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被引量:3
1
作者 闫静 邹孝 +4 位作者 秦汉 余月娟 陈怡 黄嘉 张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3,共5页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环境空气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冷阱气态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佳 张晓旭 +4 位作者 曹阳 谭丽 陈勇 张夏 谢翔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5-93,共9页
为解决固相吸附-热脱法同时测定挥发性有机物物质种类少、线性范围窄、液体标样与实际样品基体不一致,以及高湿样品水浴除水死体积大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新型冷阱气态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器结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气体中114种挥发... 为解决固相吸附-热脱法同时测定挥发性有机物物质种类少、线性范围窄、液体标样与实际样品基体不一致,以及高湿样品水浴除水死体积大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新型冷阱气态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器结合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气体中114种挥发性有机物。结果表明:在-10~40℃区间内,采样器设置流量为20.0~200 mL/min时,其流量误差≤0.1 mL/min。在20℃常温环境中采集0.01~0.83 nmol低浓度样品时,114种目标物r2范围为0.992~0.999 9,RSD范围为0.5%~23.8%;而-10℃采样温度下采集0.17~66.7 nmol高浓度样品,目标物r2范围为0.995~0.999 9,RSD范围为0.7%~23.5%。与35℃采样温度相比,-10℃低温采集时目标物线性浓度范围可有效扩大56%~400%。另外,采样器采用冷阱脱水管的方式可有效消除水分干扰,114种目标物中除乙醛、乙醇和1,4-二噁烷外,其余目标物的回收率为70.3%~117.8%。本研究为气体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冷阱气体采样器 挥发性有机物 热脱附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2015—2019年臭氧浓度夜间变化及成因分析
3
作者 付虹 冯程 +5 位作者 刘辉 王文勇 李迪 刘岳军 李琳 伍少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7,共14页
利用2015—2019年成都市每日逐时地面O_(3)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模拟和计算区域水平、铅直流场和大气静力稳定度支配参数(Ri),对成都市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的反常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和原因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2015—2019... 利用2015—2019年成都市每日逐时地面O_(3)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模拟和计算区域水平、铅直流场和大气静力稳定度支配参数(Ri),对成都市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的反常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和原因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2015—2019年夜间O_(3)浓度第二峰值出现频率为17%,造成O_(3)浓度夜间反常现象的原因是雅安市山风将高空O_(3)输送至地面,而后平流至成都市,或本地高空湍流破坏夜间稳定层,将上层残留层储存的白天高浓度O_(3)送至近地面,加之夜晚绝大部分污染源停止排放,消耗O_(3)的物质大幅减少,造成地面O_(3)浓度的夜间反常变化。引起高空湍流的方式有2种:一是风向切变,且至少切变45°,风向切变角度越大,湍流强度越大,引起残留层向下增长的幅度越大;二是风速切变,且切变层风速要大于上、下层风速2 m/s,切变风速越大,湍流强度就越大,残留层向下增长的幅度就越大,低空急流是风速切变的极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高空湍流 风向切变 风速切变 山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
4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张远彬 蒋豪 李平 补春兰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5、5.89、4.03、8.13 a,凋落物最终质量残留率在20%~60%之间;(2)草本、阔叶和混合分解速率在初期最大,并呈季节性变化,柳杉分解速率在后期最大,无季节性变化;(3)混合凋落物分解呈非加和效应,各组分在1.0 a之前表现为协同效应,1.0 a之后表现为拮抗效应,其分解速率在秋冬季降幅最大,出现了C、N、P、K的积累,对季节变化最敏感;(4)4种凋落物的分解具有质量与营养元素双重释放格局,C、N、P最终残留率在20%~60%之间,C、N、P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基本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初始分解速率与初始C/N不完全相关,但从总的分解过程来看,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N在该区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季节变化 非加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氨采样-实验室分析方法探究
5
