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1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沃卡地堑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2
作者 章旭 郝红兵 +3 位作者 刘康林 毛武林 肖尧 张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2-1714,共13页
通过沃卡地堑盆地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行热储温度、补给高程计算,建立沃卡地堑地下热水系统中-高温地热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沃卡温泉为中偏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型、SO4·Cl-Na型、HCO3·... 通过沃卡地堑盆地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行热储温度、补给高程计算,建立沃卡地堑地下热水系统中-高温地热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沃卡温泉为中偏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较低,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型、SO4·Cl-Na型、HCO3·SO4-Na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沃卡盆地地下热水系统具有大气降水补给、浅循环地下水的特征,热水以深部熔融体为热源,受控于沃卡半隐伏控热断裂构造,但受裂隙潜水或地表冷水的混合作用,其Na-K-Mg平衡图表现为部分平衡或混合水。利用混合模型对热储真实温度进行估算,得到热储的温度范围为120~200℃,冷水混入比例为7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卡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形成机制 错那—沃卡裂谷 沃卡地堑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加查象牙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1
3
作者 章旭 郝红兵 +2 位作者 刘康林 毛武林 肖尧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象牙泉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因其钙华沉积酷似'象牙'而闻名。开展象牙泉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钙华景观的地质环境保护,对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古环境演化、新构造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象牙源泉及其钙华沉积为研究对象,... 象牙泉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因其钙华沉积酷似'象牙'而闻名。开展象牙泉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钙华景观的地质环境保护,对雅鲁藏布江构造带古环境演化、新构造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象牙源泉及其钙华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钙华成分、泉水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及相关性分析,探讨了象牙泉及钙华景观的形成机制,估算了钙华形成年代,讨论了钙华景观演化趋势。结果表明:象牙泉出露高程3 208 m,温度16. 1℃,pH值6. 06~6. 64,溶解性总固体1 521. 1~1 524. 2 mg/L,为中偏弱酸性微咸水;阳离子以钠和钙为主,阴离子以碳酸氢根和氯离子为主,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象牙泉具有较高的氯、钠及稍高的溶解性总固体特征,其氢氧同位素分布于全球大气降水方程线附近,说明象牙泉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具有较长的径流途径和缓慢的循环速度,水岩作用强烈。象牙泉为溶解沉淀型,其化学组分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碳酸盐岩矿物、硅酸盐岩矿物的溶解。象牙泉钙华沉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63. 07%;次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占10. 19%;属钙华为主、硅华次之的常温泉类钙华。钙均衡估算表明,象牙泉钙华形成于1. 38万年前,其沉积速率约为0. 27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加查 象牙泉 钙华 水文地球化学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红层咸水发育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董建兴 孙东 +3 位作者 魏良帅 张志鹏 黄瑞 杨海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94-1401,共8页
四川盆地南缘分布的红层区,相比盆地内部具有地貌类型众多、地形坡度大、构造发育,地层倾角大的特点,对其咸水发育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取样分析测试等方法,发现咸水发育主要受地层岩性和地下水循环条... 四川盆地南缘分布的红层区,相比盆地内部具有地貌类型众多、地形坡度大、构造发育,地层倾角大的特点,对其咸水发育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取样分析测试等方法,发现咸水发育主要受地层岩性和地下水循环条件控制。红层砂泥岩中含可溶盐是咸水发育的物质基础,含泥岩地层中更易发育咸水。地下水类型、斜坡结构、深度及断层主要影响了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循环交替强烈发育淡水,循环交替滞缓则会发育咸水。断裂带深部成分复杂的咸水会因浅部地下水的开采而上涌,造成浅部地下水咸化。四川盆地南缘红层咸水发育规律的研究,对该区找水过程中避开咸水层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总固体(TDS) 地层岩性 地下水类型 斜坡结构 深度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蕾 孙东 +4 位作者 张建强 朱艳宏 陆一新 李经涵 何杨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8-947,共10页
农膜长期大量使用且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导致了土壤中微塑料与酞酸酯污染不断加剧。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耦合影响,归纳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 农膜长期大量使用且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导致了土壤中微塑料与酞酸酯污染不断加剧。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农膜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耦合影响,归纳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微塑料与酞酸酯在土壤中迁移的共驱动效应,剖析了微塑料与酞酸酯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迁移机制及向生物相转移的证据与潜在的生态风险与效应,并基于协同控制的视角,从联合检测、迁移模型与生态评估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膜 微塑料 酞酸酯 迁移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研究——以冀东铁矿为例 被引量:61
