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彭州大宝山铜矿矿石与三星堆青铜器关联性研究
1
作者 刘建成 王运生 +5 位作者 唐涛 谢振斌 井浩 詹明斌 唐之茗 肖礼颖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7,共11页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目前关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研究尚无定论,通过对大宝山铜矿遗留矿洞进行实际调查,并在不同采矿点采集矿石以及冶炼弃渣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以及Cu、Pb、Zn等主要金属元素,Au、Ag、Se、As、Sb...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目前关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研究尚无定论,通过对大宝山铜矿遗留矿洞进行实际调查,并在不同采矿点采集矿石以及冶炼弃渣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以及Cu、Pb、Zn等主要金属元素,Au、Ag、Se、As、Sb等亲铜元素和Ni、Co等亲铁元素的含量测定。采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和微量元素示踪法,与前人对三星堆青铜器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比对,综合分析大宝山铜矿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关联性,结果揭示:①大宝山铜矿石为普通铅,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对三星堆这类含特殊铅青铜器的铜料进行溯源研究不能准确得到其铜矿石来源。②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表明三星堆大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接近。③通过微量元素的进一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大部分样品相似,该部分青铜器铜料很可能来自大宝山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铜矿 三星堆青铜器 铅同位素 微量元素示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景观考古学思考
2
作者 李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景观考古学强调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变化,适用于研究茶业遗产这一特殊生态文化景观。景观考古学指导下的茶业考古,基于“古今沿用”与“集中分区”的研究理念,具有系统性、可行性与前沿性,是研究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景观考古学... 景观考古学强调探究人与自然的互动变化,适用于研究茶业遗产这一特殊生态文化景观。景观考古学指导下的茶业考古,基于“古今沿用”与“集中分区”的研究理念,具有系统性、可行性与前沿性,是研究四川茶业文化遗产的有力手段。景观考古学在四川茶业文化遗产上的具体应用,包括四川茶业史、禅茶道茶、茶马古道等研究方向。此外,四川茶文化研究还需要考古学的参与,从实证角度凸显四川茶业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独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茶业文化遗产 川茶文化 茶马古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研究
3
作者 赵凡 鲁鑫钥 +3 位作者 肖灿 胡芮 郝建锋 姚雪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为探究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选取构树-八角枫(A)、构树-黄檀(B)、忍冬-小果蔷薇(C)、构树-小蜡(D)、构树-喀西茄(E)、构树-山槐(F)6种灌木群落,调查分析各群落物种组成特点、物种多样... 为探究三星堆遗址城墙不同灌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选取构树-八角枫(A)、构树-黄檀(B)、忍冬-小果蔷薇(C)、构树-小蜡(D)、构树-喀西茄(E)、构树-山槐(F)6种灌木群落,调查分析各群落物种组成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6种灌木群落共记录植物50科(划分为6种植物区系分布)107属(划分为12种植物区系分布),科的分布为热带分布大于温带分布,有明显热带性质,但属的分布为温带分布大于热带分布。灌木层中构树为群落A、B、D、E、F的绝对优势种,忍冬为群落C的绝对优势种;草本层中优势种差异明显。灌木层中群落F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均显著大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中群落F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最大,群落C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H′)均小于其他群落,群落B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小于其他群落。灌木层中群落B生物量最高,草本层中群落D生物量最高。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HL-D)和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L-H)、物种丰富度指数(SL-D),分别与灌木层生物量和草本层生物量整体呈显著负相关。根据城墙保护展示需求,建议选取群落B、F作为目标灌木群落,辅以相对低矮的具有固氮作用和观赏效果的推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城墙 灌木群落 植物区系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倩 向芳 +2 位作者 辛中华 黄恒旭 何黎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3-417,共15页