作者 吴佳伦 何晋 +5 位作者 李春蝶 杨嘉伟 陈勇 王军 张蒙 周力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5-1534,共10页
实验对比了常见固相吸附与溶液吸收在低浓度氨气吸收效率上的差异性,考察了吸收瓶类型、采样阻力、采样流量和采样环境温度对低浓度氨吸收效率的影响,优化了吸收液浓度及离子色谱分析条件。结果表明稀硫酸吸收氨气的效果优于硅胶、活性... 实验对比了常见固相吸附与溶液吸收在低浓度氨气吸收效率上的差异性,考察了吸收瓶类型、采样阻力、采样流量和采样环境温度对低浓度氨吸收效率的影响,优化了吸收液浓度及离子色谱分析条件。结果表明稀硫酸吸收氨气的效果优于硅胶、活性炭和PUF的吸附;采用高硼硅玻璃材质的U型多孔玻板吸收瓶,采样流量为0.5 L/min,采样阻力为3.6~4.2kPa时,对低浓度氨气的吸收效率为95%~105%;环境温度(0~50℃)及其采样过程(采样1h)吸收液的损失,对氨气吸收效率没有明显影响;用1.0 mmol/L的硫酸吸收液配制标准曲线,250μL离子色谱定量环,铵离子校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方法检出限可达0.3μg/m^(3)(采样体积30L,吸收液体积20 mL)。配对样品t检验显示本方法与空气自动站氨分析仪的实际样品比对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27),方法可用于大气氨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氨的测定 高硼硅U型多孔玻板吸收瓶 采样流量 吸收瓶阻力 氨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与2,4-二硝基苯肼采样管反应效率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侯晓玲 陈勇 +3 位作者 赵陈晨 王萍 刘洁 黄晓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应用13种醛酮类气体标准物质绘制工作曲线,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环境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使用13种醛酮类气体标准物质作为采样对象模拟大气采样,对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管反应时间、气体环境温... 应用13种醛酮类气体标准物质绘制工作曲线,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环境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使用13种醛酮类气体标准物质作为采样对象模拟大气采样,对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管反应时间、气体环境温度、采样流量等条件进行优化。以气体标准物质为样本,采样体积设定为5 L,在采样温度为25℃、采样流量为0.5 L/min的条件下进行样品采集。采集完毕后,将采样管密封避光保存150 min,随后进行前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的衍生化反应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该实验条件下,在25~500 nmol/mol浓度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所得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5。该工作曲线定量方式适用于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标准物质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 2 4-二硝基苯肼采样管 反应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石化工业园区大气中VOCs垂直分布的无人机监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好 邢利利 +4 位作者 黄林果 王佑臣 肖况 万旭 张夏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7,共8页
利用无人机对某石化工业园区地面至100 m大气中的VOCs进行监测,通过不同高度数据对比,总结该石化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化学反应活性。监测结果表明,VOCs体积分数和总臭氧生成潜势随高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地面和1... 利用无人机对某石化工业园区地面至100 m大气中的VOCs进行监测,通过不同高度数据对比,总结该石化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化学反应活性。监测结果表明,VOCs体积分数和总臭氧生成潜势随高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地面和15~30 m高度的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基本一致。主要VOCs物种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可分为均匀分布、随高度增加浓度不断降低、随高度增加浓度先升后降3种。含氧有机物和烷烃在大气中体积分数较大,主要特征挥发性有机物为丙酮、乙醛、乙烷、乙醇等;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组分为含氧有机物、烯烃和炔烃,关键活性物质为甲醛、乙醛、丁烯醛、正丁醛等。含氧有机物的体积分数和臭氧生成潜势贡献在地面至100 m高度都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应作为VOCs浓度和化学活性控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垂直分布特征 无人机 石化工业园区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西北延线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8
作者 夏波 李翔 +1 位作者 王俊 段晶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4期87-90,共4页
