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地质环境“一张图”系统设计及基本功能 被引量:3
1
作者 孟铭杰 张文彬 +3 位作者 任娟 宋伟 乔鹏 王思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16-19,共4页
四川省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推广应用试点省份,按照《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相关要求,构建了以地质灾害为主的四川省地质环境"一张图"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以测绘地理数据、实时气象数据、地质背景... 四川省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推广应用试点省份,按照《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相关要求,构建了以地质灾害为主的四川省地质环境"一张图"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以测绘地理数据、实时气象数据、地质背景资料及相关业务数据为基础,建立省级数据中心,并与国家级节点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衔接和集成,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节点上下贯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多部门资源共享、基于实况雨量的地质灾害实时预警等功能的地质环境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一张图” 测绘地理数据 实时气象数据共享 地质背景叠加 信息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探讨——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例 被引量:44
2
作者 宋光齐 李云贵 钟沛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36,共4页
通过研究确定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寻找地质灾害发生与气象因素的耦合关系,建立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结合强降雨天气的预报,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与气象因素的叠加评价,对地质灾... 通过研究确定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寻找地质灾害发生与气象因素的耦合关系,建立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结合强降雨天气的预报,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与气象因素的叠加评价,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分布范围进行预报预警。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例,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和信息的评价、会商、签发、发布、接收、处理及反馈程序。2003年汛期应用证明,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气象预报预警 信息量模型 预报准则 信息发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时空预警试验区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传正 李云贵 +5 位作者 温铭生 肖智林 钟沛林 周策 李媛 朱晓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30,共11页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的几何特征;(2)建成了由20台遥测雨量计构成的降雨观测网,取得了2002年4月~2003年8月的降雨观测数据;(3)结合历史降雨资料分析,初步研究了雅安试验区的年、日、小时和十分钟最大降雨特征;(4)研制了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野外监测仪,取得了桑树坡试验点2003年4月~8月的实时监测数据;(5)自上而下分4层研究了斜坡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发现了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对降雨过程的滞后性;(6)基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利用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雅安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和"潜势度";(7)利用2003年8月23~25日的过程降雨观测资料,对雅安试验区在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了时空预警反演模拟研究,计算出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比较符合实际,"危险度"可以作为预警指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 降雨观测站网 含水量监测仪 预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峨眉山市王山—抓口寺滑坡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魏云杰 褚宏亮 +2 位作者 庄茂国 王灿峰 柏永岩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7-483,共7页
2015年6月14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峨眉山市九里镇兴阳村王山—抓口寺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动,威胁27户52人的安全,由于当地政府提前组织人员紧急撤离,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通过现场调查和... 2015年6月14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峨眉山市九里镇兴阳村王山—抓口寺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动,威胁27户52人的安全,由于当地政府提前组织人员紧急撤离,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通过现场调查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滑坡稳定性受凝灰岩夹层控制,受早期采矿开挖和"5·12"汶川地震影响,岩体结构破碎,其稳定性处于临界状态,属于滑移-拉裂型;(2)降雨是导致滑坡形成的直接因素,降雨入渗后并转化为地下水,沿凝灰岩夹层上层面流动,滑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3)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总结了滑坡应急避险成功经验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滑坡 岩体结构 成因机理 应急避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研究概述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金涛 冯文凯 +1 位作者 胥良 吕键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4期110-115,共6页
