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
1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7 位作者 王伟 高娟琴 王成辉 于沨 刘善宝 阚磊 岑况 秦燕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744,共18页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理化特性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反映锂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结果】①阐明了锂在水圈(海洋底部、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雪水、雨水)、岩石圈(大陆地壳、岩石、土壤)、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区域性及多场耦合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锂在不同地质环境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②初步总结了各圈层锂元素庞大而复杂的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及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③充实完善了锂在陆地生物圈关键层中的分布特征,完善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估了人为活动(采矿)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优势生物个体(植物、动物骨骼)锂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锂的“关键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梳理了锂缺乏与过剩的生物健康效应,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大型资源基地环境安全提供了科学支撑。【结论】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伟晶岩型锂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安全可控,黏土型、卤水型锂资源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随着锂成因机制理论难题的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使锂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量的锂对健康有益,但生物体内锂过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因此,有必要持续开展不同类型锂资源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合理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效应 生物健康效应 关键性矿产资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锂矿找矿的新突破(2017~2018年)及对我国关键矿产勘查的启示 被引量:49
2
作者 刘丽君 王登红 +2 位作者 高娟琴 于沨 王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9-1488,共10页
全球范围内锂矿的勘查保持活跃态势,本文仅就2017年和2018年国外锂矿勘探的进展情况及动向做一些简单介绍,重点概述非洲、澳洲、北美洲、欧洲等地伟晶岩型锂矿勘探的新进展,区域上以非洲和西澳为热点,类型上以卤水型和沉积型锂矿的相关... 全球范围内锂矿的勘查保持活跃态势,本文仅就2017年和2018年国外锂矿勘探的进展情况及动向做一些简单介绍,重点概述非洲、澳洲、北美洲、欧洲等地伟晶岩型锂矿勘探的新进展,区域上以非洲和西澳为热点,类型上以卤水型和沉积型锂矿的相关进展最为突出。通过借鉴国外锂矿勘探项目的新进展和新趋势,认为国内应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勘探投入工作,努力提高关键矿产资源的自我保障能力;摸清国内关键矿产资源家底,加强各类型锂矿的基础研究,以伟晶岩型锂矿勘查为主导,兼顾花岗岩型锂矿的调查,查明卤水型锂矿和沉积型锂矿的赋存状态;加速国内优势资源的转化,建立完整产业链;在海外投资勘查时宜加强研究,优选项目,通过合作等多种方式降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矿 伟晶岩型 卤水型 沉积型 勘探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16
3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3 位作者 高娟琴 刘丽君 王伟 张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33-1542,共10页
生物地球化学作为全球热点学科之一,为找矿工作者探索地壳发生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方法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找矿实践工作中,将对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三稀矿产... 生物地球化学作为全球热点学科之一,为找矿工作者探索地壳发生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方法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找矿实践工作中,将对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三稀矿产的生物找矿方法包括地植物学(植被观察)、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植物分析测试)、动物找矿以及微生物找矿四个方面。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当前国内三稀矿产生物找矿研究的特点、概念和内涵,归纳了三稀矿产资源生物找矿常用方法,包括采样、测试和综合分析技术方法,总结了生物找矿方法在稀有金属矿区、稀散金属矿区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结合项目团队最新成果,提出了对中国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方法及其应用的几点新认识,进一步阐述了三稀矿产生物找矿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通过川西地区锂铍稀有金属生物找矿方法应用于辅助隐伏矿床勘查,已取得一些成功案例。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找矿方法必将对我国三稀矿产地球化学勘查理论和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稀矿产 生物找矿 生物地球化学 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泥炭矿成矿规律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饶娇萍 贾沁贤 +3 位作者 王登红 刘丽君 代鸿章 郭唯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泥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产业矿产,是传统矿产向新兴产业矿产"华丽转身"的典型。全球泥炭资源的总量约为5000亿吨,我国的泥炭资源总量仅为124.96亿吨,资源量较为丰富,质量中等,但需要量在上升。我国泥炭的分布具有普遍性和... 泥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产业矿产,是传统矿产向新兴产业矿产"华丽转身"的典型。全球泥炭资源的总量约为5000亿吨,我国的泥炭资源总量仅为124.96亿吨,资源量较为丰富,质量中等,但需要量在上升。我国泥炭的分布具有普遍性和不均匀性,成矿时代为第四纪(全新世),更早的泥炭多已经历成煤的早期阶段而转变为褐煤。我国的泥炭矿床类型主要以富营养草本泥炭为主,木本为辅,藓类泥炭次之。