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金-银双金属纳米簇@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为新型氧化还原探针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被引量:
4
1
作者
黄小梅
邓祥
邓子禾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5-681,共7页
该研究合成了具有独特“珍珠项链”结构的金-银双金属纳米簇@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Au-Ag NCs@CNTs-TiO_(2)NPs)作为信号标签、载体和信号放大器,构建了一种高灵敏“三明治”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糖类抗原19-9(CA19-9)...
该研究合成了具有独特“珍珠项链”结构的金-银双金属纳米簇@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Au-Ag NCs@CNTs-TiO_(2)NPs)作为信号标签、载体和信号放大器,构建了一种高灵敏“三明治”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糖类抗原19-9(CA19-9)的检测。首先将具有过氧化物模拟酶特性的磁性Au-Fe_(3)O_(4)NPs用于修饰电极,然后通过化学键合作用将anti-CA19-9抗体和BSA固载于电极表面,再通过特异性反应结合不同浓度的抗原和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和放大作用的Au-Ag NCs@CNTs-TiO_(2)NPs/Ab_(2)/BSA生物耦合物形成夹心免疫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通过双重过氧化物模拟酶催化底液中的H_(2)O_(2),有效地放大了响应信号,在最优条件下,CA19-9在0.01~200 U/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003 U/m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免疫传感器的回收率为94.6%~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6.5%,表明该免疫传感器有望用于临床血清样品中CA19-9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纳米簇
协同作用
Au-Ag
NCs@CNTs-TiO_(2)纳米复合材料
糖类抗原19-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u(Ⅱ)Co(Ⅱ)双金属碳纳米片用于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小梅
邓祥
+3 位作者
邢浪漫
陈伟
孙莉
朱晓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91-1902,共12页
采用室温、水溶剂一步共混工艺合成了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纤维(CuCo-MOF),以CuCo-MOF为前驱体,在空气中高温煅烧,获得均匀负载纳米尺寸氧化铜和氧化钴的碳纳米片(Cu(Ⅱ)Co(Ⅱ)@C)。将Cu(Ⅱ)Co(Ⅱ)@C修饰于玻碳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直接...
采用室温、水溶剂一步共混工艺合成了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纤维(CuCo-MOF),以CuCo-MOF为前驱体,在空气中高温煅烧,获得均匀负载纳米尺寸氧化铜和氧化钴的碳纳米片(Cu(Ⅱ)Co(Ⅱ)@C)。将Cu(Ⅱ)Co(Ⅱ)@C修饰于玻碳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直接催化葡萄糖,实现了无酶传感器对葡萄糖的超灵敏检测。由于CuO和CoO均匀牢固地镶嵌在碳基纳米片上,防止了催化剂的团聚,从而极大地增大其催化比表面积,增加了催化活性位点,增强了稳定性,同时因碳纳米片中铜钴双金属的协同作用,使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好的催化性能和较高的灵敏度。该无酶传感器对葡萄糖的检测范围为0.03μmol/L~13.60 mmol/L,检测限为0.01μmol/L(S/N=3),灵敏度为10.56 mA·L/(cm^(2)·mmol)。此外,该无酶传感器还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和抗干扰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Cu(Ⅱ)Co(Ⅱ)双金属碳基纳米片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银双金属纳米簇@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为新型氧化还原探针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被引量:
4
1
作者
黄小梅
邓祥
邓子禾
机构
四川
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四川省教育厅特色植物开发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
高等学校绿色化学
重点
实验室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出处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5-681,共7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9YJ0307)
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TSZW2005,TSZW2004)
+1 种基金
绿色催化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YJ1802)
达州市科技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8YYJC0002)。
文摘
该研究合成了具有独特“珍珠项链”结构的金-银双金属纳米簇@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Au-Ag NCs@CNTs-TiO_(2)NPs)作为信号标签、载体和信号放大器,构建了一种高灵敏“三明治”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糖类抗原19-9(CA19-9)的检测。首先将具有过氧化物模拟酶特性的磁性Au-Fe_(3)O_(4)NPs用于修饰电极,然后通过化学键合作用将anti-CA19-9抗体和BSA固载于电极表面,再通过特异性反应结合不同浓度的抗原和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和放大作用的Au-Ag NCs@CNTs-TiO_(2)NPs/Ab_(2)/BSA生物耦合物形成夹心免疫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通过双重过氧化物模拟酶催化底液中的H_(2)O_(2),有效地放大了响应信号,在最优条件下,CA19-9在0.01~200 U/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003 U/m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免疫传感器的回收率为94.6%~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6.5%,表明该免疫传感器有望用于临床血清样品中CA19-9的检测。
关键词
双金属纳米簇
协同作用
Au-Ag
NCs@CNTs-TiO_(2)纳米复合材料
糖类抗原19-9
Keywords
bimetallic nanoclusters
synergistic effect
Au-Ag NCs@CNTs-TiO_(2)nanocomposites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分类号
O657.1 [理学—分析化学]
Q939.91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u(Ⅱ)Co(Ⅱ)双金属碳纳米片用于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小梅
邓祥
邢浪漫
陈伟
孙莉
朱晓玉
机构
四川
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四川省教育厅特色植物开发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
高等学校绿色化学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91-1902,共12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No.2019YJ0307)
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Nos.TSZW2005,TSZW2004)
+3 种基金
绿色催化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LYJ1802)
达州市科技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No.18YYJC0002)
国家级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2110644011)
四川文理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项目(No.X2021Z021)资助。
文摘
采用室温、水溶剂一步共混工艺合成了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纤维(CuCo-MOF),以CuCo-MOF为前驱体,在空气中高温煅烧,获得均匀负载纳米尺寸氧化铜和氧化钴的碳纳米片(Cu(Ⅱ)Co(Ⅱ)@C)。将Cu(Ⅱ)Co(Ⅱ)@C修饰于玻碳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直接催化葡萄糖,实现了无酶传感器对葡萄糖的超灵敏检测。由于CuO和CoO均匀牢固地镶嵌在碳基纳米片上,防止了催化剂的团聚,从而极大地增大其催化比表面积,增加了催化活性位点,增强了稳定性,同时因碳纳米片中铜钴双金属的协同作用,使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好的催化性能和较高的灵敏度。该无酶传感器对葡萄糖的检测范围为0.03μmol/L~13.60 mmol/L,检测限为0.01μmol/L(S/N=3),灵敏度为10.56 mA·L/(cm^(2)·mmol)。此外,该无酶传感器还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和抗干扰性好等优点。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Cu(Ⅱ)Co(Ⅱ)双金属碳基纳米片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协同作用
Keyword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Cu(Ⅱ)CO(Ⅱ)bimetallic carbon based nanosheets
Non-enzymatic glucose sensors
Synergistic effect
分类号
O646 [理学—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金-银双金属纳米簇@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为新型氧化还原探针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黄小梅
邓祥
邓子禾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Cu(Ⅱ)Co(Ⅱ)双金属碳纳米片用于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黄小梅
邓祥
邢浪漫
陈伟
孙莉
朱晓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