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技术浸染下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关系揭示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黄鑫 孙敏 徐小容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4,共10页
随着数字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加深,数字素养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必备素养,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关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开展和发展进程。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便利条件、... 随着数字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程度加深,数字素养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必备素养,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关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开展和发展进程。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便利条件、技术接受态度和技术应用行为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调查发现,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化态度和数字化行为正向预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并且数字化便利条件通过数字化态度和数字化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教师数字素养产生影响。基于此,建议从筑牢数字素养培育基础、强化主体动力以及强化数字素养培育主体行为三方面着手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师 数字素养 技术感知 行为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围:文化社会学视角
2
作者 严孟帅 唐开福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共8页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其实质是同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培养能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学以致荣”“学而优则仕”等教育功利性的惯习观念,影响着教育的“求真”维度,导致原创性知识生产缺乏文化...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其实质是同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培养能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学以致荣”“学而优则仕”等教育功利性的惯习观念,影响着教育的“求真”维度,导致原创性知识生产缺乏文化根脉的滋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它需要持久的文化沉淀,从教育制度文化、学校文化、课堂文化、家庭教育文化等整体社会文化层面培育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涌现的文化土壤,打破实用主义倾向和功利主义取向的传统教育文化藩篱,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筑适宜的“场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困境与突围 文化社会学 场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践逻辑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探微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真东 尧逢品 杨贤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价值必须观照的逻辑视域。基于实践逻辑,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是多个关键事件的叠加,指向的是教育规律、核心价值在于应用,并在实践性、... 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价值必须观照的逻辑视域。基于实践逻辑,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是多个关键事件的叠加,指向的是教育规律、核心价值在于应用,并在实践性、系统性、应用性、创新性方面体现着其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逻辑 教育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 课题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视域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及其提炼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真东 尧逢品 杨贤科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共5页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基于研究实践形成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是关于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内在属性的深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术,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依据成果内容的知识属性,可将...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基于研究实践形成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是关于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内在属性的深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术,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依据成果内容的知识属性,可将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分为思想类、资源类、方法类和证据类四种常见类型。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提炼需要做到求真为本,言之有质;系统建构,言之有序;严谨阐述,言之有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视域 中小学教育科研 课题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教师网络培训质量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国光 李金 赖长春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91,共10页
网络培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教师培训中,但质量却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关注到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已有21项研究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后发现:从整体上看,网络培训具有普适的工具... 网络培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教师培训中,但质量却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关注到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已有21项研究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后发现:从整体上看,网络培训具有普适的工具性价值,其质量不受学员背景信息影响;网络培训暂未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佳优势。从培训方式上看,在集中培训时,学员的个人因素是实现网络培训质量增量的因素;在自主学习时,培训的固定设计是保障网络培训基本质量的因素;而混合培训受到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的双重影响。从调查地区看,东部地区教师需要交流互促,西部地区教师需要情感支持与专业引领,中部地区教师需要课程资源供给。基于此,对我国今后的教师网络培训提出三方面建议:着眼于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培训功能的结构性优化;整合保障型因素与增量型因素,推进网络培训的“参与式革命”;基于不同地域的差异性特征,推行网络培训模式的供给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培训 网络培训 元分析 影响因素 培训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