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杨 何杰鑫 +5 位作者 鲁月文 杨岚婷 王茜 刘珉 郭长平 杨光成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25-1030,共6页
为了提升高氯酸铵(AP)基固体推进剂的燃烧及点火等性能,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海藻酸锰薄膜,煅烧后得到了纳米Mn_3O_4复合催化剂,研究了其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制备的纳... 为了提升高氯酸铵(AP)基固体推进剂的燃烧及点火等性能,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海藻酸锰薄膜,煅烧后得到了纳米Mn_3O_4复合催化剂,研究了其对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制备的纳米Mn_3O_4复合催化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锰离子交换后,海藻酸钠变为海藻酸锰,所形成的薄膜表面光滑致密;400℃煅烧后原位生成的纳米Mn_3O_4颗粒负载在碳化后的海藻酸骨架上,其对AP的催化效果随着纳米Mn_3O_4复合催化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并且放热速率明显增加;当纳米Mn_3_O4复合催化剂含量为3%时,与纯AP相比,AP的分解温度降低了8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四氧化三锰 海藻酸锰 高氯酸铵(AP) 热分解性能 纳米复合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O-CuO/TiO_(2)复合壳聚糖/马来酸酐/二乙烯基苯的制备及吸附-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小林 张勇 +1 位作者 张林 罗炫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6-191,共6页
在壳聚糖/马来酸酐/二乙烯基苯的三元体系中,引入Cu_(2)O-CuO/TiO_(2)纳米粒子,制备了Cu_(2)O-CuO/TiO_(2)复合壳聚糖/马来酸酐/二乙烯基苯多孔有机聚合物(CMD-Ti/Cu),对其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并用亚甲基蓝(MB)溶液模拟污染物,研... 在壳聚糖/马来酸酐/二乙烯基苯的三元体系中,引入Cu_(2)O-CuO/TiO_(2)纳米粒子,制备了Cu_(2)O-CuO/TiO_(2)复合壳聚糖/马来酸酐/二乙烯基苯多孔有机聚合物(CMD-Ti/Cu),对其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表征,并用亚甲基蓝(MB)溶液模拟污染物,研究了CMD-Ti/Cu/H_(2)O_(2)体系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u_(2)O-CuO/TiO_(2)纳米粒子与三元体系中壳聚糖的氨基发生螯合反应,由此可以制备纳米粒子复合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当Cu_(2)O-CuO/TiO_(2)纳米粒子质量分数为壳聚糖的50%(CMD-Ti/Cu-3)时,复合三元体系聚合物的吸附降解性能最好。此外,在25℃、H_(2)O_(2)浓度为0.15 mol·L^(-1)、CMD-Ti/Cu-3用量为1.0 g·L^(-1)、亚甲基蓝浓度为50 mg·L^(-1)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98.8%。CMD-Ti/Cu-3在五次循环实验后,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通过活性组分捕获实验证明了降解染料的活性自由基主要来自复合三元体系聚合物催化H_(2)O_(2)产生的羟基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降解 染料 Cu_(2)O-CuO/T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AP/NC/CL-20纳米复合炸药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冀威 段逸龙 +1 位作者 胡田源 陈晓丽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05-910,I0009,共7页
为提高推进剂的能量利用率和热释放效率,分别以物理混合法、静电喷雾法和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制备Al/AP/NC/CL-20纳米复合炸药;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同步热分析仪(TG-DSC)对不... 为提高推进剂的能量利用率和热释放效率,分别以物理混合法、静电喷雾法和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制备Al/AP/NC/CL-20纳米复合炸药;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同步热分析仪(TG-DSC)对不同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热分解性能进行了分析;利用高速摄影仪测试其点火燃烧性能并对其撞击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备的Al/AP/NC/CL-20炸药组分分布均匀,粒径在100~300nm之间;3种方法所制得的复合物中的组分NC、CL-20、AP与Al之间均为物理复合,其中静电喷雾法制得的样品中的CL-20晶型转变为β型;物理混合法、静电喷雾法和溶剂-非溶剂法制得的Al/AP/NC/CL-20复合炸药的点火延迟时间分别为3、22和1ms;燃烧持续时间分别为710、608和241ms;与纳米CL-20相比,物理混合法、溶剂-非溶剂法和静电喷雾法制备的Al/AP/NC/CL-20复合炸药特性落高分别从8cm升高至25、31和28cm,降感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Al/AP/NC/CL-20 物理混合法 静电喷雾法 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雾法制备RDX/NC/Al复合炸药 被引量:13
13
作者 梁宁 陈丽红 +1 位作者 冀威 王敦举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0-625,共6页
为改善环三次甲基三硝基胺(RDX)的能量密度和反应速率,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了RDX/NC/Al复合炸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品的形貌、结构进行分析,利用透射电镜法对纳米Al进行活性分析,采用热重-差示扫... 为改善环三次甲基三硝基胺(RDX)的能量密度和反应速率,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了RDX/NC/Al复合炸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品的形貌、结构进行分析,利用透射电镜法对纳米Al进行活性分析,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对产品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其机械感度,并用高速摄影仪分析其燃烧过程。结果表明,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得的RDX/NC/Al复合炸药的粒径范围为60~170nm,以团聚微球的形式存在,3种原料之间的复合为物理复合,纳米Al粉的铝质量分数约为74.89%;与原料RDX相比,RDX/NC/Al复合炸药的活化能提高了25.11kJ/mol,热爆炸临界温度提高了2.4℃,两者的等动力学温度为214.69℃,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分别大于40J和360N,降感效果明显。表明RDX/NC/Al复合炸药的燃烧性能较好,具有较短的点火延迟时间和较高的燃烧速率,以及较好的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静电喷雾技术 RDX/NC/Al 复合炸药 热分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乳液法制备超细化球形CL-20/DNT复合物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安杨 朱燕芳 +4 位作者 鲁月文 翟恒 郑博 曾鑫 郭长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5-460,共6页
