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医师岗位胜任力培训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8
1
作者 刘思佳 何成奇 +1 位作者 李建军 何红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1-355,共5页
大多数疾病患者均存在各种功能障碍或残疾,需要专业的康复评定方案及康复治疗。而专业的康复治疗需要康复医师既具有临床内、外科医师的临床思维和经验,同时也需要康复专科的知识与技术能力,还要有与康复治疗师等其他医护人员协作的能... 大多数疾病患者均存在各种功能障碍或残疾,需要专业的康复评定方案及康复治疗。而专业的康复治疗需要康复医师既具有临床内、外科医师的临床思维和经验,同时也需要康复专科的知识与技术能力,还要有与康复治疗师等其他医护人员协作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师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繁多,因此其胜任力的培养体系也非常复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师 康复治疗师 临床思维 康复评定 外科医师 知识和技能 功能障碍 医护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综合康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静 李磊 +2 位作者 徐丽 黄林 余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478,共4页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目前引起成人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存活者中,90%有不同的功能缺失,70%—80%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其中30%患者长期存在疼痛[1]。疼痛作为一种令...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是目前引起成人残疾的最主要原因,在存活者中,90%有不同的功能缺失,70%—80%患者不能独立生活,其中30%患者长期存在疼痛[1]。疼痛作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严重影响其整体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康复方法 脑功能 生存质量 阿米替林 脑血管疾病 功能恢复 存活者 康复过程 运动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黄丹 屈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9-602,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是常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占脑卒中的80%以上[1],病死率高达5%—15%,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存活者中50%—70%遗留有瘫痪、吞咽障碍、失语等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3]。早期溶栓治疗可... 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是常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占脑卒中的80%以上[1],病死率高达5%—15%,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存活者中50%—70%遗留有瘫痪、吞咽障碍、失语等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3]。早期溶栓治疗可挽救缺血半暗带[4],但是,因其短暂的治疗时间窗,临床上只有5%的脑卒中患者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5];而且再灌注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缺血后处理 实验研究 保护作用 早期溶栓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氧化应激反应 缺血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进展 被引量:31
4
作者 乐趣 屈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84-1086,共3页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约有30%—66%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是手部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2]。在正常情况下,手部需要接受大量神经支配,完成很多精细活动和工作,但脑卒中后偏...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约有30%—66%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是手部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2]。在正常情况下,手部需要接受大量神经支配,完成很多精细活动和工作,但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功能的恢复效果常不理想,手部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较下肢困难且缓慢[3],成为卒中康复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脑卒中造成的手部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 运动功能康复 运动功能障碍 手部 技术进展 运动疗法 偏瘫患者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训练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US激活的压电pPLLA/SrSiO_(3)复合支架通过P2RX1介导的Ca^(2+)信号通路促进骨软骨再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宬孝 俞彬 +11 位作者 苏乐峰 王瑞清 金钰 张赵文斌 郭伟明 李若梅 曾真 梅鹏 常江 夏伦果 杨晨 房兵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20,共1页
目的治疗由于急性创伤或慢性病引起的严重关节损伤,实现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综合修复。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压电pPLLA/SrSiO_(3)复合支架;使用XRD、SEM、EDS研究了支架理化性能;检测了支架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刺激下的压电信号输... 目的治疗由于急性创伤或慢性病引起的严重关节损伤,实现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综合修复。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压电pPLLA/SrSiO_(3)复合支架;使用XRD、SEM、EDS研究了支架理化性能;检测了支架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刺激下的压电信号输出、体外实验测定支架在LIPUS刺激下促进大鼠软骨细胞(rC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增殖、迁移、分化情况,并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索。体内实验研究了支架与LIPUS结合对大鼠软骨和软骨下骨再生的刺激作用。结果压电pPLLA/SrSiO_(3)复合支架与LIPUS结合显著刺激rCCs的增殖、迁移、基质分泌和rBMSCs的增殖、迁移、成骨分化;且发现LIPUS刺激下产生的压电信号与支架释放Sr^(2+)和SiO_(3)^(2-)离子的化学信号有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可能与激活P2RX1/CaMKII钙信号通路有关;在体内实验中支架与LIPUS结合显著促进了大鼠骨软骨缺损的再生。结论成功制备了一种可降解的用于骨软骨再生的压电pPLLA/SrSiO_(3)复合支架,在LIPUS刺激下能够产生可控的压电效应,并持续释放Sr^(2+)和SiO_(3)^(2-)的生物活性离子。这种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结合促进了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修复,为临床治疗多种骨软骨损伤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下骨 急性创伤 复合支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软骨再生 化学信号 分化情况 关节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评估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守娟 屈云 刘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95,共4页
运动性构音障碍(dysarthria)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导致,肌肉的控制紊乱而形成的一组言语障碍,特指由于言语相关肌肉的麻痹、肌力减弱或者不协调所导致的口语交流方面的障碍。运动性构音障碍常表现为言语相关肌肉组... 运动性构音障碍(dysarthria)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导致,肌肉的控制紊乱而形成的一组言语障碍,特指由于言语相关肌肉的麻痹、肌力减弱或者不协调所导致的口语交流方面的障碍。运动性构音障碍常表现为言语相关肌肉组织运动减慢、减弱、不精确、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构音障碍 周围神经系统损害 评估 中枢神经系统 相关肌肉 言语障碍 口语交流 肌力减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物理治疗进展和挑战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维 杨梦璇 +2 位作者 罗泽汝心 何成奇 喻鹏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81-984,共4页
