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1
作者 贾飞 凌亮 +6 位作者 刘波 李春平 李荟茹 沈祥丽 王孟樵 张丹 张健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行分娩镇痛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体温≥38.0℃、年龄≥18岁、单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根据分娩镇痛后... 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行分娩镇痛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体温≥38.0℃、年龄≥18岁、单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根据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中位数值进行分组,小于等于中位数值为早发热组、大于中位数值为晚发热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相关因素及两组母婴的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253例产妇,产妇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范围为1.83~28.42 h,中位数值为8.00 h,其中早发热组126例,晚发热组12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是其保护性因素(OR<1,P<0.05)。晚发热组产妇发热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绒毛膜羊膜炎诊断率、新生儿NICU住院率、新生儿肺炎的比例均高于早发热组(P<0.05)。结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较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可能与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延迟有关,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可能具备一定的保护作用。产时发热出现越晚,母婴临床结局可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出现时刻 影响因素 母婴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门诊短小手术不同时间段丙泊酚用量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旭 樊雅玲 曾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54-656,共3页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短小手术中上、下午丙泊酚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5月妇科门诊手术患者1958例,年龄16-50岁,ASAⅠ或Ⅱ级,按手术时间分为上午组(8:30-11:30,n=1047)和下午组(14:00-17:00,n=911)。麻醉采...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短小手术中上、下午丙泊酚用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5月妇科门诊手术患者1958例,年龄16-50岁,ASAⅠ或Ⅱ级,按手术时间分为上午组(8:30-11:30,n=1047)和下午组(14:00-17:00,n=911)。麻醉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0.01μg/kg、丙泊酚2.5mg/kg。当清醒/镇静(OAA/S)评分达0分时,开始手术,如术中出现体动,停止手术操作,快速追加丙泊酚25mg,如体动10s后未消失,继续追加丙泊酚25mg,反复观察及追加,直至体动消失。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麻醉前HR和BP;记录手术扩张宫颈次数、顺产史、丙泊酚总量、镇静时间。结果下午组丙泊酚用量为(152.23±63.79)mg,明显多于上午组的(135.32±35.95)mg(P〈0.05);两组镇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午组追加丙泊酚的患者为387例(42.5%),明显高于上午组的199例(23.5%)(P〈0.05)。结论在妇科门诊小手术中,下午手术患者对丙泊酚的需要量明显多于上午患者,但不延长患者的镇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镇静 时间药代动力学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9
3
作者 雷碧波 樊飞 +1 位作者 张明强 王小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 探计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89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96例和对... 目的 探计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89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96例和对照组93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喉罩通气,对照组行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记录术后总住院时间、术后48 h内的镇痛需求、首次排气时间、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消耗量等术中一般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结束(T2)和离开手术室时(T3)的血糖和乳酸水平;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及数字评定量表(NRS)评价两组患者早期恢复质量及手术切口疼痛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出血量、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首次排气时间、输液量、七氟烷、瑞芬太尼、罗库溴铵、多巴酚丁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消耗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T1及T2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及T3时血清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2、6、24和48 h时,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1 d和3 d时,QoR-40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均有多种不良反应出现,但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安全性高,且可减少术中、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有利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横肌平面阻滞 喉罩通气 原发性肝癌 加速康复外科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波 凌亮 +4 位作者 魏大源 贾飞 王孟樵 张刚 张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2-596,共5页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2022年1—3月于同一医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568例作为验证集,纳入标准与训练集相同,通过R语言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本研究训练集中有197例(8.7%)产妇出现产时发热;验证集中有46例(8.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集中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8(95%CI 0.660~0.732),敏感性为83.2%,特异性为47.9%。验证集中通过R语言进行外部验证,预测模型的AUC为0.703(95%CI 0.634~0.772),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71.3%。结论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保护性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在分娩镇痛前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5