为了降低高能炸药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的机械感度,采用超声辅助乳液法制备了球形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二硝基甲苯(CL-20/DNT)复合物;研究了超声时间和放置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和复合物形貌的影响;通过... 为了降低高能炸药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的机械感度,采用超声辅助乳液法制备了球形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二硝基甲苯(CL-20/DNT)复合物;研究了超声时间和放置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对乳液稳定性和复合物形貌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对CL-20/DNT复合物的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表征;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其热分解性能进行了测试;采用特性落高法测试了其机械感度。结果表明,在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炸药总质量的1.87%、超声时间不低于10min以及放置时间不超过24h的条件下,所制备的球形CL-20/DNT复合物形貌尺寸较好,粒径分布较窄,中位粒径为1.88μm,表面光滑;与原料CL-20相比,球形CL-20/DNT复合物的热分解温度提前了27.05℃,转晶峰消失;其特性落高由13.0cm升至68.5cm,感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20 二硝基甲苯 DNT 超细球形复合物 机械感度 超声辅助乳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氧平衡RDX/NC/AP/Al复合炸药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冀威 徐宇轩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8-534,共7页
以零氧平衡为配比依据,硝化棉(NC)为粘结剂、高氯酸铵(AP)为氧化剂、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和纳米铝粉(Al)为燃烧剂,分别采用机械混合法和静电喷雾法制备RDX/NC/AP/Al复合炸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 以零氧平衡为配比依据,硝化棉(NC)为粘结剂、高氯酸铵(AP)为氧化剂、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和纳米铝粉(Al)为燃烧剂,分别采用机械混合法和静电喷雾法制备RDX/NC/AP/Al复合炸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并利用高速摄影仪、撞击感度仪和摩擦感度仪和对样品的燃烧过程和机械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混合法制得的RDX/NC/AP/Al复合炸药颗粒为球形;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得的RDX/NC/AP/Al复合炸药颗粒为团聚微球;机械混合法和静电喷雾法制得的RDX/NC/AP/Al复合炸药中的组分NC、RDX、AP、Al之间为物理复合;采用机械混合法和静电喷雾法制得的RDX/NC/AP/Al复合炸药的失重过程分为两个阶段(200~210℃和250~350℃),第一阶段是部分RDX和AP的分解,第二阶段是剩余RDX和NC的分解;与机械混合法制得的RDX/NC/AP/Al复合炸药相比,静电喷雾法制得的RDX/NC/AP/Al复合炸药的表观活化能提高了41.25 kJ·mol^(-1),热爆炸临界温度提高了4.09 K,燃烧速度提高,机械感度得到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氧平衡 机械混合法 静电喷雾法 RDX/NC/AP/Al复合炸药 热爆炸临界温度 机械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雾法制备纳米BTF炸药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冀威 徐宇轩 +1 位作者 王韬 王敦举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51-855,共5页
为提高苯并三氧化呋咱(BTF)的安全性能,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纳米BTF炸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观察其形貌和粒度;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5s爆发点实验和撞击感度测试分析了原料BTF和细化BTF的性能。结果表... 为提高苯并三氧化呋咱(BTF)的安全性能,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了纳米BTF炸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观察其形貌和粒度;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TG-DSC)、5s爆发点实验和撞击感度测试分析了原料BTF和细化BTF的性能。结果表明,BTF炸药呈类球形,粒径在300~500nm之间,中值粒径为388.7nm;经静电喷雾后,细化BTF的表观活化能(141.27kJ/mol)比原料BTF(191.13kJ/mol)降低了49.86kJ/mol,热爆炸临界温度提高了14.06K,热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细化BTF的5s爆发点温度(546.27K)比原料BTF(532.21K)提高了5.34K,热感度降低;细化BTF的特性落高(52.24cm)比原料BTF(20.52cm)提高了31.72cm,爆炸百分数由72%降至48%,降感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静电喷雾法 苯并三氧化呋咱(BTF) 热感度 撞击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B与AOT溶液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7
作者 魏贤凤 刘珉 +2 位作者 文韬 杨光成 郭长平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603,共7页
