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洪亮 曹跃勇 +4 位作者 刁显明 唐光才 黄新文 兰永树 漆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减影脑血管图像均去除了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巢位于颞叶7例,顶叶5例,额叶5例、枕叶6例和小脑半球3例。发现供血动脉39支,其中单支供血动脉15例,多支供血动脉9例;引流静脉33支,单支引流10例,多支引流16例。结论: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可以去除颅骨干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肾细胞癌侵犯肾包膜的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川 刁显明 +1 位作者 李邦国 李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肾细胞癌侵犯肾包膜的评价效果。方法:收集1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回顾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14例肾细胞癌中,≤3cm24例(无肾包膜受侵),3~5cm32例(肾包膜受侵3例),≥5cm58例(肾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肾细胞癌侵犯肾包膜的评价效果。方法:收集1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回顾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14例肾细胞癌中,≤3cm24例(无肾包膜受侵),3~5cm32例(肾包膜受侵3例),≥5cm58例(肾包膜受侵29例)。32例肾包膜受侵病例CT表现为:边缘锯齿征22例、深分叶10例、浅分叶7例、光整2例,脂肪囊内网线影19例、结节/肿块9例;82例肾包膜未受侵病例CT表现:边缘光整57例、浅分叶16例、深分叶2例、锯齿征2例,脂肪囊内网线影17例、无结节/肿块。结论:肾细胞癌大小,边缘是否光整,有无锯齿征及深分叶征,肾周脂肪囊内有无软组织密度结节及网线影是判断肾细胞癌侵犯肾包膜的重要指标。MSCT高分辨薄层扫描技术的应用,能较好的判断肾细胞癌对肾包膜的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肾包膜 评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洪亮 曹跃勇 +6 位作者 唐光才 刁显明 虞德明 张君海 林川 陈丽 梁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786-1791,共6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在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启动扫描阈值和价值。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患者共105例,按启动扫描阈值大小分为三组,A组(90HU),共36例;B组(80HU),共34例;C组(70HU),...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在脑动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最佳启动扫描阈值和价值。方法:在我院行减影脑血管成像患者共105例,按启动扫描阈值大小分为三组,A组(90HU),共36例;B组(80HU),共34例;C组(70HU),共35例。对整个头部平扫、增强动脉早期和静脉早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早期数据减去动脉早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VR、MIP重建减影血管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分别记分。结果:(1)三组患者血管密度减影动脉期动脉较静脉显著高,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动脉和静脉均较高,减影静脉期静脉较动脉显著高。减影动脉期、减影混合动静脉期和减影静脉期血管密度组间比较相似,但减影动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低,减影混合动静脉期C组动脉密度最高、静脉密度最低,减影静脉期C组静脉密度最高。(2)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动、静脉解剖结构显示清楚。①减影动脉期三组脑动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C组较A、B组图像质量稍好;②减影混合动静脉期三组混合脑动静脉图像质量均无0分,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均占100%,B、C组较A组图像质量好,B、C组图像质量相似;③减影静脉期A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69.5%,B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88.3%,C组脑静脉图像质量有诊断价值的病例占100%,C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A、B组。结论: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扫描减影技术能分别显示脑动静脉、混合脑动静脉和脑静脉,以动脉期启动扫描阈值70HU图像质量最好,全部血管均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对脑静脉的显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血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低能量同步减影脑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刁显明 曹跃勇 +4 位作者 陈洪亮 唐光才 黄新文 兰永树 漆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6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能量同步减影(CT low-energy synchrono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CTLESDSA)脑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拟诊脑血管疾病患者共89例,按能量随机分为A组(高能量)31例,B组(低能量)58例,全部行64层螺旋C...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能量同步减影(CT low-energy synchronou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CTLESDSA)脑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拟诊脑血管疾病患者共89例,按能量随机分为A组(高能量)31例,B组(低能量)58例,全部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测量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密度。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及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重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级。结果:①A、B组动脉期或静脉期血管密度比较,B组动、静脉密度均较A组明显高(P<0.05);组内比较,动脉期动脉较静脉密度明显高(P<0.05),静脉期动、静脉密度均高且相似(P>0.05);②A、B组间比较,B组血管图像质量较A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影图像与未减影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对脑血管解剖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楚、直观。结论: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以低能量组脑血管密度更高,图像质量更好、更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