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孙东 覃亮 +3 位作者 蒙明辉 杨涛 章旭 胡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61,共19页
为了揭示震群型同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理清不同类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差异性,进一步认识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和内部的地震风险,从而高效指导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文章以2022年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为研... 为了揭示震群型同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理清不同类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差异性,进一步认识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和内部的地震风险,从而高效指导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文章以2022年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震群序列数据、区域构造环境研究成果、区域地壳形变研究数据、震后短期内的地质灾害数据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揭示马尔康M_(S)6.0震群的区域和深部构造环境、同震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M_(S)6.0震群是发生在周缘边界活动性极强的巴颜喀拉地块内部次级断裂上强震空区内的深部粘滑型地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可能是由于松岗断裂的次级断裂破裂和之间的隔堤相继破裂的结果;地震新增地质灾害隐患83处,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加剧106处,并诱发了多处高位滑坡和系列震裂山体,震后震中草登乡地质灾害极高、高、中风险区面积分别占比1.62%、4.80%和12.37%;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的控制因素由主到次为发震断裂及其关联断裂、地震震级及能量衰减、地形坡度及高差、岩体结构及结构面密度。此次发震的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活动断裂交切区未来强震风险高,发震断裂及与其有联动效应的断裂周边在地震时发生地质灾害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地震 地震构造 松岗断裂 同震地质灾害 青藏高原东缘 巴颜喀拉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条带老采空区覆岩破坏多参量监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学良 李宏艳 +2 位作者 白国良 李大猛 余洋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161,167,共7页
针对深部条带老采空区覆岩移动变形问题,确定了裂隙发育、拉压应变、岩层物性等主要参量指标,采用钻孔电视法、分布式光纤感测法、井间电法CT、微震法构建了采空区覆岩“点-线-面-体”多参量监测模式;运用该监测模式对工程实例进行实测... 针对深部条带老采空区覆岩移动变形问题,确定了裂隙发育、拉压应变、岩层物性等主要参量指标,采用钻孔电视法、分布式光纤感测法、井间电法CT、微震法构建了采空区覆岩“点-线-面-体”多参量监测模式;运用该监测模式对工程实例进行实测分析,获取了采空区覆岩全方位、多层次的移动破坏特征,得出覆岩裂隙多集中在465 m以下,少量空洞位于垮落带及煤柱上方靠近采空区侧,煤柱塑性区范围约8 m的结论,综合判定采空区覆岩结构可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结果表明:“点-线-面-体”多参量监测模式在内容上能够有效涵盖条带采空区覆岩移动变形的各参量指标,时空上可实现点(静态)、线(动态)、面(静态)、体(动态)相互结合的全过程监测,监测结果间能相互验证,可满足深部条带采空区覆岩移动变形监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采空区 覆岩破坏 全空间 多参量 监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同震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控建议 被引量:9
3
作者 孙东 杨涛 +5 位作者 曹楠 覃亮 胡骁 魏萌 蒙明辉 张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6-493,共18页
强震区同震地质灾害特点、震后地震效应研究是支撑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基于震后重点区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解译、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极震区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研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数量、空间分布、控制因素,详细分析了震... 强震区同震地质灾害特点、震后地震效应研究是支撑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基于震后重点区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解译、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极震区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研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数量、空间分布、控制因素,详细分析了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3个重要风险,并针对灾后重建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同震次生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大型较少,主要沿大渡河两岸、交通道路沿线、大渡河右岸支流、发震断裂和其他断裂沿线等部位密集分布;(2)控制同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分别是地震动、断裂带、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和强震区工程设防标准不够;(3)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面临降雨加剧已有灾害点变形和诱发新的灾害、震裂山体可能演变为高位远程灾害链的风险源区、巨量沟道斜坡物源构成泥石流的潜在物源并形成灾害;(4)建议加强“人技结合”的隐患识别体系机制,构建依靠科技的点面结合监测预警机制,统筹各要素科学实施避让搬迁,提高地震活跃强震区工程建设抗灾标准,构建农村切坡建房的技术支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同震地质灾害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陡塬坡降雨侵蚀机制及生态防治技术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涛 李明俐 +2 位作者 孙东 朱存金 张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14518-14526,共9页