四川广汉联合遗址是成都平原内遗存较丰富、时代延续性较好的古遗址。为研究该遗址中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对玉石器开展手标本鉴定、显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石料类型十分丰... 四川广汉联合遗址是成都平原内遗存较丰富、时代延续性较好的古遗址。为研究该遗址中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对玉石器开展手标本鉴定、显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石料类型十分丰富,同时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3类岩和极少量的矿石,玉料类型仅可见闪石玉和蛇纹石玉。具体而言,新石器时代以硅质岩和砂岩为主,商周时期以板岩、页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在石料的认识与利用上,联合遗址的先民能较好利用石料的不同物理性质制作相应功能的石器,但商周时期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更高。与同属商周时期的三星堆遗址相比,联合遗址先民由于所处地位弱势,在玉石器选材较次。结合地质资料和水系分布发现,玉石器原料主要来源于湔江上游和岷江流域的龙门山构造带,这说明联合遗址先民或继承了宝墩文化时期的玉石料利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发展演变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石器 石料类型 原料来源 选择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汉源麻家山遗址出土陶器的科技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茂林 郭富 +4 位作者 金普军 王丽丽 吴军明 李其江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89,92,共6页
利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实验表明,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和泥质陶,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等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它们... 利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实验表明,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和泥质陶,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等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它们所用原料可能是相同的。从XRD与EDXRF的测试结果分析,夹砂陶的物相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从因子分析的散点图可以看出,这批陶器同其他遗址出土陶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其中一片成分特殊的陶器很有可能是由于先民们的经济文化交流或其他原因流传至此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家山 黑陶 泥质陶 夹砂陶 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5 位作者 李兰 孙智彬 郑朝贵 白九江 朱光耀 黄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232,共11页
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的宝贵机会,通过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县玉溪遗址等典型遗址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环境考古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利用年代学、沉积学、重矿物组分鉴定、锆石形态统计、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方法辨... 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性发掘的宝贵机会,通过对重庆市忠县中坝遗址、丰都县玉溪遗址等典型遗址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环境考古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利用年代学、沉积学、重矿物组分鉴定、锆石形态统计、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方法辨别考古遗址地层中古洪水沉积的方法;建立了该区地表孢粉-气候的转换函数,并将其用于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层的研究,弄清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背景,并将自然沉积地层环境演变记录与典型考古遗址地层古洪水事件作了对比分析。遗址时空分布研究表明:长江三峡库区旧石器时代至宋代677处遗址时空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遗址多沿江河分布,且在河流交汇处呈聚集状态,这与人类多选择河流1~2级阶地为生、河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有关。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能延续5000a的原因一方面与其盐业遗址的属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其长期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关。从该遗址T0202探方出土近20万件动物骨骼的分类统计证明了这一点。7.6kaBP以来,水位在吴淞高程147.024m以上的古洪水至少在玉溪遗址T0403探方中留下了16次沉积记录。