6
作者 王娜 田磊 +4 位作者 文可戈 李大猛 彭桢 刘星兴 余洋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2-198,共7页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度优势,融合传统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厘清现有技术方法适用范围,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方法协作方式。以河北省唐山市冀东铁矿为例,实现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典型案例示范。研究表... 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依托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度优势,融合传统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厘清现有技术方法适用范围,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方法协作方式。以河北省唐山市冀东铁矿为例,实现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典型案例示范。研究表明:以"人机交互解译技术""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三维景观模拟技术"等方法手段为主体、以野外调查验证为辅助的矿山生态修复调查工作协作方式,可实现对矿山露天采场内独立地物与关键要素的精准识别、快速提取,辅之野外调查验证,进而完成对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土地损毁、生态退化等现状摸底。调查结果既可作为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的工作依据,也可作为闭坑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山 遥感技术 矿山生态修复 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淄博沣水泉域岩溶水系统模拟及水源地优化开采预测 被引量:9
7
作者 郭达鹏 康凤新 +2 位作者 陈奂良 成建梅 罗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沣水泉域岩溶水系统是淄博市及周边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因原有大武水源地水质严重污染,急需开辟新的水源地,故须重新开展泉域岩溶水资源评价和开采规划工作。文章在充分概化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借助FeFlow软件,建立了基... 沣水泉域岩溶水系统是淄博市及周边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因原有大武水源地水质严重污染,急需开辟新的水源地,故须重新开展泉域岩溶水资源评价和开采规划工作。文章在充分概化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借助FeFlow软件,建立了基于等效连续介质的三维非均质各向异性岩溶水模型,并利用2016年水位动态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经模型计算可知,在2000-2015年,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日均补给量为104.47万m^3/d,排泄量为80.27万m^3/d,正均衡24.20万m^3/d。对原大武水源地与新增刘征水源地优化开采方案预测的结果表明,最优开采方案为:(1)保持大武水源地现状35.91万m^3/d开采条件下,刘征水源地最大开采量为5.5万m^3/d,刘征!大武富水地段最大可开采量为41.41万m^3/d;(2)满足刘征!大武富水地段最大开采条件,大武水源地最大可减采至33.41万m^3/d,刘征最大开采量为8万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地下水数值模拟 优化开采 FEFLOW 沣水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巴西河流域大骨节病情与水化学成分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嘉一弘 许模 +1 位作者 刘国 吴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60,共5页
大骨节病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地方病,其发病率不仅与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当地饮用水源的水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在若尔盖地区大骨节病情调查统计基础上,通过对该地区巴西河流域重病区水样的采集分析和SPSS的统计分析,结合地质... 大骨节病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地方病,其发病率不仅与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当地饮用水源的水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在若尔盖地区大骨节病情调查统计基础上,通过对该地区巴西河流域重病区水样的采集分析和SPSS的统计分析,结合地质、水文地质背景,评价流域内水化学特征与大骨节病患病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水样中的矿化度、Ca2+、Mg2+、HCO3-与患病率的负相关关系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河 大骨节病 水化学特征 环境地质 SPSS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u双金属可渗透反应墙体系对Cr(Ⅵ)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东 沈莉萍 +3 位作者 张志鹏 熊亭亭 曹楠 龚正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71,共7页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 基于零价铁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对Fe/Cu材料进行表征,发现其表观非均匀,化学组成为Cu涂覆在铁颗粒表面;通过静态试验系统地考察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平均流速、等温吸附、双金属材料与河砂的配比等条件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调节进水流速,实现了动态试验的模拟。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当m Fe∶m Cu=10∶2、投加量40 mg/mL、Cr(Ⅵ)初始浓度50 mg/L、pH=7.5、反应温度298 K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在反应15 min左右时,对Cr(Ⅵ)去除率高达99.4%;动态试验表明,快流速组(104 mL/h)的Cr(Ⅵ)的平均吸附量为0.869 mg/g,慢流速组(28 mL/h)的Cr(Ⅵ)平均吸附量为0.920 mg/g,慢流速组的总吸附量较高。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反应属于单层吸附过程,且升温有利于该吸附反应的进行。实现了Fe/Cu双金属颗粒材料的制备,并对Cr(Ⅵ)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结合PRB技术,有望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u双金属 静态试验 动态试验 可渗透反应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u双金属网快速去除水中Cr(Ⅵ)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东 沈莉萍 +3 位作者 张志鹏 曹楠 熊亭亭 龚正君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186,共7页
