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稳定期COPD的用穴及配伍规律
被引量:
8
1
作者
周卓
徐桂兴
+10 位作者
黄柳杨
何佳美
田昊
刘亦琳
黄凤媛
朱怡静
黄莺
熊婵
赵凌
梁繁荣
李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39-4346,共8页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1)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2)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3)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4)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数据挖掘
取穴规律
配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
被引量:
35
2
作者
唐希文
杨莉
侯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温和艾灸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对免疫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
目的:探讨温和艾灸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对免疫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和艾灸治疗,观察不同方法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G(Ig A)、免疫球蛋白M(Ig M)、补体C3、补体C4水平等免疫学指标和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痊愈率15. 91%、总有效率78. 41%,观察组临床痊愈率23. 86%、总有效率89. 7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ESR、CRP、RF、Ig A、Ig G、Ig M、C3、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以上指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休息痛、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指数、HAQ指数、DAS2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以上评分2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以上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畏寒乏力、过敏性皮疹、脱发、口腔溃疡发生率分别为17. 05%、23. 86%、9. 09%、25%、5. 68%、12. 5%,观察组分别为10. 23%、13. 64%、6. 82%、11. 36%、3. 41%、3. 41%,观察组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过敏性皮疹、口腔溃疡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和艾灸能提高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功能,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艾灸
寒湿痹阻型
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炎性反应递质
免疫功能
不良反应
症状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稳定期COPD的用穴及配伍规律
被引量:
8
1
作者
周卓
徐桂兴
黄柳杨
何佳美
田昊
刘亦琳
黄凤媛
朱怡静
黄莺
熊婵
赵凌
梁繁荣
李钰
机构
成都
中医
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
出处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39-434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2074556):基于外泌体调控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模型大鼠特异性经穴敏化发生的分子机制,负责人:梁繁荣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计划项目(2021YFS0039):针灸经典配穴治疗COPD的循证方案评价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负责人:李钰。
文摘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1)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2)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3)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4)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关键词
针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数据挖掘
取穴规律
配穴规律
Keywords
Acupunctu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table stage
Data mining
Acupoint selection rule
Acupoint matching rule
分类号
R-058 [医药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
被引量:
35
2
作者
唐希文
杨莉
侯昱
机构
四川省
成都市
新
都区
人民
医院
成都
中医
药大学附属
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481-485,共5页
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课题(160811)
文摘
目的:探讨温和艾灸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对免疫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和艾灸治疗,观察不同方法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G(Ig A)、免疫球蛋白M(Ig M)、补体C3、补体C4水平等免疫学指标和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临床痊愈率15. 91%、总有效率78. 41%,观察组临床痊愈率23. 86%、总有效率89. 7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ESR、CRP、RF、Ig A、Ig G、Ig M、C3、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以上指标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以上指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休息痛、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指数、HAQ指数、DAS2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以上评分2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以上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畏寒乏力、过敏性皮疹、脱发、口腔溃疡发生率分别为17. 05%、23. 86%、9. 09%、25%、5. 68%、12. 5%,观察组分别为10. 23%、13. 64%、6. 82%、11. 36%、3. 41%、3. 41%,观察组在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过敏性皮疹、口腔溃疡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和艾灸能提高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功能,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
温和艾灸
寒湿痹阻型
类风湿关节炎
疗效
炎性反应递质
免疫功能
不良反应
症状积分
Keywords
Mild moxibustion
Cold dampness obstruction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rapeutic effect
Inflammatory factors
Immune function
Adverse reactions
Symptom score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R593 [医药卫生—内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稳定期COPD的用穴及配伍规律
周卓
徐桂兴
黄柳杨
何佳美
田昊
刘亦琳
黄凤媛
朱怡静
黄莺
熊婵
赵凌
梁繁荣
李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温和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
唐希文
杨莉
侯昱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
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