为了解成都市西北延线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大数据,选取沿线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站点数据作为西北延线污染物浓度评判依据,分析了2016~2018年大气常规监测的6个参数月平均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北... 为了解成都市西北延线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结合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大数据,选取沿线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站点数据作为西北延线污染物浓度评判依据,分析了2016~2018年大气常规监测的6个参数月平均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北延线空气质量整体好转,大气污染物浓度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臭氧、氮氧化物、颗粒物均具有明显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延线 污染物浓度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中游底泥农药污染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辉 刘泽乾 +6 位作者 陈琛 陈勇 李靖 王欣悦 侯晓玲 陈寰 印红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33-4144,共12页
岷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其有机物污染状况需引起关注.本研究采集了岷江上游和中游21个点位的河流底泥,采用超声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首次系统分析了岷江底泥中40种农药的赋存特征,... 岷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岷江是长江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其有机物污染状况需引起关注.本研究采集了岷江上游和中游21个点位的河流底泥,采用超声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首次系统分析了岷江底泥中40种农药的赋存特征,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农药的污染特征.岷江上中游河流底泥中共检测出了8类35种农药,包括拟除虫聚酯类11种、有机磷类9种、有机氯类6种和二氯苯类3种,各农药检出浓度范围在0.2—633.9 ng·g^(−1)dw,其中拟除虫菊酯类和二氯苯类的浓度贡献为64.6%.岷江上游(岷江源-都江堰)和中游(都江堰-岷江大桥)底泥中的农药种类和浓度均存在明显差异(9种vs.35种;0.7—100.0 ng·g^(−1)dw vs.0.2—633.9 ng·g^(−1)dw).主成分分析表明上游和中游农药污染特征不同,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为引起差异的主要农药.相关性分析表明岷江中拟除虫聚酯类农药可能存在相同的源,除农业面源污染外,城市公园绿地带来的农药面源污染应引起重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浓度在特定河段中随着河流流向降低,表明该类农药在岷江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河流底泥 农药 拟除虫菊酯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直接测定水中15种全氟烷基化合物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陈晨 陈勇 +4 位作者 侯晓玲 李思思 吴佳伦 陈娟 王萍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通过优化样品保存、前处理、分析条件,建立了水中15种典型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并对饮用水水源地和末梢水中PFASs进行定量检测。水样过膜后,准确移取700μL水样、300μL甲醇至1.5 mL聚丙烯进样... 通过优化样品保存、前处理、分析条件,建立了水中15种典型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并对饮用水水源地和末梢水中PFASs进行定量检测。水样过膜后,准确移取700μL水样、300μL甲醇至1.5 mL聚丙烯进样瓶,并加入同位素内标后直接进样800μL至在线固相萃取流路,进行萃取富集,再通过十通阀切换将洗脱的PFASs转移至分析流路进行分离,质谱检测,内标法定量。方法分析总时长22 min,15种全氟烷基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31~1.20 ng/L,纯水高、中、低浓度加标样品回收率为70%~115%,相对标准偏差为0.2%~14.0%(n=6)。经实际样品验证,该方法与传统手动固相萃取方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有机试剂用量少、灵敏度高、方法稳定,可满足地表水和末梢水中PFASs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地表水 末梢水 在线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高灵敏检测技术同步测定环境空气痕量温室气体(CO_(2)/CH_(4)/N_(2)O/SF_(6))
11
作者 侯晓玲 李思思 +7 位作者 邢冠华 夏波 贺爱珍 赵陈晨 罗蘭 陈勇 付兴隆 卢波 《中国测试》 2025年第8期68-79,共12页