黄土高原地质环境异常脆弱。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如平山造城,治沟造地,固沟保塬等)强度已远超地质营力和生态承载力,导致黄土灾变不断发生。遵循人地和谐发展理念和目标,选取陕北延安典型生态修复区内高陡黄土塬坡作为灾变防控示范区,... 黄土高原地质环境异常脆弱。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如平山造城,治沟造地,固沟保塬等)强度已远超地质营力和生态承载力,导致黄土灾变不断发生。遵循人地和谐发展理念和目标,选取陕北延安典型生态修复区内高陡黄土塬坡作为灾变防控示范区,采用添加黄土固化剂新材料和移植草皮新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塬坡进行改良修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控制塬坡初始条件和降雨过程,开展了多组不同雨强条件下(60、120、150、180 mm/h)的室内人工降雨侵蚀物理模拟对比试验,揭示了降雨过程中黄土塬坡面侵蚀灾变动态演化规律,细化了坡体内部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孔隙水压力,含水率)与地表变形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响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从“控水”的角度出发,改良后黄土与新工艺的运用一方面降低坡面径流的侵蚀程度,同时低渗材料减缓了地表水的垂直入渗,防止了水土流失、溃散性失稳和大范围的湿陷沉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人工降雨试验 侵蚀机制 黄土改良 固沟保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样本不均衡问题处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尤 高波 +4 位作者 殷红 李元灵 张佳佳 陈龙 李洪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1,共11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样本不均衡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案通常会带来评价结果的大量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以藏东昌都市部分县(区)为研究区,构建滑坡/非滑坡样本不均衡数据集,采用不处理、下采样和合成少数类过采样(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 滑坡易发性评价中,样本不均衡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案通常会带来评价结果的大量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以藏东昌都市部分县(区)为研究区,构建滑坡/非滑坡样本不均衡数据集,采用不处理、下采样和合成少数类过采样(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3种处置方案,运用逻辑回归方法分别构建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基于ROC曲线、准确度、精确率、召回率、漏检率等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指标F_(1)′同数对模型分类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数据处理成均衡数据集(过采样/下采样)建立的模型效果较不处理数据建立的模型效果有了大幅提升,F_(1)′同数的值最大提高了53.17%;在下采样、过采样两种数据处理方案中,过采样方法比下采样方法F_(1)′分数的值提高了16.30%,表明过采样方法对处理样本不均衡数据问题方面具有较好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滑坡预测和地质灾害预测前的数据集处理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提高区域防灾减灾水平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 评价模型 昌都市 样本不均衡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组合模型的川西滑坡易发性评价不确定性分析
6
作者 伍剑波 丁明涛 +5 位作者 孙东 杨涛 李强 覃亮 胡骁 罗小惠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1,共11页
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对滑坡易发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将滑坡与非滑坡样本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独立性和显著性检验选出10个因子,采... 川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对滑坡易发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将滑坡与非滑坡样本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独立性和显著性检验选出10个因子,采用频率比(FR)、信息量(Ⅳ)、确定性系数(CF)等3种模型及各自与逻辑回归(LR)组成的3种耦合模型(FR-LR、IV-LR、CF-LR)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运用频率比、易发指数统计法、ROC曲线评估模型质量与精度。结果表明:6种模型的AUC值范围为0.85~0.88,耦合模型的评价结果更合理、评价精度更高,以IV-LR模型表现最优;耦合模型能有效降低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可显著改善对应单模型易发等级空间分布异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滑坡易发性评价 因子筛选 耦合模型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河谷深层倾倒形成演化特征及堵江灾害链效应 被引量:4
7
作者 蒙明辉 崔圣华 +4 位作者 张文 刘康林 杨学之 覃亮 蒋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11829-11841,共13页
岷江河谷地处龙门山强震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倾倒变形引发的滑坡等链式灾害,造成了重大伤亡。为了分析岷江河谷深层倾倒演化特征和灾害链效应,以仅距茂县新磨村滑坡10 km的梯子槽高位特大型倾倒为例,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井探、... 岷江河谷地处龙门山强震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倾倒变形引发的滑坡等链式灾害,造成了重大伤亡。为了分析岷江河谷深层倾倒演化特征和灾害链效应,以仅距茂县新磨村滑坡10 km的梯子槽高位特大型倾倒为例,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井探、监测、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手段,探明了倾倒基本特征,分析了倾倒的成因机制,研究了灾害链效应。结果表明:①梯子槽倾倒规模达1388.2×10^(4)m^(3),倾倒结构复杂,其中倾倒上部为粉质黏土夹碎块石、下部为碎裂岩块,滑带为粉质黏土夹角砾,平均厚度4.5 m,最大可达10 m,擦痕清晰可见;②倾倒变形剧烈,坡体上裂缝随处可见,后缘贯通裂缝长约750 m,下错高度5~10 m;③倾倒经历了五个变形阶段,主要是反倾层状岩体倾倒折断,折断带风化成“土”,在后期降雨及地震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④倾倒一旦失稳将堵塞岷江造成灾害链,据溃坝洪水灾害链演进预测分析:洪水将会淹没金龙潭水电站、两河口、飞虹乡以及沟口镇,淹没及影响G213国道20.2 km,总危害资产4.5亿,但对茂县县城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倾倒 倾倒变形 成因机制 堵江 灾害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MCR的攀枝花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昊天 陈继春 +5 位作者 覃亮 刘康林 白锦程 谭小林 唐鑫 罗茂婷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8-26,共9页
