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病毒颗粒现代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田世民 谢锦 +5 位作者 蔡信福 尚强 李东 韩丽 张定堃 郑川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84-2292,共9页
抗病毒颗粒由经典名方“白虎汤”“清瘟败毒饮”“菖蒲郁金汤”加减化裁而成,由板蓝根、石膏、芦根、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在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等方... 抗病毒颗粒由经典名方“白虎汤”“清瘟败毒饮”“菖蒲郁金汤”加减化裁而成,由板蓝根、石膏、芦根、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在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等方面疗效显著,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的治疗。然而,抗病毒颗粒的现代研究较为薄弱,系统性不强,亟待采用现代评价手段“说明白讲清楚”抗病毒颗粒疗效及其起效基础。基于此,本文对抗病毒颗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期为抗病毒颗粒的二次开发与大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颗粒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喷膜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思考
2
作者 雷阳 曾珊 +4 位作者 杜叶 杨文蓉 李思成 朱红梅 刘涛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4-838,共5页
喷膜剂是一种结合膜剂和喷雾剂优点的外用给药新剂型,常以雾状喷出,可快速成膜,具有制备简单、应用方便、定量定向局部给药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创口消毒、抑菌抗炎、治疗关节炎与颈椎病等,同时无首过效应,使用过程中不污染衣物,方便再次给... 喷膜剂是一种结合膜剂和喷雾剂优点的外用给药新剂型,常以雾状喷出,可快速成膜,具有制备简单、应用方便、定量定向局部给药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创口消毒、抑菌抗炎、治疗关节炎与颈椎病等,同时无首过效应,使用过程中不污染衣物,方便再次给药,患者依从性高。中药喷膜剂的开发符合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部分品种体现了中医内病外治的科学理念,但该剂型尚未被收载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尚无系统的质量标准,对其临床适应症也无系统总结。本文通过查阅CNKI、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 online等数据库近25年相关文献对喷膜剂研究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喷膜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喷膜剂 研究现状 适应症 开发利用 问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marker思路下的黄连花薹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慧 刘晓凤 +4 位作者 刘钱 马聪 廖正根 徐玉玲 刘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0-555,共6页
目的 基于Q-marker思路探究黄连花薹的抗菌活性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质量标志物与药物整体的作用机制的异同的确定原则。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花薹提取物和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最小抑... 目的 基于Q-marker思路探究黄连花薹的抗菌活性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质量标志物与药物整体的作用机制的异同的确定原则。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花薹提取物和盐酸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菌体的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胞外核酸相对含量和电导率的测定研究其抗菌机制。结果 黄连花薹和盐酸小檗碱对3种细菌抗菌作用有差异,其中黄连花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最好,MIC为12.5 mg/mL,MBC为25 mg/mL;盐酸小檗碱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MIC为0.25 mg/mL,MBC为2.0 mg/mL。在盐酸小檗碱和黄连花薹提取物的作用下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胞外核酸相对含量及电导率增加。结论 黄连花薹及盐酸小檗碱对3种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相同,均通过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增加其通透性,使菌体物质大量外渗,从而达到其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花薹 盐酸小檗碱 质量标志物 抗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肺饮治疗急性咽炎模型大鼠的药效及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雷燕莉 唐焓嫣 +4 位作者 时政 刘日慧 邓梦雨 吴磊 刘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8-578,共11页
目的 研究清肺饮对急性咽炎大鼠的药效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清肺饮治疗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药效试验基础上,通过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数据统计筛选清肺饮治疗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 目的 研究清肺饮对急性咽炎大鼠的药效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清肺饮治疗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药效试验基础上,通过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数据统计筛选清肺饮治疗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血常规、血清炎性因子、病理切片结果均表明清肺饮对于氨水诱导的急性咽炎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血清代谢组学共筛选出10个清肺饮治疗急性咽炎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可能通过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和嘧啶代谢4条重要代谢通路发挥药效。结论 清肺饮具有治疗急性咽炎的作用,可能的机制为调控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和嘧啶代谢4条重要代谢通路发挥药效,为临床进一步应用该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咽炎 清肺饮 潜在生物标志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与盐酸小檗碱自沉淀理化性质及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蒋庆佳 徐杨 +3 位作者 杜叶 刘日慧 刘涛 徐玉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0,I0001,共10页