该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气相色谱双检测器系统(GC-Dual)与气相色谱三检测器系统(GC-Triple),成功实现环境空气中CO_(2)、CH_(4)、N_(2)O和SF_(6)四类温室气体的同步高精度检测。系统验证表明:在研究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标准曲线相关系... 该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气相色谱双检测器系统(GC-Dual)与气相色谱三检测器系统(GC-Triple),成功实现环境空气中CO_(2)、CH_(4)、N_(2)O和SF_(6)四类温室气体的同步高精度检测。系统验证表明:在研究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9 5),各组分检出限达到CO_(2)0.75μmol/mol、CH_(4)0.02μmol/mol、N_(2)O 2.83 nmol/mol、SF_(6)0.3 pmol/mol。精密度测试显示,环境浓度水平的样品连续分析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CO_(2)≤0.05%、CH_(4)≤0.07%、N_(2)O≤0.08%、SF_(6)≤0.94%,CO_(2)、CH_(4)、N_(2)O和SF_(6)的测量精度分别达到<0.2μmol/mol、<2 nmol/mol、<0.3 nmol/mol和<0.09 pmol/mol,其中CO_(2)/CH_(4)/N_(2)O检测精度符合WMO全球大气监视网(GAW)北半球背景站拓展点技术指标(CO_(2)±0.2μmol/mol、CH_(4)±5 nmol/mol、N_(2)O±0.3 nmol/mol),也满足《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2021)》对在线监测系统的质量控制要求。通过与成都地区高精度在线观测系统(picarro-G2301和PRI-ECO plus5232)的同步比对实验,获得CO_(2)/CH_(4)/N_(2)O浓度数据的相对偏差均小于1.6%,验证该系统在城市区域温室气体溯源分析中的可靠性。特别地,SF_(6)检测能力突破至pmol级(0.3 pmol/mol),为六氟化硫这种强温室效应气体(GWP=23 900)的精准监测提供方法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温室气体 气相色谱法 双检测器 三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石墨消解-ICP-MS测定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 被引量:26
12
作者 吴佳伦 罗霜 +2 位作者 李思思 夏波 王萍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3,共6页
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前处理过程中消解效果是关键,分析过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模式、内标及其浓度的选择很重要。实验分别利用三酸-微波消解和四酸-石墨消解对7种土壤标样进行消解,ICP-MS对其中的12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 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前处理过程中消解效果是关键,分析过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模式、内标及其浓度的选择很重要。实验分别利用三酸-微波消解和四酸-石墨消解对7种土壤标样进行消解,ICP-MS对其中的12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通过测定结果对比石墨消解不同消解温度条件下的消解效果差异,比较不同浓度内标对土壤标样定量结果的影响;考察碰撞模式和干扰校正方程测定土壤中镉的结果差异;利用离子色谱评估两种消解方式消解后的酸根残留。结果显示,一定条件下两种消解方法对随机选取的大多数土壤标样,大多数元素均有较好的效果,7种土壤标样的12种元素,微波消解约87%的测定结果在参考值范围内,石墨消解约95%的测定结果在参考值范围内;离子色谱结果显示石墨消解的酸根残留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土壤中的金属 石墨消解 微波消解 消解酸根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吸收法采集固定污染源氨气的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佳伦 陈勇 +4 位作者 翟世明 王焘 侯晓玲 夏波 何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固定污染源氨气的手工监测,干扰因素较多,其中采样环节尤为关键。实验通过催化氧化-化学发光法考察不同采样管线材质对氨气的吸附效果,离子色谱法考察化学吸收法采集氨气的吸收瓶类型、采样流量、吸收液种类、吸收液浓度及体积等采样条... 固定污染源氨气的手工监测,干扰因素较多,其中采样环节尤为关键。实验通过催化氧化-化学发光法考察不同采样管线材质对氨气的吸附效果,离子色谱法考察化学吸收法采集氨气的吸收瓶类型、采样流量、吸收液种类、吸收液浓度及体积等采样条件对氨气吸收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316 L不锈钢与聚四氟乙烯对氨气的吸附较小,氨气的采样流量不宜超过1.0 L/min,棕色气泡式吸收瓶更适用于氨气样品的采集,磷酸溶液作吸收液对氨气的吸收效率较好,对于低浓度的氨气样品,应采用低流量长时间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管线材质 吸收瓶 采样流量 酸吸收液 离子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验水中粪大肠菌群的三种国标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娅敏 余颖 +1 位作者 唐微微 赵志友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63-67,共5页
多管发酵法、纸片快速法和酶底物法是目前国内环保系统测定水中粪大肠菌群的三种常用国标方法。将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检出限、试验操作、准确度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用三种方法分别对水源水、地表水、生活污水三类水样进行分析,发现三... 多管发酵法、纸片快速法和酶底物法是目前国内环保系统测定水中粪大肠菌群的三种常用国标方法。将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检出限、试验操作、准确度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用三种方法分别对水源水、地表水、生活污水三类水样进行分析,发现三种方法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通过对比三种方法优缺点以及实际操作,为分析人员针对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管发酵法 纸片快速法 酶底物法 粪大肠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制冷型冷阱预浓缩测定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室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杨 苏勤凯 +4 位作者 赵陈晨 谢翔 罗霜 何晋 吴佳伦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6,125,共8页
