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典中组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一入 唐菊兴 +2 位作者 杨宗耀 钟庆伟 张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0-722,共13页
林子宗群是印度-亚洲大陆汇聚的重要产物,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本次在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林子宗群火山岩系的典中组中发现了大量板岩,为了研究其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对斯弄多典中组板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 林子宗群是印度-亚洲大陆汇聚的重要产物,主要为一套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本次在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林子宗群火山岩系的典中组中发现了大量板岩,为了研究其成因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对斯弄多典中组板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斯弄多典中组板岩与火山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且与火山岩的大部分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相似,而不同于沉积成因的板岩。但同时,与典中组火山岩相比,典中组板岩的亚铁和As含量明显增高,虽然沉积成因的板岩As含量同样较高,但其亚铁含量却较低,亚铁和As没有明确的关系。结果表明,斯弄多典中组板岩的原岩为典中组酸性火山岩,由典中组火山岩与后期岩浆热液发生接触热变质而形成,并促进火山岩中金的富集,因此区域低温变质作用可能是典中组火山岩形成金矿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地球化学 板岩 林子宗群 火山岩 金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西北部阿翁错复式岩体岩浆混合作用:岩相学和矿物学约束
2
作者 雷传扬 杨宗耀 +4 位作者 唐菊兴 文辉 王静 杨显华 罗海金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6-1625,共20页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复式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广泛发育, 岩浆混合作用特征明显, 是开展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研究选择复式岩体中花岗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岩相学和矿物...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复式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广泛发育, 岩浆混合作用特征明显, 是开展岩浆混合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次研究选择复式岩体中花岗闪长岩及其中发育的暗色微粒包体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包体和寄主岩中见大量不平衡结构, 如嵌晶结构、环斑结构、石英眼斑结构, 包体中见针状角闪石、磷灰石等。寄主岩斜长石普遍发育复杂的韵律环带, An值为32~65, 以中长石和拉长石为主, 少量奥长石, An值多呈振荡变化, 边部具致密韵律环带结构特征, 是结晶晚期阶段岩浆房静态环境下快速结晶的产物, 幔部区域具有稀疏韵律环带结构特征, An值为44~65, 属于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从核部→幔部→边部整体呈现出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或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的变化趋势;包体中斜长石捕虏晶形态多样, 但仍具有与寄主岩斜长石相似的形态特征, 与寄主岩斜长石的差异表现在斜长石捕虏晶An值为10~68, 整体偏低, 具清晰的核-边结构, 从核部→幔部→边部整体呈现出反环带→正环带或反环带→正环带→反环带→正环带的变化趋势;包体基质斜长石粒径明显偏小, 核部存在弱的熔蚀作用, 见少量具正环带结构的斜长石, An值为26~62, 代表镁铁质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前结晶的斜长石, 但大多数包体基质斜长石具明显的核-边结构, 发育正-反环带, An值为32~77。与寄主岩相比, 包体基质斜长石核部An值明显偏低, 两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岩浆体系。矿物温压计研究表明, 寄主岩形成于216~304MPa压力和632~718℃温度环境, 而包体形成于279~463MPa压力和722~768℃温度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认为阿翁错复式岩体与早白垩世晚期狮泉河-纳木错特提斯洋盆持续向北俯冲诱发镁铁质岩浆底侵, 与上覆长英质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 矿物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阿翁错复式岩体 狮泉河-纳木错 特提斯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对古气候和新构造运动的指示 被引量:3
3
作者 雷传扬 王波 +3 位作者 刘兆鑫 范敏 谢海洋 郝金波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3,共14页
为了研究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古气候变化规律和新构造运动特征,对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河流阶地序列,年代格架,不同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和T4剖面上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收集大量存量资料,辅以少量野外查证工作,... 为了研究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古气候变化规律和新构造运动特征,对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河流阶地序列,年代格架,不同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和T4剖面上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收集大量存量资料,辅以少量野外查证工作,结合地质、地貌和年代学资料,厘定了成都平原岷江水系5级河流阶地,T5至T1拔河分别为98~127 m、59~79 m、36~52 m、4~10 m、2~5 m,形成时代分别为925±92 ka、722±77 ka、462±46 ka、30.13±2.86 ka、9.0 ka,其中T5、T4、T3、T2为基座阶地,发育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可作为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背斜南段隆升的地貌标志,T1为堆积阶地,发育主要受气候变化驱动;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以森林草原植被为主,气候整体具由偏暖偏湿向温干变化的趋势;阶地资料揭示第四纪以来龙泉山背斜南段经历了四次间歇性隆升,隆升高度达127 m,早更新世中期龙泉山背斜南段隆升速率为0.089~0.335 mm/a,早更新世晚期隆升速率急剧下降至0.027~0.165 mm/a,然后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到晚更新世—全新世隆升速率上升到0.133~0.322 mm/a;龙泉山背斜南北段存在差异隆升,北段的隆升速率和隆升幅度明显大于南段,在现代地貌上表现为龙泉山北段以低山为主,南段向低山丘陵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岷江水系 河流阶地 古气候 新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藏公路沿线流域冰湖变化与冰湖溃决洪水危险性评估
4
作者 常家豪 姚晓军 +4 位作者 王玉 段红玉 张聪 张圆 刘一丹 《湖泊科学》 2025年第4期1457-1469,共13页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新藏公路(G219)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重要交通线,沿线途经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众多山脉,这些区域冰湖广泛发育,公路易受潜在冰湖溃决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GLOFs)威胁。本文基于...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新藏公路(G219)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重要交通线,沿线途经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众多山脉,这些区域冰湖广泛发育,公路易受潜在冰湖溃决洪水(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GLOFs)威胁。本文基于Landsat ETM+和Sentinel-2 MSI遥感影像,采用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方法与人工目视解译法相结合的方式提取2000年和2022年新藏公路沿线流域冰湖边界数据,并对该区域冰湖时空演变特征、GLOF危险性及潜在受影响路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1)2022年新藏公路沿线流域共有冰湖1412个,总面积达141.13 km^(2);20002022年期间,研究区内面积≥0.01 km^(2)的冰湖数量和面积均呈增长趋势,分别增加了98个(7.46%)和2.16 km^(2)(1.56%);海拔4500 m以下的冰湖数量和面积相对稳定,而海拔5000 m以上地区的冰湖数量和面积增加相对迅速。(2)对研究区内面积>0.1 km^(2)的70个冰碛湖进行GLOF危险性评估发现,具有极高、高、中和低危险性的冰碛湖分别有13、24、13和20个;新藏公路共有10处路段易受冰湖溃决洪水威胁,特别是R1(K514+210~K514+770)、R2(K793+190~K802+250)、R4(K1286+690~K1287+880)、R8(K1684+900~K1685+380)和R9(K1786+110~K1801+700),这些路段应加强上游冰湖动态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冰湖溃决洪水 危险评估 遥感 新藏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