在对大量文献和典型矿山地质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出发,筛选出合理的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通过进行现状—预测—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矿山地质... 在对大量文献和典型矿山地质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出发,筛选出合理的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通过进行现状—预测—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并将评价方法应用于实际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地质环境质量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降雨诱发滑坡灾害的气象预警模型 被引量:21
6
作者 费晓燕 柳锦宝 +2 位作者 屈伯强 刘志红 王增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5期315-321,327,共8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8—2014年的滑坡灾害与前期降雨量间的关系,构建降雨诱发滑坡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优化模型的权重参数,为四川省滑坡灾害预警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基于降雨信息资料,对四川省滑坡灾害的前期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采...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8—2014年的滑坡灾害与前期降雨量间的关系,构建降雨诱发滑坡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优化模型的权重参数,为四川省滑坡灾害预警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基于降雨信息资料,对四川省滑坡灾害的前期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分别计算和优化灾害的前期综合日降雨量间的权重关系和气象预警模型中地质环境背景值与降雨诱发灾害概率值的权重系数。[结果]滑坡灾害的当日降雨量、前一日降雨量和前两日降雨量对灾害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87,0.220,0.189,气象预警模型的地质背景概率和综合雨量概率的权重参数分别为0.394,0.606。根据以上研究构建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利用已有灾害点对其进行验证,证得模型的整体准确率为78.36%,进而通过2013年7月10日的群发滑坡灾害个例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良好。[结论]该模型预警效果良好,精确度较高,能为相关部门提供的防灾减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降雨 滑坡 气象预警模型 逻辑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距离评价法及其在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云贵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C00期208-212,共5页
目前在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预测评价中尚无统一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一般是借用“环境质量指标”来表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这也是近似表达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一种定量化方法。本文通过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将矿山地质... 目前在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预测评价中尚无统一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一般是借用“环境质量指标”来表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这也是近似表达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一种定量化方法。本文通过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指标用单因素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表示,各指标用比较评价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环境质量指数,用“模糊距离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定量指标,对矿山建设、管理与规划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距离评价法 综合评价 四川 矿山地质环境 质量评价 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电阻率探测和监测滑坡体实验 被引量:15
8
作者 安金珍 周平根 +3 位作者 马麦宁 陈峰 董颖 钟沛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4-261,328,共8页
实验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方法探测滑坡体的电性结构,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方法监测滑坡体的主破裂扩展方向和速率.实验结果为:①电性结构探测实验,验证了部分原勘测的滑坡体的蠕变体边界和地下水层的深度和厚度,以及上层介质的性质.证明滑... 实验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方法探测滑坡体的电性结构,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方法监测滑坡体的主破裂扩展方向和速率.实验结果为:①电性结构探测实验,验证了部分原勘测的滑坡体的蠕变体边界和地下水层的深度和厚度,以及上层介质的性质.证明滑动带富含地下水层;②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监测实验确定的测点主破裂扩展方向,与滑坡体GPS位移推断的破裂带方向吻合,且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系数的变化速率与钻孔倾斜仪测量的滑坡体深部位移变化的速率相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电阻率各向异性 地质灾害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易发山区群测群防体系与突发性灾害预警 被引量:14