过去10年,心肺物理治疗作为物理治疗的一个亚专业显示出了蓬勃积极的发展潜力。截至2021年1月13日,从物理治疗循证数据库(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PEDro)中收录的49279份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指南中分析发现... 过去10年,心肺物理治疗作为物理治疗的一个亚专业显示出了蓬勃积极的发展潜力。截至2021年1月13日,从物理治疗循证数据库(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PEDro)中收录的49279份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指南中分析发现,心肺物理治疗专业领域文章数量占到了所有物理治疗专业领域文章总数的1/5[1],仅次于肌肉骨骼物理治疗专业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成果推进了心肺物理治疗基于循证的实践。因而,心肺物理治疗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关注患者所出现的功能障碍,而更多的是关注患者潜在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引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治疗 肌肉骨骼 文章数量 临床实践指南 功能障碍 文献回顾 文章总数 发展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磁场调控干细胞增殖与分化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谦 王朴 +1 位作者 刘小菁 何成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过程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的影响。脉冲电磁场(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PEMF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及骨不连。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台湾中原大学、韩国吲民大学、... 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过程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的影响。脉冲电磁场(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PEMF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及骨不连。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台湾中原大学、韩国吲民大学、意大利菲拉市大学以及国内武汉华中同济大学和四川大学等诸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学者对PEMFs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PEMFs如何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前软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脂肪干细胞等的增殖与分化进行阐述;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增殖 脉冲电磁场 分化 调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EMFs 前软骨干细胞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物理治疗 被引量:25
9
作者 何成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30-833,共4页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慢性、渐进性膝骨天节退行性疾病。该病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全球KOA的标准化发病率高达3.8%,女性高发于男性,其高发病率与高敛残率所带来的经济的社会问题与日俱增。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物理治疗 标准化发病率 退行性疾病 社会问题 高发病率 渐进性 K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交变电场治疗慢性失眠的随机对照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珂 屈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1,共3页
失眠在人群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睡眠不良者竟高达5亿人[1]。少数慢性失眠患者由于对催眠药物产生依赖或耐受,或由于药物对人体可能产生损害而需限制使用。近年来欧美及日本广泛应用物理因子来治疗失眠,... 失眠在人群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睡眠不良者竟高达5亿人[1]。少数慢性失眠患者由于对催眠药物产生依赖或耐受,或由于药物对人体可能产生损害而需限制使用。近年来欧美及日本广泛应用物理因子来治疗失眠,我国在这方面正规设计的随机对照观察研究较少。本文就高压交变电场疗法对慢性失眠的治疗价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观察 慢性失眠 治疗 电场 高压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失眠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瑜 吴晓珺 +4 位作者 孙宁 杨艳 王涛 Jan D.Reinhardt 党英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5-340,共6页
目的调查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方法 2014年3~6月对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全部11所小学11,024名6~13岁小学生进行特发性脊柱侧凸调查。调查工作分为学校筛查和医院确诊两个部分。学校筛查包括躯干对称性检查、脊柱前屈... 目的调查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方法 2014年3~6月对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全部11所小学11,024名6~13岁小学生进行特发性脊柱侧凸调查。调查工作分为学校筛查和医院确诊两个部分。学校筛查包括躯干对称性检查、脊柱前屈试验和脊背倾斜角测量;脊背倾斜角〉4°者接受全脊柱X片,Cobb角〉10°者排除其他原因后确诊。采用基于逆概率权重的倾向指数模型进行患病率校正。结果学校筛查阶段,脊柱倾斜角〉4°小学生282名(2.6%),其中128名接受免费全面体格检查和全脊柱摄片,共11名被确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校正前总患病率为0.22%,校正后总患病率为0.21%;12~13岁女生患病率最高,6~9岁儿童未发现特发性脊柱侧凸者。结论无锡市北塘区小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病率稍低于国内平均患病率。10岁前儿童可推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随访和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筛查 儿童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伸腕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茅矛 郑瑜 +4 位作者 沈滢 殷稚飞 周秋敏 李勇强 陆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0,186,共7页
目的:探讨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伸腕及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 目的:探讨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伸腕及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伸腕肌群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电刺激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20min,疗程2周,治疗过程中记录首次出现主动伸腕动作的时间。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接受以下评估:上肢FuglMeyer简易运动功能评估、伸腕肌群肌力评估、主动伸腕关节活动度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估(ADL)、Jebsen手功能评估、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通用组合评估。结果:试验终点时,试验组共21例患者,对照组共20例患者。治疗组中有19例(90.48%)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主动伸腕动作;对照组中有12例(60.00%)患者出现了主动伸腕动作,治疗组患者平均主动伸腕动作出现时间(18.33±7.01)天,显著早于对照组(40.95±20.02)天。两组患者各项参数治疗前后对比均存在组内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数据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Fugl-Meyer简易运动功能评分、伸腕肌群肌力、主动伸腕关节活动度、ADL得分和ICF得分的差值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Jebsen手功能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相关参数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得分(P<0.05)。结论: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相比,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使早期脑卒中患者主动伸腕动作出现的时间显著提前,并能有效促进其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对侧触发功能性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 腕背伸 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