神农架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及其148个孢粉样品和10个AMS14C测年数据表明,该泥炭地层为本项目提供了理想的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背景,尤其8.2kaBP前后的降温事件很明显,6.7~4.2kaBP为中全新世最适宜期,4.2kaBP前后由暖湿转为凉干,3.5~0.9kaBP季风降水整体较弱,0.9kaBP前后转为较凉湿。根据对中坝和玉溪两处遗址地层的研究,在8.2~6.7kaBP期间出现有10个古洪水层;在6.7~4.2kaBP全新世最适宜期遗址地层中出现有8个古洪水层;在3.5~0.9kaBP降水减少的时期,中坝遗址中仅出现2个洪水层(即西周时期的37-1和战国早期的第21层);在0.9kaBP以来降水较多的时期,中坝遗址中存在3个洪水层(即宋代中期的11C-1层、清代的5-1层和1981年的2B-2层)。这表明,8.2~6.7kaBP的洪水在三峡地区次数是最多的,6.7~4.2kaBP的洪水数量次之。长江三峡库区的这一古洪水发生规律或许可以解释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在7.8~5.1kaBP期间遗址数量偏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库区 全新世环境演变 环境考古 古洪水事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建成 肖林芝 谢振斌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基于对1990年至2016年间批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涉及石质文物保护研究项目的统计梳理,分别从资助项目时间分布、类别分布、分属学科分布、依托单位分布和研究队伍等方面分析了近来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学术轨迹,并从石质文物保... 基于对1990年至2016年间批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涉及石质文物保护研究项目的统计梳理,分别从资助项目时间分布、类别分布、分属学科分布、依托单位分布和研究队伍等方面分析了近来我国石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学术轨迹,并从石质文物保护研究范围、研究方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同时对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与建议。为相关科研人员了解石质文物保护领域基础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保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 基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凡 王冲 +1 位作者 陈尔新 张秉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5,共8页
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为四川地区明代建筑壁画中精品。为了解该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采用显微观察、激光粒度仪分析、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酶联免疫等方法,对样品结构形态和材料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壁画载体为编竹夹泥墙结构。地... 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为四川地区明代建筑壁画中精品。为了解该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采用显微观察、激光粒度仪分析、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酶联免疫等方法,对样品结构形态和材料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壁画载体为编竹夹泥墙结构。地仗层泥土颗粒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钠长石,颗粒组成墙体壁画以粉粒为主、砂粒次之,垫拱板壁画粗泥层比细泥层砂粒含量偏低、粉粒含量偏高;加筋材料粗泥层为稻草秸秆、谷壳等,细泥层为棉或麻纤维。颜料层显色成分为古代壁画常见矿物颜料,红色为朱砂、铅丹,绿色为氯铜矿、副氯铜矿,白色为方解石、滑石,黑色为炭黑,蓝色为石青,黄色为针铁矿,胶料为动物胶或蛋清。该壁画在四川地区明代建筑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上具有典型性,主要体现在载体结构类型、地仗层材料组成、颜料层显色成分等方面。研究成果不仅可为该壁画后期保护修复提供依据,而且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建筑壁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汉龙居寺 壁画 制作材料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马尔康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材料耐水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凡 谢振斌 王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272-277,共6页