9
作者 薛宁波 马清文 王成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z1期12-15,共4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县、乡、村3级监测网络、相关信息传输系统和必要的管理制度组成,并分别在县、乡、村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一级站(县监测中心(办公室))、二级站(乡监测组)和三级站(村监测网点),构成一个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由县、乡、村3级监测网络、相关信息传输系统和必要的管理制度组成,并分别在县、乡、村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一级站(县监测中心(办公室))、二级站(乡监测组)和三级站(村监测网点),构成一个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预警系统。以县群测群防办公室(一级站)为中心,以村群测群防监测网点(三级站)为基础,以市(地)、县相关专业人员为技术支撑,乡群测群防组(二级站)指导、督促检查村群测群防网点的工作,并起承上启下的协调工作。地质灾害临发预警分为一、二、三级警报,分别依据村级群测群防网点获得的监测、地面巡视和灾点临发前兆等资料,由县群测群防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由县政府灾害防御中心发出警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群测群防 监测 灾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聚类法在阿里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亚子 杨敏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年第6期155-158,共4页
以阿里地区国道219线巴尔至札达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采用灰色聚类法,选取地层岩性、地面坡度、相对高差、构造密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冻融作用、地震强度、植被覆蓋率、开挖深度、灾害的分布密... 以阿里地区国道219线巴尔至札达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采用灰色聚类法,选取地层岩性、地面坡度、相对高差、构造密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冻融作用、地震强度、植被覆蓋率、开挖深度、灾害的分布密度和规模大小等11个评价因子,给出了各因子对应评价级别的基准划分值,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的评价模型,得出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灰色聚类法 评价因子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江红层地区缓倾角浅层土质滑坡降雨入渗深度与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张群 许强 +2 位作者 易靖松 胥良 马志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47-1455,共9页
2011年“9.16”特大暴雨诱发四川省南江县发生数以千计的缓倾角浅层土质滑坡,该类典型滑坡具有滑体厚度集中在1~5 m区域,且总是沿呈“光面”的基覆界面顺层滑动的特殊性。通过设计室内降雨入渗试验、建立G-A入渗模型及考虑大气对土... 2011年“9.16”特大暴雨诱发四川省南江县发生数以千计的缓倾角浅层土质滑坡,该类典型滑坡具有滑体厚度集中在1~5 m区域,且总是沿呈“光面”的基覆界面顺层滑动的特殊性。通过设计室内降雨入渗试验、建立G-A入渗模型及考虑大气对土坡的影响计算得大气影响深度,分析滑坡降雨入渗深度,研究滑体厚度分布成因;并根据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分析天然状态下及降雨条件下浸润峰分别位于土层中与基覆界面时的斜坡稳定性,研究滑坡沿基覆界面滑动成因。结果表明:南江县红黏土渗透性极低,短时间的强降雨下降雨入渗深度十分有限,一般仅入渗50 cm左右。研究区的大气影响深度为5.37 m,在该深度范围内,雨水易入渗,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土体风化程度逐渐减弱,土体孔隙比、渗透性逐渐降低,入渗逐渐困难,直至下覆基岩,降雨过程中雨水入渗深度是导致缓倾角浅层土质滑坡厚度主要集中在1~5 m的原因。在降雨条件下,当浸润峰深度小于土层厚度,潜在滑面位于浸润峰处时,斜坡保持稳定,当浸润峰深度等于土层厚度,潜在滑面位于基覆界面时,界面滞水,水位上升,孔压产生,同时界面岩土体发生软化和润滑作用,界面效应是导致滑坡沿基覆界面这一“光面”顺层滑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角浅层土质滑坡 大气影响深度 降雨入渗深度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公众减灾意识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容 崔鹏 +3 位作者 苏志满 李云贵 曾超 余健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33,共6页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汶川8.0级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虹口乡和紫坪铺镇11个村的群众减灾意识、减灾需求和建议,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减灾行为倾向,初步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4年后极重灾区民众的山...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汶川8.0级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虹口乡和紫坪铺镇11个村的群众减灾意识、减灾需求和建议,并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比较减灾行为倾向,初步反映汶川地震灾后重建4年后极重灾区民众的山地灾害减灾意识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多数被调查者的减灾意识较强,尤其是接受过减灾培训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和群众,但也反映大部分群众尤其是中青年对二次灾害存在侥幸心理,对避灾技能的理解还有待加强,社区减灾能动性有待进一步发挥。