作者 樊雅玲 郑岗 +2 位作者 陈旭 黄斌 罗方毅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同时比较内侧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法的不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92岁,ASAⅠ—Ⅲ级。使用计...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同时比较内侧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法的不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92岁,ASAⅠ—Ⅲ级。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三组:内侧入路组(N组)、外侧入路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N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内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W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C组常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记录三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按压次数,使用附加镇痛药物情况和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N组和W组导管重新固定情况、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深度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用量。记录N组和W组术后24、48 h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记录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N组和W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使用附加镇痛药物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N组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W组(P<0.05)。术后24、48 h N组和W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N组导管重新固定率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总用量明显低于W组(P<0.05)、置管时间明显短于、置管深度明显深于W组(P<0.05);术后24、48 h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W组(P<0.05);两组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和W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内外侧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均能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侧入路法能提高术后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减少罗哌卡因用量,并且置管操作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髂筋膜 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9
6
作者 王平 陈本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6-177,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五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0.05%(A组)、0.075%(B组)、0.1%(C组)、0.125%(D组)、0.15%(E组)的罗哌卡因+0.5μ...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五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0.05%(A组)、0.075%(B组)、0.1%(C组)、0.125%(D组)、0.15%(E组)的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进行硬膜外镇痛,VAS评分≤3分认为镇痛有效。记录各组产妇的镇痛有效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运动阻滞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A、B、C、D、E组产妇镇痛有效率分别为47%、70%、83%、87%,D、E组明显高于A、B、C组(P<0.05),E组有1例发生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为1分)。结论 0.1%和0.125%罗哌卡因复合0.5μg/ml舒芬太尼能够为产妇提供安全可靠的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镇痛 硬膜外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卢冬梅 龙焱 +3 位作者 周龑 朱思颖 张丹 张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28-831,共4页
目的探索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妇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200例,年龄22~38岁,BMI 20~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地塞米松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0例... 目的探索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妇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200例,年龄22~38岁,BMI 20~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地塞米松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给药的方式实施分娩镇痛,D组在给予硬膜外首次剂量(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共12 ml)后,经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10 mg(2 ml);C组在给予相同硬膜外首次剂量后经硬膜外给予生理盐水2 ml。测量并记录分娩镇痛开始前、分娩镇痛开始后1、2、3、4、5 h和胎儿娩出时产妇鼓膜温度。记录分娩镇痛开始前、分娩镇痛开始后1、2、3、4、5 h和第一产程结束时的Bromage评分、VAS疼痛评分。记录产间发热例数、分娩转剖宫产例数,记录镇痛时间、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记录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D组发热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分娩转剖率、镇痛时间、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和各时点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镇痛初始经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10 mg能明显降低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发热率,且不影响母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 发热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调控视网膜母细胞瘤侵袭性和干样特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谢丹璇 周龑 +2 位作者 牟成金 周璞 林萌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865-2869,共5页
目的:探究木犀草素调控视网膜母细胞瘤侵袭性和干样特性的机制。方法:正常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SO-RB50,以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处理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选取后续给药剂量,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 目的:探究木犀草素调控视网膜母细胞瘤侵袭性和干样特性的机制。方法:正常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SO-RB50,以不同浓度木犀草素处理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选取后续给药剂量,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检测细胞中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显微镜下观察干细胞成球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干细胞标志物(SOX2、OCT4、CD44)、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p-mTOR表达,构建裸鼠异位肿瘤模型,观察木犀草素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木犀草素干预后Y79、SO-RB50细胞活力明显降低,裸鼠瘤体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细胞侵袭能力下降,VEGF、Vimentin表达降低(P<0.05),干细胞克隆成球率和成球直径降低,SOX2、OCT4、CD44蛋白表达降低(P<0.05),且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及p-mTOR/mTOR水平也降低(P<0.05)。结论:木犀草素可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侵袭性和干样特性,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视网膜母细胞瘤 侵袭 干样特性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