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粮浓香型白酒厂内细菌多样性及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瑞平 陈云宗 唐代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09-213,共5页
采用改良的NA培养基分离、去除冗余,从多粮浓香型酒厂内的空气、曲药、糟醅、窖泥中分离到82株细菌,其中优势细菌24株,占分离所得细菌总数的29.27%。对这24株优势细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其中13株为Bacillus属,9株分属于Lysinibacil... 采用改良的NA培养基分离、去除冗余,从多粮浓香型酒厂内的空气、曲药、糟醅、窖泥中分离到82株细菌,其中优势细菌24株,占分离所得细菌总数的29.27%。对这24株优势细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其中13株为Bacillus属,9株分属于Lysinibacillus属、Staphylococcus属、Rummeliibacillus属,Brevibacillus属、Brachybacterium属,还有2株菌与数据库中模式菌株相似性低于97%,很可能代表着新类群。入窖糟醅中细菌种类及数量最多,曲药中产芽孢细菌最多,可产淀粉酶的细菌在生产环境中分布最广,表明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分布与白酒生产以及酒体的风格形成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粮浓香型 细菌 分离 16SrDNA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应静 游玲 +5 位作者 邱树毅 王涛 傅小红 罗明有 雷春琼 冯学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5-81,共7页
为探讨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采用实验室模拟固态控温发酵方式,对发酵过程进行控温,监测糟醅理化指标、典型微生物数量变化、出坛糟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加快糟醅水分蒸发,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产酒生酸... 为探讨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采用实验室模拟固态控温发酵方式,对发酵过程进行控温,监测糟醅理化指标、典型微生物数量变化、出坛糟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加快糟醅水分蒸发,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产酒生酸快,最终糟醅酒度偏低(1.52%vol);中温和低温发酵好氧细菌及酵母数量较多,有利于持续产酒产酸,最终糟醅酒精度分别为2.98%vol、4.67%vol。高、中、低温发酵出坛糟醅中高级醇含量分别为7.74 mg/100 g、7.42 mg/100 g、9.72 mg/100 g。中、低温发酵糟醅中未检测出糠醛,高温发酵糟醅中糠醛含量为1.90 mg/100 g。高、中、低温发酵糟醅总酯含量分别为69.99 mg/100 g、109.12 mg/100 g、96.64 mg/100 g。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中温(30℃)发酵糟醅与对照窖池出池糟醅风味组分构成更为接近,可通过控制发酵温度生产特定基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控温发酵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水培养大秃马勃菌丝体条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蒲岚 王涛 +2 位作者 代继松 陈泽军 周瑞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7-29,共3页
以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中产生的生黄水、经蒸馏后的底锅水培养大秃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ex Pers.)Lloy]菌丝体。通过摇瓶单因子试验,优化了培养条件。在28℃培养条件下,接种量8%~10%,摇床转速150 r/min,装液量100mL/500mL三角... 以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中产生的生黄水、经蒸馏后的底锅水培养大秃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ex Pers.)Lloy]菌丝体。通过摇瓶单因子试验,优化了培养条件。在28℃培养条件下,接种量8%~10%,摇床转速150 r/min,装液量100mL/500mL三角瓶,培养10 d,大秃马勃菌丝生物量可达1.25g/100mL干重。培养了大秃马勃后黄水的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下降45.03%和42.17%,但pH值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大秃马勃 菌丝体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