通过对电子制冷预浓缩捕集管温度、采样流量、脱水管温度等条件的优化,建立罐采样-电子制冷型冷阱预浓缩/GC-MS同时测定大气中101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实验室分析方法。评估优化后的方法性能:101种VOCs组分平均相对响应因子≤14.3%,... 通过对电子制冷预浓缩捕集管温度、采样流量、脱水管温度等条件的优化,建立罐采样-电子制冷型冷阱预浓缩/GC-MS同时测定大气中101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实验室分析方法。评估优化后的方法性能:101种VOCs组分平均相对响应因子≤14.3%,相关系数>0.995,方法检出限为0.001~0.016 nmol/mol,近90%的组分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6.1%~105%之间,低、中、高浓度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1%~20.7%、0.1%~13.3%、0.2%~5.3%,加湿标气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0%内。用电子制冷型预浓缩和深冷型预浓缩仪分别测定同一批样品,配对样品t检验的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电子制冷 GC-MS 配对样品t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锰酸盐指数消解条件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亚琴 翟世明 +3 位作者 范力 陈燕梅 陈皓 屈秋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2-87,共6页
建立高锰酸盐指数消解温度与消解时间的数学模型,解决中高海拔地区测定值偏低的问题。对高锰酸盐指数消解方式、消解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探究以电加热法提升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效率的方案。考察不同消解时间下的消解率,以及温度对消解率... 建立高锰酸盐指数消解温度与消解时间的数学模型,解决中高海拔地区测定值偏低的问题。对高锰酸盐指数消解方式、消解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探究以电加热法提升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效率的方案。考察不同消解时间下的消解率,以及温度对消解率的影响,确定不同消解温度下相对应的消解时间,参考阿仑尼乌斯(Arrhenius)公式,推导出通过消解温度计算消解时间的数学模型,相关系数为0.9998。以实际样品验证数学模型,验证实验测定值与国标法测定值相对误差在±2.1%内。以康定市(海拔2860 m)为验证地,验证数学模型符合国标法的要求。使用COD回流消解仪(电加热)消解可缩短约53%的消解时间,标准样品测定值相对误差均在±3.6%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盐指数 数学模型 消解温度 消解时间 中高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电子信息产业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舒少波 黄林果 谭清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5-180,共6页
为了解某电子信息产业区(以下简称“产业区”)夏季臭氧污染与挥发性有机物特征,结合数据分析臭氧污染过程与VOCs特征组分,并对VOCs进行来源分析;本次研究共检测出化合物94种,各类VOCs浓度排序烷烃﹥卤代烃﹥芳香烃﹥OVOCs﹥烯烃﹥炔烃,... 为了解某电子信息产业区(以下简称“产业区”)夏季臭氧污染与挥发性有机物特征,结合数据分析臭氧污染过程与VOCs特征组分,并对VOCs进行来源分析;本次研究共检测出化合物94种,各类VOCs浓度排序烷烃﹥卤代烃﹥芳香烃﹥OVOCs﹥烯烃﹥炔烃,根据臭氧生成潜势分析,臭氧的整体浓度水平高低与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和天气因素等都存在明显关系;选取臭氧高值时段结合氮氧化物、PM_(2.5)、VOCs分析臭氧污染过程,臭氧呈现规律的单峰变化与NO_(x)、PM_(2.5)都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PMF模型源解析分析结果表明臭氧高值时段主要污染是以苯系物为主的工业排放源对产业区臭氧生成贡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区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绝缘套管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方法与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飞宇 罗娅敏 段娇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77-80,共4页
利用GB/T 24624-2009《绝缘套管油为主绝缘(通常为纸)浸渍介质套管中溶解气体分析(DGA)的判断导则》中的推算流程对色谱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介损试验和检修结果对故障原因进行判断。纠正上述导则中乙烷与乙烯的比值错误问题。
关键词 色谱 油中溶解气体 变压器绝缘套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