本文在对1988年全国泥炭报告中罗列的5719处泥炭矿产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其成矿规律,根据资源规模厘定出5个大型矿集区,7个中小型矿集区,3个大型预测区,为泥炭勘查工作提供依据。离最近一次全国泥炭资源调查已30年,多处泥炭地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等原因而消失,非常有必要重新评估。需要强调的是,泥炭的用途已经不再是"燃料"矿产,不再主要用于取暖,而在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特殊作用,故应该从生态文明建设、碳汇、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角度创新定位其功能和用途。鉴于泥炭的新用途及其利用趋势,《中国矿产地质志》编委会建议将其定位为非金属矿产而非"能源"矿产,据此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非金属矿产 矿集区 成矿规律 利用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矿田稀有金属成矿特征差异性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岳清 刘善宝 +3 位作者 王登红 代鸿章 刘丽君 李鑫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9-433,共15页
四川西部是我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主体,区域内中—上三叠统分布极其广泛,其中陆陆碰撞壳源改造型花岗岩类不均匀集中侵入于该套地层中,并衍生出以锂为主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基卡和可尔因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 四川西部是我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主体,区域内中—上三叠统分布极其广泛,其中陆陆碰撞壳源改造型花岗岩类不均匀集中侵入于该套地层中,并衍生出以锂为主的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基卡和可尔因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田,目前在二者中均勘察出超大型锂矿床。矿化伟晶岩脉主要由富锂辉石的白云母-钠长石-钾长石型花岗伟晶岩脉构成,它们分布在离母岩-二云母花岗岩外围热接触变质的蚀变中—上三叠统沉积岩系中,和围岩侵入关系清楚,并对围岩均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交代蚀变作用。鉴于这些共同点,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两个矿田成矿作用的认识和找矿思路统一用甲基卡矿田成矿模式来看待。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它们既有相似处,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两个矿田形成时的构造-岩浆环境、花岗伟晶岩产出的围岩岩性和蚀变作用、矿化伟晶岩脉的结构-构造、成矿矿物的多样性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分别概述各自特征基础上,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为提升川西花岗伟晶岩成岩成矿理论和开辟新的找矿方向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甲基卡矿田 可尔因矿田 花岗伟晶岩 稀有金属 锂辉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大型锂资源基地绿色调查及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4 位作者 于沨 王伟 刘丽君 高娟琴 郝雪峰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4-544,共11页
在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矿业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并得到了广泛认同。大型资源基地绿色调查及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模型的技术实现将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找矿部署与环境保护瓶颈问题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绿... 在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绿色矿业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并得到了广泛认同。大型资源基地绿色调查及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模型的技术实现将为解决生态脆弱区找矿部署与环境保护瓶颈问题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绿色调查与环境评价两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分四个层次构建指标框架,通过3S技术提取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信息,结合连续三年的地表水、土壤等多环境介质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数据,对经过验证的、成熟的评价方法进行优化,运用更兼容、可扩展的Python语言编程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大型锂资源基地环境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将大型基地环境现状划分为环境较差区、环境一般区、环境较好区、环境良好区四类区域,总体准确率达97.77%。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该套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川西大型锂资源基地的环境现状作出有效的评价,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环境现状“像元级”可视化分级,较客观地反映了甲基卡矿区及周边资源开发环境问题与影响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规范大型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调查 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矿山 生态脆弱区 甲基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化学找矿法及其在大型资源基地绿色调查中的应用--以川西九龙地区地表水化学找矿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于扬 王伟 +5 位作者 王登红 高娟琴 刘善宝 袁蔺平 于沨 张塞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7-238,共12页
