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广安区观塘镇地质灾害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俊峰 王运生 孟天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82-185,共4页
四川广安区观塘镇地质灾害发育以崩塌、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为主。区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受地形影响明显。该区地貌以中丘为主,广泛分布软硬相间的近水平中生代红层,一般丘顶为巨厚层砂岩,砂岩内大间距的垂直裂隙... 四川广安区观塘镇地质灾害发育以崩塌、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为主。区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受地形影响明显。该区地貌以中丘为主,广泛分布软硬相间的近水平中生代红层,一般丘顶为巨厚层砂岩,砂岩内大间距的垂直裂隙发育。渠江及其支流切割强烈,在渠江及支流两岸形成上硬下软、上陡下缓的特殊边坡结构,降雨不均与人类工程活动扰动等多因素作用是导致本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特征 成因机制 广安区观塘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山岳型风景区地质灾害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三清山风景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建兵 顾琳娜 +1 位作者 侯利锋 炎杉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85-88,95,共5页
在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详查时,一般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要工程设施的调查对象而进行。但在对山岳型风景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之时,常忽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文物古迹、珍稀植物等的保护性调查。作... 在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详查时,一般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要工程设施的调查对象而进行。但在对山岳型风景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之时,常忽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文物古迹、珍稀植物等的保护性调查。作者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经历出发,讲诉山岳型风景区在自然景观、地质遗迹、文物古迹、珍稀植物等方面地质灾害重点调查的重大意义,并且依据三清山风景名胜区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和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江西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思路和建议,提高野外地质灾害调查人员的基本认识和保护意识,有效的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可促进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球地质、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和资源保护,为服务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岳型风景区 地质灾害调查 问题及对策 危岩体 地质遗迹 文物古迹 珍稀植物 三清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羌塘盆地重要湖盆孢粉组合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淼 张文卿 +5 位作者 蔡五田 李颖智 耿婷婷 张涛 张智印 张学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87-996,共10页
对南羌塘盆地内流湖盆区多个湖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孢粉组合进行分析,采用蒿属(Artemisia)与藜科(Chenopodiaceae)比值(A/C值)和麻黄(Ephedra)、藜科、蒿属含量变化趋势分析,恢复了该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了3个钻... 对南羌塘盆地内流湖盆区多个湖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孢粉组合进行分析,采用蒿属(Artemisia)与藜科(Chenopodiaceae)比值(A/C值)和麻黄(Ephedra)、藜科、蒿属含量变化趋势分析,恢复了该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变化特征,总结了3个钻孔和区域上湖盆环境干湿度变化规律:扎仓茶卡湖盆南侧、搭拉不错湖盆南侧,呈针阔叶混交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别若则错湖盆西侧,呈针阔叶混交疏林植被,气候总体较寒冷干燥。区域上由西向东干燥程度逐渐加强,佐证了通过孢粉组合分析得出的气候变化特征。此次成果对南羌塘盆地湖盆区气候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键词:南羌塘盆地 内流湖盆 孢粉组合 气候 干燥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景区“8·8”震后崩塌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毅 陈又麟 余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0-1255,共6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M s)7.0级地震,震中据九寨沟景区仅5 km,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景区正常运营。通过对景区则查哇沟两岸8处重大崩塌灾害点深入调查,统计分析崩塌(危岩)规模...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M s)7.0级地震,震中据九寨沟景区仅5 km,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景区正常运营。通过对景区则查哇沟两岸8处重大崩塌灾害点深入调查,统计分析崩塌(危岩)规模、分布及变形破坏特征,并结合景区的地质环境,研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及地震对崩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多发育中、高位崩塌,低位较少;中、高位崩塌具有“归槽效应”,形成的崩塌流呈面状破坏,危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防治景区震后崩塌灾害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景区 崩塌(危岩) 发育特征 影响因素 归槽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家湾隧道口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毅 周勇 余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8,共9页
2010年8月14日、2011年7月3日,G213线都(江堰)汶(川)路段毛家湾隧道口沟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泥石流携带的大量固体物质没有冲出沟口,而是淤积于主沟沟床,逐次向下游推进。由于该沟流域面积小、沟长短、纵坡大、沟道较顺直,因... 2010年8月14日、2011年7月3日,G213线都(江堰)汶(川)路段毛家湾隧道口沟经历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泥石流携带的大量固体物质没有冲出沟口,而是淤积于主沟沟床,逐次向下游推进。由于该沟流域面积小、沟长短、纵坡大、沟道较顺直,因此产生上述现象,着实令人费解。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多年跟踪研究,从毛家湾隧道口沟所处的地质环境入手,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与强震、强降雨的关系,泥石流的运动与沟床物质组成的关系;初步揭示了泥石流的运动-堆积特征及形成机制。提出了一次泥石流运动过程中具有"紧急刹车"的现象,以及多次泥石流具有"逐次推移"的发展模式,对防治具有类似特点的泥石流灾害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形成机制 发展趋势 运动-堆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
6
作者 王作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3-96,共4页
论述了西藏自治区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评价了全区地下水的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的数量及其分布特点。对地下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与需水量之间的配置及其开采程度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全区地下水水质状况。针对全自治区... 论述了西藏自治区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评价了全区地下水的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的数量及其分布特点。对地下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与需水量之间的配置及其开采程度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全区地下水水质状况。针对全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分布特征 水质 天然补给资源量 可开采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主要城镇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及开发利用方向
7
作者 王作堂 刘必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4-45,共2页
本文从阐述西藏主要城镇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城镇集中供水水源的保证程度出发,提出了城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和建立傍河型水源地的可行性。指出了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的主要适用形式。
关键词 城镇 地下水资源 利用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