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可尔因矿田李家沟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锡石LA-MC-ICP-MS 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许家斌 费光春 +3 位作者 覃立业 杨继忆 郑硌 唐文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6-358,共13页
四川李家沟伟晶岩型锂铌钽铍锡稀有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成矿时代尚不清楚。本文在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家沟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 四川李家沟伟晶岩型锂铌钽铍锡稀有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矿床,成矿时代尚不清楚。本文在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家沟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MC-ICP-MS U-Pb定年工作。电子探针波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李家沟矿床的锡石都是与稀有金属矿床有关的锡石,并非来自热液矿床的锡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含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样品(LPD4H2)的207 Pb/206 Pb-238 U/207 Pb谐和年龄为211.4±3.3 Ma(n=28,MSWD=2.9),可以代表稀有金属伟晶岩脉的年龄。表明李家沟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与印支晚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区域成岩成矿年代学对比显示,李家沟与雪宝顶和甲基卡等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类型和成矿年龄,形成于造山后趋于稳定阶段。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存在大规模的锂铌钽铍锡稀有多金属成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 U-PB定年 晚三叠世 伟晶岩型 李家沟稀有金属矿床 可尔因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攀西地区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华芹 王登红 +4 位作者 任海涛 王晓地 贾小辉 杨文强 王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1-697,共7页
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对攀西地区白马和太和含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年龄进行研究,获得白马层状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58±2Ma(95%可信度),太和层状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62±2Ma(95%可信度)。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的白... 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对攀西地区白马和太和含矿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年龄进行研究,获得白马层状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58±2Ma(95%可信度),太和层状辉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62±2Ma(95%可信度)。结果表明,攀西地区的白马和太和含矿层状辉长岩体均形成于二叠纪晚期。该年龄信息显示了从层状辉长岩体的侵入到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高峰期(250Ma)仅距5~10Ma,二者应属于同期不同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鉴于空间上层状辉长岩体与峨眉山玄武岩密切相关,基性-超基性岩体和玄武岩的形成均与晚古生代末期峨眉地幔柱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峨眉地幔柱 基性-超基性岩体 SHRIMP 锆石U-PB 定年 白马和太和层状侵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某晶质石墨矿选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孔德才 陈超 +3 位作者 朱颖 吴得强 郑娟 龙波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58,共4页
针对四川某典型晶质石墨矿,采用破碎、高压辊磨、1 mm筛分、5次再磨、6次精选流程进行了实验室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半工业扩大连续稳定试验,获得了固定碳含量95.22%、产率5.14%、回收率88.05%的高碳石墨。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石... 针对四川某典型晶质石墨矿,采用破碎、高压辊磨、1 mm筛分、5次再磨、6次精选流程进行了实验室试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半工业扩大连续稳定试验,获得了固定碳含量95.22%、产率5.14%、回收率88.05%的高碳石墨。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石墨矿床选矿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石墨 晶质石墨矿 大鳞片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挤压破裂带发育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其华 彭毅 +1 位作者 彭社琴 韩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0-761,共12页
勘探表明,在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岸坡石英闪长岩内广泛发育具有一定厚度和延伸长度的碎粒状岩屑条带——“挤压破裂带”,不仅使岩体完整性降低,而且劣化建基岩体质量。为了研究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基于野外调查、精细测量等方法,对施... 勘探表明,在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岸坡石英闪长岩内广泛发育具有一定厚度和延伸长度的碎粒状岩屑条带——“挤压破裂带”,不仅使岩体完整性降低,而且劣化建基岩体质量。为了研究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基于野外调查、精细测量等方法,对施工期新揭露的典型挤压破裂带进行详细描述,揭示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研究表明: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挤压破裂带在强弱卸荷带及以里均有发育,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左岸中高程;表现为有明显边界且具有一定厚度和延伸长度的碎粒状岩屑条带,一般发育在新鲜、完整的坚硬岩体内;可能为构造成因常依附于断层(或长度较大的结构面),范围有限,产状不稳定;带内大多劈理岩化,部分可见颗粒定向排列,具有分带性,无明显错距,表现出高地应力下的挤压变形特征;易受后期改造影响,局部可见风化加剧、锈染和泥质条带;主要分布于断层(长大结构面)夹持或围限区、断层(长大结构面)的端部、长大结构面的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破裂带 发育特征 劈理 空间分布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玄武岩石粉废渣制备连续纤维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珎 徐冠立 +4 位作者 官军 殷诗勤 刘荣 王梦潇 胡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3-672,共10页
玄武岩石粉废渣是玄武岩石材破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其粒度细、销路差,尚无成熟的大规模综合利用方法。本文采集海南岛不同地区的8组玄武岩石粉废渣,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矿... 玄武岩石粉废渣是玄武岩石材破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其粒度细、销路差,尚无成熟的大规模综合利用方法。本文采集海南岛不同地区的8组玄武岩石粉废渣,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能谱仪(EDS)及熔融实验分析其结晶性能,筛选出最符合玄武岩纤维原料特征的样品进行纤维制备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RD分析纤维表面形貌与结晶晶相,将其性能与标准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 450℃时制得的纤维频繁断丝,表面结晶出大量树枝状及针状的硅灰石、石英、黄长石和磁铁矿;升温至1 480℃并保温1 h后成功制得的连续纤维,仍含有黄长石和磁铁矿,断裂强力略低于标准纤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海南岛玄武岩石粉废渣制备连续纤维具有一定可行性,本研究为海南岛玄武岩石粉废渣的处理提供了导向性建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石粉废渣 玄武岩纤维 拉丝实验 海南岛 结晶 固废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