“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积极倡导绿色调查新理论新方法在大型资源基地勘查开发中的应用,绿色调查是川西大型锂铍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水化学找矿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出了水化学找矿法应用于矿... “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积极倡导绿色调查新理论新方法在大型资源基地勘查开发中的应用,绿色调查是川西大型锂铍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水化学找矿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出了水化学找矿法应用于矿产勘查及环境调查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川西九龙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尝试应用水化学找矿法对地表水中的化学异常进行研究,初步阐明应进一步详细调查的锂远景区。实验方法是在野外现场运用多参数测试仪测定地表水的温度(T)、pH值、电导率(EC)、溶解氧(DO)、总溶解性固体(TDS)五个参数,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锂硼铷锶镍钨钪等微量元素,进而分析水体元素含量特征与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中的锂硼锶镍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在采集的60件样品中,17%的样品以上微量元素含量超过异常下限(7.76μg/L),其中流经乌拉溪岩体东南角(石头沟)的水体锂含量达到最大值20.1μg/L,是研究区水体锂含量背景值的4.5倍,是异常下限的2.6倍,与矿化的关系密切,其明显的变化规律可作为水化学找锂的找矿标志。研究区内乌拉溪岩体东南部及洛莫岩体周边水体水化学异常与矿化关系明显,可作为下一步详细调查的远景区。研究认为,在当前环境保护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绿色勘查力度持续加大、资源调查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现实条件下,水化学方法对前期找矿部署有指导意义。研究成果为解决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找矿部署与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找矿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大型资源基地 绿色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姑婆山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裴秋明 刘图强 +3 位作者 苑鸿庆 曹华文 李社宏 胡昕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1-462,共12页
探讨广西姑婆山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将矿床的风化壳从上到下分为4层。姑婆山稀土矿床为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整体不同程度富集;垂向上从上到下ΣLREE/ΣHREE质量分数比值... 探讨广西姑婆山地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将矿床的风化壳从上到下分为4层。姑婆山稀土矿床为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整体不同程度富集;垂向上从上到下ΣLREE/ΣHREE质量分数比值逐渐减小,ΣREE呈"低→高→低"的"抛物线"式分布。部分微量元素(如Sr等)与其他微量元素之间,轻、重稀土之间,Ce和Eu与其他稀土元素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分异现象。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分异行为可能与稀土元素自身性质差异、风化壳中矿物分布、氧化还原条件、pH值、微生物活动等有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开放系统中多次、多阶段的地质作用的产物,其分布规律受成矿母岩和风化条件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姑婆山 离子吸附型 微量元素 REE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塞 于扬 +3 位作者 王登红 王伟 张洪果 岑况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6-738,共13页
稀土矿的露天开采易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存在以Cd、Pb为主的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常见环境质量评价以主要污染因子(如重金属总量)作为衡量污染程度的指标,仅能反映重金属的富集程度... 稀土矿的露天开采易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存在以Cd、Pb为主的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常见环境质量评价以主要污染因子(如重金属总量)作为衡量污染程度的指标,仅能反映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为查明赣南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的赋存状态、迁移能力以及生物有效性,本文在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重金属各形态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RAC风险评价法对赣南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占总量的65.5%。②土壤样品中Cd、Pb含量平均值分别是江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72倍和2.14倍;流域内位于矿山下游河流沿岸农田土壤Cd的平均值、尾矿库附近农田Pb的平均值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2.33倍和3.06倍,22.7%样品的Cd或Pb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其中可交换态所占比例仅次于残渣态,分别占总量的47.1%和13.5%。③地累积指数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Pb累积程度及生态风险水平较高,Co、Ni、Cu、Zn较低;RAC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d生态风险较高,Co、Zn、Pb生态风险中等,Cu、Ni生态风险低。④针对矿区农田土壤的三种评价方法各有侧重,其评价结果异中有同,均表明研究区土壤Cd具有较高的污染程度和迁移活性,生态风险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识别稀土矿周边农田土壤的潜在环境风险,提出有效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重金属形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RAC风险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九龙地区锂铍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10
作者 于沨 王伟 +5 位作者 于扬 王登红 刘善宝 高娟琴 吕秉廷 刘丽君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8-424,共17页
