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盐源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程建康 孙宝伟 +3 位作者 霍加庆 肖亮 王彬 朱凯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1557,共17页
四川省盐源县柏林山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基性岩、酸性岩的火山岩组合,两类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二者之间缺失中性火山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通过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调查,基性岩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 四川省盐源县柏林山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基性岩、酸性岩的火山岩组合,两类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二者之间缺失中性火山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通过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调查,基性岩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碱流岩,碱流岩位于玄武岩顶部,为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在地质背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表明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来自富集型地幔源区,为地幔橄榄岩小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碱流岩主要为玄武岩浆极度分离结晶后的酸性残余岩浆形成,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环境。柏林山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和厘定为峨眉山玄武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为区域成矿研究以及稀有稀土找矿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峨眉山玄武岩 碱流岩 地幔柱 盐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134号脉锡石U-Pb定年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周雄 周玉 +3 位作者 孙宝伟 谭洪旗 岳相元 朱志敏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6-164,共9页
伟晶岩型锂矿是重要的新兴产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是我国亟需紧缺的关键矿产。然而,成矿年代学制约了该类型锂矿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机理研究。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锂矿床,以134号伟晶岩脉为典型代表。134号伟晶岩脉... 伟晶岩型锂矿是重要的新兴产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是我国亟需紧缺的关键矿产。然而,成矿年代学制约了该类型锂矿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机理研究。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锂矿床,以134号伟晶岩脉为典型代表。134号伟晶岩脉主要由锂辉石、钽铌铁矿、锆石、曲晶石、绿柱石、锡石、微斜长石、正长石、石英、白云母等组成。本文采集了134号脉中部矿石样品,分选获得锡石,通过LA-MC-ICP-MS锡石U-Pb测年,获得134号伟晶岩脉的锡石U-Pb年龄为203.7±4.6Ma(n=19,MSWD=2.8),代表了该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矿年龄,表明其成矿作用发生在印支晚期。印支运动晚期稳定的构造环境,为稀有金属的聚集、成矿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形成甲基卡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U-Pb定年 年代学 伟晶岩型锂矿床 甲基卡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8·13”特大泥石流堵江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向宁 向国萍 +1 位作者 张丹丹 薛峰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2期64-71,共8页
汶川地震后,震区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特别是雨季,其中包括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市龙池地区暴发了特大规模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部分泥石流堵塞龙溪河,冲毁公路,龙溪河整体抬升。为了研究龙池地区震后泥石流堵江特征,选取龙... 汶川地震后,震区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特别是雨季,其中包括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13日,都江堰市龙池地区暴发了特大规模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部分泥石流堵塞龙溪河,冲毁公路,龙溪河整体抬升。为了研究龙池地区震后泥石流堵江特征,选取龙溪河流域内堆积扇完整的36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泥石流野外调查和Spss统计,分析该区泥石流堵江类型,以及泥石流物源特征、泥石流冲出距离、泥石流堆积扇顶至主河的距离与泥石流堵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该区的泥石流堵江模型,为震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和灾害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3” 泥石流 堆积特征 堵江特征 龙池地区 四川都江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糯米灰浆的室内研究及在九寨沟钙华地质裂缝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范明明 裴向军 +3 位作者 杜杰 肖维阳 周立宏 杨华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3-190,共8页
我国有着大面积的钙华地区,国内外学者对钙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钙华地区地质裂缝生态修复材料及工艺还鲜有研究。文章以九寨沟风景区震后地质裂缝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条件及钙华颗粒的性质,在传统糯米灰浆的基础... 我国有着大面积的钙华地区,国内外学者对钙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钙华地区地质裂缝生态修复材料及工艺还鲜有研究。文章以九寨沟风景区震后地质裂缝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条件及钙华颗粒的性质,在传统糯米灰浆的基础上,通过掺入不同比例的原料、改性剂及一定级配的钙华颗粒,研制出一种性能优良的灌浆材料,并对其流动性、凝结时间、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进行测试。室内试验表明:该材料具有流动性好、凝结时间可控、强度高、可水下浇筑等特点;空气中养护试样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水中养护的试样。优选裂缝修复配合比为:糯米浆0.6~0.64份、石膏1.19份、石灰0.29份、钙华颗粒1份、改性剂1#0.07份、改性剂2#1.19%份,浆液可泵期63~86 min,初凝时间74~98 min,终凝时间92~125 min。改性糯米灰浆在九寨沟修复裂缝、加固崖体现场修复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流水漏失量由原来的50%降低至3%,较好的恢复了瀑布景观。应用表明改性糯米灰浆与钙华颗粒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可改善钙华颗粒的原生孔隙结构,促进钙华景观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糯米灰浆 可控凝结时间 高早期强度 钙华地质裂缝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早白垩世吉龙花岗闪长斑岩成因: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海 陆生林 +1 位作者 郭伟康 李红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0-756,共17页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龙荣地区,发育有吉龙、龙荣、双岔河等众多早白垩世成矿岩体。吉龙岩体位于龙荣地区中部,由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6.4±...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龙荣地区,发育有吉龙、龙荣、双岔河等众多早白垩世成矿岩体。