随着铬工业化利用的发展,铬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金属网易分离的优势,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Al/Cu双金属网材料,实现对Cr(Ⅵ)的快速去除,并通过静态试验系统优化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Al/Cu双金属网投加量等条件。对Al/Cu双金属网材料... 随着铬工业化利用的发展,铬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金属网易分离的优势,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Al/Cu双金属网材料,实现对Cr(Ⅵ)的快速去除,并通过静态试验系统优化了反应温度、溶液pH值、Al/Cu双金属网投加量等条件。对Al/Cu双金属网材料进行表征,发现Cu涂覆呈现疏松的珊瑚状颗粒原位生长在铝网表面;Cr(Ⅵ)去除的静态试验表明,在较大的pH值(3.0~9.0)范围内Al/Cu双金属网对Cr(Ⅵ)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当Al/Cu双金属网的投加量为3片、Cr(Ⅵ)初始浓度5 mg/L、反应温度40℃时,对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最佳。机理分析表明:Al/Cu双金属网表面形成大量的电偶原电池,促进Al^(0)的腐蚀,释放电子将Cr(Ⅵ)还原为Cr(Ⅲ);双金属网表面[H]_(abs)的产生进一步促进对Cr(Ⅵ)的还原,生成Cr(OH)_(3)或以絮凝物的形式沉积在双金属网表面,达到从水溶液中去除Cr(Ⅵ)的目的。易分离的Al/Cu双金属网有助于实现地下水等水体中Cr(Ⅵ)的快速去除,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法 铝铜双金属网 六价铬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生物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铜离子与双酚A的性能 被引量:18
11
作者 宋泽峰 石晓倩 +6 位作者 刘卓 孙东 曹楠 莫裕科 赵松江 赵传起 杨悦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96-2205,共10页
针对水体中日益突出的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问题,本文通过KOH活化法制备了高吸附性能的芦苇基生物炭材料,通过考察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研究芦苇生物炭对铜离子(Cu2+)和双酚A(BPA)两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 针对水体中日益突出的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问题,本文通过KOH活化法制备了高吸附性能的芦苇基生物炭材料,通过考察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等影响因素,研究芦苇生物炭对铜离子(Cu2+)和双酚A(BPA)两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并分析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活化生物炭内部结构疏松、多孔,BET比表面积最高达965.31 m2·g-1,平均孔径在3 nm左右;生物炭表面富含—OH、—COOH等含氧官能团,电离子后使生物炭表面带有负电荷.芦苇生物炭吸附铜离子以静电作用力为主,溶液pH、离子强度等因素对于吸附过程有较大影响,且中性条件和低离子强度利于铜离子的吸附.分子形态的BPA依靠π-π共轭作用、范德华力以及氢键等作用力吸附于生物炭表面,酸性和中性pH的变化对BPA吸附的影响很小;碱性条件下,由于发生电离作用,BPA的吸附容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可知,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表明生物炭对两种污染物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并且是多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生物炭 KOH活化 铜离子 双酚A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草甘膦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和表征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天廓 温玉娟 +4 位作者 杨悦锁 路莹 张茜 曹楠 孙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1-599,共9页
为研究利用细菌微生物降解草甘膦农药污染,从沈阳某地区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草甘膦高效降解菌Ensifer sp.BRY。基于16S rDNA检测,BRY被鉴定为剑菌属(Ensifer sp.)。BRY能在以草甘膦(最高浓度400 mg·L^(-1))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 为研究利用细菌微生物降解草甘膦农药污染,从沈阳某地区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草甘膦高效降解菌Ensifer sp.BRY。基于16S rDNA检测,BRY被鉴定为剑菌属(Ensifer sp.)。BRY能在以草甘膦(最高浓度400 mg·L^(-1))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在50 h对300 mg·L^(-1)草甘膦的降解率可达到69.60%。在30℃、pH 6.0、10%初始接种量时,菌株BRY在50 h内的草甘膦(100 mg·L^(-1))降解率达到91.93%,当相同条件下调节初始接种量为20%时,菌株BRY的草甘膦降解率升高。当培养体系加入其他碳源(葡萄糖、蔗糖)时,草甘膦降解率降低。菌株BRY对不同浓度草甘膦的降解过程符合Haldane方程,其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1.68 h^(-1),半饱和常数Ks为167.80 mg·L^(-1),抑制常数Ksi为50.55 mg·L^(-1),Ksi/Ks为0.30。研究表明,菌株BRY对草甘膦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和降解能力,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降解效率,在用于草甘膦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菌株BRY具有独特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 生物降解 剑菌属(Ensifer sp.) 降解菌 Haldan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核心景区多层级水循环系统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馨泽 孙东 +8 位作者 曹楠 袁楠楠 黄何平 田长宝 张清明 唐淑 李大猛 周大吉 董发勤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33,共15页