川西九龙地区是近年来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勘查的热点地区之一,区内锂铍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有望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大型资源基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该区生态环境脆弱,面对矿业开发的巨大机遇,在当前“环保优先”的现实... 川西九龙地区是近年来中国关键矿产资源勘查的热点地区之一,区内锂铍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有望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大型资源基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该区生态环境脆弱,面对矿业开发的巨大机遇,在当前“环保优先”的现实情况下,急需摸清该区环境家底,支撑国家能源战略发展。本文用ICP-MS方法检测了该区352件土壤样品中7种重金属元素(Cd、As、Pb、Cr、Cu、Ni、Zn)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综合研究了该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7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的平均值均没有超过国家农用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As和Pb平均含量低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Cd、Cr、Cu、Ni和Zn含量高于背景值,分别是背景值的2.44、1.04、1.15、1.28和1.17倍。②Cd、Pb、Cr、Cu、Ni和Zn六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到区内黑云母花岗岩的影响,Pb的高浓度中心以及Cr、Cu、Ni和Zn的低浓度中心与岩体的空间位置对应关系明显。③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区域整体上不存在重金属异常累积;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污染负荷指数均小于1,不存在重金属的污染;除Cd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外,其余6种元素均不存在潜在生态风险。④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Cd元素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布规律与岩体存在一定联系,无生态风险区域与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位置对应。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手口、呼吸和皮肤直接接触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中手口途径是产生健康风险的最主要途径。在全部重金属元素产生的健康风险中,除Cr的手口途径会产生可以接受的正常的自然致癌风险外,其余元素均不存在致癌性和非致癌性。研究表明,当前研究区土壤不存在重金属污染,潜在危害程度较低,且不存在非致癌和致癌性风险。但基于土壤中重金属存在一定的累积效应,在今后矿业开发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变化,防止重金属污染带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 污染负荷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地表水中稀有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娟琴 于扬 +3 位作者 王登红 刘丽君 代鸿章 郭唯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1-1341,共11页
2016~2018年系统采集川西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及周边地表水样品88件,测试分析了样品中Li、Be、Rb、Sr、Zr、Nb、Cs、Hf、Ta九种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及八种主要阴阳离子含量。结果表明:甲基卡矿田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甲基卡矿... 2016~2018年系统采集川西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及周边地表水样品88件,测试分析了样品中Li、Be、Rb、Sr、Zr、Nb、Cs、Hf、Ta九种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及八种主要阴阳离子含量。结果表明:甲基卡矿田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甲基卡矿区地表水中Li、Be、Nb、Rb、Cs、Ta等稀有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川西河流平均值,Zr、Hf元素含量与川西河流均值相近,Sr含量远低于川西河流均值。经甲基卡矿区地表水稀有金属含量与矿脉分布空间耦合验证,地表水中Li、Rb、Cs、Be元素含量对矿脉的存在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其含量分布可以有效地服务于稀有金属矿产勘查,针对甲基卡外围地形高差大、切割深的特点,认为根据水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尝试运用地表水中稀有金属元素异常来缩小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卡 稀有金属矿区 地表水 稀有金属元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主要油(气)田水中锂提取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3
12
作者 高娟琴 王登红 +2 位作者 王伟 于沨 于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9-1500,共12页
油(气)田中常伴生油(气)田水,与自然界其他水体相比常具有较高的锂含量,部分可达工业品位。我国油(气)田水储量大,锂资源量可观,但在过去却长期被忽视。近年来,在盐湖卤水型液体锂资源提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大背景下,卤水型锂资源产量... 油(气)田中常伴生油(气)田水,与自然界其他水体相比常具有较高的锂含量,部分可达工业品位。我国油(气)田水储量大,锂资源量可观,但在过去却长期被忽视。近年来,在盐湖卤水型液体锂资源提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大背景下,卤水型锂资源产量占比逐年升高,油(气)田水型锂资源也应当受到重视。本文通过研究大量国内外主要油(气)田中伴生的油(气)田水锂含量及分布特征,归纳国内外油(气)田水提锂技术现状,为我国油(气)田水中锂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水 锂资源 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普光地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物源:Sr、S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6
13
作者 商雯君 张永生 +4 位作者 邢恩袁 彭渊 桂宝玲 李空 纪德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6-516,共11页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是近年来发现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早—中三叠世的一种可溶性海相固体钾盐,因其可利用性及低成本可开采特征,及其对海相找钾实现突破性进展提供的指示意义,引起了工业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为载...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是近年来发现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早—中三叠世的一种可溶性海相固体钾盐,因其可利用性及低成本可开采特征,及其对海相找钾实现突破性进展提供的指示意义,引起了工业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为载体的海相成钾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聚焦川东北普光地区中下三叠统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将锶、硫同位素研究方法应用于杂卤石碎屑、石膏及"绿豆岩"等样品,以探讨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中不同组分的物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杂卤石碎屑和矿层底部硬石膏样品具有相似的δ^(34)S和^(87)Sr/^(86)Sr同位素特征,δ^(34)S分布在27.9‰~28.9‰之间,^(87)Sr/^(86)Sr介于0.70826~0.70829之间。