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压力耐受值确定研究
1
作者 卓丰金 李曌 +5 位作者 尚光霞 何侃 杨辰 杨中文 陈立斌 高欣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7,共14页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度,使用权重平均值法计算了108个属/种级、64个科级、23个目级和10个纲级共205个分类单元的环境压力耐受值(T_(Vr)),并通过建立生物指数与压力梯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及判别效力(DE)对比评估其准确性。结果显示,PCA第一排序轴解释53.5%的环境变量信息,代表综合压力梯度;基于T_(Vr)的生物评价指标与环境压力梯度呈现极好的响应关系(BI指数与压力梯度回归模型R^(2)=0.63,P<0.0001),且DE显著高于同流域以往研究结果;在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及浑太河3个子流域中,6个生物评价指标的平均判别能力均优于基于累积分位数法计算的耐污值(T_(Vo))。研究表明,修订后的耐污值能更准确地反映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综合环境压力的耐受性,可在辽河流域及北方相似河流的生物评价中推广使用,为科学评估河流健康状况和制定保护修复策略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值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环境压力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市大气污染物特征及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杨玖 代佼 +2 位作者 龚兴涛 王小将 陈美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05-214,共10页
文章系统分析攀枝花市大气污染物时间、空间、季节变化趋势,揭示大气污染物特征及气象因子关系。基于2014-2020年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2014-2020年攀枝花市6种污染物(PM_(2.5)、PM_(10)、NO_(2)、CO、SO... 文章系统分析攀枝花市大气污染物时间、空间、季节变化趋势,揭示大气污染物特征及气象因子关系。基于2014-2020年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2014-2020年攀枝花市6种污染物(PM_(2.5)、PM_(10)、NO_(2)、CO、SO_(2)、O_(3-8 h))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气象因子(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气压)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攀枝花市PM_(2.5)、PM_(10)、CO、SO_(2)近年来呈下降趋势,NO2浓度呈上升趋势,但均不显著;O_(3-8 h)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从季节来看,PM_(2.5)和PM_(10)浓度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SO_(2)浓度四季变化不显著,NO_(2)浓度和CO浓度大小变化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O_(3-8 h)浓度大小变化顺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从空间来看,东区、仁和区和西区的交界处污染物浓度较大,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盐边和米易县污染物浓度较小,环境空气质量较好。不同季节大气污染物与气象因子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的主要因素;气温越高,NO2浓度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越小,PM_(10)、O_(3-8 h)、NO_(2)浓度越高。气象因子是引起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气象因子 时空特征 典型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 攀枝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综合指数贡献率的攀枝花市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代佼 杨玖 +2 位作者 陈美芳 孙建春 宗仁琴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2-58,共7页
选取2016—2022年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基于年度、季度、月度、小时时间尺度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贡献率。结果表明,攀枝花市污染类型已由传统的单一工业型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且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分布特征明显... 选取2016—2022年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基于年度、季度、月度、小时时间尺度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贡献率。结果表明,攀枝花市污染类型已由传统的单一工业型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且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分布特征明显。从季度尺度来看,第一季度细颗粒物(PM_(2.5))综合指数贡献率较大,第二和第三季度臭氧(O_(3))综合指数贡献率较大,第四季度二氧化氮(NO_(2))及PM_(2.5)综合指数贡献率较大。从月度尺度来看,O_(3)在3—8月的贡献较大,PM_(2.5)、NO_(2)、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_(2))在1—2月及11—12月的贡献较大。从小时尺度来看,O_(3)在13—19点贡献较大,PM_(10)、PM_(2.5)、CO在8—13点贡献较大,SO_(2)在9—13点贡献较大,NO_(2)在8—12点及20—24点贡献较大。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建议攀枝花市按不同的时间尺度有针对性地实施大气污染防控,从而进一步降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排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尺度 综合指数贡献率 大气污染特征 攀枝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游离氯检测时显色后褪色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
4
作者 代佼 杨玖 +1 位作者 王珍珍 夏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96-1901,共6页
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N,N-Diethyl-1,4-phenylenediamine,DPD)分光光度法测定游离氯浓度较高的水样时,检测过程经常出现显色后褪色的异常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严重偏低。本文通过分析游离氯浓度与吸光度的对应变化关系,来探讨显色与... 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N,N-Diethyl-1,4-phenylenediamine,DPD)分光光度法测定游离氯浓度较高的水样时,检测过程经常出现显色后褪色的异常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严重偏低。本文通过分析游离氯浓度与吸光度的对应变化关系,来探讨显色与褪色的反应机理,并以此为依据来提出改进方法。实验发现,随着游离氯浓度增加,吸光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这是由于过量游离氯与红色显色产物N,N-二乙基对醌二亚胺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红色消褪。在此提出采用游离氯快速检测试纸预检的方法,根据预判游离氯浓度范围来选择合适稀释倍数进行显色分析,本文提供了最优稀释倍数选取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对15份实际样品进行测定,与原方法相比,改进后的方法检测结果准确率提升40%,总耗时缩短50%~81%,只需稀释操作1次,可有效解决显色后褪色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氯检测 N N-二乙基-1 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褪色 改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方法的长江上游小流域水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玖 代佼 +2 位作者 龚兴涛 陈美芳 孙建春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26,共8页
选取大河和巴关河流域2018—2022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流域水质状况、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物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2年,大河流域水质未达到地表... 选取大河和巴关河流域2018—2022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流域水质状况、变化趋势及主要污染物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2年,大河流域水质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整体综合污染指数超过了1,为重污染,下游污染程度较重;营养指标和有机污染物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巴关河流域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整体综合污染指数未超过1,为中污染,上游污染程度较重;营养指标、有机污染物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等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巴关河流域水质总体优于大河流域。TP、NH_(3)-N、COD_(Mn)、COD_(Cr)和BOD_(5)是影响大河流域和巴关河流域水质的主要因子,均属于有机型及富营养化污染指标,主要来自生活源和农业源。建议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开展系统性小流域污染溯源,分河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小流域水环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法 单因子评价法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