目的 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产生的自沉淀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理化性质,对其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研究,为中药自沉淀现象产生的物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差示热量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和紫外光谱扫描测定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自沉... 目的 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产生的自沉淀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理化性质,对其抑菌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研究,为中药自沉淀现象产生的物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差示热量扫描法、红外光谱扫描和紫外光谱扫描测定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自沉淀理化性质;采用牛津杯法探索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进一步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通过测定菌体的生长曲线、胞外核酸相对含量、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电导率研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及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分析对比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反应前后抑菌作用机制是否发生改变。结果 差示热量扫描法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反应前后存在热量变化,该自沉淀是一种不同于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新物质或复合物,其官能团、紫外吸收均发生了变化。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9375 mg/mL,MBC为7.5 mg/mL。黄芩苷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1.875 mg/mL,MBC为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15 mg/mL。自沉淀对大肠埃希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mL,MBC为3.75 mg/mL。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但作用机制有所差异。结论 3种物质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为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自沉淀,均通过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改变其通透性,影响细菌生长,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三种物质虽能使菌体内容物大量渗出,但对胞内物质泄出作用存在差异,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中药自沉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沉淀 黄芩苷 盐酸小檗碱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UV-Q-TOF MS的僵蚕嘌呤(核苷)类成分多指标定量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邵尤欣 尚强 +4 位作者 郑文林 李东 郭伦 胡坪 章弘扬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2-999,共8页
嘌呤(核苷)是机体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主要遗传物质,但目前缺乏对僵蚕中该类成分的整体定量研究。该文采用ACE Excel 2 AQ水性柱(2.1 mm×150 mm,2μm)进行分离,以10 m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分别优化了样品提取与色谱条... 嘌呤(核苷)是机体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主要遗传物质,但目前缺乏对僵蚕中该类成分的整体定量研究。该文采用ACE Excel 2 AQ水性柱(2.1 mm×150 mm,2μm)进行分离,以10 m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分别优化了样品提取与色谱条件,建立了中药僵蚕中嘌呤(核苷)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UPLC-UV)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 MS)对9个特征峰物质进行二级鉴定,并对其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总结。其中,2′-甲氧基-鸟苷单磷酸、6-(β-羟基乙基氨基)-嘌呤、2′-甲氧基-腺苷单磷酸和N6-(2-羟乙基)-腺苷首次从僵蚕中鉴定。基于该方法,对其中的鸟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6-(β-羟基乙基氨基)-嘌呤、腺苷、N6-(2-羟乙基)-腺苷7个成分进行绝对定量测定。2′-甲氧基-鸟苷单磷酸和2′-甲氧基-腺苷单磷酸因缺乏对照品,采用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成分的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耐用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5.0%,7种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4),检出限(LOD)为0.266~0.474μg/mL,定量下限(LOQ)为0.843~1.58μg/m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0%~101%,RSD不大于3.4%。采用该方法对13批不同产地僵蚕药材进行分析,发现各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为僵蚕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蚕 嘌呤(核苷) 指纹图谱 多指标定量 UPLC-UV-Q-TOF 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聪 余志晴 +4 位作者 田佩灵 杨俊莉 雷燕莉 唐焓嫣 徐玉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0-936,共7页
目的探究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机制,为黄连配方颗粒抑菌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及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E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 目的探究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机制,为黄连配方颗粒抑菌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及盐酸小檗碱对大肠埃希菌(E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并根据测定的结果进行EC抑菌曲线的绘制、胞外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电导率的研究。结果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对EC的MIC分别为3.14、5.06和0.80 mg/mL;MBC的结果分别为3.14、10.13和3.19mg/mL;EC在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质量浓度为1×MIC和1/2MIC的情况下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空白组EC生长良好;在供试品质量浓度为1×MIC和2×MIC情况下,随着时间增加,EC胞外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电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在黄连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与盐酸小檗碱的作用下,EC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容物泄露,从而达到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黄连标准汤剂 配方颗粒 盐酸小檗碱 抑菌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