生态空间网络能够加强破碎的生境斑块、景观之间的连接性,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尤为重要。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考虑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MCR)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结合... 生态空间网络能够加强破碎的生境斑块、景观之间的连接性,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尤为重要。以攀枝花市为研究区,考虑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MCR)进行生态网络的构建,结合重力模型定量评估重要生态廊道,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攀枝花市生态网络由10个生态源地、28条有效潜在生态廊道组成;结合重力模型提取出7条一级生态廊道、10条二级生态廊道和11条一般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核密度值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生态流动性整体偏弱;通过增设生态源地、识别生态节点及生态断裂点、分析廊道适宜修建宽度来优化生态网络,并提出生态空间网络框架布局对策。该研究可为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市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数理模型及其融合的察雅县城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田尤 张佳佳 +3 位作者 殷红 陈龙 高波 李洪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452-12460,共9页
不同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选择将得到差异化的空间预测结果,筛选出最优的模型是提高滑坡空间预测精度的有效方法。以西藏察雅县城滑坡为研究对象,选取了3类8个评价因子,在采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频率比(frequency ratio,... 不同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选择将得到差异化的空间预测结果,筛选出最优的模型是提高滑坡空间预测精度的有效方法。以西藏察雅县城滑坡为研究对象,选取了3类8个评价因子,在采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频率比(frequency ratio,FR)、信息量(information,I)和证据权(weight-of-evidence,WoE)4种单一模型评价研究区滑坡易发性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归一化融合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融合方法对4种单一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融合,得到6组滑坡易发性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6种模型从低易发区到极高易发区,频率比值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且高、极高易发性等级区内频率比值之和与总值之比均超过97%,均有效地评价了研究区滑坡的易发性。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效果,显示主成分分析融合模型、证据权模型和信息量模型具有较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综合高、极高易发区频率比值结果来看,使用PCA融合后的评价模型效果更佳。研究填补了藏东高原山区多模型对比研究的欠缺,为该地区的滑坡预测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融合方法 数理模型 西藏昌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结构的黄土填方边坡降雨物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帆 李明俐 +3 位作者 王徐 吴鄂 王峰 吕剑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4,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在“平山造城”“固沟保塬”“治沟造地”等计划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填方工程边坡,存在着巨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了对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将黄土-古土壤层状自稳结构引入黄土填方边坡的灾变... 黄土高原地区,在“平山造城”“固沟保塬”“治沟造地”等计划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填方工程边坡,存在着巨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了对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将黄土-古土壤层状自稳结构引入黄土填方边坡的灾变防控中,利用生石灰以及改性纤维素对黄土进行改良,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的黄土填方边坡控水结构,并开展人工降雨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有无控水结构下填方边坡渗流场、应力场和形变场变化规律、低渗场性质对边坡的影响,最终得出边坡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1)改良黄土具有良好的工程性质,与重塑黄土相比,其液限、塑限均提高,抗剪强度增强,饱和渗透系数大幅下降,其中,改性纤维素改良黄土渗透系数降低88.59%,石灰改良黄土渗透系数降低95.18%,有控水结构边坡水分运移速度较慢,低渗层起到了良好的隔水效果;2)抗侵蚀面层的存在提高了边坡的抗侵蚀能力,有控水结构坡面的侵蚀量仅为无控水结构的28.43%;3)有控水结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渐进式剪切滑移失稳,无控水结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突发式溃散流滑破坏。本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的生态治理及灾变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填方边坡 黄土-古土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 物理模型试验 控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