吉龙岩体位于龙荣地区中部,由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16.4±0.7)Ma(MSWD=1.07),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为:具有较高的SiO_(2)(63.66%~65.24%)、Al_(2)O_(3)(14.23%~16.21%)、MgO(2.32%~2.53%)含量,较低的P_2O_5(0.24%~0.26%)、TiO_(2)(0.53%~0.61%)含量,里特曼指数(σ_(43))为0.86~1.47,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12,分异系数(DI)为63~68,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相对于Rb和Th亏损Ba,Eu负异常(δEu=0.37~0.58)。总体上,花岗闪长斑岩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典型岛弧型岩浆岩的特征。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不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_(Hf)(t)=-15.7~-6.8),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2~1.6 Ga,具有较低的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_(Zr)=782~790℃)和锆石Ti饱和温度(T_(Ti)=603~772℃),Mg#值为49.38~55.96,表现出壳幔混合的特征。研究揭示,吉龙花岗闪长斑岩是古元古代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与少量俯冲流体交代的幔源岩浆混合的产物,早白垩世晚期(120~110 Ma)向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板片的折返可能是其成岩作用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吉龙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洞开挖渗流场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凡 韩爱果 +3 位作者 任光明 杜飞 吴龙科 詹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65,共5页
为研究隧洞开挖对滑坡渗流场、坡体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在对某滑坡滑体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odflow有限元差分三维软件对隧洞开挖前后的地下水位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隧洞开挖后渗流场的变化,并以此结合Geo-Studi... 为研究隧洞开挖对滑坡渗流场、坡体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在对某滑坡滑体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odflow有限元差分三维软件对隧洞开挖前后的地下水位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隧洞开挖后渗流场的变化,并以此结合Geo-Studio软件对滑坡处于天然及开挖情况下水位变化后的稳定性及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洞开挖后地下水渗流场发生改变,隧洞开挖处产生明显涌水现象,开挖2 a后地下水位降低约20 m,开挖区形成明显"落水洞",地下水位变化主要体现在滑坡前缘;隧洞上部2#次级滑体在抗滑力减弱和有效应力增大的双重作用下变形加剧,其下滑带动1#次级滑体变形。隧洞上部2#次级滑体最大变形量12.42 cm,但滑坡的稳定性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变形 稳定性分析 隧洞开挖 渗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地震滑坡启程能量转换 被引量:6
7
作者 顾成壮 杨鸿发 +2 位作者 胡卸文 曾锦秀 罗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97-302,共6页
地震滑坡启程能量转化分析对于后期滑坡动力学研究极为重要,因其影响因素较多,具有模糊性,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量计算公式。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模糊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给出总体评价。选取地震加速度、岩体结构类型... 地震滑坡启程能量转化分析对于后期滑坡动力学研究极为重要,因其影响因素较多,具有模糊性,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量计算公式。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模糊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给出总体评价。选取地震加速度、岩体结构类型、控制性结构面特征、岩体完整程度、地层岩性、地下水、不利结构面与临空面的夹角7个因素作为地震滑坡启程剧动能量转换大小划分的主要因素,详细分析各个因素对能量转化的影响。采用逻辑分区法确定隶属函数,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得出能量转化率等级,半定量地确定能量转化率大小。以东河口地震滑坡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启程能量转换分析结果客观合理,表明该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在同类理论研究中可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启程 隶属函数 模糊层次分析 模糊综合评判 能量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某隧道岩石Kaiser效应测试及区域应力场数值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小林 韩爱果 +2 位作者 任光明 陈强 张凡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306-311,共6页
用美国产MTS815程控伺服岩石刚性试验机和AE210声发射测试系统,对6个不同方向的隧道主洞定向砂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同时测定岩样在受压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通过能量累计(对数)、振铃计数、荷载与到达时间的关系图,导入CAD,综合选... 用美国产MTS815程控伺服岩石刚性试验机和AE210声发射测试系统,对6个不同方向的隧道主洞定向砂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同时测定岩样在受压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通过能量累计(对数)、振铃计数、荷载与到达时间的关系图,导入CAD,综合选定6个方向Kaiser效应点。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基础,用工程Maple软件计算出3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为了验证该方法选取特征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用有限元Phase软件对工程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测试值与应力数值模拟值较相近,说明声发射试验结果可靠;并得出该隧道现代地应力场基本应力值为14.48 MPa,应力场方向为EW向,此结果对隧道设计和施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压缩试验 Kaiser效应点 数值分析 地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镉对高等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9
作者 熊敏先 吴迪 +2 位作者 许向宁 郑明阳 邢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3-149,共17页
重金属镉在土壤-植物中有较高迁移率,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降低作物产量与品质,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以有食用价值的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其他高等植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土壤... 重金属镉在土壤-植物中有较高迁移率,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降低作物产量与品质,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以有食用价值的作物和有经济价值的其他高等植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土壤重金属镉的毒性效应最新进展,主要包括镉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细胞超微结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作物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镉对高等植物抗氧化系统和光合系统毒性机制,并对未来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毒性效应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对土壤有效态镉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付成 雷泞菲 +4 位作者 裴向军 李军亚 徐欢 苏鑫 朱霞萍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1-949,共9页
