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废弃混凝土砂浆组分接触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彭小芹 王淑萍 +1 位作者 黄滔 胡灿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2,共5页
为考察废弃混凝土砂浆组分的接触硬化性能,将与粗集料分离后的砂浆组分磨细,一组磨细粉体直接压制成型,另一组粉体通过加入磨细生石灰和石英砂调整Ca/Si摩尔比为1,在120℃,水固比为5∶1的条件下进行动态水热处理后压制成型.测定成型试... 为考察废弃混凝土砂浆组分的接触硬化性能,将与粗集料分离后的砂浆组分磨细,一组磨细粉体直接压制成型,另一组粉体通过加入磨细生石灰和石英砂调整Ca/Si摩尔比为1,在120℃,水固比为5∶1的条件下进行动态水热处理后压制成型.测定成型试块的表观密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软化系数,以表征粉体的接触硬化性能.结果表明:磨细砂浆组分具有接触硬化性能,一定条件的水热反应可优化这种性能.XRD分析显示,水热反应产物主要为结晶不良的水化硅酸钙;成型试块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最高分别为5.7 MPa和16.8 MPa,并具有一定的耐水性,软化系数达到0.7.粗集料种类及水热反应恒温时间对其接触硬化性能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混凝土 砂浆组分 接触硬化 水热反应 水化硅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类缓凝剂对建筑石膏的适应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滔 彭小芹 +1 位作者 王淑萍 邱峰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8-613,共6页
分析比较了4种分子结构相近的蛋白类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FGD)和磷建筑石膏(PG)的缓凝效果.结果表明:具有不同酰胺键类型的蛋白类缓凝剂,其缓凝度受建筑石膏类型影响,且随建筑石膏pH值的增加而增大;当蛋白类缓凝剂的酰胺基团主要为仲... 分析比较了4种分子结构相近的蛋白类缓凝剂对脱硫建筑石膏(FGD)和磷建筑石膏(PG)的缓凝效果.结果表明:具有不同酰胺键类型的蛋白类缓凝剂,其缓凝度受建筑石膏类型影响,且随建筑石膏pH值的增加而增大;当蛋白类缓凝剂的酰胺基团主要为仲酰胺时,其缓凝度随着H_2PO_4^-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蛋白类缓凝剂的酰胺基团主要为伯酰胺时,其缓凝剂不易受H_2PO_4^-的影响;用于FGD的蛋白类缓凝剂宜选用仲酰胺为主的酰胺基团,用于PG的蛋白类缓凝剂宜选用伯酰胺为主的酰胺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石膏 蛋白类缓凝剂 酰胺基团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皮芯结构的表征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林 霍冀川 秦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9-120,123,共3页
碳纤维的性能主要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皮芯结构作为碳纤维的一种缺陷结构,会严重影响其力学性能。综述了碳纤维皮芯结构的表征方法,主要有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及拉曼光谱。
关键词 碳纤维 皮芯结构 表征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建筑石膏浆料的流变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滔 彭小芹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2-716,819,共6页
采用Brookfield RST-SST软固体流变仪研究了集料类型、掺量及混合料颗粒堆积状态对磷建筑石膏浆料流变行为的影响,并采用Herschel-Bulkley流变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浆料流变曲线中存在1个拐点,拐点两侧浆料剪切增稠的程... 采用Brookfield RST-SST软固体流变仪研究了集料类型、掺量及混合料颗粒堆积状态对磷建筑石膏浆料流变行为的影响,并采用Herschel-Bulkley流变模型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浆料流变曲线中存在1个拐点,拐点两侧浆料剪切增稠的程度不同.集料类型对浆料流变参数的影响不明显.磷建筑石膏和集料混合料中颗粒堆积状态对浆料的流变参数影响很大,同时屈服应力较临界剪切速率和流变指数更易受到颗粒堆积状态的影响.当集料掺量(质量分数,下同)为5%~10%时,浆料的流变参数大于磷建筑石膏净浆的流变参数;当集料掺量为10%~40%时,浆料的流变参数小于磷建筑石膏净浆的流变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集料 流变参数 堆积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低聚物改性碳纤维及其增强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胡贝利 刘俊逸 +2 位作者 王婧茹 许铭育 武建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40,共8页
以双酚A(BPA)和碳酸二苯酯(DPC)为原料进行酯交换制备了低聚合度聚碳酸酯(PC),通过红外光谱(I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确认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516,且具有较高的端羟基含量。采用溶液浸渍法以LPC为上浆剂对碳纤维(CF)进行表面修饰,并制... 以双酚A(BPA)和碳酸二苯酯(DPC)为原料进行酯交换制备了低聚合度聚碳酸酯(PC),通过红外光谱(I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确认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5516,且具有较高的端羟基含量。采用溶液浸渍法以LPC为上浆剂对碳纤维(CF)进行表面修饰,并制备了碳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复合材料(CFRPC),考察了LPC和CF含量对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脱浆及氧化处理后的CF(OCF)在LPC的修饰作用下与PC基材的界面附着力更高,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拉伸强度和热导率最高可分别达到136.3 MPa和0.739 W/(m·k),同条件下比采用DCF(仅经过脱浆处理的CF)增强PC的拉伸强度和热导率分别提高了26.0%和8.8%。经扫描电镜图观察到了拉伸样条断面上的OCF表面包裹着均匀的树脂层,显示了PC与OCF之间较强的附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碳酸酯 复合材料 界面 化学键合 导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SOL的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仿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明 谭琼 +1 位作者 曾宪梅 兰中佑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1-155,共5页
深海区的水泥基材料在受到水压力和氯离子浓度梯度的双重作用时,可能产生与一般环境下的氯离子不一样的渗透规律。以水泥砂浆试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COMSOL软件的仿真技术以及相应的物理实验分析了静水压力场-氯离子浓度场耦合作用... 深海区的水泥基材料在受到水压力和氯离子浓度梯度的双重作用时,可能产生与一般环境下的氯离子不一样的渗透规律。以水泥砂浆试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COMSOL软件的仿真技术以及相应的物理实验分析了静水压力场-氯离子浓度场耦合作用下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传输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静水压力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深度受试块水灰比变化影响巨大,它随着水泥基材料水灰比的增加而快速增加;当静水压力为0.5 MPa时,随着砂浆试块水灰比由0.35增加到0.45和0.55,氯离子传输深度分别增长了28.1%和52.9%;在不同静水压力的作用下相同水灰比砂浆试块氯离子传输深度也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其中当砂浆试块水灰比为0.35时,随着静水压力由0 MPa增长到0.5 MPa和1.0 MPa,30 d的氯离子最终传输深度分别增大了43.1%和1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 传输深度 COMSOL 水泥基材料 压力-浓度耦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