为得到表面活性剂磺基丁二酸钠二辛酯(AOT)对1,3,5⁃三氨基⁃2,4,6⁃三硝基苯(TATB)结晶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MD)对TATB与AOT溶液的界面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Morphology模块中的Bravis⁃Friedel⁃Donnary⁃Harker(BFDH... 为得到表面活性剂磺基丁二酸钠二辛酯(AOT)对1,3,5⁃三氨基⁃2,4,6⁃三硝基苯(TATB)结晶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MD)对TATB与AOT溶液的界面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Morphology模块中的Bravis⁃Friedel⁃Donnary⁃Harker(BFDH)模型和Adhesion Energy(AE)模型,确定了真空中TATB晶体的7个主要晶面,然后建立了TATB晶面与AOT溶液的界面模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并运用修正后的AE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真空中TATB晶体的主要晶面分别为(001)、(10-1)、(1-10)、(100)、(1-11)、(01-1)和(010)面,AOT溶液对TATB的结晶速率具有整体促进作用。通过分析TATB晶面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认为(001)面的特殊平面结构,导致其与AOT溶液的相互作用较弱,附着能较低,为119.832 kJ·mol^(-1),因此在结晶过程中生长速率相对较慢,而(10-1)、(1-10)、(100)、(1-11)、(01-1)和(010)晶面附着能较高(均高于119.832 kJ·mol^(-1)),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在结晶实验过程中,TATB首先呈现叶片状结构,随着时间推移,(001)面逐渐生长,最终呈现长叶片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 5⁃三氨基⁃2 4 6⁃三硝基苯(TATB) 磺基丁二酸钠二辛酯(AOT) 界面相互作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马来酸酐/二乙烯基苯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甲基紫的吸附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小林 张勇 +1 位作者 王艳 陈擘威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5-82,共8页
以壳聚糖(CS)、马来酸酐(MAH)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原料,制备了三元体系聚合物材料CS/MAH/DVB。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系统研究了对甲基紫(MV)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以壳聚糖(CS)、马来酸酐(MAH)和二乙烯基苯(DVB)为原料,制备了三元体系聚合物材料CS/MAH/DVB。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系统研究了对甲基紫(MV)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温度为298 K、pH值为10、吸附剂质量浓度为0.25 g/L、吸附时间为60 min时效果最佳。吸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298 K时CS/MAH/DVB对MV的最大吸附量可达349.6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 壳聚糖 二乙烯基苯 吸附 甲基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Si/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s by Electrostatic Spraying Method and Its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19
作者 DUAN Yi-long WANG Ling-xin +3 位作者 DONG Jun LI Xiu-long HE Xi JI Wei 《火炸药学报》 2025年第5期424-429,I0001,共7页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ilicon(Si)on 2,4,6,8,10,12-hexanitro-2,4,6,8,10,12-hexaazaisowurtzitane(CL-20),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s and Si/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s were prepared by the electrostatic spraying ...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ilicon(Si)on 2,4,6,8,10,12-hexanitro-2,4,6,8,10,12-hexaazaisowurtzitane(CL-20),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s and Si/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s were prepared by the electrostatic spraying method.The morphology,structure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ray energy spectroscopy(EDS),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and simultaneous thermal analyzer(TG-DSC).Additionally,the combustion process of the samples was tested using a high-speed camer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nano-Si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composite explosives with regular morphology and smaller particle size.The Si/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 has better and more uniform sphericity,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73.4 nm,compared to the 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The Si/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 which produced by the electrostatic spraying method,achieves physically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NC,CL-20,Si.The addition of Si promotes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L-20.In comparison to the 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Si/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 decreases by 16.78 kJ/mol,and the self-accelerated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of thermal explosion decreases by 3.12 K and 2.61 K,respectively.Furthermore,Si/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 has shorter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faster combustion rate compared to the NC/CL-20 composite explosive,which shows that Si can improve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CL-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chemistry electrostatic spraying method Si Si/NC/CL-20 thermal decomposition performanc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