最后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改进防灾避险明白卡、注重宣传培训效果,强化民众减灾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减灾能动性和完善风险沟通协调机制等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有关部门开展山地灾害防治的宣传培训提供参考,同时为促进社区减灾提供社会心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极重灾区 山地灾害 减灾意识 社区减灾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强降雨诱发崩滑流灾害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艳辉 方志伟 +1 位作者 温铭生 屈伯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川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是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高度关注地区。以2012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诱发崩滑流灾害过程为例,通过统计方法,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地质灾害的空间... 川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是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高度关注地区。以2012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持续强降雨诱发崩滑流灾害过程为例,通过统计方法,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与降雨的相关关系,得到该区域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规律特点及临界降雨判据。(1)川东北地区的降雨模式常见为数日持续降雨,且降雨中出现数次(2~3日)的极值雨量,在这种降雨模式下,考虑到前期降雨的累积效应,需要着重关注第二次的极值降雨,往往会诱发更大的群发灾害过程,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此特点在巴中、达州、广元等地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南充市的即时发灾特点更为明显。(2)川东北地区各市临界雨量不同,在少量前期雨量累计情况下,广安最低,约为25mm;其次是广元,约为50mm;最后是巴中、达州和南充,约为90mm。相关结论可为该地区的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研究和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滑坡 强降雨过程 时空分布 临界降雨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平行岭谷典型岩溶含水介质特征的识别方法探讨——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水系统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平恒 张宇 +3 位作者 田萍 卢丙清 谢世友 况又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0-97,共8页
采用流量指数衰减法、示踪试验法、地球化学法等3种方法,探讨重庆青木关岩溶含水介质的组合情况.通过流量指数衰减法计算发现,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管道水和裂隙水分别占含水层水资源量的16.7%和83.3%,裂隙介质在地下水资源的调蓄中发挥着... 采用流量指数衰减法、示踪试验法、地球化学法等3种方法,探讨重庆青木关岩溶含水介质的组合情况.通过流量指数衰减法计算发现,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管道水和裂隙水分别占含水层水资源量的16.7%和83.3%,裂隙介质在地下水资源的调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示踪试验表明,研究区发育有一条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管道直径为数米级;水化学和δD,δ18 O值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的含水介质为裂隙和管道介质并存.研究认为,可用流量指数衰减法查清不同含水介质的构成,辅助以示踪试验法计算管道直径及相关的水文地质参数,并圈定流域范围,地球化学法作为以上2种方法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含水介质 管道 裂隙 川东平行岭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108国道高位崩塌成因与运动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胥良 李云贵 刘艳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1,共4页
2007年5月25日于川西108国道某段发生的高位崩塌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合地质调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爆破振动效应分析以及历史崩塌与降雨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地形高陡、岩体破碎及降雨诱发等是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爆破... 2007年5月25日于川西108国道某段发生的高位崩塌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合地质调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爆破振动效应分析以及历史崩塌与降雨关系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地形高陡、岩体破碎及降雨诱发等是崩塌产生的主要原因,爆破振动对其也有轻微间接影响。根据边坡形态及塌落高度,运用运动学原理及能量法还对崩塌体的撞击速度及冲击力进行了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诱发因素 成因机制 运动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市五里坡特大滑坡灾害特征与致灾成因 被引量:30
16
作者 温铭生 方志伟 王阳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8-453,共6页
2013年7月10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五里坡因持续大暴雨引发高位滑坡,滑坡呈现高差大、滑速快、滑距长、方量大、伤亡多等特点。野外观察发现,滑坡整体形态为倒"J"状,根据滑坡的滑动和堆积特征,可分为上部滑源区、中部... 2013年7月10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五里坡因持续大暴雨引发高位滑坡,滑坡呈现高差大、滑速快、滑距长、方量大、伤亡多等特点。野外观察发现,滑坡整体形态为倒"J"状,根据滑坡的滑动和堆积特征,可分为上部滑源区、中部滑流区和下部堆积区。滑坡区上部出露白垩系灌口组红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下部为块状砾岩,岩体结构为顺向坡。分析认为:地形陡峭、岩体破碎、地震作用等脆弱的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持续强降雨等因素共同引发了本次特大型地质灾害,滑坡发生前48 h的544 mm累计降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在致灾模式上,主要呈现地震拉裂→基岩崩滑→加载失稳→滑流推碾→堆积停流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特征 滑坡 致灾模式 都江堰市五里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地震后汶川县泥石流特征与演化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李宁 唐川 +1 位作者 卜祥航 李浩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3-1245,共13页