重金属不可降解,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会严重影响作物安全。添加巯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ATP-SH)到不同Cd污染程度土壤中,进行盆栽油菜实验,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有效态Cd和油菜不同部位Cd的含量;采用SPSS讨论了ATP-SH添加量、... 重金属不可降解,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会严重影响作物安全。添加巯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ATP-SH)到不同Cd污染程度土壤中,进行盆栽油菜实验,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有效态Cd和油菜不同部位Cd的含量;采用SPSS讨论了ATP-SH添加量、土壤有效态Cd、油菜不同部位Cd的相关性;计算了油菜对Cd的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探究了ATP-SH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及对油菜富集和转运Cd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加ATP-SH后,土壤有效态Cd、油菜各部位Cd含量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降低率为40.65%~74.27%,油菜根、茎、枝、菜籽中Cd降低率分别为29.36%~79.46%、41.44%~88.45%、43.19%~95.89%和38.02%~95.81%;ATP-SH添加量与土壤有效态Cd、油菜各部位Cd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态Cd与油菜各部位Cd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油菜各部位之间的Cd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对照组油菜根、茎、枝、菜籽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是实验组的1.42~4.87倍、1.71~8.66倍、1.92~24.43倍、1.61~23.76倍,油菜各部位Cd的转运系数的大小是茎>枝>菜籽,且茎远大于枝和菜籽,是枝和菜籽转运系数的3.5~25倍。综上,ATP-SH能降低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阻隔土壤Cd向油菜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改性 凹凸棒石 土壤修复 CD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铁锰氧化物形态测定及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崔婷 叶欣 +2 位作者 朱霞萍 李军亚 徐欢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6,共10页
研究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对土壤锑污染的评价、预警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主要化学组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 研究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对土壤锑污染的评价、预警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主要化学组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铁锰氧化物的不同形态以及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并开展了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组成、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研究土壤吸附Sb(Ⅲ)的影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性质的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介于0.63~3.98mg/g之间,与土壤类型有关,其大小顺序为:红壤>棕壤>黄壤>褐土>沙土。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与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氧化铁总量、无定形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以及游离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6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影响力大小为:氧化铁总量>CEC>无定形铁含量>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游离锰含量。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显著影响土壤吸附Sb(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Sb(Ⅲ) 吸附 主控因子 铁锰氧化物形态 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骆驼沟小流域基本特征及危险区范围预测
12
作者 高精理 向国萍 张丹丹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41-45,共5页
近年来,山区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本文选择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骆驼沟典型小流域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流域范围内物源、坡度和地质岩性等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内灾害的分布特征、... 近年来,山区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本文选择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骆驼沟典型小流域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流域范围内物源、坡度和地质岩性等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内灾害的分布特征、运动特征、冲淤特征,得到流域内可能成灾预测,划定危险区和可能威胁对象.研究区小流域基本特征和危险范围的预测评价,为小流域综合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冲淤特征 危险区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g-C_(3)N_(4)对水体中氧氟沙星的光-芬顿氧化降解
13
作者 崔启航 张丹丹 +2 位作者 刘彦伶 魏霄 朱霞萍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8期2153-2160,共8页
氧氟沙星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环境水样中残留的氧氟沙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以硫酸氰铵作为前驱体,通过热聚合法制备了Fe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催化剂(Fe/g-C_(3)N_(4)),采用SEM、X-衍射、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 氧氟沙星是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环境水样中残留的氧氟沙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以硫酸氰铵作为前驱体,通过热聚合法制备了Fe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催化剂(Fe/g-C_(3)N_(4)),采用SEM、X-衍射、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光致发光光谱(PL)表征了材料的结构特点,结合可见光催化芬顿氧化降解水体中的氧氟沙星。结果表明:Fe/g-C_(3)N_(4)呈蓬松多孔结构,比表面积为24.07 m^(2)g^(-1),铁的掺入使吸收带红移,吸光能力提高了近8倍,光催化性能增强。当溶液pH为3~4,1 mol·L^(-1)H_(2)O_(2)用量为500μL时,1.0 g·L^(-1)Fe/g-C_(3)N_(4)在60 min内对20 mg·L^(-1)氧氟沙星的降解率可达94.47%。经过四次循环实验,Fe/g-C_(3)N_(4)对氧氟沙星的降解率达到第一次的92%。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OH是氧氟沙星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光-芬顿氧化技术 氮化碳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