该研究结果与同时期全球海相硫酸盐的δ^(34)S和全球海水的^(87)Sr/^(86)Sr的可对比性表明上述组分的主要物源应为同时期海水。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成矿模型的建立及海相成钾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 锶同位素 硫同位素 物源分析 普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燕山期稀有金属铌钽铁矿U-Pb年龄报道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伟 侯可军 +3 位作者 王登红 袁蔺平 刘丽君 吕秉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0-891,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四川西部稀有、稀土和稀散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阿坝州可尔因、甘孜州甲基卡是两个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凉山州的牦牛坪是稀土矿集区(容矿岩石包括伟晶状的岩浆碳酸岩),凉山州北部与甘孜州南部是赫德—乌拉溪有色... 1研究目的(Objective)四川西部稀有、稀土和稀散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阿坝州可尔因、甘孜州甲基卡是两个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凉山州的牦牛坪是稀土矿集区(容矿岩石包括伟晶状的岩浆碳酸岩),凉山州北部与甘孜州南部是赫德—乌拉溪有色金属矿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四川西部 稀散金属 甘孜州 稀有金属 铌钽铁矿 牦牛坪 凉山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甲基卡锂资源富集区根系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娟琴 于扬 +4 位作者 王登红 刘丽君 王伟 郝雪峰 代鸿章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92,共12页
锂能源金属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与锂矿床及锂金属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跟进,锂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其含量分布情况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亚洲最大的锂矿区--川西甲基卡根系土壤环境进行重金属含量监测,调查和评价锂矿区... 锂能源金属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与锂矿床及锂金属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跟进,锂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近年来持续受到关注,其含量分布情况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对亚洲最大的锂矿区--川西甲基卡根系土壤环境进行重金属含量监测,调查和评价锂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其安全性。2016-2018年于川西甲基卡锂资源富集区采集根系土壤样品68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根系土壤Cd、As、Pb、Cr、Cu、Ni、Zn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甲基卡矿区根系土壤Cd、As、Pb、Cr、Cu、Ni、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15.31、25.47、60.57、16.12、23.59、66.83mg/kg,与2018年8月最新颁布的农用地土壤标准对比,无一超标,均低于风险筛选值及管制值。常见矿床的尾矿库区土壤一般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而甲基卡尾矿库土壤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环境标准限值,且矿业活动停止的三年期间尾矿库区根系土壤中Cd、As、Cr含量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选矿厂房及尾矿库周边根系土壤重金属由于人为源的存在有一定的富集现象,但不构成危害,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卡 锂资源富集区 根系土壤 重金属 污染水平 时空分布特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地表水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娟琴 于扬 +4 位作者 王登红 王伟 代鸿章 于沨 秦燕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7-407,共11页
氢氧同位素可以识别水体来源,示踪水循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地球化学领域。已有学者开展了新疆大气降水及部分河流湖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而关于阿勒泰地区大气降水之外的地表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尚需加强。本文采用... 氢氧同位素可以识别水体来源,示踪水循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地球化学领域。已有学者开展了新疆大气降水及部分河流湖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而关于阿勒泰地区大气降水之外的地表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尚需加强。本文采用液体水激光同位素分析法开展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地表河水、湖泊、山泉水、雪水、锂矿坑裂隙水五类水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各种类型水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地表河流的δ^(18)O及δ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5.4‰~-11.5‰及-114‰~-100‰,氘过量参数(d值)变化范围为-12.4‰~12.4‰;乌伦古湖湖水的δ^(18)O及δD值均远高于地表河流,平均值分别为-5.95‰及-78.5‰,氘过量参数远低于地表河流,均值为-30.9‰。地表河流与全球及乌鲁木齐大气降水线相比差异很大,河水除了大气降水外还受到冰川融水的补给,且在水循环过程中经历了蒸发分馏作用,地表河流之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差异主要受水体补给来源及蒸发程度强弱的控制。由于氢氧同位素温度效应、纬度效应等的存在,阿勒泰地区水体δD及δ^(18)O与水温(T)、总溶解性固体(TDS)及主要离子Na^(+)、K^(+)、Ca 2^(+)、Cl-、SO_(4)^(2-)摩尔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采样点纬度及溶解氧含量(DO)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n=32)。本研究获得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为阿勒泰地区各类型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地表水 氢氧同位素 氘过量参数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