2008年“5·12”汶川地震极大地改变了震区泥石流的特征,不仅增强了泥石流的活动性,同时也使得震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面临泥石流的威胁。本文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利用遥感解译结合现场调查等手段,分析了汶川县泥石流沟道... 2008年“5·12”汶川地震极大地改变了震区泥石流的特征,不仅增强了泥石流的活动性,同时也使得震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面临泥石流的威胁。本文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利用遥感解译结合现场调查等手段,分析了汶川县泥石流沟道纵坡降、沟壑密度、两岸坡度等基本发育特征;进而分析了地震前后汶川县降雨分布及泥石流相关降雨参数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流域内泥石流沟的沟壑密度在0.2~4之间,属于微度土壤侵蚀区域,泥石流的沟床纵坡降偏大,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流域内斜坡坡度多为30°~40°,有利于灾害的发生;震后汶川县年均降雨量增加了5.17%,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降雨量由南及北逐渐降低;震后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在2008~2013年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但2019年又有所下降,预计恢复到震前水平尚需要一定时间;同时震后汶川县泥石流物源丰富,震后物源量呈现“震荡式衰减”的演化趋势,但体量仍然很大,对泥石流仍需坚持监测预警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泥石流 发育特征 降雨阈值 物源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红层泥岩颗粒破碎分形特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云鹏 冯文凯 +1 位作者 谢吉尊 孙立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118,125,共5页
红层泥岩填料中泥岩碎块石的含量直接影响压实后填筑体的流变、渗透、强度以及地基变形特性。通过配置不同含水率、不同粗细比的泥岩试样,开展红层泥岩击实后粒径的分布情况及其破碎率和分形维数的研究,探讨分形理论在该种岩土体中的规... 红层泥岩填料中泥岩碎块石的含量直接影响压实后填筑体的流变、渗透、强度以及地基变形特性。通过配置不同含水率、不同粗细比的泥岩试样,开展红层泥岩击实后粒径的分布情况及其破碎率和分形维数的研究,探讨分形理论在该种岩土体中的规律和特性。结果表明,泥岩颗粒破碎后的粒径分布具有典型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区间分布在2.418~2.529。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红层泥岩的破碎率和分形维数均增加。当P5初始含量较大时,含水率对分形维数的增长影响较大,但初始粗颗粒的增多减缓了分形维数伴随含水率增加而上升的幅度。破碎率和分形维数均是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且与P5初始含量成反比关系,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满足高斯公式的正态分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泥岩 击实试验 颗粒破碎 破碎率 分形特征 正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上游梅里石3号巨型古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乔鹏 孟铭杰 +2 位作者 邓辉 涂国祥 贾留杰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以梅里石3号滑坡为例,经过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定性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滑坡是反倾岩体倾倒变形破坏的产物,其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研究价值。采用离散元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澜沧江快速下切过程中原始斜坡发生... 以梅里石3号滑坡为例,经过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定性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滑坡是反倾岩体倾倒变形破坏的产物,其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研究价值。采用离散元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澜沧江快速下切过程中原始斜坡发生倾倒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即弯曲变形、倾倒—弯曲、倾倒—折断、蠕滑—拉裂4个阶段。地质分析表明滑坡为倾倒变形体发生整体失稳形成,数值模拟中岩体倾倒变形各阶段的变形破坏特征与地质分析相互印证,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倾倒变形 成因机制 数值模拟 UDEC SIGM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下游某支沟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艳梅 胥良 张文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115,共5页
雅砻江下游某支沟属沟谷型泥石流沟,爆发频率一般为7~10年,2008年7月1日凌晨,流域内一场小于前几年最大日降雨量的集中强降雨,却引发了泥石流。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该沟流域汇水面积较大,沟道纵坡较陡,加之2007年以来大量... 雅砻江下游某支沟属沟谷型泥石流沟,爆发频率一般为7~10年,2008年7月1日凌晨,流域内一场小于前几年最大日降雨量的集中强降雨,却引发了泥石流。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该沟流域汇水面积较大,沟道纵坡较陡,加之2007年以来大量公路弃渣直接堆于沟内造成堵沟,在遭遇强降雨引发的洪水作用下,弃渣堆石坝被冲垮,诱发次生洪水。计算表明,溃决洪峰流量达到流域10年一遇的暴雨水平,从而激发下游束窄沟道堆积物产生泥石流,加之下游厂区沟道束窄,在弯道处泥石流超高冲入车间,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砻江 堆石坝 次生洪水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