为了解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材料耐水性,从验证性试验的角度对壁画地仗层样品在静水浸没条件下的崩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壁画材料在静水浸没条件下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崩解,大多数样品耐水性差,一段时间内(120 min)部分崩解,少数样... 为了解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材料耐水性,从验证性试验的角度对壁画地仗层样品在静水浸没条件下的崩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壁画材料在静水浸没条件下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崩解,大多数样品耐水性差,一段时间内(120 min)部分崩解,少数样品耐水性极差,短时间内(不足60 min)完全崩解;样品崩解过程大致可分为开始期、发生期、结束期三个阶段,发生期的崩解具有间歇性或突发性;样品耐水性分化的成因与壁画结构特征和制作材料方面的差异性直接相关。可见该壁画水下原址保护的建议措施不可行,设计的试验方案兼具定量化和动态性的特点,在岩土类文物保护研究中对于水稳定性较差材料的耐水性评价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材料 耐水性 静水浸没 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丹棱县龙鹄山道教摩崖造像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德仁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2,共4页
唐代四川道教摩崖造像别具特色,丹棱县龙鹄山造像以天尊、老君为其主要内容,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可以说元始天尊、老子的崇拜加上《道德经》、《本际经》四位一体构成了唐代的道教信仰。天宝九年的松柏铭碑更是... 唐代四川道教摩崖造像别具特色,丹棱县龙鹄山造像以天尊、老君为其主要内容,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可以说元始天尊、老子的崇拜加上《道德经》、《本际经》四位一体构成了唐代的道教信仰。天宝九年的松柏铭碑更是透露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宝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鹄山 道教 摩崖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 为了解广汉龙居寺中殿建筑热湿环境特征,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温湿度监测系统对建筑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监测,分析建筑空间温湿度时空变化规律,评估建筑热湿环境特征,探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建筑对外界环境温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缓冲和隔离作用,建筑内部热湿环境对文物保存不利,主要体现在相对湿度高、波动大,湿度调控将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建筑热湿环境为壁画酥碱和霉斑病害主要成因,同时促进了编竹夹泥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发生。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四川地区明代编竹夹泥墙木结构古建筑热湿环境特征的认识,而且为该建筑壁画病害和墙体结构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编竹夹泥墙 壁画 热湿环境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代青铜器考古与研究的新收获--评赵丛苍主编《城洋青铜器》
12
作者 黄剑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112,共2页
商代青铜文化发达,分布的区域十分广阔,而且风格多样,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各个区域文明的不同特色和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
关键词 商代青铜器 主编 考古 青铜文化 交流融合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建筑研究方法刍议——以四川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70,116-118,共7页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one important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s.For a long time,however,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ithin a specific region were not commonly conducted.Moreover,in daily field works manipulatio...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one important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s.For a long time,however,historical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ithin a specific region were not commonly conducted.Moreover,in daily field works manipulation is overwhelmingly highlighted while research is always not given enough emphasis.This problem also hinders the process of architecture studies moving foward especially in the fileds of regionally architectural history studies.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propose some new ideas on ancient architecture studies in terms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研究 方法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汉三星堆土台壕沟沉积特征研究
14