为查明四川黄龙核心景区钙华层内水体的循环交替过程及水循环系统结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水循环断面监测等方法,分析任一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量和地表水流量(二次转化泉形成)组成、循环段内的补给和排泄特征,理清各水循环系统的发育... 为查明四川黄龙核心景区钙华层内水体的循环交替过程及水循环系统结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水循环断面监测等方法,分析任一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量和地表水流量(二次转化泉形成)组成、循环段内的补给和排泄特征,理清各水循环系统的发育规模、层级。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水循环系统层级最为复杂,分为区域-局部-场地三个循环层级,以局部循环为主。以7月为典型月,景区内水循环主要受控于4个串联发育的局部地下水循环系统,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在接仙桥以北地段发育,各循环段内的充水彩池群为补给区,出口为流量较大的钙华二次转化泉,地下水在钙华层内径流,钙华层底部和两侧为隔水边界;争艳池以南场地水循环较多;景区水循环系统结构年动态变化较大,仅在丰水期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转花池泉群、黄龙沟东坡泉群、黄龙沟地表水及地下水构成了驱动核心景区水循环系统的全部水量,接仙桥、涪江右岸为排泄口。黄龙核心景区水循环在丰水期形成动态平衡,其余时段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系统 丰水期 黄龙景区 钙华层 水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天河流域植被动态监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浔浔 段阳海 +6 位作者 吴淑莹 谭昌海 赵阳刚 杨斌 文浪 肖志强 孙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9-488,共10页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重要的干流,探讨其植被生长状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天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 通天河是长江源头重要的干流,探讨其植被生长状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天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了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计算模型来反演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数据,分析LAI和FVC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通天河流域植被总体呈显著波动增长趋势,LAI,FVC增长速率分别为(1.2×10^(-3))·a^(-1)和(0.9×10^(-3))·a^(-1);流域内植被明显改善区分布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沟谷地带,但下游人类活动频繁的曲麻莱县和治多县周边地区植被退化明显;流域内植被主要生长在海拔4000 m以上地区,超过5200 m植被生长差,覆盖类型以低覆盖为主,中-高覆盖集中在河流下游地区;相较于气温而言,降水是影响该流域植被的主导因素,与植被LAI和FVC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天河流域 三江源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叶面积指数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壳及膜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林燕 张志鹏 +3 位作者 王东梅 邱忠平 段京 龚正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以鸡蛋壳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分离鸡蛋壳和壳膜制备2种吸附材料,研究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吸附性能。分别考察了吸附剂用量、溶液pH、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参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鸡蛋壳的吸附量达8.2... 以鸡蛋壳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分离鸡蛋壳和壳膜制备2种吸附材料,研究其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吸附性能。分别考察了吸附剂用量、溶液pH、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参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鸡蛋壳的吸附量达8.29 mg/g,壳膜的吸附量达119.9 mg/g,蛋壳和壳膜的吸附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并且均为自发、放热过程。另外,研究了蛋壳和壳膜的脱附性能,结果表明NaOH对蛋壳和壳膜的脱附率可达60%以上,说明蛋壳和壳膜在吸附SDBS后具有较好的可再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壳 壳膜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MCR的攀枝花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昊天 陈继春 +5 位作者 覃亮 刘康林 白锦程 谭小林 唐鑫 罗茂婷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8-26,共9页
生态空间网络能够加强破碎的生境斑块、景观之间的连接性,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尤为重要。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考虑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MCR)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结合... 生态空间网络能够加强破碎的生境斑块、景观之间的连接性,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尤为重要。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考虑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MCR)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结合重力模型定量评估重要生态廊道,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攀枝花市生态网络由10个生态源地、28条有效潜在生态廊道组成;结合重力模型提取出7条一级生态廊道、10条二级生态廊道和11条一般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核密度值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生态流动性整体偏弱;通过增设生态源地、识别生态节点及生态断裂点、分析廊道适宜修建宽度来优化生态网络,并提出生态空间网络框架布局对策。该研究可为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市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铅蓄电池场地土壤铅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9
