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观测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伟力 郑兵 +4 位作者 郝洪涛 温军军 刘宏伟 马伶俐 廖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通过回顾四川地区测网变迁和震例总结,客观阐述四川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地震趋势判定中的应用效能。结果表明,利用流动重力资料观测到高梯度带、四象限分布、零值线拐弯等重力场时变异常信号,对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边界带发生... 通过回顾四川地区测网变迁和震例总结,客观阐述四川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地震趋势判定中的应用效能。结果表明,利用流动重力资料观测到高梯度带、四象限分布、零值线拐弯等重力场时变异常信号,对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边界带发生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泸定地震等地震进行了准确的中期预测,尤其在强震地点判定上预测效果较好,准确率达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流动重力 重力变化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前重力场变化及其孕震机理分析
2
作者 隗寿春 祝意青 +4 位作者 赵云峰 刘芳 姜永涛 刘金钊 郑兵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2-583,共12页
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grav.img.23.1和全球DEM模型topo_18.1.img研究了川西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异常信号进行分离,研究了该地区的深部物质迁移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并基于2017—2022年的区域流动重力观测... 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grav.img.23.1和全球DEM模型topo_18.1.img研究了川西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异常信号进行分离,研究了该地区的深部物质迁移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并基于2017—2022年的区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2022年9月5日泸定M S6.8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小波多尺度分解得到的不同深度重力异常特征图像,均在三岔口—石棉一带存在显著的重力异常梯度带和四象限分布特征,表明了该地区深部强烈的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处于不同密度地质体的交会区域,具备发生强震的孕震背景;②地震前出现了较好的中期前兆性重力变化图像,前期沿鲜水河断裂及玉龙希断裂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泸定M S6.8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拐弯处附近,临震前重力场出现了反向变化,并在三岔口地区出现重力异常四象限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反向变化过程中;③依据震质源和震质中模型,分析认为震中南侧的九龙、石棉、冕宁一带的正重力变化可能是导致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诱因,引起该重力变化的深部场源可能是主导此次地震的孕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 S6.8地震 重力场变化 布格重力异常 深部孕震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芦山M_(S)6.1、马尔康M_(S)6.0和泸定M_(S)6.8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与震后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马伶俐 陈璞 +4 位作者 彭丽媛 苏琴 代长国 白云波 王伟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1,共7页
基于四川地区多年积累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数据,通过原始观测曲线分析、断层近场三维活动及区域预测效能指标定量计算,全面分析2022年芦山M_(S)6.1、马尔康M_(S)6.0和泸定M_(S)6.8三次地震前震中周边断层异常活动及震后变化。结果显... 基于四川地区多年积累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数据,通过原始观测曲线分析、断层近场三维活动及区域预测效能指标定量计算,全面分析2022年芦山M_(S)6.1、马尔康M_(S)6.0和泸定M_(S)6.8三次地震前震中周边断层异常活动及震后变化。结果显示,3次M_(S)6.0以上地震前跨断层短期异常增多,主要表现特征为显著突跳和巨幅异常。3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于巴颜喀拉块体的内部、边界断裂带及其相邻的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是应力传递、构造活动与块体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出现异常的场地时空重叠度较高,无法进行严格区分和剥离。此外,泸定M_(S)6.8地震前观测到粘滑失稳前的预滑现象,震后1个月跨断层形变开始出现调整恢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异常特征 预测效能评估 震后变化 时空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与芦山两次M_(S)7.0地震震例回溯研究及亚失稳特征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腊月 尹海权 +2 位作者 马伶俐 李智蓉 张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基于川滇地区的跨断层观测资料,采用多种形变分析方法,针对川滇地区监测状况较好的1996年丽江、2013年芦山两次M_(S)7.0地震开展震例回溯研究,并以亚失稳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归纳总结跨断层观测获得的断层运动在亚失稳阶段的时空变... 基于川滇地区的跨断层观测资料,采用多种形变分析方法,针对川滇地区监测状况较好的1996年丽江、2013年芦山两次M_(S)7.0地震开展震例回溯研究,并以亚失稳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为指导,归纳总结跨断层观测获得的断层运动在亚失稳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可能的表现形式,寻找区域范围内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探索地震进入亚失稳状态的跨断层识别标志。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震源区在震前数年主要表现为弱变形的状态,可能是孕震晚期发震断层闭锁、断层近场应力应变积累趋于极限的表现。震源区边缘附近300 km范围内在震前数月至3年出现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断层活动具有协同化现象,但仅个别跨断层场地观测到了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失稳过程类似的图像,大多数场地仅仅观测到了稳态(线性阶段)、亚稳态(偏离线性阶段)特征,亚失稳态特征并不清晰,分析可能与跨断层场地所处的构造位置及观测周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M_(S)7.0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跨断层观测 震例回溯 亚失稳特征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的探讨
5
作者 易天阳 郑兵 +3 位作者 李亚伦 温军军 易松泉 张稔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74-979,共6页
按照《地震重力测量规范》相关理论和细则,对目前所采用的“重力测量电子记簿系统”数据处理软件存在、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仪器高改正、段差计算、环闭合差计算等进行讨论。
关键词 格值表 气压改正 高度改正 潮汐改正 零漂改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应变积累特征及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辛中 张风霜 +1 位作者 马伶俐 李腊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693,共7页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综合分析芦山地震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不同段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呈现出明显的左旋应变积累特征,三岔口地区剪切应变积累速率最大,最大量值为3.5×10^(-8)/a;同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还表现出NS-NE向的拉张和近EW-NW向的挤压变形,康定-石棉段EW向挤压应变率最高,为-3×10^(-8)/a;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EW向挤压应变率为-2×10^(-8)/a~-3×10^(-8)/a,而小江断裂带由北至南挤压变形逐渐减缓,东川以南转为拉张变形;断层闭锁反演结果与GNSS应变率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样反映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左旋剪切应变兼局部挤压或拉张的应变积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八美段、康定以南的磨西至安宁河断裂带及小江断裂带的巧家-东川段、宜良-建水段具有较高的闭锁程度和左旋滑动亏损速率,是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GNSS 断层闭锁 滑动速率亏损 应变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