作者 杨奇 向芳 +3 位作者 冉宏林 郭宇明 刘建成 谢振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5-728,共14页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对掩埋坑周边区域展开了考古勘探,发现在靠近三星堆土台的南侧,存在有建造在二级阶地之上的壕沟,其古水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沟通马牧河河曲段,壕沟沉积物主要形成时代推测为三星堆文化的第3期—第4期。通过对壕...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对掩埋坑周边区域展开了考古勘探,发现在靠近三星堆土台的南侧,存在有建造在二级阶地之上的壕沟,其古水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沟通马牧河河曲段,壕沟沉积物主要形成时代推测为三星堆文化的第3期—第4期。通过对壕沟剖面样品进行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测和粒度分析研究,发现该壕沟主体由近源搬运的河流相沉积物组成,仅在个别地层富集陶片等遗物,壕沟以自然沉积为主,未发现大规模的人为倾填活动。生土及不同阶段的壕沟沉积物中岩屑等成分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发源于龙门山构造带的湔江及其支流马牧河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改道作用。壕沟至少经历了3次“挖沟—充填”的过程:第1阶段沉积物主要为黏土及粉砂,水动力较弱,沉积环境比较稳定,古人活动频繁;第2阶段沉积物主要为中粗砂,水动力较强,此时可能洪水频发,可见沟岸被明显切割并有大面积分布的越岸砂质沉积;第3阶段沉积物水动力波动显著,后期逐渐稳定,古人重新回到壕沟区域。壕沟形态存在有多阶段人为修筑的痕迹,体现了古人对气候变化及自然作用的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 壕沟沉积物 人类活动 古洪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出土象牙多层级结构及失水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嶙 王宁 +9 位作者 蒋璐蔓 陈俊橙 孙杰 童蕾旭 洪静 蒋浪 向仕林 朱莉萍 李思凡 赵丽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由于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地下环境,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象牙含水率高,且存在本体断裂、表面开裂和剥落等问题,保存状况差。出土后的象牙极易快速失水,而发生开裂和粉化等不可逆的损害。为明确三星堆出土象牙的保存现状,采用光谱、能谱... 由于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地下环境,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出土的象牙含水率高,且存在本体断裂、表面开裂和剥落等问题,保存状况差。出土后的象牙极易快速失水,而发生开裂和粉化等不可逆的损害。为明确三星堆出土象牙的保存现状,采用光谱、能谱、电镜、纳米压痕等测试手段,深入解析了2021年三星堆遗址3、4、7和8号坑(K3、K4、K7、K8)发掘出土象牙的组成、结构及失水过程。结果表明:三星堆遗址四个坑出土象牙的主要物相为碳羟基磷灰石[Ca_(10)(PO_(4))_(3)(CO_(3))_(3)(OH)_(2)],有机纤维蛋白成分基本消失殆尽,形成了以介孔为主(孔径分布在3~50 nm)的孔隙结构,且孔隙被大量水分占位,其中,K3出土象牙(K3XY-54)和K4出土象牙(K4YW-289)热重所测含水率分别为43.8%和43.4%;四个坑出土象牙均存在片状和针状晶体结构,其中K3XY-54以针状晶体结构为主,并呈现出明显的取向生长,K4YW-289呈现晶体聚集,其晶体尺寸厚度明显增加;出土象牙表面和内部吸附水的挥发使象牙微观结构产生内应力,从而造成出土象牙干裂、粉化等不可逆损坏;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初步探索了出土象牙在糟朽状态下表面微观硬度的变化,其中K4YW-289经失水前后的表面微观硬度变化差异最大(饱水状态0.090±0.049 GPa,失水后1.553±0.312 GPa),这可能与其组分结构内吸附水含量较少和高泥化现象有关,结合K3XY-54、K7XY-43和K8XY-11-13研究可发现出土象牙在失水前后微观硬度和弹性模量受组分结构-失水速率关系的影响较大。对三星堆出土象牙多层级结构和失水过程的初步研究结果为其后期实施有效保存和本体加固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出土象牙 多层级结构 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平面区域特征的文物碎片重组算法
16
作者 邱辉 谢晓尧 +2 位作者 刘建成 王冲 刘嵩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针对非薄壁文物碎片重组复原过程中,因碎片边缘或断裂面磨损而导致拼接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平面区域特征的文物碎片拼接算法。首先根据区域增长分割把碎片的三维点云分割出许多小平面,建立以小平面作为拼接的特征区域,根据特... 针对非薄壁文物碎片重组复原过程中,因碎片边缘或断裂面磨损而导致拼接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平面区域特征的文物碎片拼接算法。首先根据区域增长分割把碎片的三维点云分割出许多小平面,建立以小平面作为拼接的特征区域,根据特征描述找到初始相似的小平面区域对,然后灵活应用几何约束+随机采样一致性(RANSAC)约束策略的方法,消除误匹配;最后通过4PCS(4-Points Congruent Sets)算法进行碎片的粗对齐,再根据迭代最近点算法(ICP)实现碎片的精确拼接。实验结果表明:小平面的特征描述简单,且有较强的稳健性,采用两级约束策略的方法较好的解决了误匹配问题,提高了磨损碎片拼接的成功率,同时有效减少渗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薄壁碎片 小平面区域 特征描述 随机采样一致性 迭代最近点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青铜器浅蓝色粉末状腐蚀产物的科学分析
17