17
作者 陶红群 郭欣 +4 位作者 王亚婷 何玉亭 柳伟 陈银松 沈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143-148,共6页
以成都市某废弃铅蓄电池配件厂为研究对象,在12个典型工艺区采集36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铅含量及基本性质特征,并以此评估铅污染生态风险,筛选重点生态危害区,探讨土壤剖面中铅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铅含量变幅... 以成都市某废弃铅蓄电池配件厂为研究对象,在12个典型工艺区采集36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铅含量及基本性质特征,并以此评估铅污染生态风险,筛选重点生态危害区,探讨土壤剖面中铅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铅含量变幅54.40~3 271.56 mg/kg,呈强度变异特征(290.14%),平均含量3 211.36 mg/kg,远超过《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350-2007)的A级标准(140 mg/kg),说明场地内土壤铅存在局部富集特征;(2)不同样点间表层土壤铅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初步清洗区>熔炼区>生产库房>南侧排污口>循环水池区>西侧排污口>秸秆气化区>酸液暂存区>原料贮存区>拆解区>成品库房>生活办公区;(3)Hakanson潜在生态危险评价结果表明,初步清洗区、熔炼区、生产库房、南侧排污口、循环水池区存在中度以上生态风险,其中初步清洗区和熔炼区分别达极强和中度潜在生态危害;(4)随土壤剖面的加深,熔炼区、循环水池区、初步清洗区铅含量不同程度降低,生产库房及南侧排污口铅含量在20~30 cm增幅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蓄电池厂 土壤铅含量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典型工业园多环芳烃污染源区识别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欣 姚苹 +5 位作者 张韬 何玉亭 沈杰 柳伟 陈银松 陶红群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筛选识别成都市多环芳烃(PAHs)污染重点源和区域,采集57个土壤样品,利用人体暴露风险模型对16种PAHs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与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连片区局部有PAHs潜在渗漏风险,污染源主要为工业企业和交通... 筛选识别成都市多环芳烃(PAHs)污染重点源和区域,采集57个土壤样品,利用人体暴露风险模型对16种PAHs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与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连片区局部有PAHs潜在渗漏风险,污染源主要为工业企业和交通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不直接产生PAHs;土壤PAHs主要来源途径为企业VOCs排放与沉降、汽车尾气与大气中PAHs沉降、废矿物油泄漏入渗;PAHs主要离去途径为入渗地下水、冲淋径流进入地表水、植物吸收;智能设备制造、化工用地存在PAHs人体健康及环境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污染源识别与筛选 健康风险评价 工业园区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铅蓄电池场地土壤污染识别与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陶红群 王亚婷 +4 位作者 郭欣 何玉亭 沈杰 柳伟 陈银松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8年第4期27-31,共5页
以成都平原某废弃铅蓄电池污染场地为例,调查识别典型工业场地主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和剖面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场地主要潜在Pb污染源有建筑垃圾、土壤及残留废水,潜在污染途径为大气降尘、含Pb废水排放;建筑垃圾中Pb、Cd、As等污染严... 以成都平原某废弃铅蓄电池污染场地为例,调查识别典型工业场地主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和剖面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场地主要潜在Pb污染源有建筑垃圾、土壤及残留废水,潜在污染途径为大气降尘、含Pb废水排放;建筑垃圾中Pb、Cd、As等污染严重;场地内酸液暂存池和清洗池地表水中Pb、Cd超标严重,均为劣Ⅴ类;场地内及周边环境地下水中Cd、Cr污染较重;区内表层土壤中Pb、Cd污染严重,且呈面源性,距循环水池及酸液暂存池1.2 m处土壤中Pb含量远高于周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蓄电池 场地污染识别 土壤 地下水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度磁异常的初始模型约束全卷积神经网络化极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志厚 刘慰心 +5 位作者 石泽玉 张健 路润琪 谢小国 徐正宣 张天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2-429,共18页
磁异常化极是磁测数据处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低纬度磁异常化极运算不稳定.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数据驱动方法.然而,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位场数据处理仅以位场响应作为输入,缺乏场景外样本数据的通用性,往往导致深度学习网络... 磁异常化极是磁测数据处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低纬度磁异常化极运算不稳定.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数据驱动方法.然而,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位场数据处理仅以位场响应作为输入,缺乏场景外样本数据的通用性,往往导致深度学习网络预测结果的泛化性能不足.因此,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纬度磁异常化极的精度.受“知识&数据”联合驱动深度学习网络结构的启发,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初始模型约束的低纬度磁异常化极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的输入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低纬度磁异常,另外一部分为初始模型,网络输出为垂直磁化方向磁异常.训练与测试的磁异常数据采用基于网格点格架函数的空间域快速正演生成,以及对低纬度磁异常采用稳定的频率转换来获取初始模型,另外本文对数据集中10%的随机样本加入了5%的高斯噪声,以此增强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理论模型试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精确性以及鲁棒性.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于实际磁测数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度磁异常 初始模型 深度学习 化极 联合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