作者 刘瀚文 谢振斌 +4 位作者 郭建波 任俊锋 肖庆 刘建宇 曲亮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针对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物表面作为特征存在的浅蓝色粉末状锈蚀物,综合利用显微拉曼光谱仪与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认知与补充。研究结果显示:三星堆特征的浅蓝色粉状锈主要组... 针对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物表面作为特征存在的浅蓝色粉末状锈蚀物,综合利用显微拉曼光谱仪与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认知与补充。研究结果显示:三星堆特征的浅蓝色粉状锈主要组成为非晶态Sn化合物掺杂有部分孔雀石与碳酸铅,浅蓝色粉状锈表面存在白色的白铅矿与磷氯铅矿。根据存在形式不同,浅蓝色粉状锈存在三种分层状态。其中磷氯铅矿的形成与三星堆遗址中埋藏的大量象牙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青铜器 粉状锈蚀产物 锡腐蚀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古城遗址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防治研究
18
作者 张楚帆 秦芳楠 +8 位作者 杨盛 周智威 吕杉 劳光杰 吴饶 文孝梅 贾庆楠 孙群 谭雪梅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138,共7页
成都古城东华门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城市遗址中心,现场调查发现遗址表面发生了严重的真菌腐蚀,因此对遗址真菌防治研究迫在眉睫。该研究采集东华门遗址典型病害的土壤样本,培养分离出16株真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7个属,包... 成都古城东华门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城市遗址中心,现场调查发现遗址表面发生了严重的真菌腐蚀,因此对遗址真菌防治研究迫在眉睫。该研究采集东华门遗址典型病害的土壤样本,培养分离出16株真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7个属,包括Alternaria、Fusarium、Mortierella、Mucor、Penicillium、Talaromyces和Phoma属,筛选出6株产酸产酶能力较强的Alternaria、Fusarium、Mucor、Penicillium菌株为关键腐蚀菌;以此6株菌为靶标菌株筛选抑菌剂,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发现,氯己定、DCOIT、制霉菌素及苯扎氯铵能够抑制真菌生长,其中氯己定、制霉菌素高效抑制关键腐蚀真菌Penicillium属和Mucor属生长(MIC≤15.625 mg/L),DCOIT对Mucor属真菌抑制效果较弱(MIC≥62.5 mg/L)。该结果可为东华门遗址真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门遗址 真菌 微生物病害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千佛崖石窟本体砂岩微观风化特征及风化深度研究
19
作者 施紫越 向芳 +3 位作者 郝嘉欣 赵希 谢振斌 王剑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3-1987,共15页
为研究温暖潮湿环境下风化作用对广元千佛崖石窟本体的影响,以现场选取的石窟本体砂岩岩芯为对象,通过铸体薄片鉴定、粒度统计、磁化率测试、色度测试、以及黏土矿物测试,分析砂岩微观风化特征,讨论各项测试指标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为研究温暖潮湿环境下风化作用对广元千佛崖石窟本体的影响,以现场选取的石窟本体砂岩岩芯为对象,通过铸体薄片鉴定、粒度统计、磁化率测试、色度测试、以及黏土矿物测试,分析砂岩微观风化特征,讨论各项测试指标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砂岩风化表层与基岩的颗粒含量、微观孔隙、磁化率和色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越靠近本体砂岩表层,风化程度越高,石英、不稳定岩屑、黑云母的含量,以及磁化率、红度/黄度、明度值逐渐降低,粒间溶孔、铸模孔与缝的面积百分含量逐渐升高。砂岩风化表层发育的粒缘缝和裂缝,体现出温差造成了较为明显的物理破坏。此外,风化作用溶蚀的颗粒主要为不稳定岩屑和黑云母,同时造成了石英、自生石英等硅质成分的减少,并出现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的黏土矿物,表明风化作用形成于碱性孔隙水环境中。综合各项测试结果,石窟本体砂岩的风化深度应在5 c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佛崖石窟 微观风化特征 风化深度 碱性风化条件 温差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祭祀区地表干缩开裂病害发育后期发展演化特征
20
作者 赵凡 姚雪 +2 位作者 胡芮 李思凡 黎俊豪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5-1035,共11页
针对黏性土干缩开裂发育进程问题,以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遗址地表干缩开裂病害为对象,通过病害发育及赋存环境现场原位长时序监测,分析病害发育后期干缩裂隙发展演化特征,探讨病害发育与赋存环境的关联性、裂隙尺寸变化的作用方式和裂隙灌... 针对黏性土干缩开裂发育进程问题,以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遗址地表干缩开裂病害为对象,通过病害发育及赋存环境现场原位长时序监测,分析病害发育后期干缩裂隙发展演化特征,探讨病害发育与赋存环境的关联性、裂隙尺寸变化的作用方式和裂隙灌浆方法治理病害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裂隙形态和尺寸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主干裂隙不断扩展及少量次级裂隙间歇性延伸或萌生,主干裂隙宽度和深度总体不断增大并趋于相对稳定,其尺寸越大,增大越明显。在主控环境因素地下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驱动下,不同深度土体经历不同收缩阶段,加之裂块自身应力调整,抑制尺寸较小裂隙发育,导致裂隙尺寸变化呈现出时空分异性。采用裂隙灌浆治理病害从方法层面基本可行,关键在于选择裂隙发育相对稳定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祭祀区 考古遗址 干缩开裂 病害发育 发展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